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内分泌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女性生殖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分泌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EG-VEGF)是近年发现的血管生成促有丝分裂家族新成员。目前研究表明,EG-VEGF在女性生殖系统表达,而且其表达具有明显的时空特性。同时发现,EG-VEGF与另外一种促血管内皮有丝分裂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组织细胞定位上是互补表达的。现就EG-VEGF与女性生殖系统生理和病理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新近发现的一种促进血管生成的糖蛋白,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化、迁移、浸润,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对VEGF的结构和功能,VEGF与血管生成,CIN及宫颈癌中VEGF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综述内分泌腺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EG-VEGF)在妇产科领域的表达和意义,发现EG-VE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样有强大的促血管生成作用,但EG-VEGF在卵巢中的表达却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与VEGF在卵巢的表达有其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和互补,为卵巢生理和病理研究开辟了又一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血管生成素(Angs)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的一组促血管生成的调节因子,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其在血管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Ang-1和Ang-2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和肿瘤细胞的浸润,妊娠过程中,胚胎的植入和肿瘤的浸润过程是相似的,Angs及其受体酪氨酸激酶-2受体(Tie-2)在胎盘和胎儿中都有表达,对胚胎的植入、胎盘血管的生成以及胎儿的生长发育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妊娠过程中,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血管生成障碍,将会导致胚胎植入失败或妊娠并发症等的发生。对Angs对妊娠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妊娠期疾病的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5.
血管生成作用是组织发育、再生、修复最基本的,也是肿瘤生长、转移所必需的。肿瘤细胞可分泌多种血管生成因子,促进肿瘤周围新生血管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在体内具有促血管生成活性已人所共知。为阐明宫颈癌VEGF和PDECGF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研究磷酸酶基因(PTEN)蛋白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载体分别在原代子宫内膜细胞中过表达和静默PTEN表达。Matrigel胶三维培养观察不同PTEN表达组细胞血管生长拟态。利用SCID鼠构建人鼠嵌合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HE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不同PTEN表达组人鼠嵌合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小鼠异位内膜组织的病理改变及VEGF蛋白表达。结果:与PTEN高表达组相比,PTEN低表达组的子宫内膜细胞更易在Matrigel胶上形成血管拟态,血管生成明显增加;PTEN低表达的子宫内膜组织更易在SCID小鼠体内形成异位病灶,VEGF表达相对较高。结论:PTEN通过调节血管生成对EMs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推测PTEN基因有用于治疗EMs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癌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癌的发展过程中有血管生成。微血管密度 (MVD)是衡量血管生成的定量指标 ,与内膜癌的预后有关 ,是判定预后的可靠独立指标。子宫内膜癌的血管生成与VEGF、FGF等促血管生长因子有关。雌、孕激素及某些治疗可调节VEGF和FGF的表达及血管生成 ,抗血管治疗可望成为一种新的治疗肿瘤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新生血管生成是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异常的血管增生为异位内膜组织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提供有利的条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除了介导炎症反应外,近年研究发现其也可促进多种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研究发现,EMs患者体内HMGB1的表达明显升高,提示HMGB1可能参与EMs的发病机制。HMGB1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或激活巨噬细胞上调核因子κB(NF-κB),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合成和分泌,间接作用于内皮细胞,促进新生血管网的形成。此外,HMGB1还可通过上调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表达及提高整合素的活性和亲和力,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刺激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分泌,募集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促进血管管状结构的形成;促进内皮细胞释放转录生长因子β(TGF-β),推动血管管状结构的成熟。综述HMGB1参与调节EMs中新生血管生成的潜在作用机制,可为EMs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9.
内皮细胞的生长、血管的生成、维持适度的凋亡是许多生理过程所必须的环节。调节这些过程的因子表达异常,将导致多种病理过程的发生,进而引发多种疾病。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即胸磷酸化酶,是血管生成研究领域相对较新的一个细胞生长因子,是血小板中唯一的一种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其分布广泛,具有刺激内皮细胞生长、促血管生成及抗凋亡作用。其表达的程度与微血管密度关系密切,呈显著正相关。在许多血管生成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其表达及其影响因素,可能为某些疾病得到早期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皮细胞的生长、血管的生成、维持适度的凋亡是许多生理过程所必须的环节.调节这些过程的因子表达异常,将导致多种病理过程的发生,进而引发多种疾病.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即胸磷酸化酶,是血管生成研究领域相对较新的一个细胞生长因子,是血小板中唯一的一种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其分布广泛,具有刺激内皮细胞生长、促血管生成及抗凋亡作用.其表达的程度与微血管密度关系密切,呈显著正相关.在许多血管生成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其表达及其影响因素,可能为某些疾病得到早期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肾青-血管紧张素系统是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和调节血压的重要系统,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转换酶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是组成该系统的关键成分,直接影响血管紧张素的生成和发挥生理调节作用。随着疾病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发现血管紧张素原基因、血管紧张素转换器基因和血管紧张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及其表达的改变可能参与妊高征的分子遗传学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妇科常见病,至今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近年研究发现,环氧合酶2(COX-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和异位内膜表达增高,与该病密切相关。COX-2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途径促进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生长,主要是通过调节抗凋亡蛋白和促凋亡酶的表达来起作用;COX-2还可通过血管生成途径促进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增殖生长,这种作用是基于提高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来实现的。就近年来COX-2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是近几年发现的VEGF家族的新成员,主要通过与其受体VEGFR-3(Flt4)和VEGFR-2(Flk1)结合,促进淋巴管、血管的生成及肿瘤细胞转移.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宫颈癌患者中其表达显著增强,且与宫颈癌的侵袭表型、生存率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独立因素.VEGF-C的发现为宫颈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血管生成素与子宫内膜病生理变化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研究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及其受体(Tie-2)系统是调控血管完整性的重要因子,参与子宫内膜生理性及病理性血管生成。正常月经周期中,Ang-1在子宫内膜的分泌期表达升高,可能对排卵后期子宫内膜血管发育,尤其对哺乳动物子宫内膜螺旋动脉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癌等病变中,Ang及Tie-2的表达发生变化,可能促进了异常子宫内膜血管生成,从而促进其病理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VEGF、P53在卵巢上皮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旨在了解卵巢上皮性肿瘤血管生成活性及其调节机制,为卵巢癌的治疗提出新的思路.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分析74例卵巢上皮性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P53蛋白的表达状况及三者间的关系.结果MVD在腺瘤、交界瘤、卵巢癌中的数值依次升高,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P<0.05);MVD在卵巢癌中粘液性明显高于浆液性和子宫内膜样(P<0.05,P<0.05);VEGF在卵巢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腺瘤及交界瘤(P<0.05).P53蛋白仅出现于卵巢癌组织,表达率50%,卵巢癌P53蛋白阳性组MVD高于P53阴性组(P<0.05);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卵巢上皮性肿瘤VEGF的表达强度与MVD呈正相关(r=0.762,P<0.001);P53、VEGF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ra=0.762,P<0.01).结论血管生成活性的不同,有助于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VEGF是卵巢上皮性肿瘤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且可能与卵巢癌腹水形成有关;P53突变可促进卵巢上皮性癌的血管生成,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上调VEGF表达.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卵巢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能强烈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血管生成,增加血管通透性.VEGF及其受体在许多肿瘤包括卵巢肿瘤中表达,并在卵巢癌高表达,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等密切相关.通过检测、抑制VEGF,可能为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近年研究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及其受体(Tie-2)系统是调控血管完整性的重要因子,参与子宫内膜生理性及病理性血管生成.正常月经周期中,Ang-1在子宫内膜的分泌期表达升高,可能对排卵后期子宫内膜血管发育,尤其对哺乳动物子宫内膜螺旋动脉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癌等病变中,Ang及Tie-2的表达发生变化,可能促进了异常子宫内膜血管生成,从而促进其病理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是近年研究发现的生长因子家族成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是酪氨酸激酶受体。VEGF-C与VEGFR-3结合具有促进淋巴管、血管生成等作用,在人胚胎发育及正常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近来发现,其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恶性肿瘤患者中表达显著增强,与许多肿瘤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可以作为肿瘤治疗的一个新靶点。VEGF-C及其受体与宫颈癌病程的进展,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诊断、治疗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是近几年发现的VEGF家族的新成员,主要通过与其受体VEGFR-3(Flt4)和VEGFR-2(FIkI)结合,促进淋巴管、血管的生成及肿瘤细胞转移。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宫颈癌患者中其表达显著增强,且与宫颈癌的侵袭表型、生存率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独立因素。VEGF-C的发现为宫颈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人子宫内膜细胞凋亡以及促血管生成因子血管生成素1(Ang 1)、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 FG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MTS法检测不同浓度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细胞的毒性,采用Annexin 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并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结果:米非司酮浓度增加,细胞活力随之减小;米非司酮作用时间增长,细胞活力随之减小,24、48、72小时的IC 50分别为18、15、12μg/ml。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米非司酮对子宫内膜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Caspase蛋白表达水平降低。15μg/ml的米非司酮对细胞48小时处理后,与对照组相比,Ang-1和b FGF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VEGF与Ang-2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结论:米非司酮能诱导人子宫内膜细胞凋亡,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与Ang-2的高表达以及Ang-1和b FGF的低表达,这可能是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