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用反求工程(RE)方法实现残冠和(或)残根数字模型三维重建的方法,为个体化桩核的CAD设计与制作奠定基础.方法 (1)选取牙体硬组织完整的离体牙10颗,按桩核预备标准预备后分别用螺旋CT机和Mi-CT机进行扫描,所获得数据以DICOM格式文件进行存储;(2)应用Mimics软件将螺旋CT机和Mi-CT机扫描获得的数据分别进行处理,获得牙齿标本的数字模型,Geomagic 9.0软件进行三维测量,同时生成STL格式文件:(3)用游标卡尺对牙齿标本进行测量,并与软件测量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采用配对比较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用反求工程方法对离体牙标本实现了三维重建,获得其数字模型.Mi-CT数据源三维数字模型较螺旋CT数据源三维数字模型而言,模型边缘轮廓更为锐利、清晰;(2)应用螺旋CT机和Mi-CT机扫描获得的数字模型,经软件测量,与牙齿标本测量结果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反求工程方法能准确、快速地实现残冠和(或)残根模型的三维重建.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精确的三维测量上颌骨形态的方法。方法 :采用螺旋CT收集30例正常成年人上颌骨三维数据,应用SimPlant 11.04软件对数据进行重建、定点、建立三维坐标系,验证标志点可重复性、测量点到坐标平面的距离,应用SAS 6.12软件初步分析数据,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5个标志点具良好的可重复性(P>0.05);获得标志点到三维坐标的平均距离、标准差;左右对称标志点的三维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居中的标志点在矢状坐标平面上(P>0.05);经用非对称率公式:Q=(G-K)/G×100%验证,均Q<10%,左右对称标志点在三维上无不对称畸形。结论:本研究建立一套应用螺旋CT及软件精确三维测量上颌骨形态的方法,为分析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成年患者的上颌骨形态提供了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快速成型制造(rapid prototyping and manufacturing,RPM)技术制作个体化桩核的可行性,以期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CT影像为数据源,通过Mimics10.0软件处理,建立残冠/残根数字模型;通过Geomagic 9.0软件构建桩核体三维数字模型(库);应用反求软件得到残冠/残根点云数据,对桩核体及根部进行曲面设计,借助CAD软件对曲面模型进行实体化操作及工艺结构设计,将其轮廓数据转换为快速成型系统中的轮廓数据,快速成型制造出个体化桩核,通过测量桩核的边缘浮出量和适合性检测其可行性。结果:RPM制作的所有桩核均可精密就位,效果满意。制作桩核边缘浮出量(45.95±8.09)μm;适合性:在根管口处分别为(79.33±9.69)μm,在根管中部分别为(80.68±10.74)μm,在根管底部分别为(82.05±11.46)μm。结论:RPM技术可用于制作个体化桩核的设计和制造,为个体化修复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高温高压消毒对超硬石膏模型三维精度有无影响。方法:对30例患者制取藻酸盐印模,再用超硬石膏灌模,1h后脱模,静置24h定标志点。石膏模型扫描成数字模型后用测量软件进行标志点三维测量。测量后进行高温高压消毒。消毒后用同种方法测量标志点距离。最后用SPSS软件分析消毒前后数据。结果:高温高压消毒后对超硬石膏模型三维精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温高压消毒对超硬石膏模型三维精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根据CT扫描数据和牙列印模重建牙列数字模型的精度.方法:以OKIO-V-100三维光学扫描系统扫描猴牙列标本获取标准模型;根据螺旋CT、锥柬CT扫描数据重建颌骨及牙列三维数字模型;制取猴牙列标本印模,灌制石膏模型,通过OKIO-V-100三维光学扫描系统扫描重建牙列形态.分别将CT扫描重建的数字图像、石膏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三维扫描技术获取新疆喀什地区维吾尔族青年人群颌面部二维及三维数据,比较维吾尔族男性与女性面部差异性。方法:采用3DCaMega光学三维扫描仪收集341例维吾尔族样本,男性116例,女性225例,应用Geomagic studio软件对数据进行重建、定点、测量、验证测量值可重复性、测量标志点间的平面距离及曲面距离,应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个测量指标重复性好(P>0.05),比较维吾尔族男性及女性面部距离参数,其中两眼间距、外眦间距、鼻长、面下1/3高度,平面与曲面测量值男女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额高、鼻宽平面测量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曲面测量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维面部测量的方法在反映面部复杂结构的差异性方面更加精确,是一个有价值、可靠人体测量学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标记模板定位后颌骨种植区多层螺旋CT(MSCT)测量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名志愿者佩戴标记模板,经MSCT扫描后,应用牙颌专用测量软件测量上、下颌前牙唇舌侧龈缘中点间的距离,采用SPSS17.0软件包与游标卡尺手工测量的唇舌距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各牙位唇、舌侧龈缘中点间距离CT测量值与游标卡尺测量值的差值范围为-0.04~0.21mm,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标记模板定位后,颌骨种植区高分辨率CT测量距离与实测距离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该方法为活体颌骨种植区精确测量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颅面部螺旋CT三维线距测量的准确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颅面部螺旋CT三维线距测量与实测距离的一致性。方法:选择12个干燥头颅,采用GE公司16层螺旋CT常规扫描后,将头颅数据转至工作站,进行颅颌面三维重建。选择正畸常用的16个颅面骨性解剖标志点,分别使用DisplayTools测量工具和游标卡尺进行20个项目测量。采用SAS9.0统计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螺旋CT三维线距测量与实测距离的一致性。结果:螺旋CT三维线距测量与游标卡尺实测结果相比,P值范围为0.0995~0.9812,所有测量项目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螺旋CT体绘制图像颅面解剖标志点间线性距离与实测距离具有一致性,螺旋CT三维测量有望替代实际测量,用于头影测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数据解剖标志点的自动定点方法, 并初步评价其可重复性与准确性。方法从2021年6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口腔疾病患者螺旋CT资料中, 选取31例颅颌面骨骼形态大致正常者的螺旋CT资料, 其中男性15例, 女性16例, 年龄(33.3±8.3)岁, 通过Mimics软件对上颌骨复合体进行三维重建, 通过Geomagic软件对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数据进行网格优化。由2名主治医师和1名副主任医师对31例上颌骨复合体数据进行人工定点, 确定24个解剖标志点, 取3人定点均值作为专家定点结果。选择其中1例符合健康人颅颌面骨骼三维形态平均特征的上颌骨复合体数据作为模板数据, 其余30例作为目标数据。采用MeshMonk开源程序(一种非刚性配准算法)将模板数据与目标数据基于4个标志点(鼻根点、左右颧弓最突点、前鼻棘点)进行初对齐, 再将模板数据基于非刚性配准算法变形为目标数据的形状, 得到变形后模板数据, 基于模板数据变形前后同名标志点的索引不变特性, 自动检索变形后模板数据各标志点坐标, 以此作为目标数据同名标志点自动定点坐标, 也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快速成型制造(RPM)技术制作个体化桩核的适合性,探讨RPM技术的制作精度,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 (1)用数控车床精密加工残冠和(或)残根基牙代型,以螺旋CT扫描数据建立代型数字模型;(2)分别用常规失蜡精密铸造法和RPM技术制作桩核;(3)采用扫描电镜观测并拍片计数的方法,测量RPM技术制作个体化桩核、常规铸造桩核的边缘适合性和内部适合性,采用组间比较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制作的所有桩核均可精密就位,效果满意。常规制作桩核和RPM制作桩核边缘浮出量分别为(47.99±9.26)μm和(45.95±8.09)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7>0.05)。常规制作桩核和RPM制作桩核组织面与代型之间间隙,在根管口处分别为(104.31±14.14)μm和(79.33±9.6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在根管中部分别为(83.91±12.86)μm和(80.68±10.74)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3>0.05);在根管底部分别为(108.51±13.61)μm和(82.05±11.4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1)。结论 RPM技术制作个体化桩核具有良好的适合性,优于临床常规失蜡精密铸造桩核。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螺旋CT扫描重建与三维打印快速成型技术相结合应用于颜面缺损赝复。方法:采用螺旋CT对1名颜面部颧颊联合缺损的患者进行颜面部扫描,对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和处理,导入三维打印快速成型设备,制作患者的颜面缺损实体模型。比较、测量患者及模型的实际外形、尺寸。结果:螺旋CT扫描重建获得的颜面部三维数字化模型完整、清晰。三维模型经编辑导入三维打印快速成型机后,成功制作出颜面缺损实体模型。该模型与患者面部形态高度相似。结论:螺旋CT扫描重建结合三维打印技术,能准确获取颜面外形信息并生成颜面缺损实体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正颌外科三维重建测量、术前诊断、手术设计与模拟、导板制作、导航验证和效果评估,探索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数字化诊治方法和流程。方法:选取25例先天性牙颌面畸形患者,术前行颅颌面CT扫描,将CT数据导入Mimics 20.0软件,建立数字化原始模型。确定三维重建测量硬组织标志点并进行测量、分析、诊断、手术方案设计和导板制作。术中采用手术导航系统,进行上颌骨设计位置的确认、固位验证和骨打磨精确导引。术后1周复查颅颌面CT,并进行设计方案的术后验证。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例患者均按照数字化正颌外科设计及流程完成手术,术后效果达到术前设计方案的要求。术后实际数字化三维重建头模与术前预测头模相比,10个骨性标志点在X、Y、Z三维方向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数字化技术辅助正颌外科诊断、手术设计和实施具有精准、微创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自主研发的导航手术系统,在快速原型技术制作的三维头颅模型上进行内置式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实验研究,通过三维定点测量,分析该导航手术的精度。方法:对1例单侧下颌骨发育不足的患者行螺旋CT扫描后,采用快速原型技术制作5个相同的头模,按导航配准原则植入定位钉后再行CT扫描。应用AccuNavi 1.0软件对三维图像进行测量,并与游标卡尺实体测量的相应指标进行头模制作精度检测。然后进行下颌骨三维测量分析与虚拟单侧内置式下颌支牵张成骨术,将制定的手术规划通过实时TBNavis-CMFS导航系统在三维头模上实施,牵引到位后,行CT扫描图像重建,应用AccuNavi1.0软件与Surgicase5.0软件进行三维测量与牵引长轴间成角测量,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快速原型制作的三维头模与AccuNavi1.0软件重建的三维图像间各测量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手术平均牵引长度12.40mm(11.79~12.68mm),模拟手术与导航模型术后牵引长轴间成角均值为4.67°(2.01°~6.49°)。导航术后各项指标中,除CoL-CoR(P=0.037)、CoL-GoL(P=0.017)与模拟手术值间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指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快速原型技术制作的三维头颅模型与AccuNavi1.0软件的三维重建图像精度相仿。通过TBNavis-CMFS导航系统平台,建立了导航辅助下颌骨牵引成骨术的实验方法,准确地将手术规划转移到模型手术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利用三维图像处理软件(Mimics 软件)实现埋伏牙完全可视化的新手段。方法    对2008年3—12月于山东省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埋伏牙患者10例,常规摄取口腔全景片和数字牙片。采用螺旋CT对患者头面部扫描后,放射科医生将CT数据转化成DICOM格式保存。正畸科医生将数据输入到Mimics软件中,在个人计算机上建立数字牙颌模型。结果    10例患者CT数据经Mimics软件处理后,均重建出所需牙颌三维数字图像,显示出埋伏牙的位置、牙体形态、发育情况以及与邻牙、窦腔和颌骨的关系,实现了埋伏牙充分可视化。结论    Mimics软件可将CT信息转化成三维数字模型,是一种快速、简便的实现埋伏牙可视化的手段,可应用于埋伏牙的诊断和指导正畸治疗计划的制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数字化验板在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合并颌骨畸形同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例儿童单侧颞下颌关节强直合并颌骨畸形患者,术前采用SurgiCaseCMF5.0软件进行颌骨畸形的三维测量.模拟骨球截除后摆正下颌骨,制作数字化袷板,术中应用,行肋骨一软骨移植关节重建。术后进行CT扫描二三维测量,评价应用效果。结果:2例患者术中袷板戴入顺利,术后CT三维测量与术前设计吻合度高。结论:数字化袷板在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合并颌骨畸形的同期治疗中节省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锥形束CT(CBCT)三维头影测量与CBCT转化头颅侧位片(Cephalogram from CBCT,CCB)及数字化X线头颅侧位片(Digital Cephalogram,DC)头影测量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方法:对一名成年人进行CBCT扫描并拍摄数字化X线头颅侧位片。使用Invivo Dental 5.0软件对CBCT图像进行三维测量;CCB和DC采用Winceph 8.0软件进行二维头影测量。选择常用测量项目15项,同一操作者对3种图像测量15次。对CBCT,CCB及DC测量可重复性进行统计学分析,三者间可重复性差异采用方差分析。结果:CCB测量可重复性优于CBCT和DC(P<0.05)。15个测量项目中CCB有8个测量项目精确度明显高于CBCT和DC。结论:CBCT三维影像能真实反映颅颌面空间结构,弥补二维图像失真,解剖结构重叠的不足。 CCB测量可重复性优于CBCT三维测量和传统X线头颅侧位片二维测量,在三维测量系统完善前,CCB是头影测量由二维向三维过度的重要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螺旋CT影像的计算机辅助重建及测量上颌窦的方法,为上颌窦辅助诊断、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利用64排螺旋CT对60例正常成人(男30例,女30例)颌骨进行薄层容积扫描,将DICOM数据输入计算机辅助软件Simplant,重建上颌窦,测量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窦前后径均值为(35.12±3.47)mm,上下径均值为(39.58±2.96)mm,左右径均值为(32.14±2.50)mm,上颌窦容积均值为(15187.16±596.12)mm3。左右侧上颌窦径线值和容积无显著差异。男女性上颌窦径线值和容积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利用该方法获得的上颌窦重建影像和测量数据可以为上颌窦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建立适合上颌埋伏尖牙的影像学分型系统。方法 选择102例上颌埋伏尖牙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21颗上颌埋伏尖牙。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的螺旋CT扫描,数据均导入MIMICS 10.01软件采用表面遮盖成像法进行三维重建。通过对121颗上颌埋伏尖牙的三维空间位置进行分析建立上颌埋伏尖牙的影像学分型系统。结果 本研究建立了一个上颌埋伏尖牙的三维CT影像学数据库。研究结果显示在X轴方向上,最常见的分型是牙尖近中伴根尖正常。在Y轴方向上,样本中所有埋伏尖牙只存在3种分型即根尖均处于高位,牙尖分别处于高、中、低位。在Z轴方向上,最常见的分型是牙尖和根尖均处于唇侧,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结论 本研究利用螺旋CT建立了一个适合上颌埋伏尖牙的三维影像学分型系统,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CT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技术(CAD/CAM)制作口腔种植导板,并对其精度进行评价。方法:CT扫描患者颌骨,数据导入SimPlant种植软件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并模拟种植。对石膏模型进行三维激光扫描,通过Geomagic软件将石膏模型和cT三维模型进行配准,根据种植体的位置,在石膏数字化模型上完成种植导板的设计,最后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导板。在导板指导下,共植入了45枚种植体,术后再次进行CT扫描,术前术后CT数据进行配准,比较实际种植体与虚拟种植体的偏差。结果:种植体植入后肩部偏离值为(0.85±0.19)mm,根部偏离值(0.97±0.21)mm,角度偏离值(4.53±1.89)°。结论: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种植领域,结合SimPlant软件模拟种植和快速成型等技术制作的种植导板定位准确,为提高种植的成功率提供了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