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方法:调查2006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病人送检标本中培养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利用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除丁胺卡那霉素外已接近几乎全部耐药。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及耐药率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2.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3)
目的了解鲍氏不动杆菌在标本与科室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控制及延缓耐药菌的产生,防止鲍氏不动杆菌播散。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 Expression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对288株鲍氏不动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288株,标本分布以痰液及支气管吸出液检出最多,占83.3%,其次是脓液及分泌物占10.4%;科室分布以ICU最多占59.0%,其次是呼吸内科占13.9%;鲍氏不动杆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85.1%,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为18.8%,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21.2%,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约80.0%。结论临床分离的大部分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及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严重,因此,临床应加强检测和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延缓耐药性的产生及控制耐药菌的播散。 相似文献
3.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1)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为医院感染控制、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株共84株,其中亚胺培南耐药鲍氏不动杆菌(IRAB)63株,亚胺培南敏感鲍氏不动杆菌(ISAB)21株。用K-B纸片法检测以上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法分析10种β-内酰胺酶基因和carO、oprD膜孔道蛋白基因,adeB外排泵基因,并对扩增阳性的基因进行测序,同时应用DNASTAR软件对耐药和敏感菌株的carO、oprD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3株亚胺培南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较敏感,对头孢哌酮/舒巴坦(28.6%)和米诺环素(30.2%)耐药率较低外,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而21株亚胺培南敏感鲍氏不动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较敏感;IRAB与ISAB检出TEM、OXA-23、adeB基因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DC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株细菌中carO、oprD和OXA-51均为阳性。亚胺培南耐药株carO编码基因序列与亚胺培南敏感株相比存在有意义突变。结论本研究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机制主要与β-内酰胺酶、adeB外排泵、carO孔道蛋白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了解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IRAB)和铜绿假单胞菌(IRPA)的耐药性和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控制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至2013年某院分离到的IRAB和IRPA,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学鉴定,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对相关常见耐药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136株临床分离的IRAB和IRPA,耐药菌株主要分离自ICU病区和呼吸内科。其中IRAB占59.6%(81/136),IRPA占42.1%(55/136);两者的5年平均检出率分别为15.2%和8.6%,均呈逐年上升。标本种类中,以呼吸道标本(痰和肺泡灌洗液)为主,占88.9%(121/136)。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PDR-AB)7株(8.6%),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5株(9.1%);泛耐药菌株均来自ICU。头孢派酮/舒巴坦对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耐药率分别为22.2%和32.7%,未检出多粘菌素B不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81株鲍曼不动杆菌仅检出OXA-23型和OXA-51型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率分别为87.7%(71/81)和100.0%(81/81)。5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率为14.5%(8/55);OprD2 基因缺失率为76.4%(42/55)。结论 IRAB和IRPA多重耐药性严重;OXA-23和OXA-51型β-内酰胺酶基因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产生的主要机制;IMP型金属β内酰胺酶和OprD2 基因缺失是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医院ICU流行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及其同源性,为临床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北京市海淀医院2011年11月ICU住院患者痰标本分离出的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4株,按《全国检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PCR扩增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型,分析其同源性.结果 4株鲍氏不动杆菌中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2株敏感、2株中度敏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2株敏感、2株耐药)、阿米卡星(1株敏感、3株耐药)稍敏感外,对其他各种抗菌药物均耐药;4株菌株均携带blaOXA-23-like和blaOXA-51-like基因;PFGE电泳结果显示,4株鲍氏不动杆菌分为A(A1、A2、A3)和B型,其中A型为主要的流行株.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为多药耐药菌株;产碳青霉烯酶OXA-23是该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同一克隆株在同一病房内传播致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鲍氏不动杆菌在新生儿室与非新生儿病房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同时对比非儿科的临床菌株耐药性,为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检出的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1月-2012年9月累计检出鲍氏不动杆菌新生儿病房12株、非新生儿病房54株、成人病房862株,其中儿童以咽拭子标本最多50株占75.76%;新生儿与非新生儿病房的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成人病房的菌株差异较大;成人病房的鲍氏不动杆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唑林耐药率均为100.00%,氨曲南的敏感率为4.41%、头孢曲松为8.00%,氨基糖苷类中阿米卡星敏感率为92.81%、左氧沙星的敏感率54.52%.结论 临床须重视鲍氏不动杆菌的感染,加强医院儿童感染控制及耐药性监测,控制及延缓其在新生儿及非新生儿病房的蔓延.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鲍氏不动杆菌染色质ampD基因及其高概率突变位点。方法从医院感染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鲍氏不动杆菌,经头孢西丁初筛试验和头孢西丁三维试验确定是否产AmpCβ-内酰胺酶及其产酶类型,抽提产酶菌株染色质DNA,PCR法扩增ampD基因并连接入pMD19-T载体,双链测序后与同种非突变标准菌株的ampD基因序列比对,并得到高概率突变位点。结果大部分产酶的鲍氏不动杆菌含有ampD基因,其中18株产持续高酶菌株的染色质中均扩增出ampD基因;鲍氏不动杆菌ampD基因上有62个突变率50%的位点。结论产AmpCβ-内酰胺酶的鲍氏不动杆菌染色质上均含有ampD基因;鲍氏不动杆菌染色质ampD基因的高概率突变位点可能成为致持续高产酶的关键位点。 相似文献
8.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4)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以降低其感染率。方法分析2012年5月-2013年6月80例患者标本分离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感染因素。结果耐药率最低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占25.00%;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亚胺培南58.75%、头孢哌酮/舒巴坦48.7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8.75%、左氧氟沙星36.25%、头孢他啶32.50%;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患者药物治疗以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为多,其中亚胺培南占65.00%,而头孢哌酮/舒巴坦占50.00%,氨基糖苷类占40.00%,且有20.00%患者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氨基糖苷类治疗,联合治疗效果相比单药治疗较好;感染因素主要为机械通气、静脉插管、机械通气联合静脉插管以及抗菌药物的应用。结论对确诊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选择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趋势,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9年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临床分离的1967株鲍氏不动杆菌药敏结果.结果 医院鲍氏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呈逐年增长趋势,由2005年的110株上升至2009年的1040株,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占87.5%;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日趋严重,其中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由2005的38.2%、17.3%及2.7%上升至2009年的68.9%、67.0%及68.8%;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多黏菌素B耐药率较低.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在临床的分离率逐年增加,耐药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0.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2)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基因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与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8-11月临床送检标本分离的非重复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26株,采用Phoenix100微生物全自动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PCR方法扩增菌株的碳青霉烯酶B类和D类基因;阳性产物经ABI基因测序仪测序确认。结果 26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无耐药株,对四环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分别为11.5%、73.1%、92.4%、96.2%,对其余11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为100.0%;26株鲍氏不动杆菌中检出blaOXA-64、blaOXA-51和blaOXA-23阳性率100.0%;blaIMP-1基因阳性率69.2%,未检出blaOXA-24、blaOXA-48、blaOXA-55、blaOXA-58、blaOXA-60、blaOXA-66、blaVIM-2和blaVIM-7基因。结论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主要碳青霉烯酶基因是blaOXA-23、blaOXA-51、blaOXA-64及blaIMP-1;blaOXA-64、blaIMP-1耐药基因共存同一菌株,是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的特点,与其他地区不同,医院鲍氏不动杆菌已呈现多药耐药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科室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213例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出的鲍氏不动杆菌,采用VITEK-32细菌鉴定仪鉴定,采用K-B琼脂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鲍氏不动杆菌213株,其中来自痰液155株占72.7%;临床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ICU)最多占41.5%。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较高(〉80%),其它药物耐药率大都在50%~70%,且大部分标本都存在多重耐药的现象。结论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较严重,应加强对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监测,防止耐药菌的播散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AB)的临床分布,以及普通科室与重症监护病房(ICU)AB的耐药差异。方法应用WHONET5.4对某院2013年1—12月临床科室所有送检标本分离出AB的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院共分离AB876株。AB检出科室主要为ICU(592株,67.58%),其次为外科(164株,占18.72%)。ICU检出AB标本来源主要为痰(440株,占74.33%),普通科室主要为分泌物(122株,占39.44%)。除头孢曲松外,ICU与普通科室检出的AB对抗菌药物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B感染/定植主要发生于ICU患者,尤其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手术切口、创面的感染,AB对常见抗菌药物较高的耐药性需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掌握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0年3月从医院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菌株,采用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37例菌株中,呼吸道标本占92.1%,ICU和内科占67.1%,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西丁、头孢呋辛等第一、二代头孢以及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霉素敏感性较好。结论多耐药菌株的出现应该引起临床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并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鲍氏不动杆菌在临床的分离率和病区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2年医院住院患者临床标本分离出的2 412株鲍氏不动杆菌,了解其分布特点及耐药性,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判定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2010年版标准,采用WHONET 5.4和EXCEL软件分析细菌分布和耐药性。结果 2 412株鲍氏不动杆菌81.50%检自于痰标本,77.10%的标本来自ICU;2008年分离率为5.13%,到2012年分离率增加至9.91%,该菌的分离率呈上升趋势;鲍氏不动杆菌对氨曲南、环丙沙星耐药率>90.0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从2008年13.9%、11.5%、8.6%升至2012年的55.3%、51.6%、48.3%,其对临床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表现出多药耐药性。结论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状况日益严重,应加强对多药耐药菌的监测和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医院感染,避免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提高患者免疫力,防止鲍氏不动杆菌的医院感染及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鲍氏不动杆菌在中医医院的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2年9月医院338例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出的鲍氏不动杆菌,对分离出的菌株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细菌鉴定及药敏系统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并根据CLSI 2010年的指导原则,判定细菌耐药率.结果 338例患者中>60岁患者275例,占81.4%;共检出鲍氏不动杆菌338株,其中痰液标本中检出224株,占72.2%;鲍氏小动杆菌主要来源于ICU、脑病针灸科、肺病科,分别占36.4%、23.7%、18.0%;鲍氏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最低,为12.7%,其次为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分别为18.6%和21.3%,耐药率最高的为头孢替坦和氨曲南,分别为97.6%和94.4%.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较严重,应加强对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监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出现严重的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医院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从2010年1月一2011年6月医院各感染标本中分离出的鲍氏不动杆菌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细菌进行鉴定及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用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分离的474株鲍氏不动杆菌主要科室来源为ICU、呼吸内科等,标本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感染的痰标本以及咽拭子;鲍氏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的耐药率为0、妥布霉素为16.03%、阿米卡星为14.98%、米诺环素为51.69%,上述药物对鲍氏不动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为89.03%、氨曲南为87.55%、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为86.29%、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为85.65%.结论 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标本,耐药现象比较严重,加强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0年临床分离的333株鲍氏不动杆菌药敏试验结果,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部分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 333株鲍氏不动杆菌标本分布以呼吸道标本为主占73.9%,分离率居前3位科室依次为ICU、呼吸内科、神经外科,分别占38.5%、22.2%、19.8%;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为14.1%,其次是美罗培南为16.5%、头孢哌酮/舒巴坦为19.5%,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为42.0%,对头孢菌素耐药率均>50.0%.结论 碳青霉烯类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是治疗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5)
目的了解黄连素对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性及其外排泵耐药机制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6月医院住院患者32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比较黄连素感触前后对四种常用抗菌药物的MIC值变化以及mdfA质子泵的检出率。结果经过黄连素感触后的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氨曲南、环丙沙星的MI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5株实验菌株中,除1株感触前未检到mdfA质子泵外,其余4株经过低浓度黄连素作用后均未检到mdfA质子泵。结论黄连素不仅能够逆转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而且能够通过消除鲍氏不动杆菌mdfA质子泵而达到逆转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多药耐药性。 相似文献
19.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2)
目的调查分析医院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流行趋势和耐药特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延缓多药耐药菌株的出现,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5月从医院临床各种标本中分离出的132株鲍氏不动杆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回顾性分析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结果 132株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中有84株分离自痰液占63.6%,22株分离自分泌物占16.7%;大部分分离自ICU、呼吸道、烧伤科分别占45.5%、16.7%、15.2%;分离自50~59岁的患者占7.6%、60~69岁的患者占15.2%、70~79岁患者占27.3%、>80岁患者占24.2%;在132株鲍氏不动杆菌中有112株同时对≥3类抗菌药物耐药,为多药耐药菌株,占84.8%,132株鲍氏不动杆菌除对多黏菌素B、米诺环素耐药率低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达70.0%以上。结论医院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严重,应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ICU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上半年医院ICU临床分离的146株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率.结果 146株鲍氏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下呼吸道标本,占93.15%,除头孢哌酮/舒巴坦及米诺环素外,其他各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2.74%,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最高,为56.85%;多药耐药菌株检出率由2009年的44.4%上升至62.33%.结论 ICU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多药耐药菌的感染呈增长趋势,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鲍氏不动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