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相关性,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6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健康体检志愿者36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hs-CR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评定不同危险度分级的患者血清中hs-CRP的含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中hs-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程度与hs-CRP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hs-CRP可以作为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检测的指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疗程为14d,观察高敏C反应蛋白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C反应蛋白比较比较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有效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3.
梁洁  孙尧 《河北医药》2009,31(3):273-274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危险度分层中的作用。方法(1)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的危险性分层将102例UAP患者分为低、中、高3个危险组;(2)测定102例UAP、20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及46例对照者的血清Hcy和hs-CRP的含量,分别比较其在3组中的差异。结果(1)UAP组血清Hcy[(21±9)ng/L]、[hs-CRP(12.2±7.3)mg/L]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P〈0.05,P〈0.01);(2)UAP患者低、中、高危组血清Hcy浓度分别为(17±6)ng/L、(21±8)ng/L、(25±10)ng/L,后2组与前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UAP患者低、中、高危组血清hs-CRP浓度分别为(9±5)mg/L、(12±7)mg/L、(16±8)mg/L,后2组与前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AP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明显升高,且随危险度分层的升高而升高,可作为UAP患者危险度分层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C反应蛋白(CRP)是检测最广泛的炎症标志物,原因主要是它在冷冻贮存下稳定,自动和精确的测定方法简便易行[1].CRP与动脉硬化间的关系早已为人们所认识,有文献报道,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中,CRP升高(≥3 mg/L)的患者比那些CRP水平不高的患者预后明显差[2].本研究旨在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RP水平预测近期心脏事件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女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的影响。方法:将女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入选35例。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倍他乐克等基础类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通心络口服,连续1月,然后将两组血清hs-CRP和血脂水平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血清hs-CRP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均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明显上升;观察组血清hs-CRP和TC、TG、LDL-C水平下降,HDL-C上升,较对照组更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作为女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辅助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代谢综合征(MS)合并及不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比较,探讨代谢综合征对不稳定型心绞痛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住院MS合并UA 70例,单纯UA 64例,单纯MS 62例。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为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比较以上各组间hs-CRP水平,并对hs-CRP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各组hs-CRP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所有研究对象hs-CRP回归分析显示:log(hs-CRP)与UA(P<0.01)、MS(P<0.01)相关,模型R、R2分别为0.561、0.315。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回归分析显示:log(hs-CRP)与总胆固醇(P<0.05),MS(P<0.01)相关,模型R、R2分别为0.475、0.226。结论代谢综合征可以升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7.
疏血通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疏血通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1个疗程;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治疗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记录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观察心绞痛的发作及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30例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也有明显改变,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杭娟  李秋荣  蒋宝琦 《中南药学》2005,3(3):148-150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UA)患者应用辛伐他汀干预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72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35例)和常规治疗组(37例),辛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40 mg·d-1),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分别检测两组血浆hs-CRP、纤维蛋白原水平,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厚度、血流参数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变化. 结果辛伐他汀组患者干预治疗6个月、12个月后血浆hs-CRP浓度、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小,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缩小,颈动脉血流参数改善,且12个月后上述变化更为明显,与治疗前及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辛伐他汀干预治疗可显著降低血浆hs-CRP、纤维蛋白原水平,对防治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彬  洪浪 《江西医药》2014,(11):1233-1235
目的: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围手术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1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术前超敏C反应蛋白分为正常组和升高组,统计两组各自围手术期不良事件,指标分为安全性指标和疗效性指标。结果不良事件方面,全因死亡和非致死性卒中/心肌梗死联合终点事件共1例(0.3%),反映疗效性指标的不良事事件共46例(14.8%)。在安全性指标上,升高组与正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效性指标方面,升高组的发生率高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年龄和左室射血分数是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围手术期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王朝争  王克志 《中国医药》2011,6(11):1321-1322,1325
目的 评价氯吡格雷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不同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 将17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入院后所测hs-CRP水平分为2组,即A组(hs-CRP< 2.87 mg/L,86例),B组(hs-CRP≥2.87 mg/L,90例).再将A组完全随机分为A1组(对照组,42例)和A2组(氯吡格雷治疗组,44例);B组亦完全随机分为B1组(对照组,44例)和B2组(氯吡格雷治疗组,46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75 mg/d.随访1年,比较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卒中的情况.结果 A1组与A2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卒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1组与B2组心血管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卒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不同(A1、A2、B1、B2组分别为6、9、7、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吡格雷可减少基线hs-CRP水平增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年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而不能减少基线hs-CRP水平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年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一氧化氮(NO)、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丹红注射液。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并测定所有受试者治疗前后的一氧化氮(NO),CRP浓度。结果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96%明显优于对照组87%(P<0.05)。观察组NO升高、CRP降低较对照组更明显,分别为(33.2±5.3与53.3±6.3,34.8±4.9与48.3±6.2);(13.9±4.7与6.1±2.0,14.0±4.5与8.0±3.0)(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西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常规西药,能升高NO,降低CRP,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两类冠心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定量检测健康对照组1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种不同类型冠心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疏血通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叶青  王东升 《中国药业》2009,18(19):67-67
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疗效。方法将7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予疏血通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组内比较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疏血通能够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冠脉事件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IL-6和C反应蛋白(CRP)活性的影响。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2例,分为美托洛尔治疗组(A组)31例,不使用美托洛尔组(B组)31例,健康对照组30例。检测各组入院即刻、24h、出院前血清CRP、IL-6的水平。结果(1)A组和B组血清CRP、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血清CRP水平B组明显高于A组;血清IL-6水平入院时即刻、24hB组较A组明显升高.出院时IL-6水平在这两组相似。结论炎症反应在心绞痛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β-受体阻滞剂具有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IL-6、CRP的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新近研究认为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是在脂质沉积的基础上合并内皮细胞损伤的一种慢性炎症反应[1],炎症是导致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及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是一项敏感的炎性指标, CRP检测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危险最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2].我们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CRP进行了检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刘娟  刘莹 《中国药业》2010,19(5):6-7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2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对照组77例和氟伐他汀治疗A组79例及氟伐他汀治疗B组81例,对照组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一般治疗,不予任何调脂药物,在此基础上治疗A组加用氟伐他汀40mg/d,治疗B组加用氟伐他汀80mg/d,测定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CRP和MMP-3的变化。结果治疗1周后,治疗A组及治疗B组CRP和MMP-3水平均下降,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治疗B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氟伐他汀可抑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正>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裂纹,引起不完全阻塞血栓的急性病变,导致血管出现急性炎症反应。近年来,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炎症因子被发现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炎症已经被公认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因素[1]。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变化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心绞痛入院后及经正规治疗心绞痛缓解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变化情况,以探讨其与心绞痛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81例于本院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院后及经过治疗后病情相对稳定时的hs-CRP水平。并与同时期在门诊体检者中选取的健康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进行比较。结果各组间hs-CRP水平:正常对照组(2.74±0.76)ms/L;稳定型心绞痛组(4.06±0.92)ms/L;治疗前组(7.64±2.03)ms/L;治疗后组(5.41±1.39)ms/L。治疗前组与正常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上结果表明hs-CRP和UAP的发生有关系,所有心绞痛患者的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尤其在心绞痛发作时更是显著升高,hs-CRP可能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早期干预可能会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曹晶  夏大胜 《天津医药》2006,34(10):691-693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抑郁性情绪障碍与T淋巴细胞及血清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根据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将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抑郁组(34例)及对照组(56例),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表达人类白细胞抗原-DR基因(HLA-DR)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抑郁组CD8、T淋巴细胞表达HLA-DR高于对照组(26.39±6.17vs22.04±6.61,28.08±9.13vs23.86±9.02,均P<0.05),抑郁组CD4/CD8低于对照组(0.42±0.30vs0.62±0.52,P<0.05)。抑郁标准分与CD8呈正相关(P<0.05)。结论:抑郁性情绪障碍影响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活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浆 N-proBNP、C 反应蛋白、肌钙蛋白浓度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2013年1月-2014年3月因胸痛入院患者70例,其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结果分为不稳定心绞痛组50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分别采集2组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浆 N-proBNP、C 反应蛋白、肌钙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并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左主干病变呈正相关(P <0.01)。结论BNP、C 反应蛋白联合肌钙蛋白检测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