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忠革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1992,12(2):8-10
本文通过对《湿热病篇》辨证程序的初步探讨,认为薛生白氏在湿热病的辨证上,颇具特点,即首辨病因,次辨病位,三辨病性,最后得出辨证结论以确定证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确定湿热环境下不同作业强度时的平均体温上限,用以保证作业安全。方法 从576名受试者中筛选30名男性志愿者为受试者,年龄18~23岁,经体检和体能测试合格。每次训练前后测量体温度相关指标(包括皮肤5点温度、肛温以及由此计算出的平均体温)。与文献报道对比,确定其符合度。通过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建立相关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点估计。结果 (1)受试者平均体温超过文献报道的例数占受试者的35.83%,符合度较低。(2)平均体温 ^y与环境的温度X1、湿度X2,以及劳动作业强度X3有关。其回归方程为 ^y=14.247 68+0.604 67X1-0.018 29X2+0.343 53X3,按照相关点估计的计算后形成查表。(3)使用动态耐热上限指标后,在441例次的温度指标中,平均体温超过动态上限的例数在11例次,占全部的2.49%。结论 湿热环境下人体的平均体温和环境温度、湿度、作业强度均有关,在这一基础上按照点估计计算得到的动态上限值表,具有保证作业安全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对湿热病的治疗,医家们多宗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湿热病之专著(湿热病篇)(下称《湿篇》),其对湿热病的辨证治疗,除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内容外,更有依病邪侵犯的浅深层次而进行辨证施治的内容。探讨(湿热病篇)的湿热病辨证规律,既能加深了解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在湿热病辨证施治中的作用,又能开拓、启迪湿热病辨治的思路。1对湿热病邪馒犯的浅深层次的认识“湿热之邪,不自表入里,故无表里之分”,言湿热之邪侵袭人体的途径不是由表入里,是与伤寒相比较而言的,但虽说湿热病邪侵犯人体“无表里之分”,却正如… 相似文献
5.
杨晓彤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20,(4):54-58
目的:观察中医湿热辨证法治疗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入院的86例急性黄疸型甲肝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按照西药疗法进行降酶退黄治疗,观察组按照中医湿热辨证法进行分型,给于对症中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急诊危重病患者体温变化及APACHEⅡ评分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登记6个月中急诊危重病患者56例,记录入院后24小时的体温变化和APACHEⅡ评分,根据56例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进行分析.结果 体温低下和发热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体温正常组,死亡组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入院后24 小时内的最高体温与体温积分均与APACHE Ⅱ评分呈中度相关性.存活组患者入院24 小时内的体温积分低于死亡组的积分,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急诊危重病患者入院后24 小时内的体温变化与APACHE Ⅱ评分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与体温变化的关系。方法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的要求,对353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78名正常人的血压与体温的变化关系,采用标准化调查方法,在严格质控下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 (1)244例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有134名(54.9%)在入院时体温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109例女性者中有46名(42.2%)在入院时体温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134名男性患者出院时体温从36.12℃上升到36.49℃,46名女性患者的体温从36.11℃上升36.41℃。结论实验提示,大约有50%的原发性高血压可能与体温变化呈反向关系。 相似文献
9.
刘新春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1,14(Z1):41
为了解体温脉搏在疾病中的相互关系,笔者对我院1998~1999年出院病历3002份中,随机抽取伤寒83例,上呼吸道感染103例,肺炎118例的体温和脉搏统计、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长时间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中体温及血糖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38例择期脑肿瘤切除术患者,常规监测ECG,SpO,CVP及有创血压,麻醉诱导和维持后持续监测肛温及血糖(12次/h),术中根据体温和血糖的变化及时保温和调节血糖水平,记录总的输入量和出量。结果38例平均手术时间(11±1.8)h;血糖:手术开始后第4~5小时开始呈下降趋势,第9小时最低,其中2例(5.0%)于手术第5 ̄6小时时处于低血糖水平,当血糖<4.2mmol/L时补充葡萄糖液;体温:第2小时平均降低(1 ̄1.5)℃,1h后每小时下降0.5℃,至第3小时,肛温多维持在34.0℃左右,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毕前2h采取升温及保温措施可在术毕时恢复正常体温;术毕恢复过程顺利,安返病房。结论长时间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期间患者可出现低血糖及低温,应监测血糖及体温;及时处理低血糖,适时采取升温和保温措施。 相似文献
11.
12.
传统脉学与系统辨证脉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认为,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四大方法,并有“神圣工巧”之说。切,指切,指脉诊。系统辨证脉学来自传统脉学,传统脉学与系统辨证脉学要素是整体与元素的关系,辨证脉学是在传统脉学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艳梅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3,5(3):166-166
湿温辨证 ,主要是对气分的热重于湿或湿重于热的辨证 ,能否正确地掌握辨证的规律 ,准确地把握湿温病证治的要点 ,关系到疗效和预后。湿温病在运用“六经辨证”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卫气营血辨证”中有卫、气、营、血的浅深传变的不同 ,在治疗上则有达卫、转气、利枢、清营、凉血、散血、增液、培气之别。由于热重于湿者易成阴阳里结 ,伤津劫液 ,成痉成厥 ,变证蜂起。而湿重于热者病情进展虽稍缓慢而浊邪久羁 ,脾运受阻。导致胀满 ,泄利 ,黄疸等症。湿温是温病中的一种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关于“卫气营血”的理论 ,可辨别病位 ,区分病程 ,…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126例温病患者的体温和白细胞数的检测结果表明:卫气营血各病证组之间的体温、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白细胞数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用现代医学和中医温病学的理论分析了本检测结果的原因。认为近年来提出的“体温、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白细胞数可以作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分型的参考标准”的说法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出血时体温和颅内出血量,病变程度,颅内高压,脑疝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26例CT和/或MRI确诊的脑出血患者,对患者入院1周的体温与本病多个侧面之间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出血患者体温与出血量,意识障碍,体征,血压等有关,并与预后有关。结论脑出血时,体温可反映颅内出血量及病变程度,监测体温对指导脑出血病的治疗和估计预后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张英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12(1):64-65
体温是人体的重要生命体征,体温升高是机体的保护反应,可以充分调动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但同时又导致机体能量的消耗及蛋白质的分解,造成机体损害。因此,监测机体体温变化是判断患者预后和及时采取相应救治措施的重要依据。急性危重病患者常常病情重而复杂,体温等重要生命体征的变化是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了解体温变化与危重病预后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入院最初24h体温变化的意义,对急性危重病患者早期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1—5]。但是,先前研究探讨患者温度测量异常指标在判断危重病患者预后时, 相似文献
17.
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型,多种慢性、重大疾病都可从湿热论治,效果显著.温病湿热理论是温病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温病体系,发挥于内、外、妇、儿及皮肤科各科各系统杂病.临床挖掘出湿热理论的新学说,如"湿热伏邪"新说、"湿热致瘀"论等,且广泛应用于辨治各系统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病,慢性脾胃病,慢性肾病等,取得了很大的...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分析脑出血患者的体温变化和病情的关系。方法对98例脑出血患者的体温进行观察、测量、预防及处理。结果脑出血患者的体温大致可分为四型。Ⅰ型为正常体温,Ⅱ型为血肿吸收热,Ⅲ型为感染性体温,Ⅳ型为中枢性高热。结论脑出血患者的体温变化与病情有密切关系,体温不但能反映病情轻重、出血量多少和出血部位,而且对判断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湿热体质与疾病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蒋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6-18
从湿热体质与疾病的发病、辨证、治疗用药角度,研究与探讨湿热体质与疾病的关系。认为湿热体质与湿热证既存在程度上的差别,又具有密切的关系。湿热体质是湿热病证发病与否的重要因素。湿热证反映了湿热体质的特征,治疗湿热证本身对湿热体质亦起到了调节作用,使湿热体质趋于正常。若使用中药对湿热体质进行调整,就可能减少湿热证的发病率。历代医家治疗湿热病的方法和有效的方剂为我们寻找干预湿热体质的药物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