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AF)患者在电复律前后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WD)的变化,探讨Pmax、PWD对AF电复律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45例慢性持续性AF患者成功电复律后6个月内复查心电图检查,按AF是否复发分为AF复发组与AF未复发组,观察测量两组的Pmax和PWD,并以PWD≥80ms为阳性标准,评估PWD对AF电复律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18例的PWD超过80ms,其中13例AF复发。27例PWD小于80ms,12例复发,PWD为60ms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3.8%和76.5%,PWD为80ms的敏感性为26.9%,特异性为88.2%。结论:PWD≥80ms对AF电复律后再次复发的预测具有一定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体表心电图的指标预测特发性阵发性房颤(IPAF)。方法:对确诊IPAF病例和年龄匹配的健康人各40例,测量体表心电图12导联最大P波时限及P波离散度。结果:最大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在IPAF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以P波时限110ms和P波离散度40ms作为区别IPAF和正常健康人,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85%和82.5%、85%。结论:最大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是预测IPAF的一种有用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AF)患者胺碘酮复律前后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的变化,探讨Pmax、Pd对AF胺碘酮复律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45例阵发性AF转复为窦性心律房颤者行心电图检查测量P波最大时限与最小时限,计算Pd,观察6个月后心房颤动复发与未复发组Pd差异。按AF是否复发分为AF复发组与AF未复发组,观察测量两组的Pmax和Pd,转复为窦性心律房颤者行心电图检查测量P波最大时限与最小时限,计算Pd,观察6个月后心房颤动复发与未复发组Pd差异。结果心房颤动复发组Pd较未复发组Pd明显延长(39±11)VS(27±13)(P〈0.01)。Pd≥40组心房颤动复发率较Pd〈40组明显为高(68%VS45%,P〈0.01)。结论 Pd延长可作为预测心房颤动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胡钦  毛国顺  祝匡明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1):1625-1627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与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关系。方法:测量57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Ⅰ组)窦性心律时12导联心电图的P波离散度[Pd=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单纯高血压组(Ⅱ组)55例比较。检测阵发性房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结果:PmaxⅠ组显著高于Ⅱ组[(121.5±16.3)msvs(107.3±10.3)ms,P<0.05];PdⅠ组显著高于Ⅱ组(45.3±12.7)msvs(24.7±10.5)ms,P<0.05);两组间Pmin、LAD、LVEF差异无显著性。Pmax>100ms预测的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80.0/;Pd≥40ms预测的敏感性为86.0/,特异性为75.9/;Pmax>100ms Pd≥40ms的敏感性为78.5/,特异性为88.9/。结论:P波离散度是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李岩  刘福强  谢勇  萧钟波  赵冬华  彭健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7):1217-1219,1222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145例行环肺静脉导管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记录术前及术后心电图,测量最大、最小P波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1±0.2)个月,根据是否复发房颤分为复发组51例和未复发组94例。复发组较未复发组的术前最大P渡时限增大[(120.2±11.0)ms比(105.6±7.8)ms,P〈0.001];P波离散度明显增大[(53.6±6.2)ms比(39.9±4.7)ms,P〈0.001];两组P波最小时限及其他临床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示术前P波离散度≥46ms(P=0.04)和发作频率≥5次/月(P=0.01)是房颤复发的预测因素,二者预测复发的灵敏度分别是87%和86%;特异度92%和85%。【结论】术前P波离散度及房颤发作频率一定程度上可预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6.
赵国忠  陈晨  冯小兰  林蔚  瞿龙 《华西医学》2009,(6):1445-144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PAF患者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观察48例阵发性AF患者的最宽P波和P波离散度,并与ARB干预治疗3个月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RB治疗3个月后最宽P波、P波离散度及P波离散度≥40 ms的例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ARB能减轻PAF患者心房结构重构及电重构,减少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波时限及离散度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确诊65例患者采用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记录(纸速50mm/s),4次/月,记录的心电图取基线平稳,图形清晰的心动周期进行采样测量,12导联P波宽度测量后,取最大P波时限(Pmax)及最小P波时限(P~),两者的差为P波离散度(Pd)(即Pd=Pmax-Pmin)。以Pmax≥110ms、Pd〉t40ms为阳性标准,随访1年,并对所有数据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时,P波离散度(Pd)和P~明显增大(P〈0.01),当患者心电图Pmax≥110ms时,其预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伴发心房颤动的灵敏度最高,但特异性却不如Pdt〉40ms及(Pmax≥110ms)+(Pdt〉40ms),而且阳性预测值也明显低于后两者。其中以(Pmax≥110ms)联合(Pd≥40ms)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最高。另外患者心房颤动发作前后左心房内径(LA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ax联合Pd在CHF患者中并发心房颤动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联合利用这两项指标来预测房性心律失常,特别是那些未被体表心电图证实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心房扩大与P波离散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心房扩大与P波离散度的关系。方法:检测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心房扩大的患者105例和105例健康人的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以Pmax≥10ms、Pd≥40ms为阳性标准,评估心房扩大与Pd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房扩大组的Pd值明显增大,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两组比较,Pmax无明显差异。Pd值用于诊断心房扩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Pmax。结论:心房扩大可导致Pd值增大,Pd值可作为诊断心房扩大的一个有用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非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持续时间不同对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根据房颤发作持续时间不同将 6 7例非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分为两组 :短时房颤组 (≤ 4 8小时 ) 35例和长时房颤组 (>4 8小时 ,<3个月 ) 32例。同步体表 12导联心电图 ,计算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 ;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房内径 ;分析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与临床、超声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两组在年龄、性别和基础疾病组成方面无差别。长时房颤组左心房内径显著高于短时房颤组 [(40 .5 9± 2 .5 8)mmvs (38.6 0± 3.4 3)mm ,t =2 .70 4 ,P =0 .0 0 9]、P波最大时限长 [(12 2 .91± 11.74 )msvs(114 .6 9± 9.2 2 )ms,t =3.16 8,P =0 .0 0 2 ]、P波离散度大 [(6 0 .5 3± 11.14 )msvs(5 1.6 6± 10 .6 1)ms ,t =3.331,P =0 .0 0 1]。相关分析显示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均与房颤发作持续时间 (r值分别为 0 .6 88,0 .5 4 6 ;P 均 <0 .0 0 1)和左心房内径相关 (r值分别为 0 .716 ,0 .6 0 3;P 均 <0 .0 0 1) ,与年龄无关。结论 长时房颤组较短时房颤组P波最大时限长和P波离散度大 ,与左心房扩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及依那普利对其的影响。方法:观察40例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最宽P波和P波离散度,并于依那普利干预治疗3个月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治疗前的P波离散度为(55.3±3.8)ms,P波离散度≥40 ms 32例(80%),治疗后P波离散度为(43.6±3.4)ms,P波离散度≥40 ms 7例(17.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那普利能减轻高血压病患者心房解剖重构及电重构,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普通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波群时限与心室收缩的不同步性关系。方法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QRS波群时限分三组,组IQRS波群时限〈120ms,组ⅡQRS波群时限≥120ms,〈150ms,组111QRS波群时限≥150ms。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QRS波群起点至主动脉、肺动脉前向血流频谱开始的时间间期,二者的差值为左右心室间电机械延迟(IVMD),应用组织多普勒测量左房室环各部位左室收缩期电机械运动时间的离散度。结果三组受试者不论QRS波群宽度均存在心室间(分别为13.9%、53.8%、68.1%,P〈0.05)或心室内(分别为30.6%、61.5%、72.3%,P〈0.05)不同步现象。一部分QRS波群正常或轻度增宽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也表现出心室间或心室内的不同步性(13.9%、30.6%)。QRS时限越长,存在不同步的比例越高。QRS波群时限与IVMD呈正相关(r=0.66,P〈0.01)。结论部分QRS波群正常或轻度延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也存在心室间或心室内的不同步性。联合应用普通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技术可以用来评价心肌运动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方法:78例初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式为电解剖标测系统加单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测量术前体表心电图各导联的P波时限,计算P波离散度。结果:术后随访32.9±4.8个月,有效组64例,复发组14例。复发组术前的P波离散度(46.2±11.8ms)较有效组(37.4±14.2ms)大(P〈0.05)。若以40ms为界值,术前P波离散度预测术后房颤复发的敏感性为86%,特异性为59%。其他的临床及心电图指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肯定,复发组患者术前的P波离散度明显大于非复发组,术前P渡离散度对术后房颤的复发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阵发性心房颤动与P波离散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与P波离散度 (Pdisp)、P波最大时限 (Pmax)的关系。方法 :应用 12导联体表心电图测定 7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和 6 0例年龄匹配的无房性心律失常者的Pmax和Pmax与最小P波时限(Pmin)之差 (即Pdisp)。结果 :阵发性房颤组的Pmax为 ( 12 3.9± 16 .6 )ms ,Pdisp为 ( 4 8.4± 14 .8)ms ;而对照组Pmax为( 110 .0± 13.9)ms ,Pdisp为 ( 2 7.7± 9.1)ms ,两者相比均P <0 .0 0 1。以Pdisp≥ 40ms为标准 ,预报房颤的敏感性80 0 % ,特异性 85 0 % ,准确性 82 3% ;以Pmax≥ 12 0ms为标准 ,预报房颤的敏感性 72 9% ,特异性 80 0 % ,准确性76 2 % ;而以Pdisp≥ 40ms和Pmax≥ 12 0ms联合作为标准 ,预报房颤的敏感性 70 0 % ,特异性 90 0 % ,准确性79 2 %。结论 :Pdisp和Pmax可作为预报阵发性房颤的新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平板运动试验中P波离散度测定的意义。方法:分别测定并分析平板运动试验阳性组22例与阴性组25例冠心病患者运动前及运动中P波离散度。结果:运动前,两组患者P波离散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分别为(24±9)ms与(26±8)ms(P>0.05);运动中,阳性组P波离散度较运动前显著增加(P<0.05),而阴性组P波离散度较运动前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P波离散度增加可作为评价冠心病患者平板运动试验中心肌缺血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不同起搏模式对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51例接受CRT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记录患者自主心律、右室心内膜起搏(RV-endo-P)、左室心外膜起搏(LV-epi-P)及优化后双室起搏(Bi V-P)心电图。测量QRS波时限,QT间期、Tp-e(T波顶点到T波结束)间期,并计算QTc间期(校正后QT间期)、QT离散度(QT-d)及Tp-e离散度。并将各起搏模式心电图数据与患者自主心律进行比较。结果相对患者自主心律,LV-epi-P可显著延长患者QRS波时限、QTc间期及Tp-e间期,并增加QT-d及Tp-e离散度。QRS波时限平均延长23.31 ms(95%CI:16.64~29.98 ms,P0.01);QTc间期平均延长32.35 ms(95%CI:18.49~46.22 ms,P0.01);Tp-e间期平均延长21.98 ms(95%CI:13.09~30.87 ms,P0.01);QT-d平均增加27.96 ms(95%CI:19.14~36.78 ms,P0.01);Tp-e离散度平均增加26.06 ms(95%CI:18.35~33.77 ms,P0.01)。Bi V-P可明显缩短QRS波时限,RV-endo-P可显著延长QRS波时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i V-P及RV-endo-P虽有延长QTc间期及减小QT-d、Tp-e间期、Tp-e离散度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V-epi-P可使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具有潜在的心律失常事件发生风险。建议植入心脏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术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2014年1—6月468例OPCAB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发生AF分为AF组和非AF组。并收集所有患者围术期资料,筛选分析OPCAB术后AF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共发生AF 102例,发生率21.79%,多发生于术后1~3 d。AF组年龄、左房内径(LAD)、机械通气时间、P波离散度(Pd)、P波最大时限(Pmax)、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氨基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BNP)较非AF组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非A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66岁)、LAD增大(≥38 mm)、LVEF减低(≤40%)、Pd增加(≥39 ms)、Pmax延长(≥110 ms)、hs-cTnT升高(≥0.225 ng/ml)、NT-proBNP升高(≥390.45 pg/ml)、右冠状动脉(RCA)近中段狭窄≥50%是OPCAB术后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OPCAB术后AF的发生与高龄(≥66岁)、LAD增大(≥38 mm)、LVEF减低(≤40%)、Pd增加(≥39 ms)、Pmax延长(≥110 ms)、hs-cTnT升高(≥0.225 ng/ml)、NT-proBNP升高(≥390.45 pg/ml)、RCA近中段狭窄≥50%高度相关,可借此预判OPCAB术后AF的发生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波最大时限(Pmax)及离散度(Pd)与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 30例扩张型心肌病伴阵发性心房颤动者为A组,扩张型心肌病无阵发性心房颤动者26例为B组。采用12导联体表心电图测定Pmax与最小时限(Pmin),计算Pd(Pd=Pmax-Pmin),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Pd为( 48. 4±13. 8 )ms,Pmax为(122. 8±13. 7)ms,Pmin为( 76. 2±12. 6 )ms,与B组Pd(30. 6±10. 2)ms、Pmax(110. 2±10. 4)ms、Pmin(80. 8±11. 5)ms相比明显延长(P<0. 01)。A组左心房内径(41. 4±5. 6)mm,B组(40. 2±6. 2 )mm,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 05 )。预测心房颤动,取P波时限≥120ms,Pd≥40ms以及两者相结合,灵敏度分别为86%、90%、73%;特异度分别为80%、85%、8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4%、87%、88%。结论 Pd增加和P波宽度延长,可预测扩张型心肌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阵发性房颤(AF)和其他房性心律失常(AR)包括房性期前收缩伴或不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是临床常见心律失常,有证据证明折返机制在发生上起着重要作用.有不少报道P波离散度(Pd)可以预测AF的发生.本通过观察分析42例AF及42例AR患及50例健康体检的Pd和P波最大时限(Pmax),探讨Pd与AF及AR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倍他乐克(betaloc)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P波离散度(Pwave dispersion,PD)改变,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2例,均接受基础抗心力衰竭治疗,其中倍他乐克组35例,对照组27例。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检测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PD。结果:治疗后Pmax倍他乐克组(102±12)ms,对照组(115±16)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倍他乐克组(27±13)ms,对照组(39±1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倍他乐克治疗使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PD减少,表明倍他乐克可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黄琪  翟茜  刘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6):6304-6306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关系.方法:观察420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分为两组各210例,Ⅰ组为并发PAF患者(疾病组),Ⅱ组为无PAF患者(对照组).将两组最大P波时限(Pmax)、Pd进行测量分析比较.结果:Pmax:Ⅰ组显著高于Ⅱ组[(118.24±11.04)ms比(105±9.6)ms,P<0.05];Pd:Ⅰ组显著高于Ⅱ组[(48.02±10.29)ms比(34.82±8.66)ms,P<0.05].结论:Pmax及Pd可作为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发PAF发生的简单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