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舌诊是中医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精粹之一,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成都中医药大学亓鲁光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舌诊思路和方法,主要体现在对舌与五脏六腑之间联系的认识,舌质与舌苔、舌下静脉、舌觉的动态综合诊察及舌诊与其他现代诊断方法的联合应用上。亓教授以此指导临床治疗,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不仅首次记录了二十四种脉象的临床运用,而且又从舌本、舌苔、舌觉等方面记述了舌诊的临床价值,成为后世舌诊理论的雏形和基础。为了探求舌诊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舌诊理论的规律,谨就笔者学习所得,作一些温习性讨论。稽源溯,承古训,重视舌诊舌诊内容早在仲景之前即有论及。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疾舌”等字样。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阴阳脉死  相似文献   

3.
舌苔是中医舌诊的重要内容,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态,开展舌苔形成分子机理研究对推动中医舌诊客观化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组学研究非常适合开展中医复杂系统研究。文章综述了舌苔形成机制的"组学"研究进展,包括基因表达谱、蛋白组学、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方面的研究,希望可以为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舌苔是人舌背上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中医认为舌苔是由胃气胃阴上蒸舌面而成,舌苔可以作为指导临床诊疗的重要客观依据之一,因为其润燥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厚薄的改变反映了邪正的消长进退,舌苔的变化反应了脏腑的变化,二者息息相关。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多个小微生态系统构成一个大微生态系统,舌苔微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失调即人体内正气与病邪相争的过程,而舌苔的变化就是这一过程的外在变现。查阅中外医家对于舌苔菌群变化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风湿免疫等多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中均有重要意义。且舌诊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四诊之一—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诊疗的必要手段,舌苔微生态研究从分子水平为舌诊提供了理论支撑,能够更好地挖掘舌诊的科学内涵。选取近30年以来研究健康人群与患病人群舌象特征、舌苔微生态的组成与变化的文献,通过对比探讨从而发现疾病与舌苔微生态之间的规律,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中医舌诊。  相似文献   

5.
中医理论认为,舌诊是望诊的主要内容,临床上是通过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法之一。本文主要对中医舌诊的发展进行概括总结,并通过搜集整理大量文献资料,对舌象、舌苔微生态及其两者与疾病的关系进行归纳,旨在发现疾病与舌象及舌苔微生态之间的变化规律,为中医舌诊的研究找到新的方向与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韩国韩医学研究院2009年3月26日表示,研制出一种数码舌诊器。该舌诊器利用数码影像拍摄舌部,通过颜色和舌苔分布来诊断病症。舌诊器在把数码相机所拍下的舌部状态划分为各个部位以后,找出舌苔和舌质颜色或表面状态等特征,以人工智能方式诊断病症。研究组表示,利用数码舌诊器诊察舌苔的精确度达到80%左右。  相似文献   

7.
舌诊作为一种非侵入式诊察手段,在中医临床诊疗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医生主观经验和光照环境影响较大。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影像学和医学专家系统的应用较成熟,舌诊客观化研究主要依赖图像识别技术,将标准化收集的舌象经过图像校正、图像去噪、舌体分割、舌质舌苔分割等预处理,通过对舌质、舌苔的颜色和形态特征分析总结,发现基本符合传统中医理论。但当前舌诊客观化研究与中医临床脱节,只有通过多学科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医人工智能现代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舌诊起源很早,但在中早期发展缓慢,称谓也只是“舌”或“舌上胎”。至元代出现第一部舌诊专著,并提出“舌胎”一说。至明代中期,舌诊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然多局限于诊视伤寒。明末吴又可首引舌诊以辨温疫,清初卢之颐提出“舌苔”一词。此后清代叶天士等温病学家深入辨舌,舌诊有了较大发展。吴鞠通首作“舌胎”与“舌苔”之辨,强调舌上长苔如“土坂之阴面生苔者然”,因此舍肉从草,受到诸多医家的追随。自此“舌苔”逐渐取代了“舌胎”,以“舌苔”之“有根”与“无根”分辨虚实的方法亦被广泛用于温病临床。清中期舌诊运用还由温病扩展至中医内外科杂症,并涌现出大量舌诊专著。“舌胎”与“舌苔”是两个含义不同的舌诊术语,反映了舌诊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之舌诊内容包括察舌体、望舌苔、问舌觉3部分。据笔者统计,《伤寒论》全文论及舌诊者共有23条,病证涉及太阳、阳明、少阳、少阴、三阳合病、少阳阳明合病等。然后世论《伤寒论》诊法者,多重脉证而轻舌诊,舌诊之论多散见于各类伤寒研究专著中,很少有人专门系统论及。笔者认为,张仲景舌诊之法与临床结合紧密,颇具实用价值,故很有必要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1 舌诊的方法1.1 察舌体 正常的舌体红润、柔和而灵动,反映脏腑气血充盈,故察舌体可以诊脏腑气血之盛衰。1.1.1 舌痿 指舌体痿软无力,主筋脉失养。如《伤寒论译释》载“辨不…  相似文献   

10.
舌苔原理现代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舌苔变化能较为客观地反映病情 ,察舌辨证能指导临床用药 ,历代医家对舌诊原理都做过许多探讨。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对现代化诊疗仪器的应用 ,舌诊的研究正在向着客观化、微观化方向发展 ,目前国内外有关舌苔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舌苔上皮细胞的研究1.1 形态学研究刘文兰等〔1〕采用电镜、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观察检测急性呼吸系统感染患者舌苔细胞 ,发现在舌苔细胞中存在具有典型凋亡形态特征的凋亡细胞 ,说明舌苔上皮细胞在终末分化过程中一部分细胞发生了细胞凋亡。马树恒等〔2〕对气虚证患者进行舌…  相似文献   

11.
舌诊作为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中医舌诊通过对人的舌体、舌质、舌苔、舌形和舌态进行辨识,来指导临床对疾病状态进行诊断.光谱技术的舌诊客观化研究,基于光谱技术,结合数据挖掘算法,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探究舌体所携带的生理和病理信息,建立舌象特征的光学信息表达模式.为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提...  相似文献   

12.
清末前诊舌色的含义及其概念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清末以前诊舌色的含义及其概念的演变。方法: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收集清末以前古医籍中诊舌色的内容。结果:清以前,诊舌色的内容包括舌质颜色和舌苔颜色。清代中晚期提出了舌质和舌苔的概念,从而使诊舌质颜色与舌苔颜色被区分开来。结论:舌质与舌苔的区分,促进了舌诊理论与舌诊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吴又可《温疫论》和戴天章《瘟疫明辨》中的舌诊内容进行了分析。《温疫论》中有舌诊记录67处,其中舌苔63处,舌质1处,舌态3处。诊舌苔是确定邪气所在的部位、判断邪气的传变及运用清热下法的重要依据。《瘟疫明辨》中有舌诊记录172处,提出舌诊在温病诊断中的价值高于脉诊的观点。与《温疫论》的舌诊比较,《瘟疫明辨》增加了红舌、厚苔、无苔、粗苔、酱苔、舌痿等内容,重视对舌象信息的综合观察。通过对两书中舌诊数量与内容的分析,显现出温病舌诊在发展初期时的状况。  相似文献   

14.
舌诊是祖国医学望诊中主要内容之一,而舌苔是舌诊的重要部分。舌苔的形成文献中已有一些记载,但在舌苔构成成份与疾病及祖国医学表里寒热的关系,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尚缺少分析。本文对小儿常见病舌苔进行了细胞学初步观察,并对不同病种舌苔细胞的变化加以分析报道。  相似文献   

15.
舌诊是中医的特色诊法之一,而舌表面微生态的变化是影响舌苔变化的主要因素,熵变是能量代谢的一个状态变量,文章旨在探讨舌表面微生态熵变影响舌苔变化的机制,为中医舌诊的客观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项目。为了建立客观和定量的指标,使舌诊能够更准确、更客观地反映人体机能状态,对中医舌诊图像分割和特征提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舌像的分割和特征提取进行了详细地的研究和实验,具体内容包括:图像滤波、舌像分割、舌苔与舌质的分离、舌质和舌苔颜色识别、纹理分析识别和分类数据库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舌诊是中医四诊中望诊的重要内容,舌诊客观化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图像采集分析技术是舌诊客观化研究的重要手段。在舌象图像研究中,舌体的提取、舌质与舌苔的分离的舌象分割成为图像分析的重要前提,多学科专家利用多种技术方法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文章主要论述舌体的提取及舌质与舌苔的分割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8.
《东方养生》2008,(3):80-80
看中医,通常医生都会查看患者的舌苔,也叫舌诊。如果诊前喝过牛奶、豆浆,会使舌苔变得白腻;诊前刚吃过杨梅、橄榄会使舌苔变黑。而红茶及果汁会使舌质变红,所以看中医前,一定不要吃易染舌苔的食品,防止给舌诊带来假象。  相似文献   

19.
重度烧伤患者微观舌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从微观角度研究分析重度烧伤患者不同时期,不同分型的舌象特点及存在的差异,探讨重度烧伤患者舌苔脱落细胞的特征及变化规律.[方法]依据中医舌诊理论,观察比较105例正常人(健康组)和97例重度烧伤患者的舌象,并借助舌苔脱落细胞检测方法,进行舌苔制片、镜检和分析,观察健康组和烧伤3组的舌苔涂片背景和细胞分布状况、脱落上皮细胞总数及其分类计数和舌苔细胞学其他指标计数.[结果]重度烧伤不同时期的舌象变化和舌苔脱落细胞有明显特征和规律.[结论]微观舌诊的观测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烧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舌上黄""舌焦"等舌象,毫无疑义是指舌苔的变化,但就舌苔的概念而言,始终没有明确地提出舌苔这样一个概念,张仲景则最早使用了"舌胎"(即现在称"舌苔"一词),明确舌诊内容,补充舌态、舌觉、舌质、舌苔的观察,初步构建"舌诊"诊断体系。仲景开舌诊在热病血分证、瘀血辨证中运用的先河,《伤寒论·阴明病脉证》言:"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衄",本条提出证候的矛盾之处,口燥欲漱但不欲咽,与热邪伤阴证看似不相符,是因为邪入营血,血被上蒸,营阴上潮,此处虽并未提出热入营血的概念,但实开热入营血、入血动血理论的先河。此外,《金匮要略》提到:"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提出舌质青与瘀血之间的联系,心主血,舌为心之苗,瘀血阻滞,令舌色青色紫或见青紫斑点,同时,还补充了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津不上承影响舌觉,自觉口中干燥,欲漱不欲咽的矛盾证候与血瘀证的关联。仲景灵活运用舌诊,善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其在著述中所涉及的具体舌诊运用不多,但时刻体现着辨证论治的精髓,如文中最常见的口干、舌燥一症涉及的病机有缺水乏津、邪陷少阴、热病被火劫、水热互结不布津液、三焦蓄水、阳明热胜伤津、实热内结等,究其内涵,不外乎在六经辨证的指导下舌与气血津液精盛衰、输布的协调平衡的关系,体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