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腺性分化的病理诊断与鉴别。方法采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法)观察1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伴腺性分化的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结果 10例肿瘤平均直径为2.5 cm,呈菜花状、息肉状、蕈伞状或溃疡状。组织学以尿路上皮癌与腺性成分混合为特征。免疫组化CKpan阳性(10/10)、p63阳性(10/10),Ki-67阳性(10/10,20%~60%),p53阳性(10/10,10%~20%),PSA、P504S、CgA、Syn及SMA均阴性。结论该肿瘤是一种少见的膀胱肿瘤,需与膀胱其他多种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膀胱尿路上皮癌的MR表现及MR分期。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表现、MR征象及分期。结果27例尿路上皮癌MR表现为结节型8例,广基底肿块型15例,浸润型4例,注射Gd-DTPA后,病灶呈轻至中度强化5例,1例无强化。病灶可向腔内或膀胱外生长,累及膀胱周围脂肪及邻近器官和淋巴结转移;T1期3例,T2期4例,T3a期7例,T3b期8例,T4期5例,与病理分期对照,MR分期的准确率为77.8%(21/27)。结论MR能够显示膀胱尿路上皮癌特征,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分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膀胱尿路上皮癌是泌尿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增病例约35万。由于膀胱癌的特殊生物学特性,单纯手术治疗后局部复发率与进展率较高,远期效果不理想。手术联合化疗,特别是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化疗和新辅助化疗能有效减少膀胱癌术后复发与进展风险,提高总体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尿沉渣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可行性。方法选取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30例,纳入对照组。选取30例正常人,纳入观察组。2组均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尿沉渣,统计并分析染色体畸变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3、7、17、9p21染色体畸变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3探针敏感性为36.67%,7探针敏感性为43.33%,17探针敏感性为40%,9p16探针敏感性为50%,4组合用探针敏感性为70%显著高于单独使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尿沉渣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输尿管尿路上皮癌是起源于输尿管上皮的恶性肿瘤,为一种少见的肿瘤,占上尿路肿瘤不足1%。由Frenchman和Rayer于1914年首先报道,国内陈家骥1915年报道首例。近年来病例数有增多的趋势,可能与发病者增多或诊断水平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机体氧化应激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膀胱癌组来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共159例,包括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a、T1)患者117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以上)42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维生素(Vit)C、Vit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Px)、丙二醛(MDA)、总抗氧化活性(AOA)等。结果膀胱癌组血清VitC、VitE、SOD、GPx、AOA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023±0.006)ms/L比(0.057±0.009)mg/L,(0.082±0.021)mg/L比(0.149±0.012)ms/L,(31±12)kU/L比(201±31)kU/L,(2136±436)U/L比(7674±922)U/L,(0.90±0.04)nmol/L比(1.67±0.29)nmo]/L,均P〈0.01];但MD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2.6±4.2)ixmol/L比(3.1±0.9)μmol/L,P〈0.01]。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血清VitC、VitE、SOD、GPx均明显高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0.027±0.014)mg/L比(0.012±0.005)ms/L,(0.095±0.019)ms/L比(0.046±0.007)ms/L,(37.1±10.9)kU/L比(14.9±2.7)kU/L,(2422±457)U/L比(1339±264)U/L,均P〈0.01];MDA含量低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7.8±1.1)μmol/L比(25.8±3.6)μmol/L,P〈0.01];2组AO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与机体氧化应激有关,补充外源性抗氧化剂可能有助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吡柔比星与丝裂霉素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TUR-Bt术后的效疗与安全性.方法 将47例浅表性膀胱尿路上皮癌TUR-Bt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用吡柔比星和丝裂霉素作膀胱灌注,定期复查膀胱镜及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观察其治疗效果及副作用.结果 吡柔比星组2例(8.7%)复发,丝裂霉素组4例(16.7%)复发,复发率吡柔比星组明显低于丝裂霉素组(P<0.05);膀胱刺激症,吡柔比星组2例(8.7%),丝裂霉素组3例(12.5%);其他副作用方面吡柔比星出现排尿困难1例.结论 丝裂霉素及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安全性相似,与丝裂霉素相比,吡柔比星具有膀胱内化疗药保留时间短、疗效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iRNA-625*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差异表达。方法常规提取新鲜膀胱尿路上皮癌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总RNA;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RNA在260 nm、280 nm和230 nm的吸光值,以计算浓度并评估纯度;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RNA纯度及完整性;以RT-PCR方法检测标本中miRNA-625*的表达情况。结果 RNA质量检测合格后, miRNA-625*经RT-PCR验证与miRNA芯片分析结果一致。与正常膀胱黏膜上皮组织相比,膀胱尿路上皮癌中miRNA-625*表达显著上调( P<0.05)。结论 miRNA-625*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上调,可作为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羧基张力蛋白素(CTE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U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CTEN的表达,分析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CTEN在正常膀胱组织及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均有表达,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率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5);并且CTEN表达量随着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升高,其中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级别膀胱上皮癌(P<0.05)。结论 CTE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与肿瘤的发生、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且有望成为判断膀胱尿路上皮癌侵袭力及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MGA2与DNMTl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以膀胱尿路上皮患者的癌组织及正常人的膀胱组织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膀胱组织HMGA2与DNMTl的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HMGA2与DNMTl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00%和60.00%,与相对应的对照的正常膀胱组织相比较,HMGA2与DNMTl的表达增高显著,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MGA2与DNMTl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当中的过量表达,通过检测和干扰HM-GA2与DNMTl基因可能为膀胱尿路上皮的早期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新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单立平  张墨  李波  吴斌  宋永胜 《天津医药》2013,41(6):527-530
【摘要】目的 探讨上皮特异性黏附分子(EpCAM)和E-钙黏素(E-cadherin)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6例不同级别膀胱癌组织和8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EpCAM和E-cadherin的表达,分析 它们在不同临床病理因素膀胱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两者在膀胱癌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结果 膀胱癌组织中EpCAM表达高于癌旁组织(53.2% vs 13.8%,P<0.01),膀胱癌组织中E-cadherin表达低于癌旁组织(35.9% vs56.3%,P<0.01)。高分级膀胱尿路上皮癌标本中可见较为典型的EpCAM高表达,低分级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可见典型E-cadherin阳性表达。EpCAM在肌层浸润性(pT2、pT3 或pT4)、高分级、合并远处转移、多发及复发膀胱肿瘤中表达上调(P<0.05),E-cadherin在肌层浸润性、高分级、合并远处转移、多发膀胱肿瘤中表达下调(P<0.05)。膀胱癌中EpCAM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r = -0.607, P < 0.01)。结论 EpCAM和E-cadherin与膀胱癌的分化、浸润转移等恶性行为有关, 两者联合检测对判断肿瘤侵袭转移能力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未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绍芳  薛凤霞 《天津医药》2007,35(5):341-343
目的:分析未绝经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分析349例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绝经状态分为未绝经组(41.5%)与绝经后组(58.5%),比较2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结果:未绝经组合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低于绝经后组(24.8%vs36.8%,24.1%vs52.0%,17.9%vs27.9%,均P〈0.05),但未绝经组合并不孕、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肿瘤家族史及内膜增生的比例较高(均P〈0.05)。绝经后妇女以阴道排液为主诉的比例较高(P〈0.01)。2组均以内膜样腺癌为主要病理类型,但未绝经患者组织分化较好,深肌层浸润及腹腔细胞学阳性比例低于绝经后组(均P〈0.01)。未绝经组的5年生存率为91.71%,高于绝经后组的71.92%(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绝经状态、宫颈侵犯、淋巴结转移、浆膜受累、特殊病理类型及组织低分化是影响内膜癌预后的独立性相关因素。结论: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差异,未绝经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大汗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整理复习4例乳腺大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组织学观察、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本组4例均为女性,发病年龄45~58岁,平均51.5岁。临床上表现为乳腺无痛性肿块,质地坚硬。组织学特征为:癌组织呈复杂的腺样结构或不规则的实性团巢状结构,癌细胞胞质丰富,均质状或颗粒状,嗜伊红,核大,核仁显著,部分核呈空泡状。特殊染色和免疫表型:4例均为dPAS、GCDFP-15、AR(+),ER、PR、CerbB-2、CK5/6、EGFR(-)。结论乳腺大汗腺癌罕见,但预后较好,诊断必须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年轻妇女宫颈癌的临床表现与早期诊断.方法 对1996~2006年我院收治的37例<35岁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症状、体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同期≥35岁宫颈癌106例做对照研究.结果 年轻妇女宫颈癌早期比例高于年长者,临床症状主要为接触性出血、白带异常.而年长者主要为不规则出血、接触性出血.结论 年轻妇女宫颈癌早期比例高,临床表现多样化,应定期筛查,提高其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控讨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和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5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16例正常膀胱组织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情况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Survivin在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中不表达,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百分率为70%,Survivin在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和BTCC中的表达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urvivin是膀胱癌的分子标志物之一,可望用于膀胱癌的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FHIT基因mRNA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状况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法对6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及相应35个癌旁正常组织进行检测。结果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FHIT基因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织。且随着病理分级有显著的变化。结论 FHIT基因可能作为预测膀胱移行细胞癌发生、发展的较为可靠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膀胱癌患者术后不同剂量卡介苗腔内灌注所产生的免疫效果及副作用。方法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2组,术后分别灌注卡介苗60、120mg,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灌注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作为评价免疫效果的指标;同时比较2组的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与灌注前比较,灌注后CD4因子2组均明显升高(P<0.05),灌注后CD8因子2组均明显降低(P<0.05);灌注后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60mg组副作用发生率及程度明显低于120mg组。结论小剂量卡介苗灌注可取得与大剂量相近的免疫效果,副作用低。  相似文献   

18.
用抗膀胱癌免疫毒素(BDI-1-MD)行膀胱癌灌注20例,治疗膀胱癌及预防膀胱癌复发,其中16例(Ⅰ组)于术后进行灌注,4例多发性膀胱肿瘤(Ⅱ组)直接行灌注。Ⅰ组中,膀胱肿瘤Ⅰ级4例,Ⅰ~Ⅱ级5例,Ⅱ级4例,Ⅱ~Ⅲ级3例。初发肿瘤13例,复发肿瘤3例。Ⅱ组中,Ⅲ~Ⅲ级1树,Ⅲ级3例。初发肿瘤3例,复发肿瘤1例。平均随访12.3个月,Ⅰ组仅1例8个月后复发(复发率6.3%)。Ⅱ组中,有效2例,弱效2例。未见灌注引起的毒副反应,免疫指标无异常。表明BDI-1-MD对膀胱肿瘤有强杀伤能力和高度特异性,而对正常组织无损伤。提示此免疫毒素对治疗膀胱癌及预防术后复发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其与肝内其他肿瘤的鉴别要点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经CT诊断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重点分析其平扫及增强扫描的CT表现。结果 12例患者中,11例为单发病灶,大小为4~11cm,1例肝内多发大小不等的病灶,伴肝内胆管扩张的8例,局部肝包膜内陷的5例,肝内胆管结石2例,肝门区及腹膜后大血管旁淋巴结肿大3例,门静脉癌栓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边缘轻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时扫描病灶进一步强化,呈"延迟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应仔细观察各种征象,动态增强特征性为渐进性强化,病灶内部的分隔状强化,能与大多数肝内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 (cyclooxygenase-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l growth factor,VEGF)在膀胱尿路上皮癌(uroepithelium carcinoma of bladder,BU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BUC和2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COX-2和VEGF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在BUC中,COX-2和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8%和64.6%,均显著高于正常膀胱黏膜组织(P<0.05);COX-2 和VEGF蛋白表达均与肿瘤病理分级、TNM临床分期、复发和转移相关(P<0.05);BUC中COX-2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64,P<0.05).结论 COX-2和VEGF可能参与了调控BUC的发生、发展过程,其高表达预示BUC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