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驱汞试验对慢性汞中毒诊断价值的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驱汞试验对慢性汞中毒诊断价值的再评价锦州市职业病防治研究所(121013)韩萍1974年卫生部颁布的慢性汞中毒诊断标准规定:“根据职业史和临床表现,疑有慢性汞中毒而尿汞不高,可做驱汞试验……”,但标准中未明确驱汞试验的诊断意义和判定方法。一般认为,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尿汞在4~35μg/gCr之间的生活性汞接触者驱汞试验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2016年6月—2021年4月门诊尿汞在4~35μg/gCr之间的生活性汞接触者,按是否行驱汞试验分为驱试组(n=24)和对照组(n=52)。驱试组给予二巯基丙磺酸钠行驱汞试验,对照组自然排汞,比较两组基线尿汞、症状及体征及一、三、六月后随访情况。结果 驱汞试验前,驱试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基线尿汞、各组症状及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驱试组尿汞随访一、三、六月后分别下降至(4.69±1.63)、(3.18±0.84)、(1.90±0.72)μg/gCr,对照组尿汞分别下降至(12.60±4.29)、(6.79±2.62)、(3.63±1.31)μg/gC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一、三月后随访,驱试组神经衰弱综合征、水肿及尿微量白蛋白异常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六月后随访,驱试组和对照组神经衰弱综合征、口腔-牙龈炎、震颤、水肿、尿蛋白阳性及尿微量白蛋白异常好转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3.
总结分析77例汞吸收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晨尿汞、首次驱汞试验后24 h尿汞总量水平。77例晨尿汞与驱后尿汞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r=0.785,P0.001),驱后尿汞值均45μg/d;接汞人员尿汞超过正常值时,慢性汞中毒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并不随尿汞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职业性汞中毒观察对象进行现场驱汞治疗。方法选取嵊泗县三家以生产汞温度计为主的医疗有限公司尿汞浓度x≥0·05mg/L企业职工为对象。根据尿汞浓度0·05≤x<0·08、0·08≤x<0·15、0·15≤x<0·2、x≥0·2(mg/L)分成4个治疗小组,统一询问既往史、职业史、个人卫生习惯、症状等,并作一般内外科、肝肾功能、心电图和血常规检查。排除肝脏、肾脏功能异常的职工后,确定147名职业性汞中毒观察对象进行三巯基丁二酸口服驱汞治疗,由职业病防治专家现场为企业制定职工驱汞治疗方案,治疗前和每个疗程后进行尿汞测定。结果除2名因药物不良反应中断治疗外,145名职业性汞中毒观察对象完成全程治疗。4个治疗小组第1组驱汞后尿汞浓度升高人数显著多于降低人数,差值均数为正且数字较大;第2组驱汞后尿汞浓度升高人数比降低人数多,差值均数为正,升高程度小于第1组;第3、4组尿汞浓度升高人数低于降低人数,差值均数为负,升高程度第4组高于第3组。人均驱汞量估算值大于5·108±3·268mg/人。随访一年,无一例职业性汞中毒病人发生。结论职业性汞中毒观察对象的现场驱汞治疗是安全、经济的。  相似文献   

5.
驱汞试验是对汞作业工人的一种诊断性检查方法。一般在给药后收集第一个24小时的尿样进行汞测定。但有人提出驱试后尿汞值高峰的出现不在第一个24小时,而是在其后。为此我们对汞作业工人进行了驱试后尿汞值高峰出现时间的探讨。 对象选择与方法:选择经体检有一定汞中毒症状、体征、自然排汞之尿汞值均在20微克/升以下,工龄3~23年,平均10.45年,年龄23~51岁,平均37岁的汞仪表使用工40名为本次驱试对象。用5%二巯基丙磺酸钠2.5毫升一次肌注,给药前排尿,给药后用经无汞处理的玻璃瓶分别收集第一、二个24小时尿,用CH7601测汞仪原子吸收法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6.
驱汞试验正常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61例无汞接触健康成人驱汞试验的结果,提出30μg/日可做为一次肌注5%二巯基丙磺酸钠(Unithiol)5毫升的驱汞试验正常上限值(无火焰原子吸收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二巯基丙磺酸钠(NaDMPS)在驱汞治疗中所致的药疹反应。[方法]对1967-1994年间199例因接触汞导致尿汞增高,并住院采用NaDMPS驱汞治疗后发生药疹反应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资料分析。[结果]199例住院病例中20例用NaDMPS驱汞治疗后出现躯干、四肢皮肤片状红斑、丘疹药疹反应。药疹发病年龄以19~30岁为主,NaDMPS驱汞治疗第4疗程后药疹发病率普遍增高。[结论]NaDMPS驱汞治疗时,第3疗程为关键疗程,如需继续第4疗程驱汞治疗,应严格控制,间隔一定的时间再进行。避免患者由于疗程或次数的增加、药量累积等因素在驱汞治疗中产生药疹反应。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二巯基丙磺酸钠(以下简称丙药)及二巯基丁二酸钠(以下简称丁药)驱汞效果相似,但仅见对有机汞驱汞效果比较的报导,对金属汞驱汞效果的比较尚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9.
陈捷  苏素花  韦建华  林玲  李航天 《职业与健康》2010,26(18):2153-2154
目的通过对68例过量汞吸收的临床观察,发现汞污染对接触者的危害。方法收集68例汞吸收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驱汞治疗。结果大部分接触者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尿汞增高,部分病人β2-微球蛋白增高。结论对病人及时驱汞治疗,病人恢复较快,未发展为汞中毒。  相似文献   

10.
汞接触工人的早期肾功能损伤指标与驱汞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尿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为肾功能早期损伤指标,研究职业性汞接触工人尿β2-MG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并分析使用药物驱汞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情况.方法选择某照明公司尿汞含量升高但无临床表现的汞接触工人38名作观察对象,无汞接触史和其他肾脏毒物接触史的健康工人51名作对照组,检测其尿汞和β2-MG含量,并对汞接触组工人进行药物驱汞治疗,再检测其治疗结束和结束后一个月的尿汞及β2-MG含量.结果汞接触组工人尿汞及β2-M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结束时,尿汞含量恢复正常,但尿β2-MG仍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一个月,尿β2-MG也恢复正常.结论早期肾功能损伤如及时治疗,消除损害因素,肾功能能够较快恢复.因此,对于职业性汞接触工人必须高度重视早期肾功能损伤指标的检测和及时的驱汞治疗.  相似文献   

11.
王志民(吉林省前郭炼油厂工卫科)报道:20名汞吸收者,男16名、女4名;平均年龄30.6岁;最短接汞工龄4年以下,其尿汞值均超过0.05mg/L(双硫腙法)。住院后用二巯基丙磺酸钠进行驱汞治疗,每月给予二巯基丙磺酸钠250mg,行一次肌肉注射,用药3月休4月为一疗程,共驱汞四个疗程。治疗前尿汞最高值为0.132mg/L,最低值为0.052mg/L,平均0.066mg/L;治疗后最高值为0.05mg/L,最低值为0.005mg/L,平均  相似文献   

12.
一例急性汞中毒死亡报告苏德明(广西自治区卫生防疫站,南宁530021)某患者男性,52岁,某县办小汞矿冶炼车间工人。患者从事土法高炉炼汞工作近30年,急性汞中毒前4个月,曾作职业性查体,诊断为中度慢性汞中毒,并进行驱汞治疗,尿汞在驱汞前为0.26mg...  相似文献   

13.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21,47(5):425-426
为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间歇治疗汞超标的临床疗效,将46例长期从事汞作业尿汞高于生物接触限值的慢性汞超标患者采用双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DMSP间歇肌肉注射驱汞治疗,治疗组自驱汞用药开始时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8 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1次/d。结果显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DMPS驱汞后尿汞值基本恢复正常,疗效与对照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12,P=0.736)。驱汞后治疗组尿β_2-MG、α_1-MG分别由(5.08±1.01)、(20.78±1.21)降至(4.12±1.04)、(16.34±2.23)μmol/L,对照组未见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DMPS为驱汞治疗的基础,早期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可增强患者驱汞的承受能力,修护部分肾功能。  相似文献   

14.
误服氧化汞致急性汞中毒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因误服大量氧化汞致急性汞中毒1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刺激症状,尿汞:4.934μmol/L,首次DMS驱汞尿汞为11.102μmol/L,超正常值上限94.8倍。经10天驱汞治疗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该组28例尿汞增高患者中,10例轻度中毒,18例观察对象.年龄平均(31±5)岁,汞接触工龄平均(8±5)年.28例患者均无二巯基丙磺酸钠使用禁忌证.予1~4个疗程驱汞治疗,发现每疗程第3天和第7天排汞量差异有显著性.二巯基丙磺酸钠驱汞治疗效果良好,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6.
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汞中毒引起过敏性休克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省职业病医院在治疗汞中毒患者过程中,因使用驱汞药物二巯基丙磺酸钠而引起过敏性休克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邓某,女,35岁,在某体温计厂从事体温计印字工作1年,接触金属汞。因尿汞明显增高曾于2004-01-16入江西省职业病医院进行了2个疗程驱汞治疗,未出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报告静脉注射汞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方法 观察1例于双上肢肘部静脉注射汞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情况.结果 治疗前患者出现发热、乏力、间断性上腹痛和持续性胸骨后疼痛的症状,并有特征性胸片改变,经2个疗程的驱汞治疗及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结论 静脉注射汞病例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有特异性发现,驱汞和对症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慢性汞中毒患者脑脊液汞含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慢性汞中毒患者脑脊液汞含量的变化,探讨汞的神经毒性机制。方法选择9例慢性汞中毒患者作为中毒组,8例非汞接触患者为对照组,用碱性氯化亚锡还原-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24 h尿汞(U-Hg)和脑脊液汞(CSF-Hg)含量,用酸陸氯化亚锡还原-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同一天的血汞(B-Hg)含量;5例慢性汞中毒患者作驱汞前后B-Hg、U-Hg和CSF-Hg含量比较。结果中毒组B-Hg、U-Hg含量[(250.00±48.54)、(160.07±91.15)nmol/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81.04±63.01)、(24.73±9.96)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毒组CSF-Hg含量为(20.22±10.21) nmol/L,对照组CSF-Hg未检出。5例慢性汞中毒患者用二巯丙磺酸钠作2~3疗程驱汞治疗,B-Hg、U- HC、CSF-Hg含量治疗前分别为(258.00±48.68)、(141.02±63.74)和(22.60±7.14)nmol/L,治疗后明显下降,分别为(172.00±68.34)、(39.22±11.83)和(11.32±4.92)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中毒组CSF-Hg含量与B-Hg含量有相关关系(P<0.05),与U-Hg含量无相关关系(P>0.05),但驱汞治疗后,CSF-Hg含量的下降与B-Hg、U-Hg含量下降的相关性均无统计。结论慢性汞中毒患者CSF-Hg含量随外周血汞升高而升高,但与U-Hg含量无关;而驱汞治疗后,B-Hg、U-Hg含量已正常,但CSF-Hg含量仍较高,其可能为引起慢性汞中毒患者神经行为功能改变和震颤等临床表现的基础物质。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性分析239例次使用二巯丙磺钠(sodium dimercaptosulphonate,DMPS)驱汞治疗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和总结治疗方法。结果显示,发生过敏反应39例次,肝功能异常41例次。过敏反应以发热、皮疹、唇炎为主要表现,抗过敏治疗后顺利完成驱汞37例,过敏反应严重,未完成驱汞治疗2例。肝功能异常41例次,以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升高为主要表现,予以保肝降酶治疗,肝功能正常后,均完成驱汞治疗。二巯丙磺钠驱汞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33.47%)。提示,应重视二巯丙磺钠在驱汞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用药时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定期复查肝功能,及时予以抗过敏或保肝治疗。  相似文献   

20.
报告了亚急性汞中毒护理中 ,心理护理、驱汞护理及对症护理的必要性。提示私用中药偏方的危害 ,护理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