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川崎病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好发于婴幼儿,其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血栓性冠状动脉闭塞、心肌梗死及缺血性心脏病,可造成凶险预后,近年来,已成为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其所致的冠状动脉病变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现将我院62例川崎病患儿的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和研究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患儿不同阶段冠状动脉病变的演化情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摘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2 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在患儿发病的3~7d 内及20~28d 内分别进行两次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探查,在第2 次探查中发现存在冠状动脉病变者则于发病后80~117d 再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第一次检查中发现冠状动脉病变者占5.77%(3 例);第二次检查中发现冠状动脉病变者占40.38%(21 例),其中冠状动脉扩张17 例,冠状动脉瘤4 例;第三次检查的21 例患者中存在冠状动脉扩张1 例,冠状动脉瘤2 例.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够安全、详细、可靠地观察和记录川崎病导致的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以及转归情况,是监测此类病症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3月河源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0例疑似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灵敏度、特异性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85.00%、灵敏度为88....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是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可引起多种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病变、心肌炎、心包炎、心脏瓣膜病变及外周动脉瘤等。其中,冠状动脉病变损害最为严重。本研究旨在探讨KD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25例川崎病患者冠状动脉改变的表现。结果:25例患者中,14例冠状动脉内径正常,但管壁回声增粗、增强;8例冠状动脉轻度扩张;2例冠状动脉瘤形成;1例巨大冠状动脉瘤。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可用于该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对81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与65例正常儿童的冠状动脉进行了超声检测的对比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对川崎病及临床非典型病例冠状动脉异常改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1例川崎病患儿和65例正常儿童的冠状动脉进行了超声检测对比。结果正常儿童的左冠状动脉内径(LCA)1.95-2.45 mm,平均2.2±0.25 mm,LCA/AO=0.145±0.016(AO为主动脉内径);右冠状动脉内径(RCA)1.6-2.0 mm,平均1.8±0.18 mm,RCA/AO=0.12±0.016。而川崎病的左冠状动脉内径(LCA)2.5-6.7 mm,平均3.4±0.94 mm,LCA/AO=0.24±0.075;右冠状动脉内径(RCA)2.5-10 mm,平均3.8±1.68 mm,RCA/AO=0.25±0.094。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是一项安全无创、快捷可靠和能重复检查的最佳首选方法,且对非典型病例的诊断有决定性意义。认为,L.RCA/AO〉0.17为冠状动脉扩张,L.RCA/AO〉0.30为冠状动脉瘤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造成的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检测川崎病患者冠状动脉的开口、内径、近端走行及其血流特点。结果本组59例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者23例(38.9%),其中左冠状动脉损害12例(52.2%),右冠状动脉损害7例(30.4%),左、右冠状动脉损害4例(17.4%)。治疗后,23例冠状动脉扩张者均恢复正常。结论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诊断川崎病患者冠状动脉有无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冠状动脉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川崎病患儿按常规心脏扫查,重点在主动脉根部短轴切面上,仔细观察冠状动脉情况。结果:本组54例患儿中有35例属于正常范围,19例冠状动脉内径及管径回声有不同改变。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诊断、指导治疗及评价预后的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艳红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2004,5(23):35-35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属自限性疾病,主要病变为全身性血管炎,严重时累及心、脑、肾等脏器,引起冠脉扩张,形成动脉瘤。本文通过HOLTER监测川崎病患者心电图改变与川崎病合并冠脉病变的心电图改变中寻找相关性,探讨其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左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1,(2):76-77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19例发热伴皮肤或粘膜改变的病人进行早期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19例中3~5天内发现冠状动脉扩张9例,冠状动脉瘤5例。结论对疑似川畸病的不典型病例宜尽时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利于早期接受正确治疗,减轻或终止冠脉的继续损伤。 相似文献
11.
姚伟东 《中国航天医药杂志》2003,5(6):38-38
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可有严重的心血管损害,其所致的冠状动脉病变日益受到重视,是我国儿童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因此准确的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对及时治疗及预后评价至关重要。本对我院近年来发现的9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进行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咱崎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本病警惕,及时发现病例,防止冠状动脉瘤,降低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经过及治疗情况,重点总结其六项主症及心血管系统改变,43中:(1)发热持续5天以上100%;(2)皮疹100%。(3)双侧眼结膜充血100%。(4)辱皲裂93.7%,杨梅舌100%。(5)颈淋巴结肿大79.3%。(6)四肢皮肤潮红脱皮88.4%。心电图改变86.9%,二维超声心动图提示冠状动脉受累37.2%。43例均用阿斯匹林30.50mg/kg.d,21例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结果:本组病例治愈41例,6例冠状脉瘤患儿定期随访,其中4例冠状动脉瘤完全消失。结论:通过认识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时诊断对治疗和预防和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川崎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冠状动脉各分支管径、内膜变化情况。结果超声显示了所观察的冠状动脉的不同改变,还能够监测、追踪病情发展。结论彩超具有安全、简便、无损伤、可重复等优点,尤其适合长期随访,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减少并发症、预防冠状动脉瘤的发生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84例确诊的川崎病患儿的超声心动图、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沉、血小板、血红蛋白等资料进行计量t检验和计数X^2检验。结果84例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26例(31%)。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血小板、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沉、血红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有密切关系。结论对川崎病进行综合分析,可对该病作出及时的预后判断,予早期干预,促进冠状动脉病变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咏望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18):20-24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2007年4月162例住院KD患儿的一般资料、治疗前血小板计数(PLT)、血沉(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资料进行t检验、x2检验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162例KD患儿中,冠状动脉损伤组与冠状动脉正常组比较具有热程大于10天、发病后10天使用IVIG、高PLT、高ESR、高hs-CRP、高LDL-C及低HDL-C的特点(P<0.01).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热程和hs-CRP与CAL密切相关(P<0.01),LDL-C具有保护作用(P<0.05).结论 发热大于10天和高hs-CRP是CAL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多发生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特异性损害冠状动脉是其最为主要的并发症,目前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并且是年轻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原因之一。据统计,在未经治疗的川崎病病例中,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为18.6%~26.0%。一旦造成冠状动脉损伤,需终身监测冠脉和心肌灌注改变,因此持续性、非侵入性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8.
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川崎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感染在川崎病(KD)及其冠状动脉病变(CAD)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2月入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资料。并以同期其他病因的患儿为对照。结果:KD组患儿支原体阳性率为24.7%(19/77),对照组阳性率为10.0%(8/80)。KD组MP感染率较高(x0=5.934,P=0.015),其OR值为2.948,95%CI为1.126~8.318。77例KD患儿中,31例CAD患儿阳性率38.7%(12/31);46例非CAD阳性率15.2%(7,46)。CAD组MP感染率高于非CAD组(x^2=5.499,P=0.019),其OR值为3.519,95%CI为1.057-12.208。31例CAD患儿中.22例冠状动脉扩张组NP阳性率31.8%(7/22);7例中小型冠状动脉瘤组阳性率42.9%(3/7);2例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组阳性率100.0%(2/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支原体肺炎感染在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病变发生中的作用,但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病程10天后使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治疗能否进一步减少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发生。方法:按是否使用IVIG治疗将本组25例KD患儿分为A、B两组,A组:IVIG 2 g/(Kg.d)一次静脉注射,B组:未使用IVIG治疗。统计两组患儿CAL的发生率。结果:A组与B组分别在病程3~4周和0.5年时冠状动脉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KD病程10天后使用IVIG治疗可减少CAL的发生率,尤其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KD病程10天后尽管可能无发热症状,但仍需静脉注射IVI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