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何二兴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8):1000-1001
目的 探讨使用椎体间融合器的钻孔减压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原理、手术技术、治疗效果和适应证。方法Cloward钻孔减压和潜行减压后于孔内旋入笼式融合器,术后戴颈围固定3周,每隔3个月复查1坎,拍照X线片观察融合器固定情况和移植骨成活、融合情况。共给46例患者施行手术。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55min;术中出血量120ml。术后平均随访19个月。38例术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所有患者均获融合,平均融合时间12个月。未见融合器下沉。结论 本手术设计能在满足减压要求的前提下保证力学上的支撑和固定要求,又能提供生物力学上移植骨的成活、融合所需的环境。设计是合理的、相对完善的。与椎体切除槽型减压加钢板固定术相比,本手术有如下优点:创伤少、操作简单、固定可靠、不用从髂骨取骨,术后康复快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来上蔡县人民医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101例患者,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术治疗,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122.94±22.51)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05.36±49.32)ml。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为3年,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均恢复。JOA评分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加,与术前、术后1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术治疗效果较明显,手术创伤低、脊髓干扰少,神经功能恢复明显,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单节段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手术治疗的近期随访效果。方法对26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颈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通过JOA评分法观察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的情况,通过随访X线照片观察手术节段的融合时间和椎间高度改变,对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患者症状均得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无椎间高度丢失,无症状再发,无融合器移位,术后平均3.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结论该椎间融合器减压融合技术可在术后获得即时稳定,有效重建病变节段椎间高度,避免了传统颈前路椎体开槽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多种并发症,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加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12月来本院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42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行PLIF治疗20例,设为观察组,余22例行常规术式,设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达95.00%,对照组的有效率达81.82%,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VAS、ODI分别较术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术后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有良好的早期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正>椎间融合作为一种处理脊柱疾病、创伤的治疗方法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早期椎间融合的概念为大量肌肉的剥离、足量自体骨移植、长期绝对卧床休息。由于椎间融合重建了脊柱的前、中柱,大大提高了脊柱退行性病变、创伤的治疗效果,使椎间融合术在短时间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自体棘突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在椎弓根钉复位后,应用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自体棘突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32例。结果于术后1年及2年复查。本组获得随访26例。随访期间未发现融合器下沉、移位、脱出或假关节形成等。未发生椎弓根钉断裂、脱出等。均获得骨性融合。按邱海航等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优19例,良7例。结论单枚椎间融合器联合自体棘突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体骨回植单枚椎间融合器加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总结2006年7月-2010年9月,我院应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滑脱,术中采用切下椎板棘突关节突回植、单枚椎间融合器(cage)加椎弓根内固定39例。结果随访10-38个月、平均16个月,6个月有明显骨性愈合,12个月后骨融合良好,椎间隙高度无明显改变,未见复位丢失。按侯树勋等疗放评价标准:优29例、良7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92.3%。结论采用自体椎板、棘突及关节突作为骨源联合单枚cage植入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可获得满意的融合结果,并减少了并发症,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杭平  唐天驷 《江苏医药》2003,29(2):131-133
椎间融合器 (Cage)由Bagby首创 ,该手术被全美马外科中心定为马颈椎稳定的标准手术。自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 (FDA)于 1 992年批准BAK Cage进行人体腰椎临床试验至今 ,Cage已在腰椎手术中广为应用[1 ]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开始致力于Cage在颈椎外科中的应用 ,认为其优点主要在于 :(1 )只需用减压取出的骨质 (被切除的椎体及骨赘 )充填入内即可满足植骨需要 ,从而避免了因从其他部位取骨而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 (2 )在可靠的前路内固定的支持下应用Cage能有效重建颈椎前中柱 ,较早获得坚强的椎间融合并保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间融合器复合椎弓根钉在治疗腰椎失稳症中的疗效。方法2004~2008年对于存在腰椎间不稳或术后具有不稳趋势的患者共15例采取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融合加椎弓根内固定术,观察下腰痛评分标准好转率、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椎间融合率、术后移位等。结果一例出现腓总神经麻痹外,半年后恢复。临床下腰痛评分标准好转优良率86.7%,椎间隙高度由术前(5.2±0.6)mm恢复至术后(9.7±1.0)mm,融合率100%。未见明显移位的情况发生。结论椎间融合器复合椎弓根是治疗和预防腰椎间失稳可选择的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2002年至2003年共应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加单枚斜向椎间融合器手术治疗腰椎滑脱患者3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治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桂阳中医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33例(A组),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B组),术前和术后按照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平均1年11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MRI改变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3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照MRI观测脊髓受压程度及信号的变化特点,进行手术前后随访,比较改善率。结果手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脊髓的受压程度与改善率呈负相关(P<0.01)等/等信号组预后较好,低/高信号组预后较差。结论 MRI检查对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及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在脊髓型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自金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1):1464-1465
目的 检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V-α)的水平,探讨IL-6和TMF-α在脊髓型颈椎病(CS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40例手术治疗的CSM患者的退变椎间盘组织,取20例正常椎间盘组织作为对照,匀浆后取上清液,ELISA法检测IL-6和TNF-α的含量.结果 CSM组颈椎间盘组织内IL-6、TNF-α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SM患者的颈椎间盘组织内IL-6和TNF-a的含量明显增高,它们可能在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ultilevel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MCSM)前路治疗与后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12年10月-2013年11月收治的MCSM 35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14例.观察组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术或颈前路分节段减压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颈后路椎管成形术.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日本外科协会(JOA)评分、脊髓功能改善情况、颈椎生理曲度变化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P<0.01).2组术后脊髓功能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时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和对照组增大,对照组较术前减小(P< 0.05,P<0.01).2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提高(P<0.01).结论 前路或后路治疗MCSM均能有效改善脊髓功能状态,且并发症较少,临床疗效佳,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采用经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笼置入锁定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8月~2012年12月,采用经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笼置入锁定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5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33~75岁,平均56.5岁。25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状。次全切的椎体C4、C5有9例,C5、C6有15例,C6、C7有1例。观察手术前后及随访阶段均拍摄颈椎正侧位、颈椎过伸过屈位X片、颈椎MR。了解颈椎病变部位脊髓受压情况、颈椎稳定性及术后颈椎高度、曲度、钛笼钢板螺丝钉位置和颈椎融合情况。对比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疼痛评分。结果手术时间为(120±30)min,术中出血量为(150±50)ml。术中未出现相关并发症,随访2~24个月,平均12.5个月。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6.2±1.1)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4.3±1.5)分,平均改善率为(82.3±11.4)%;VAS平均分为2.1分,随访期间未发现钛笼移位、螺丝钉松动及病变部位脊髓再受压现象。结论相邻两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经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笼置入锁定钢板螺丝钉内固定,不仅能及时有效解除脊髓神经压迫,而且能迅速恢复颈椎曲度和高度,重建脊椎稳定性,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小,为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56例接受一期前后路联合减压椎管扩大成形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术后症状、体征的改善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患者平均JOA评分由手术前的(9.7±1.31)分提高至手术后的(14.3±1.72)分,手术效果优良率为73.6%。本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颈椎前后路联合减压椎管扩大成形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脊髓型颈椎病与脊髓空洞症—延迟CTM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敬明  杨玉娥 《江苏医药》1993,19(9):466-468
  相似文献   

18.
钛网植入联合前路钢板重建颈椎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钛网植骨联合前路钢板在颈椎前路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钛网植骨联合前路锁定钢板固定治疗10例颈椎病及4例颈椎骨折患者,评价其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本组14例获3-16个月随访,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所有患者椎体间融合良好,无内置物松动、下沉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钛网植骨联合前路钢板在颈椎疾患前路重建中,可达到良好的稳定效果;正确的手术方法是避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魏民  刘郑生  陶笙 《中国药房》2005,16(8):594-596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甲泼尼龙治疗方案对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术后创伤反应的经济效果。方法:选取行前路减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6例,给予不同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分为A组(18例,小剂量组,初始剂量为80mg)、B组(21例,中剂量组,初始剂量为600mg)、C组(17例,大剂量组,初始剂量为1000mg) ,分别观察各组临床症状的改善程度,并比较其成本-效果。结果:A、B、C组治疗成本(C)分别为990 00元、1339. 10元、1886. 70元;显效率(E)分别为5 56 %、14. 29 %、35. 29 % ;单位明显效果所需成本(C/E)分别为178 06元、93. 71元、53 .46元;在A组的基础上,B组和C组增加单位明显效果所需成本(ΔC/ΔE)分别为39 .99元和30 .16元。结论:C组较A组和B组的显效率有较大提高,而且单位明显效果所需成本最低,故C组剂量方案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ZEPHIR颈前路钛板系统联合异体骨笼在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该技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67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32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根据JOA评分,患者脊髓神经损伤恢复优良率为86.57%;术后6个月融合率为76.12%,术后9个月融合率为86.57%,术后12个月融合率为92.54%.结论:ZEPHIR颈前路钛板系统联合异体骨笼植入手术可以重建椎管容积以及椎间隙的高度,有效解除脊髓前方所受的压迫,有固定简单可靠、植骨融合率高、可以早期活动、损伤少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