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上颌磨牙缺失患者上颌窦生理及病理CBCT影像学表现,并分析各类异常的发生率,为种植术前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科及静安区牙病防治所,2014-01-01—2015-05-01期间,收治的上颌磨牙缺失患者CBCT影像学资料202例,共404侧上颌窦。由2名研究人员对资料进行研究分析,观察项目分为3类:正常上颌窦、上颌窦炎、上颌窦囊肿。测量3种类型病例缺牙区窦嵴距、上颌窦的宽度、外侧骨壁厚度、外侧骨壁血管位置与直径,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4侧上颌窦中,正常上颌窦185侧(45.80%);上颌窦炎118侧(29.20%);上颌窦囊肿101侧(25.00%)。结论:上颌窦异常影像诊断发生率最高者为上颌窦炎,其次为上颌窦囊肿;不同上颌窦影像诊断类型间窦嵴距、上颌窦的宽度、外侧骨壁厚度、外侧骨壁血管位置与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上颌后牙缺失病人的CBCT资料,分析上颌窦内异常影像的发生率,为病人行种植术前的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01—03因上颌后牙缺失需行种植修复病人的CBCT资料76例,共152个上颌窦。由两名研究人员对影像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影像诊断结果分为5类:①未见异常影像;②窦底黏膜增厚;③上颌窦囊肿;④上颌窦炎;⑤上颌窦分隔。同时测量所有窦底黏膜增厚病例的平均厚度以及缺牙区窦嵴距,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2例上颌窦中未见异常影像者65例(42.76%),黏膜增厚者36例(23.68%),上颌窦囊肿23例(15.13%),上颌窦炎17例(11.18%),上颌窦分隔11例(7.24%)。窦底黏膜增厚厚度为(3.65±1.65)mm,缺牙区窦嵴距为(7.05±2.99)mm。结论:上颌窦异常影像诊断发生率最高者为窦底黏膜增厚,其次为上颌窦囊肿;不同上颌窦影像诊断类型间窦嵴距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及不同缺牙情况下诊断类型的发生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3.
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作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通过剥离提升上颌窦底壁的黏膜,形成容纳血液和骨移植材料的空间,从而增加上颌后部骨高度以满足种植体植入的需求。该技术包括经外侧壁开窗入路提升和经牙槽嵴顶入路提升两种术式,受诸如上颌窦底黏膜厚度、窦底解剖形态、上颌窦病变等的影响,其中上颌窦囊肿的存在会增加治疗的难度和手术风险。目前对于上颌窦底提升术中是否对囊肿进行处理以及如何进行处理仍存在争议,本文将针对上颌窦底提升植骨种植术中遇到的上颌窦囊肿问题的不同处理策略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颌窦生理及病理性CBCT影像表现,为上颌窦提升术解剖定位和操作入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涉及上颌窦的CBCT资料,分析上颌窦解剖特征及病变。结果:1.上颌窦解剖结构位置及其比邻关系复杂;2.影响上颌窦提升术的解剖因素有生理及病理性两种:生理性如上颌窦内的分隔,上颌窦外侧壁的厚度,窦壁上存在的血管影像的粗细,病理性如窦腔内黏膜的增厚,上颌窦内的黏液囊肿,上颌窦内的大量积液等等。结论:CBCT能够准确地显示完整的上颌窦影像,利用CBCT确定解剖定位标志,确定上颌窦提升手术路径和方式,更符合安全、准确、微创的口腔种植理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鼻内镜下上颌窦黏膜囊肿摘除同期窦底提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行上颌窦底提升患者9人,患者同时合并患侧上颌窦囊肿,在鼻内镜下行囊肿摘除术,并同期行窦底提升术,同期或二期植入种植体。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上颌窦黏膜囊肿摘除术及窦底提升术。2例患者同期植入种植体。术后6个月复查,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区无感染,同期植入种植体患者骨结合良好。所有患者上颌窦黏膜囊肿未复发,上颌窦黏膜愈合良好,2例手术中上颌窦底黏膜破裂的患者术后表现为上颌窦黏膜局部增厚,没有出现鼻窦炎症状。结论 鼻内镜下行上颌窦黏膜囊肿摘除同期行窦底提升术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上颌窦提升植骨术是种植的常规手术,目前被广泛接受作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常规骨增量方法。上颌窦囊肿是最常见的上颌窦良性疾病。一直以来它的存在被认为是上颌窦底提升植骨的绝对禁忌症,严重制约了上颌窦骨增量的可能性。上颌窦底低伴囊肿存在时实施牙种植术在临床中有三种处理方法,一、先摘除上颌窦囊肿,延期上颌窦提升植骨种植术;二、囊肿摘除同期行上颌窦提升植骨种植术。三、假性囊肿存在条件下,直接行上颌窦提升植骨术,近期文献研究表明假性上颌窦囊肿是上颌窦提升术的相对禁忌症而非绝对禁忌症,假性囊肿存在条件下的上颌窦提升术已被报道,远期效果需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7.
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上颌窦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上颌窦影像学特征,探讨不同类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上颌窦影像学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上颌后牙缺失患者的700份数字化X线曲面断层片作为研究资料。调查上颌窦分隔和上颌窦囊肿的发生率并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缺牙状况进行分组,测量各组缺牙区的窦嵴距及窦底高度,使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牙缺失组窦嵴距〉多牙缺失组窦嵴距,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多牙缺失组窦底高度〉单牙缺失组窦底高度,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4)。59岁~77岁组女性窦嵴距〈男性窦嵴距,男性窦低高度〈女性窦低高度,组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上颌窦分隔发生率为27%,上颌窦囊肿发生率为4.9%。结论:上颌后牙缺失不同缺牙状况窦底高度和窦嵴距有统计学差异,59~77岁年龄段窦底高度和窦嵴距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且伴上颌窦假性囊肿的患者,种植标准程序尚未确定.本试验拟通过对比两种术式的临床效果,评估囊肿减压同期内提升及种植的手术疗效.方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囊肿减压后结合内提升或外提升手法上颌窦增量同期行种植手术.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与肿胀情况,种植成功率,囊肿复发率.结果:共...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在保留上颌窦假性囊肿的条件下,进行穿牙槽嵴顶入路的上颌窦底提升的临床效果。方法:14例患者接受保留上颌窦假性囊肿的穿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共植入15枚种植体。分别在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拍摄CBCT,测量植骨区骨量变化及上颌窦假性囊肿变化。结果:全部手术中无囊肿破裂和上颌窦黏膜穿孔,愈合期种植体骨结合良好,随访期无种植体脱落。术前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为(6.85±1.07)mm.术中提升高度为(6.93±2.07)mm。术后窦底提升高度(GBH)为(13.88±1.87)mm、1年后骨愈合后窦嵴距(GSH-1)(12.76±2.03)mm。随访期内,囊肿增大3例,基本不变3例,减小5例,消失3例。结论: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同时保留上颌窦假性囊肿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上颌窦假性囊肿摘除术对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和牙种植术的影响。方法 选择24例病理结果诊断为上颌窦假性囊肿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假性囊肿摘除的同时行外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共计植入种植体34颗,所有患者均已完成种植修复。回顾性分析从囊肿摘除至最后一次随访的治疗经过,观察记录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周围骨量变化和假性囊肿残留情况。结果 所有种植体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6.0±7.1)个月,骨结合良好,骨量稳定,无种植体脱落,23例假性囊肿消失,1例仅残留小部分囊壁。结论上颌窦假性囊肿摘除术同时行外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及牙种植术临床可行,且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伴上颌窦囊肿或慢性上颌窦炎的经外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牙种植的治疗效果。 方法从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广州市海珠区口腔医院种植修复科以及口腔外科诊治的行经外侧壁开窗的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牙种植的患者共53例种植体,根据文献报道的纳入标准,分为三组,可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伴上颌窦囊肿者为囊肿组共17例,可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伴有慢性上颌窦炎者为炎症组共15例,上颌窦内无明显炎症或囊肿者为正常对照组共21例。术前记录上颌窦黏膜厚度,上颌窦底剩余牙槽骨高度(RBH),术中记录有无上颌窦黏膜撕裂、破裂。术后7 d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定期随访,在修复后12个月记录分析上颌窦内成骨高度(SBG)、种植体尖端成骨高度(ABH)、种植体边缘骨吸收(MBL)、上颌窦囊肿变化或上颌窦黏膜增厚情况。使用SPSS 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术后急性感染比较使用卡方检验中Fisher精确检验,三组间的上颌窦黏膜厚度、上颌窦内成骨、边缘骨吸收等指标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比较,术前、术后囊肿直径和上颌窦黏膜厚度对比使用配对t检验。 结果三组病例术中均未出现上颌窦黏膜撕裂。囊肿组2例、炎症组3例、对照组1例出现术后急性上颌窦炎,三组间急性炎症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049,P = 0.352)。三组病例均无术后上颌窦积血、积液等情况。修复后12个月,囊肿组SBG为(8.09 ± 1.20)mm,炎症组SBG为(7.17 ± 1.18)mm,对照组SBG为(7.36 ± 1.41)mm,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2.409,P = 0.100);囊肿组ABH为(1.94 ± 1.34)mm,炎症组ABH为(1.40 ± 1.12)mm,对照组ABH为(2.10 ± 1.30)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382,P = 0.261);囊肿组MBL为(0.53 ± 0.70)mm,炎症组MBL为(0.47 ± 0.92)mm,对照组MBL为(0.48 ± 0.67)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118,P = 0.889)。囊肿组术后囊肿直径[(2.35 ± 3.51)mm]较术前的囊肿直径[(8.41 ± 3.04)mm]有所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216,P<0.001)。炎症组术后黏膜厚度[(6.27 ± 2.15)mm]较术前厚度[(5.27 ± 1.58)mm]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562,P = 0.023)。 结论伴上颌窦囊肿或慢性上颌窦炎的经外侧壁开窗的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牙种植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两种手术径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比较35例采用上颌窦自然口径路与45例采用下鼻道开窗径路治疗上颌窦囊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鼻内镜下两种不同手术径路治疗,手术均获得成功,术中出血均少于50 mL,无明显手术并发症。继续随防6个月~1年,患者鼻腔通气良好,面部胀痛、头痛、头昏等临床症状消失,鼻内镜下检查见上颌窦腔光滑,无脓性分泌物,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行上颌窦囊肿切除手术直观,创伤小,术后反应轻,根据上颌窦囊肿位置类型选择不同手术径路,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后,上颌窦内黏膜囊肿的变化和囊肿区种植体周围的成骨情况,探讨上颌窦黏膜囊肿对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影响。 方法选取12例上颌后牙缺失骨量不足并患有上颌窦黏膜囊肿的患者,在不摘除窦腔内黏膜囊肿的情况下,经牙槽嵴顶入路提升上颌窦底同期植入种植体14枚。术前测量上颌窦底高度,术后当日测量种植体穿入窦底长度,术后1年测量穿入窦腔内的种植体周围成骨高度,观察黏膜囊肿对种植体周围成骨的影响。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比术前-术后当日及术前-术后6个月黏膜囊肿投影面积变化,评估手术创伤与黏膜囊肿的相互的影响。 结果通过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植入的种植体在含有上颌窦黏膜囊肿的上颌后牙区种植体周围成骨良好,术后6个月时全部14枚种植体形成良好骨结合。术前上颌窦底高度为(5.5 ± 1.4)mm,术中种植体穿入上颌窦长度为(2.9 ± 1.3)mm,上颌窦底厚度平均增加了(1.8 ± 1.0)mm。根据测量结果计算黏膜囊肿投影面积,术前(201.2 ± 184.0)mm2,术后当日(133.6 ± 187.6)mm2,术后6个月(134.5 ± 107.1)mm2。术前-术后6个月的成对差分均值及标准差[(66.6 ± 142.8)mm2]明显增大,说明术后6个月时黏膜囊肿的体积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术前-术后当日的黏膜囊肿投影面积相比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685,P= 0.021),术前-术后6个月的黏膜囊肿投影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617,P= 0.134)。手术短期内会对上颌窦内黏膜囊肿造成一定的创伤,但未对上颌窦黏膜囊肿产生激惹、恶化等不良影响。 结论上颌窦内黏膜囊肿的存在不影响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实施与种植体周围成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硬膜外导管下鼻道留置冲洗术治疗累及上颌窦的颌骨囊肿的疗效。方法:总结46例累及上颌窦的上颌骨囊肿患者的资料,其中26例采用传统颌骨囊肿摘除术+上颌窦根治术,20例采用颌骨囊肿摘除术+硬膜外导管下鼻道留置冲洗术,比较2种手术方式的疗效。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用上颌窦根治手术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8.6 d,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术区麻木4例,术区疼痛9例,创口裂开2例,出血2例,鼻塞18例,发热2例。采用硬膜外导管下鼻道留置冲洗术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3.5 d,出现肿胀7例,疼痛1例,其余患者未出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结论:硬膜外导管下鼻道留置冲洗术治疗累及上颌窦的颌骨囊肿,可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开窗减压术在上颌骨大型囊性病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2007年10月—2014年10月治疗的25例上颌骨大型囊性病变开窗减压术治疗病例,观察上颌窦形态、囊腔大小及周围骨质变化。结果25例患者中,8例患者开窗减压术后3个月上颌窦骨壁厚度增加,上颌窦形态完全恢复,囊肿消失,未行囊肿刮治术;17例患者术后9~12个月上颌窦形态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二期行囊肿刮治术。术后随访1~5年,无复发。结论上颌骨大型囊性病变开窗减压术具有能恢复上颌窦的形态和功能、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上颌窦底与上颌磨牙牙根关系的锥形束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锥形束CT分析上颌窦底与上颌磨牙牙根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具备上颌后部锥形束CT扫描数据的患者资料,应用CT配套软件观察上颌窦底与上颌磨牙牙根的关系并测量上颌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间距离。结果:共收集40例,男26名,女14名,平均年龄35.5岁(19~55岁)。12例牙根根尖与上颌窦底在同一水平;16例牙根根尖水平高于上颌窦底水平,平均距离为(3.62±0.52)mm;12例牙根根尖水平低于上颌窦底水平,平均距离(3.16±0.42)mm。在距离上颌窦底最近的牙根方面,上颌第一磨牙腭根最为多见(20/40)。结论:锥形束CT在判断上颌窦底与上颌磨牙牙根关系方面有较高应用价值。上颌窦底与上颌磨牙牙根关系密切,其中,与第一磨牙腭根关系最为密切,临床治疗中应预防上颌窦穿孔或上颌窦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前,种植手术已成为一种常规的技术应用于临床,随着种植体设计的改进和植入技术的日趋成熟,成功率不断提高,适应证也不断扩大,但是剩余骨高度不足仍是影响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多采用上颌窦底提升术,主要包括上颌窦侧壁开窗术和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这2种术式有效解决了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不足的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上颌窦的解剖结构、底壁分嵴等情况,以及口腔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归纳总结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基本原则,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的切口设计、手术方法,以及3种改良冲压式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比较,骨挤压器和骨冲顶器的应用,初步探讨植骨材料的选择,辅助上颌窦底提升术的特殊器械(超声骨刀和内镜)的特点,伴发上颌窦囊肿和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An antral pseudocyst on the maxillary sinus has previously been a contraindication for sinus augmentation. The authors report the case of a patient with an antral pseudocyst (16.7 mm × 27.6 mm) in his left sinus, who was referred for dental implant treatment. The surgical plan was to perform the sinus augmentation after removing the cyst whilest simultaneously placing implants. During the operation the cyst could not be found in the left sinus. The sinus augmentation was carried out successfully without sinus membrane perforation and the implants were placed according to plan. Three mouths later, the cyst was still present and good osseointegration of the implants was achieved. After the implants had been in place for a year, a CT scan showed that the cyst had decreased in size.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it is may not be necessary to remove a sinus cyst before sinus augmentation or during the sinus augmentation operation if the patient does not have any symptoms and the cyst is not large. In cases with large lesions or an unclear diagnosis, further evaluation is needed before surgical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开窗减压术治疗大型上颌窦牙源性囊性病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1年1月—2020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就诊的大型牙源性上颌窦囊性病变病例,采用开窗减压后二期刮治手术治疗,开窗后配戴塞治器,分为负压及非负压引流2种。应用Mimics定量测量病变体积变化,观察新骨改建、上颌窦炎症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包,通过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囊性病变和最终二期手术前囊性病变体积是否存在差异,通过成组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塞治器治疗效果。结果:20例患者纳入研究,负压及非负压引流各10例。开窗前囊性病变体积为(25 993.81±13 611.78)mm3,减压后最终体积为(5 386.30±3 546.30)mm3,体积缩小率为(77.54±13.01)%,缩小显著(P<0.001)。11例病变体积缩小>80%,9例介于50%~80%之间。非负压吸引组体积缩小率为(72.75±14.16)%,疗效优秀率40%;负压吸引组体积缩小率为(82.33±10.29)%,疗效优秀率70%,...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结合测量软件,研究青海地区成人上颌窦间隔的解剖学变化。方法:选取300例成人研究对象的CBCT影像资料,测量分析上颌窦间隔的发生、位置、高度、方向及形态学变化。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00例研究对象中,有80例出现上颌窦间隔,发生率为26.7%;窦间隔的发生与性别、年龄及牙缺失无关。窦间隔主要出现在上颌窦中部(41.4%);平均高度右侧(6.60±4.08) mm,左侧(6.81±4.24) mm;平均长度右侧(9.28±2.99) mm,左侧(9.00±3.00) mm;颊腭向多见(85.2%),完全性为主(80.5%)。结论:青海地区成人中有26.7%出现上颌窦间隔,在上颌窦底提升术时应予以重视,采取适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