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1年11月12日批准对通塞脉片质量标准进行修订.修订编号2002ZFB0248,本修订标准执行日期为2002年12月29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通塞脉片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3月阜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对照组(54例)和治疗组(54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次,1次/d。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治疗组口服通塞脉片,5片/次,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好转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表(FMA)评分,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8.15%)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好转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而FMA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IL-6、Hcy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5.56%)明显低于对照组(12.96%,P<0.05)。结论 通塞脉片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纠正脑神经损伤状态,并减弱机体炎性反应,增强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陈锦容 《海峡药学》2009,21(8):60-61
目的建立通塞脉片中阿魏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uBondapak C18(4.6mm×250mm),甲醇,25%冰醋酸溶液(35:6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23nm。结果阿魏酸在0.01034—0.1034mg·m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n=6)。平均回收率98.68%,RSD为2.09%。结论该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通塞脉片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通塞软脉片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岩  陈晓光  吴岩 《中国药房》2008,19(33):2561-2562
目的:研究通塞软脉片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方法:动物给药后检测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凝块溶解率;用体内、外血栓形成溶解实验检测抗血栓作用。结果:给予通塞软脉片0·5、1·0、2·0g·kg-1能明显延长小鼠凝血时间、大鼠凝血酶原时间,降低大鼠血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凝块溶解率,延长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时间,缩短大鼠体外血栓长度,减轻血栓的湿重及干重。结论:通塞软脉片具有抗凝血和抗血栓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观察。方法选取我院在2007年至2011年间收治的78例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年龄在32~61岁之间。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华法林治疗,对照组38例患者采用单纯的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并记录所得数据。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观察组40例患者中,显效2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90%,对照组38例患者中,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76.3%。结论在治疗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疾病的过程中,采用疏血通联合华法林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尿塞通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塞通片质量标准的研究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药品检验所154007王力,刘殿平,王飞,刘艳新,梅学伟尿塞通片由丹参、泽兰、红花、赤芍、黄柏、白蓝、陈皮等中药组成。黑龙江省药品标准(1986年版)对该药仅有化学鉴别及片剂通则检查[1]..笔者采用TLC法对其...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的不正常凝结,若未得到及时诊治可导致下肢致残性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严重者血栓脱落可继发致死性肺栓塞,这已被公认为一种严重的外科手术并发症.下肢DVT形成对外科手术重症患者有很大影响.我院自2009年10月对外科手术重症患者采用气压治疗仪来预防DVT形成,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4岁,因“双下肢麻木、发凉2年,间歇性跛行1周”来本院周围血管科门诊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6.6℃,心率:5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48/9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双侧颈动脉未闻及杂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皮肤色素沉着,呈黑红色,皮肤温度稍高,双下肢有轻微凹陷性水肿,双下肢动脉搏动可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产后DVT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产褥期DVT的形成与其特殊的生理与病理因素有关,如:增大的子宫压迫髂静脉、妊娠期诸多并发症、剖宫产手术等.辅助诊断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为最佳.治疗采用祛聚、抗凝和溶栓等手段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产褥期DVT的病因是多因素的.高危患者应强调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通塞脉片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6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30 mg/次,2次/d,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稀释后,30 min内滴完。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通塞脉片,5片/次,3次/d。两组均用药14 d。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经治疗,治疗组出现头晕、失语、肢体偏瘫、神志不清改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HISS评分显著降低,而Barthel评分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五聚素3(PTX3)、白细胞介素-6(IL-6)、脂...  相似文献   

11.
王玉珍  何奕涛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7):2572-2573
目的 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通塞脉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形成的作用.方法 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及治疗组(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通塞脉片每天3次,每次1.75 g治疗),应用TCD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后软脑膜侧支循环形成情况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高血压患病率、高脂血症患病率、原有脑动脉代偿状况等可能影响软脑膜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开放率(64.00%)高于对照组患者(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 通塞脉片能够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软脑膜侧支循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1病历摘要男,62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不适半年,于2005年4月18日入院。每次发作持续1~5min,不伴大汗,有时放射至下颌部,每天发作3~5次,以活动时发作为著。在家服硝酸异山梨酯可稍减轻。查体:血压110/75mm Hg(1mm Hg=0.133kPa);心、肺无异常;心电图大致正常。既往高血压病史9年,坚持服用复方降压片,血压多在140~150/80~90mm Hg。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给予常规扩冠、抗凝等治疗。次日经右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心脏供血呈右优势型,左主干正常,左前降支近中段可见约60%~70%狭窄,其远端血流TIMIⅢ-级,回旋支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拟消栓通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5例。试验组采用自拟消栓通脉汤治疗,对照组采用通塞脉片治疗。治疗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自拟消栓通脉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明显,优于通塞脉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情况.方法 将14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手术组60例和开腹组手术80例.观察2组DVT发病率、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结果 腹腔镜组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DVT发病率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2组血小板、APTT和Fb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并未使其术后DVT形成的危险较开腹手术增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复方通塞片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回归方程为y=3275.85+16356.88x,r=0.9992,回收率3次测定的均值为96.1%,RSD=1.44%,本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DVT是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DVT后若未得到及时诊治可导致患肢致残,严重者血栓脱落可并发致命的肺栓  相似文献   

17.
谢建强 《江苏医药》2015,(1):109-110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下肢静脉疾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静脉造影在明确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相关治疗上的价值已为临床所公认[1-3]。本研究收集我院1990年4月-2008年8月共40例58个肢体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40例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5-64岁,中位年龄48.7岁。患者均行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从发病到施行静脉造影最短时间为6h。18例患者行左下肢静脉造影,3例行右下肢静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有效方法。方法:1993年1月—2002年4月,共收治患198例,共204条下肢。通过静脉造影确定属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47条患肢,溃疡多发于内踝部,倒流的大隐静脉直接与溃疡相接连。少数溃疡于胫前区。且有曲张浅静脉通入溃疡底部。属深静脉倒流和回流障碍157条患肢,于小腿下段均有倒流交通静脉与浅静脉相通。除根据各种病变类型施行相应手术外,对溃疡主要是切断与其相通的浅静脉和交通静脉。结果:全组204条下肢平均随访69.5个月。6条下肢溃疡复发,检查发现均为与其相关的倒流静脉未全部处理有关,再次手术后18个月内无复发;其他198条下肢均无复发。结论:定位与溃疡有关的倒流静脉,并予以切断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妇科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探讨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便减少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进行妇科开腹或腹腔镜手术的患者880例,其中440例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观察组,440例应用传统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0.45%,对照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73%,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时间、体位、凝血功能、术后护理以及患者年龄、合并症等都对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有较大的影响,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7月-1998年7月收治的87例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其中男性53例,女性34例,男:女=1.5:1。年龄13-83岁,平均年龄54岁,患肢左侧61例,右侧20例,双下肢同时患病6例,左:右=2.6:1。治疗以采用经患肢输尿激酶溶栓为主(200-300万/疗程),辅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天),口服阿斯匹林,卧床、抬高患肢等。出现股青肿2例,行Forgarty管取栓后缓解。出现咳血胸痛、同位素扫描示散在小范围肺栓塞15例,控制病情后随即置入下腔静脉滤网。结果:近期疗效:全部患肢水肿明显减轻、较治疗前变细,周径与健侧相差小于1cm者51例,占58%;其中3天内开始溶栓者可达64%(9例)。置入下腔静脉滤网者成功地预防了致命肺栓塞的出现。远期疗效:患者均遗留程度不同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结论: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是经患肢输入尿激酶溶栓,出现股静肿者及时手术取栓,有出现致命肺栓塞可能时及时置入下腔静脉滤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