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使用计算机终端及不同的休息方案对调节、聚散功能的影响.方法 30名受试者均接受5种不同阅读方案:(1)连续计算机终端阅读2h后休息10min.(2)连续书本阅读2h后休息10min.(3)连续计算机终端阅读1h后休息10min(休息1方案).(4)计算机终端阅读总时间1h,每30min间隔休息5min(休息2方案).(5)计算机终端阅读总时间1h,每15min间隔休息2min(休息3方案).每次阅读前后分别查眼部屈光、调节反应(调节滞后度)、单眼调节幅度、聚散功能(集合近点、调节性集合/调节[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A]、远近距水平隐斜、远近距融像性水平聚散力).结果 (1)连续2h计算机终端阅读后较书本阅读更易出现调节滞后值增加、调节幅度下降、集合近点远移、近距水平外隐斜增加内隐斜减小、近距融像性水平聚合力减弱(P<0.05).(2)连续计算机终端阅读2h较1h更易出现调节滞后值增加、调节幅度下降、集合近点远移(P<0.05).(3)调节滞后值、调节幅度、集合近点、近距离水平内外隐斜在三种休息方案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休息3方案优于其它方案.结论 使用计算机终端阅读较书本阅读更易对调节、聚散功能产生影响,且随时间的不同出现差异.三种不同休息方案比较,每使用计算机终端阅读15min间隔休息2min对调节、聚散功能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
基础泪液分泌试验Ⅰ泪膜破裂时间检测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基础泪液分泌试验Ⅰ、泪膜破裂时间检测的影响因素,探讨干眼的临床诊断策略.方法 对125例疑诊干眼患者在睑裂开放状态(睁眼)下和睑裂闭合状态(闭眼)下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Ⅰ(Schirmer Ⅰ test,Sit);对80例疑诊干眼患者分别进行0.125%和0.25%荧光素钠(fluorescent,fl)测试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对上述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闭眼状态下的Sit(13.2±9.1)mm小于睁眼状态下的Sit(16.2±9.7)mm,其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相同患者0.125%fl测试的BUT(10.8±7.4)s大干0.25%fl测试的BUT(6.21±5.70)s,二者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对不同受试者0.125%fl测试的BUT(10.8±7.4)s大于0.25%fl测试的BUT(8.4±6.9)s,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Sit、BUT检查的影响因素众多,应当制定统一、规范化的操作程序,以尽可能减少操作所带来的误差.建议在睁眼状态下测试Sit;用0.25%或更高浓度的fl或荧光素试纸条进行眼表染色,用以测试BUT.  相似文献   

3.
注视视频终端对视觉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Qu XM  Chu RY  Wang L  Yao PJ  Liu JR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1):986-989
目的 了解短期注视视频终端(VDT)对视功能和眼生理的影响。方法 选择21名受试者,进行持续1h的计算机操作(注视VDT),操作前后分别行验光、调节幅度、集合近点、AC/A、远及近距离水平隐性斜视、正负融像性聚散能力、泪膜破裂时间(BUT)及像差测定,并与该组受检者近距离书本阅读进行比较。结果 VDT操作后受试者较近距离书本阅读更易出现调节幅度降低、集合近点远离、近距离外隐性斜视幅度增加,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DT可使BUT缩短,像差增加,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C/A、正负融像性聚散能力、远距离隐性斜视幅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T操作较书本阅读更易对人视觉功能产生影响,VDT操作可对泪膜性状和视觉质量产生暂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联合局部化学药物治疗眼表鳞状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经孝感市中心医院病理诊断为眼表鳞状细胞瘤的42例(42只眼)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3例)和对照组(19例), 两组均行眼表鳞状细胞瘤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 试验组术后联合局部化疗。随访1年。观察比较术前、术后两组眼表疾病指数问卷调查(OSDI)、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及病理分型、复发情况。结果两组OSDI评分、BUT、SIt、FL在术后3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6、7.67、-7.22、6.72, 均P<0.05), 两组各项指标在术前、术后2周、12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术后3周OSDI评分、BUT、SIt、FL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79、13.12、9.88、8.88, 均P<0.001), 试验组术后16周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病理分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 试验组无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前后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眼表状态的变化。方法:纳入2014-04/12于我院就诊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 IOL )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住院患者74例100眼。按照患者是否有糖尿病史分为两组, A组:有3 a以上糖尿病史患者,34例50眼;B组:无糖尿病史患者40例50眼。分别于手术前和术后第1d,1、2wk,1mo,观察比较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 break-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 fluorescent, FL)、泪液分泌试验( Schirmer’s Ⅰ test,SⅠt)及角膜内皮细胞等指标,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干眼症状评分、FL评分、BUT值、SⅠt值、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及内皮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观察时间点的干眼症状均明显重于术前(P<0.05)。 A组术后各时间点FL评分和SⅠt值均明显高于术前,BUT明显短于术前( P<0.05);B组术后1d,1、2wk时FL评分和SⅠt值均明显高于术前,术后1 d、1 wk时BUT明显短于术前( P<0.05)。两组患者术后平均内皮细胞面积均大于术前,A组术后2 wk开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B 组术后1 wk开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角膜内皮细胞数均显著少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和B组间比较,术后1mo时各指标变
  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眼表的影响大于单纯白内障患者,临床上需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额肌瓣悬吊术和联合筋膜鞘悬吊术治疗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前后的眼表变化。方法41例(48只眼)5~86岁的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患者中,行额肌瓣悬吊术(A组)者21例(21只眼),行联合筋膜鞘悬吊术(B组)者20例(27只眼),分别在术前及术后7 d、1个月、3个月进行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UT)、泪液分泌实验(SIt)和角膜荧光染色(FL)检查,观察眼表变化。结果手术前后BUT、SIt检查结果无明显变化(P>0.05),但术后7 d、1个月FL评分高于术前(P<0.05)。两种术式之比较,除术后7 d BUT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外,余手术前后BUT、SIt和F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先天性重度上睑下垂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并不影响患者的BUT、SIt,但术后早期需要密切观察有无角膜上皮的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正常儿童和青少年的眼表健康状态。方法招募健康、无眼表刺激症状的3~18岁儿童及青少年70名,观察眼表健康形态,评估睑缘异常评分、睑板腺评分、角膜上皮荧光素钠染色评分(FL)、泪膜破裂时间(BUT)等眼表指标。按年龄分为儿童组(3~11岁)和青少年组(12~18岁),分析比较两组各眼表指标的差异。结果 70名受检者中,22名(31.4%)睑缘异常评分≥1分,20名(28.6%)睑板腺评分≥1分;11名(15.5%)角膜上皮荧光素钠着染,评分0.24±0.59分;58名(81.7%)BUT≥10秒,平均9.29±2.28秒。儿童组与青少年组比较,睑缘异常评分较低(χ2=3.86,P<0.05),角膜上皮荧光染色评分较高(t=2.259,P<0.05),而睑板腺评分、BUT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部分健康、无眼表刺激症状的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可存在睑缘异常和角膜上皮荧光素钠着染的现象。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睑缘异常的比例增加,而角膜上皮损伤呈改善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计算机阅读后的单眼调节幅度及其变化与屈光度、优势眼的关系.方法 30名受试者按不同屈光度、屈光参差状态、优势眼分组,均作连续计算机终端阅读2h,阅读前后分别查单眼调节幅度.结果 (1)连续2h计算机阅读前,调节幅度的大小与屈光度有相关性(r=0.439,P=0.003);阅读后,调节幅度的变化与屈光度无相关性(r=0.121,P=0.434).(2)计算机终端阅读前,优势眼的调节幅度大小与非优势眼调节幅度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阅读后,优势眼的调节幅度变化比非优势眼调节幅度变化大(P<0.05).(3)生理性屈光参差组和病理性屈光参差组两组内优势眼眼别与双眼中屈光不正度数较高或较低眼别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计算机阅读前,调节幅度的大小与屈光度有相关性;计算机阅读后优势眼的调节幅度变化比非优势眼调节幅度变化大;优势眼眼别与双眼中屈光不正度数较高或较低眼别之间无相关.高调节幅度及优势眼可能并不是近视进展中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的眼表功能变化.方法 对68例(136只眼)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和39例(78只眼)正常对照组,详细记录甲亢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眼球突出度、睑裂、眼球运动、眼表相关症状、体征、泪液分泌试验(基础Schirmer Ⅰ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角膜荧光素染色等项目检查,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1)病例组BUT均值6.97/s,低于对照组9.77s,(P=0.006).(2)病例组SIt均值8.10mm/min,与对照组8.18mm/min,无明显差异(P=0.935).(3)病例组BUT与SIt存在正相关(P=0.034);与眼球突出度存在负相关(P=0.024)关系.(4)病例组SIt与睑裂高度(P=0.006)、眼球突出度(P=0.050)、上睑退缩程度(P=0.02)、下睑退缩程度(P=0.005)、上睑迟落程度(P=0.045)、眼睑闭合不全程度(P=0.002)、眼球上转受限程度(P=0.005)、眼球运动受限程度(P=0.002)、TAO的NOSPECS分级(P=0.004)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1)甲状腺相关眼病继发蒸发过强型干眼.(2)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基础泪液分泌降低,反射性泪液分泌增强.  相似文献   

10.
曾忠玲  王莉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2):2278-2281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眼表改变及危险因素。

方法:纳入2017-05/2018-05收治的118例236眼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100例200眼非T2DM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试验(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FL)及结膜印记细胞学检查,并收集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T2DM患者眼表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T2DM组眼表改变发生率22.5%显著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T2DM组SⅠt、BUT、结膜杯状细胞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L及结膜鳞状上皮化生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发生眼表改变的T2DM患者与未发生眼表改变的T2DM患者在年龄、病程、空腹血糖(FPG)、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素(Urea)、肌酐(Cr)、肾小球滤过率(GRF)、24h尿蛋白(24h U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TC、TG、LDL-C、HbA1c、Cr是影响T2DM患者眼表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T2DM患者眼表改变较正常人明显,是眼表改变的高发人群,应积极纠正T2DM患者血脂代谢紊乱,早期预防,降低眼表改变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凋亡和炎症状态及其与2型糖尿病患者易患干眼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2型DM患者35例(35只眼)为实验组、正常人25名(25只眼)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及角膜荧光染色(FL)检查,采用印迹细胞法获得结膜上皮细胞,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技术(FCM)定量检测细胞凋亡;并用免疫印迹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结膜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结果 2型DM组BUT、SIt值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2型DM组FL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2型DM组结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TGF-β1和NF-κB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2型DM组结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TGF-β1和NF-κB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2型DM组BUT、SIt值与结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及TGF-β1和NF-κB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2型DM组FL与结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及TGF-β1和NF-κB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 结论2型DM患者结膜上皮细胞凋亡和炎症明显增强,这可能是2型DM患者易患干眼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与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 sub-Br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术后干眼及泪膜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09在我院接受近视手术患者220例440眼。其中126例252眼为飞秒LASIK组,94例188眼为SBK组,分别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1wk,1、3、6mo的角膜荧光素染色( fluorescence staining,FL)、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的变化。结果:飞秒LASIK组和SBK组术后1 wk和1 mo荧光素染色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和6m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k和1mo BUT,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mo和6m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wk、1 mo和3 mo Schirmer Ⅰ试验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LASIK和SBK术后患者早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干眼,但飞秒LASIK术后的泪膜功能恢复较SBK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白内障术中应用角膜保护剂对术后干眼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79例(90眼)入组患者随机分为Croma角膜保护剂组、平衡盐溶液(BSS)组、国产眼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组,术前及术后1、7、30 d检查泪膜客观散射指数(OSI)、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染色(CFS)、Schirmer I试验(SIt)、主观眼表疾病指数(OSDI)。采用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3组间OSI、SIt在术后1、7、30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术后1、7、30 d BSS组OSI高于Croma组而SIt低于Croma组(P<0.05);术后7、30 d HPMC组SIt值低于Croma组(P<0.05)。3组各指标整体变化趋势相同;3组BUT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SS组术后各时间点SIt一直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OSI变化幅度(OSI-A)明显增加(P<0.05),术后7 d OSDI较大幅度上升(P<0.05),术后30 d CFS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MC组术后1 d SIt及OSI-A均有明显变化(P<0.05),而Croma组则始终变化曲线平缓,术后HPMC组与Croma组CFS和OSDI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roma角膜保护剂与国产眼用HPMC对于缓解白内障术后干眼有一定效果:术后泪液及角膜上皮的改变、主观不适较少,且Croma角膜保护剂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2型患者眼表状态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眼表状态的改变。方法:107例(107眼)2型糖尿病患者(DM组)及100例100只正常眼(对照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主观感觉,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ing up time,BUT)测定角膜荧光素染色及结膜印迹细胞学状态改变。结果:DM组患者发生干眼的几率(54.2%)较对照组(17.0%)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M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8.48±4.34mm)较对照组(13.73±4.79mm)降低,BUT(6.78±4.08s)较对照组(14.31±4.78s)明显缩短,角膜荧光素着色点(19.6%)较对照组(6.0%)明显增多,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DM组结膜杯状细胞密度平均值(80.03±40.38/mm2)较对照组(132.14±33.01/mm2)明显降低,结膜鳞状化生级别较对照组增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可引起角膜、结膜状态的改变。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在各种手术时要充分考虑眼表的改变,给予恰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李琦  王军  李嘉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9):1700-1704
目的:探讨干眼症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膜稳定性及睑板腺功能的变化,比较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玻璃酸钠滴眼液和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在干眼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治疗的疗效和差异.方法:选取2015-02/08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干眼患者90例90眼,随机分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组(A组)、玻璃酸钠滴眼液组(B组)和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组(C组),每组30例30眼.分别于术前,术后7、30、90d进行干眼问卷调查(OSDI)、泪膜破裂时间检查(BUT)、角膜荧光染色(FL)、泪液分泌试验(SⅠt)、睑板腺照相.结果:三组各项检查值在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各项检查术前与术后7、30、90d比较,除睑板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各组SⅠt、BUT检查低于术前,FL、OSDI评分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d,SⅠt、BUT及OSDI评分结果A、C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L检查结果A组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90d,三组SⅠt、BUT、FL、OSDI评分均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d,三组各项检查结果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手术会影响干眼患者泪膜稳定性及睑板腺功能,局部应用小牛血眼用凝胶、玻璃酸钠滴眼液和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均可改善干眼患者的症状.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和维生素A棕榈酸酯眼用凝胶在延长BUT方面优于玻璃酸钠,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修复角膜上皮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漆雅  吴倩  于刚 《眼科》2015,24(4):268-271
目的 观察无干眼症状的儿童过敏性结膜炎患者的泪膜稳定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无干眼症状的儿童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患者30例(60眼)。无干眼症状的屈光不正患儿20例(40眼)为正常对照组。方法 受试者进行病史询问以及外眼、眼前节及干眼相关检查,包括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素染色(FL)。荧光素染色评分0~12分,无染色为0分。主要指标 BUT、SIt和FL评分。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BUT分别为(7.35±2.46)s、(11.95±2.183)s( t =9.569,P=0.000);SIt分别为(18.28±5.123)mm、(16.50±5.149)mm( t =1.702,P=0.092);FL评分不为0者分别为13例(20眼)、6例(6眼)(χ2=4.193,P=0.041)。观察组中FL评分、BUT与病史长短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无干眼症状的儿童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患者也可能存在泪膜稳定性下降和角膜上皮完整性受损的改变。(眼科,2015,24:268-271)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术对伴有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白内障患者眼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金华文荣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伴有MGD的白内障78例(81眼),均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眼表功能。结果:术后3天泪液分泌情况(SIt)、泪膜破裂时间(BUT)高于术前1天(P<0.05);术后3个月的SIt、BUT高于术前1天,P<0.05,低于术后3天(P<0.05)。睑板腺分泌物形态:术前1天与术后3天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1天与术后3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MGD的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依旧出现眼表功能障碍,随访至术后3个月,并未见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