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辛药用部位变更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heterotropoidesFr.Schmidt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汉城细辛AsarumsieboldiiMiq.var.seoulenseNakai或华细辛AsarumsieboldiiMiq的根及根茎。一改前几版《中国药典》中细辛药用部位为全草的记载。现将变更的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山药的药用部位,文献记载不一,有根茎(《中国药典》1990年版)、块茎(《中药大辞典》)等。但笔者认为是根,其理由如下: 1.未去外皮的原药材表面仅有须根痕,并没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考察3种马兜铃酸和2种马兜铃内酰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收载的北细辛、华细辛及汉城细辛不同部位中的分布和含量。方法 采用HPLC-DAD测定北细辛、汉城细辛和华细辛的果、叶、根及根茎中马兜铃酸I等3种马兜铃酸和2种马兜铃内酰胺的含量,并以LC-MS检测细辛根及根茎中马兜铃酸I是否存在。结果 通过对30份细辛果、97份细辛叶和97份细辛根及根茎样品检测的结果表明:3种细辛的果中均分布较高含量的马兜铃酸I(0.095-2.200 mg ?g-1)、9-羟基马兜铃酸I(0.012-0.103 mg?g-1)、马兜铃内酰胺I(0.025-0.147 mg?g-1)和马兜铃内酰胺II(0.120-0.144 mg?g-1),未检测到马兜铃酸II;3种细辛的叶中(除了2份样品)均分布有马兜铃酸I,含量为0.010-0.140 mg?g-1,其它4种成分未检测到;HPLC法在细辛根及根茎的97份样品中均未检测到3种马兜铃酸和2种马兜铃内酰胺中的任何1种,但经过灵敏度更高的LCMS检验,所测定的4份细辛根及根茎样品中均分布极微量的马兜铃酸I(0.4-2.4 μg?g-1)。结论 本研究通过检测大量的细辛采集样品和多省市的细辛商品,报道了3种马兜铃酸和2种马兜铃内酰胺在《中国药典》收载细辛不同部位中的分布和含量情况,为《中国药典》(2005年版)把细辛药用部位由“全草”修订为“根及根茎”而保证细辛的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了科学数据的支撑。  相似文献   

4.
茜草为我国常用大宗中药材之一,其以干燥根及根茎入药,药用历史悠久,自《神农本草经》以来历代本草和方书均有记载。通过本草考证,从茜草的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产地加工与炮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认为自北宋以来茜草的基原植物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 cordifolia L.,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陕西和河南为其药材主产地;药材以条粗长、表面红棕色、断面黄红色者为佳;宜春、秋两季采挖,洗净泥土,干燥待用;具有凉血,祛瘀,止血,通经等功效;临床上多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瘀阻经闭,关节痹痛,跌扑肿痛。  相似文献   

5.
<正>山药的药用部位,究竟是根、根茎或块茎,颇有争议。孙逢国(《中国中药杂志》19(1):58,1994)和艾广风(《中药材》17(2):35,1994)认为山药的药用部位无茎节、节间、叶痕和芽的地下茎特征,应为根,不为根茎。李文科(《中药材》17(11);13,1994)认为山药的药用部位为变态茎,与地上茎不同,不可能有明显的节和节间,为块茎,不为根茎。他们根据各自的观点,均提出,《中国药典》再版时,对山药的药用部位予以更正。就此,笔者对山药的药用部位及其所着生的须根作了组织解剖观察,以确定山药为根或地下茎。 1 试验材料及仪器  相似文献   

6.
华细辛是陕西省名贵药材之一,为中医常用药,有发表散寒、温肺祛痰之效。《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草纲目》列入草部山草类,以其“根细而味辛,故名曰细辛”。我国古代药用细辛以马兜铃科华细辛 Asarum SieboIdi Miq 为贵,但现时则认为辽细辛 Asarum heteropoidesF.Shin Var mandshuricum(Maxim)Kitag 为细辛中的最佳品,两者皆是药用正品。  相似文献   

7.
对山药药用部位的建议孙逢国(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72111)山药的药用部位,文献记载不一,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载为根茎,《中药大辞典》记录为块茎,但笔者认为是根,其理由如下:1.未去外皮的原药材表面仅有须根痕,并没有节和节间的区分,也无叶痕和芽痕。不具备地下茎的基本特征。2.原植物地下部分的上端,为其根茎,较其根细小,产地加工时,常做为非药用部位(芦头)除去。建议中国药典和《中药大辞典》再版时予以考虑。对山药药?...  相似文献   

8.
从“细辛不过钱”谈药用部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有“细辛不过钱”之说,如《会约医镜》中云:“按细辛燥烈,不可过用,过用一钱,闷绝而死”。然而,为什么现在临床细辛用量可以超过一钱(3.125克),甚至可以加大到12~15克呢?让我们从细辛的本草考证中找找原因吧。关于细辛的药用部位,《名医别录》云:“细辛生华阴山谷,二、八月采根,阴干”。《本草图经》云:“其根细而其味极辛,故名之细辛。二、八月采根,阴干用”。这些说明古代本草的细辛药用  相似文献   

9.
细辛药用部位古今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辛始载于东汉末年(公元25-200年)《神农本草经》,且列为上品。其所载之细辛,实际上系指华细辛“Asaram sieboldii Miq”(植物名和药材名皆为细辛)。辽细辛之名见于《本草原始》,而最早使用该名的记载可推之《本草经集注》。陶弘景云:“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如  相似文献   

10.
细辛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考证,认为历代本草记载的传统药用细辛是正品细辛,其主要品种应为细辛(Asarum sieboldii),药用部位应为根部;而中国药典1985年版记载的细辛全草并非传统药用细辛,其主要品种、药用部位、采集季节、加工方法等均与传统药用细辛不同,其用量标准亦与目前临床实际用量不符,建议将其另立一药,定名为细辛草。  相似文献   

11.
谢昭明  李顺祥  刘杰 《中成药》2007,29(12):1808-1810
目的:考察细辛不同部位应用的合理性。方法:用高效液相测定细辛不同部位马兜铃酸A的含量。结果:细辛药材根及根茎中不含马兜铃酸A或含量极低,叶中均含马兜铃酸A,含量稍高。结论:细辛以根及根茎入药比全草入药更好,与在古代细辛以根入药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 et Maxim)Harms为五加科植物。《中国药典》1977年版已作为独立的药物收载,规定药用部位为根和根茎。2005年版《中国药典》中规定其药用部位为其干燥根及根茎或茎。鉴于有关刺五加地上部分的生药学研究鲜见报道,而且研究表明,刺五加的叶和果实也具有药理活性圳,因此,本文以资源丰富的黑龙江省刺五加为研究对象,对其茎、叶和果实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究,总结其生药学特征,完善刺五加的生药学资料。  相似文献   

13.
向丽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10):547-547
十九畏是中医药配伍禁忌的内容之一 ,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后世对十九畏里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研究 ,至今仍未见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中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在丁香项下特别注明“不宜与郁金同用”。莪术、姜黄、郁金 3种药材与原植物较为混乱 ,《药典》及有关专著收载莪术、姜黄、郁金药材共涉及 3 9种次原植物 ,除去重复者外 ,余下 7种植物的根茎部位等作为莪术或姜黄药材药用 ,它们的块根部位均作为郁金药材药用 ,见表。 7种植物来源相同 ,因药用部位不同而药材名称不同。其相同植物的块根 (郁金 )“不宜与丁香同用”,而它们的根茎…  相似文献   

14.
《中药材》1994年2期35页刊载了艾广凤同志的“对山药药用部位的建议”一文,文中认为《中国药典》与《中药大辞典》对山药的药用部位(分别为根茎和块茎)描述有误,艾同志认为是根,对此笔者有一定的看法。 根一般不会发芽,不生叶和花,这是对的。但是  相似文献   

15.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生大黄长于清热解毒,泻下。现将生大黄治疗小儿疾病的临床研究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晰"黄精"基原植物沿革与变迁、药用部位与传统功效、资源与分布,该文对"女萎""葳蕤""黄精"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的"女萎",包含了《名医别录》记载的"葳蕤"与"黄精"两者的功效,其中"葳蕤"传承了"女萎"的主治功效,"黄精"传承了"女萎""主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等主补功效,其后本草均沿用《名医别录》记载。"黄精"基原植物的沿革与变迁进一步表明,明清以前本草中"玉竹"(女萎、葳蕤)中包含"黄精",其中唐初以前主要根据根状茎结节状形态与个体大小区分"黄精"、"玉竹",形态的鉴别具有科学性一直沿用至今,大小鉴别显然不科学;唐代至清初强调叶对生者为正精,将年幼的黄精与滇黄精、叶互生的多花黄精等误认为"玉竹",追根溯源"黄精"应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女萎"……,"黄精"的古方开发应一并注重"玉竹"方。历代本草记载"黄精"药用部位除根茎外,叶、花、果实和幼苗均可作食药用,但近代未见开发利用;"黄精"的栽培历史悠久,唐诗就有记载,《本草纲目》详细描述了种植方法;"黄精"的采收加工从"二月采根,阴干"(《名医别录》)发展至"九蒸九曝"(《食疗本草》)、"今通八月采"(《本草图经》),但"黄精"栽培品种、资源培育与精准采收等关键技术直至现代仍无重大突破。《本草图经》首次记载"黄精"道地产区"以嵩山、茅山者为佳",但江苏茅山、河南嵩山并非现代的"黄精"主产区,"黄精"产区规划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细辛用量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辛来源于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或华细辛的根及根茎,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辛、温,归肺、肾经,有较好的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细辛的主要成分有甲基丁香油酚、黄樟醚、细辛醚等,它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抗炎、解热、抗过敏等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头痛、上  相似文献   

18.
刘来正  裴慧荣 《中草药》2003,34(9):879-879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 )一部从 1985年版开始在三七项下记载“剪口”,该版第 7页称 :“茎基习称‘剪口’”。“剪口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及条状 ,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 ,断面中心灰白色 ,边缘灰色”。 1990 ,1995,2 0 0 0年版与 1985年版描述完全相同。作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发现关于三七“剪口”的药用部位记载比较混乱 ,认为药典对三七的“茎基习称‘剪口’”的提法值得商榷。1 关于三七“剪口”药用部位的各家论述1.1 为三七的根茎部分 :《中药志》第一册第 11页三七条采制项记载 :“将挖出的根除去地上茎及泥…  相似文献   

19.
徐长卿首见于《神农本草经》,是萝藦科牛皮消植物徐长卿Cynanchum.Paniculatum (Bye) Kitag的根茎。在江苏、浙江、沿海诸省及甘肃等省用根茎,其余各省都有用全草的习惯。除西藏以外,都有出产。 别名:鬼督邮、寮刁竹、逍遥竹、对叶莲、对叶草、九头狮子草、竹叶细辛、对月草、山刁竹、土细辛。 主要形态描述:株高60~100cm,独  相似文献   

20.
对山药和吴茱萸药用部位的一些讨论张南平(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山药为常用中药,药用部位历来不存在争议,中国药典1990年版山药项下记述:“本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oppositaThunb.的干燥根茎。”《中药大辞典》谓:“块茎”;《中药志》谓:“块状茎”。根茎即根状茎或地下茎。块茎即块状茎,地下茎的1种,两者并无矛盾。但近来孙逢国[1]提出山药的药用部位是根而不是根茎,第1点理由为:“山药的表面无节和节间,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