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令进补话膏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晓萍 《光明中医》2010,25(6):1073-1073
<正>俗语说:"一夏无病三分虚"。长期以来,人们讲究"冬令进补",民间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春来打虎"的说法。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是封藏的季节,天气寒冷,食欲旺盛,此时调补,更有利于精微物质的吸  相似文献   

2.
世界卫生组织经过调查,把当今社会人群的健康状况分为三个状态:健康状态约占5%;疾病状态占20%;亚健康状态占75%^[1]。中医学认为亚健康和疾病则都属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态^[2]。其形成是由于五脏气血阴阳失调引起的,而肾虚是人体五脏气血阴阳失衡之根本。因此,多数中医学者认为肾虚是导致亚健康的出现、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3-4]。  相似文献   

3.
老年患者多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足跟痛、夜尿频多等肝肾虚损之症,故要求冬令进补者甚多。笔者采用补肾壮骨膏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处方:人参、石斛各60g,枸杞子100g,煅龙骨、煅牡蛎、骨碎补各150g。上药加水淹没,浸2~4小时,  相似文献   

4.
陈思 《养生月刊》2009,30(11):1006-1007
当今社会,工作繁忙,生活紧张,体力与脑力消耗很大,多数中青年人健康透支得较多,不同程度上.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未老先衰”的征兆,也就是所谓的“慢性疲劳”、“亚健康”状态。按中医来说,就是出现不同程度的各种虚证,只有对不同的虚证应用不同的补品进行调补,才是正确的调理的方法。否则会得不偿失,甚至有害无益。  相似文献   

5.
陈思 《气功》2009,(11):1006-1007
当今社会,工作繁忙,生活紧张,体力与脑力消耗很大,多数中青年人健康透支得较多,不同程度上.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未老先衰”的征兆,也就是所谓的“慢性疲劳”、“亚健康”状态。按中医来说,就是出现不同程度的各种虚证,只有对不同的虚证应用不同的补品进行调补,才是正确的调理的方法。否则会得不偿失,甚至有害无益。  相似文献   

6.
膏方是中医传统的冬补法。“膏方者,盖煎熬药汁成脂液以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者也,故亦称膏滋药”。膏方历史悠久,起于汉唐,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制订膏方的主要原则。膏方是一种具有营养滋补和预防治疗综合作用的方剂,它是在复方汤剂的基础上,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不同临床表现而确立的不同配伍的处方,药物经过浓煎后,掺入某些特殊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的膏状物。冬令进补主要就是指膏方调理,其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工作繁忙,生活紧张,体力与脑力消耗很大,多数中青年人健康透支的较多,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未老先衰”的征兆,也即所谓出现“乏力症群”、“亚健康”的状态。以中医来说就是出现不同程度的各种虚证。对不同的虚证应用不同的补品进行进补,才是正确的有益的方法。否则会得不偿失,甚至有害无益。  相似文献   

8.
“冬令进补”是中国传统的防病强身、扶持虚弱的保健方法之一。“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应,冬季主藏,是人体吸收营养、贮藏精华、恢复健康的最佳时机,因此冬令进补可将精华物质储存在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密切关系。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冬季人体生理功能处于抑制、减低状态,在冬令进补可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可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易疲劳等现象得到改善,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今年冬令补,明年可打虎”,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9.
谈谈膏滋药     
说起冬令进补,人们自然会想到中医的膏滋药。冬季服用膏滋药,对于维持健康、治疗疾病、调补身体等有极好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治未痛"、"健康投资"的理念。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著作中都有关于膏滋药的记载。  相似文献   

10.
石柱国 《养生月刊》2008,29(1):33-35
冬季进补,是人类长寿保健的秘诀之一.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大意是说,天与人是相应的.人体必须依赖天地这一大自然的气化而生存,要适合四时气候变化的法度才能健康成长下去.  相似文献   

11.
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民谚也有“猴头燕窝,不如多吃米馍”之说。金元时代名医张从正指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考药攻”。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些都说明平时饮食调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冬令进补话膏方——访首届上海市名中医蔡淦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认为,大自然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从四季说阴阳,则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养生也必须以此为准则,即春夏应当养阳,秋冬应当养阴。所谓秋冬养阴,即是从营养物质方面对人体作补充。冬令是人体进补的最佳时节,人体为适应外界寒冷的气候,生理上会作出相应调整,血液重新分布,其中消化道分布最多。消化腺、消化酶分泌增加,消化机能增强,食欲旺盛,体内高热量食物需求增加,容易吸收,并把营养储藏于体内,导致代谢降低,消耗减少。所以,冬令食补药补须同时并进,而“膏滋药”是首选进补之物。  相似文献   

13.
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不管饮食多么科学,锻炼多么充足,只要一个晚上睡不好,精神就会委靡不振。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睡眠不好,就会影响胆和肝正常功能的发挥。胆是中正之官,《内经》中有“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说,就是说五脏六腑都取决于胆的生发,全身气血都跟随胆气而起。胆经在子时(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最旺,此时人进入睡眠状态,胆就可以专心地分泌胆汁,完成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14.
羊肉是冬令的一种补品佳肴。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羊肉列为上肴。在《本草纲目》中载有“羊肉补中益气,性甘、大热”。元朝太医令李东恒称羊肉:“能补肌肉,参补气补形”。隋朝名医巢元方诊治麻大总管之病曰:“风人腠理,病在胸臆,须羊肉蒸熟掺药之则愈”。  相似文献   

15.
冬季,正是雪藕上市的季节,它是冬季餐桌上的佳肴,可炒,可炖,可凉拌……备受青睐。雪藕不仅可烹调美味佳肴,而且还是入药的妙品,这在古代医籍中多有记载。如《名医别录》云:"寒,无毒。主消渴,散血,生肌。"《食疗本草》曰:"生食之,主霍乱后虚渴,烦闷,不能食;蒸食甚补五脏,实下焦。"《日用本草》亦记载:"清热除烦,凡呕血、吐血、瘀血、败血,一切血症宜食之。"  相似文献   

16.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与亚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心思想是要重视疾病的预防和防止疾病的传变,对提高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1亚健康的概况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1]。  相似文献   

17.
大枣为补中益气之良药,《本草纲目》中记载:干枣有“润心肺、止咳、补五脏、治虚损、除肠胃癖气”之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面色萎黄、肺虚咳嗽、倦怠无力、失眠等症。红枣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P以及维生素A、B等,被誉为“活维生素丸”。近代医学研究表明,红枣内含有降压作用的有效成份芦丁,具有较好的降压效果。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随着医学发展而逐渐深入。当前“疾病医学”逐渐向“健康医学”转变,医学关注的对象也将从“已病人群”逐渐向“‘未病人群”扩展,对疾病的策略从“有病求医”向“预防为主”转变,医学干预的切入点逐渐前移。20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19.
金玉 《气功》2012,(4):320-323
衣着必须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指出:"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按照一年四季的气候和一日四时的天气改变,寒则添衣,热则减衣,勤换衣服,是重要的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养生高招——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为民 《养生月刊》2007,28(1):9-11
《黄帝内经》中有句名言:“圣人治未病”。“治未病”一直被国际上评为“最先进最超前的预防医学”。唐代名医孙思邈又发展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人体的状态不外三种:健康状态、疾病状态以及二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健康状态可理解为“未病”,疾病状态为“已病”,而“欲病”则为亚健康状态。“治未病”者为“圣人”、“上工”——这里的“圣人”是指有智慧之人,也包括圣贤;“上工”本指好的医生,现多理解为“上等的措施”。“治欲病”的“中工”系指“较好的措施”。而“下工”并不是不重要,当前“有病才去医院”,给你看病的都是“治已病”的“下工”,不是也“治病救人”么?孙思邈强调的是“早防”,最好是在没有病的时候就防,被认为“最先进”也是指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