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价肠系膜血管旋涡征在腹部多排螺旋CT图像中的显示率及形态学特点,明确其作为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的诊断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全腹部CT平扫和(或)三期增强扫描病例经影像学诊断具有肠系膜血管漩涡征的图像38例,对是否存在肠系膜血管漩涡征、漩涡征形态特点及伴随征象进行诊断分析,结合临床症状、手术结果等病史资料分析漩涡征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结果在38例病例中,CT均能发现肠系膜血管漩涡征,9例出现在肠扭转病例组(23.7%),均伴有较明显的肠管旋转。29例出现在非肠扭转病例组(76.3%),伴随征象包括肠管积液扩张(15例),肠粘连改变(9例),肿瘤性病变(5例),其中3例无伴随征象。结论肠系膜血管漩涡征并非肠系膜扭转的特异性征象,肠系膜血管漩涡征结合临床特征、伴随征象及三维重组图像分析有助于鉴别肠扭转与伴有漩涡征的非肠扭转病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 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后处理技术,探讨MSCT对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工作站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法及最大密度投影法)对19例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诊断资料,并与手术结果作对照。结果:19例MSCT检查中均有肠系膜血管“漩涡征”或肠管“漩涡征”,“鸟嘴征”9例,“靶环征”2例;19例均出现肠系膜水肿,或伴有腹腔积液;15例出现肠腔扩张积液;2例肠系膜上动、静脉位置异常;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结论: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后处理技术能显示肠系膜血管或肠管的“漩涡征”和肠管的“鸟嘴征”,评价肠系膜、肠扭转方向、程度及扭转的部位,同时可以显示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肠腔扩张积液及腹腔积液。  相似文献   

3.
郭祥彬   《中国医学工程》2012,(10):28+31-28,3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64层螺旋CT扫描及手术证实为肠扭转病例,分析其CT表现及后处理的技术优势。结果 11例CT诊断为肠扭转全部为手术证实,其中小肠扭转6例,十二指肠扭转1例,结肠扭转4例。CT主要影像特征为:肠管及肠系膜血管"漩涡征",血管"扭曲反折征",肠管"C形征","鸟嘴征",肠壁水肿增厚"靶环征"。结论 64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对肠扭转的定位及定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5例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对本病的CT影像认识。方法: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均做CT检查,将影像表现与手术结果相对照,CT检查采用Philips Arua机型,层厚7 mm,螺距1.25 mm,重建间隔5 mm,兴趣区行3 mm薄层扫描。结果:5例CT表现均显示胰头下方肠系膜根部团块状软组织影,可见肠管以系膜血管为中心盘旋状排列呈“漩涡征”,局部小肠系膜纠集,肠管变窄,近段肠管显著扩张。1例在口服造影剂后扫描,可见造影剂从狭窄的肠管内通过。结论:“漩涡征”是本病的CT特征性表现,对“漩涡征”及一些间接征象认识不足,与肠套叠的“靶征”相混淆,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5例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对本病的CT影像认识.方法: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均做CT检查,将影像表现与手术结果相对照,CT检查采用Philips Arua机型,层厚7 mm,螺距1.25 mm,重建间隔5 mm,兴趣区行3 mm薄层扫描.结果:5例CT表现均显示胰头下方肠系膜根部团块状软组织影,可见肠管以系膜血管为中心盘旋状排列呈"漩涡征",局部小肠系膜纠集,肠管变窄,近段肠管显著扩张.1例在口服造影剂后扫描,可见造影剂从狭窄的肠管内通过.结论:"漩涡征"是本病的CT特征性表现,对"漩涡征"及一些间接征象认识不足,与肠套叠的"靶征"相混淆,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肠出血与缺血疾病的CT征象,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肠出血与肠缺血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内镜检查、DSA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肠出血与肠缺血疾病患者的CT表现。按照临床及CT表现分为两组:第一组肠出血组42例,另一组肠缺血组21例,分析CT直接及间接征象。结果第一组炎症性肠病18例,肠道肿瘤13例,溃疡8例,血管畸形3例;另外一组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5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6例、肠扭转3例、肠套叠2例、绞窄性肠梗阻2例;出血直接征象对比剂外溢到肠腔,间接征象只显示病变本身改变,未见对比剂外溢。缺血直接征象血管腔内充盈缺损或血管腔狭窄;间接征象包括肠管不强化、肠壁积气等有特异性,肠扭转可见漩涡征。结论肠道出血性病变多于缺血性病变,炎症、肿瘤、血管畸形大部分表现为出血;血栓形成、栓塞、狭窄、套叠及扭转表现为缺血;CT增强直接及间接征象有利于明确诊断;CTA重建还可以发现责任血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扭转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肠扭转患者的CT检查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 CT平扫显示肠管不同程度扩张、胀气,内见长短不一的液气平面影,肠壁和肠系膜增厚,密度减低,增强扫描病变肠段强化减弱。9例小肠扭转患者中,3例可见"U"形征,8例可见"漩涡征";4例见"鸟喙征";3例见"靶环征";2例MPR图像显示肠系膜血管扭曲,3例伴有腹腔积液。2例乙状结肠扭转患者均可见"鸟喙征",其中1例可见"S"征,另1例可见"U"形征。结论肠扭转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并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对肠扭转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怀涛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423-2424,2354
目的:探讨X线与CT对儿童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volvulus in intestinal malrotation,VIM) 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15例.8例行腹部立卧位平片检查;15例均行上消化道造影,其中10例新生儿采用76%泛影葡胺造影,6例行钡灌肠;4例行CT检查,2例行增强CT扫描.结果:①腹部立卧位平片表现: 4例见"双泡征"或"三泡征",小肠内不含气或含气较少;1例见空、回肠换位征;②上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肠完全梗阻5例;十二指肠不完全梗阻10例,见"螺旋征".③钡灌肠:回盲部位于右上腹3例,中上腹2例,左上腹1例.④4例CT显示肠系膜根部类团块影,3例见典型 "漩涡征"; 1例新生儿CT扫描肠系膜血管及"漩涡征"显示不清.结论:上消化道造影对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螺旋征"是其典型表现;新生儿采用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取得良好效果.CT对非新生儿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漩涡征"伴肠系膜根部SMA、SMV正常排列迷失及相伴肠袢走行异常为VIM典型CT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的超声表现和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临床确诊肠扭转患者的超声图像等资料。结果:7例超声检查均清晰显示肠系膜上静脉(SMV)和肠系膜上动脉(SMA),6例SMV位于SMA左侧(换位征),1例SMV位于SMA前方(前/后位置异常);7例病例中6例显示"漩涡征"。结论:超声图像发现SMV和SMA的换位征和前/后位置异常以及漩涡征可以诊断肠扭转。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在肠旋转不良及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手术证实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惠儿的超声检查资料,并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相对比。结果本组术前超声显示肠系膜血管关系异常7例,诊断肠旋转不良5例,超声发现漩涡征,诊断肠扭转2例。结论术前超声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有效方法,超声检测肠系膜上血管的关系及位置对诊断肠旋转不良有重要价值,一旦探测到漩涡征即可提示肠扭转,通过早期诊断、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 CT 后重建技术在诊断小肠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重建技术在诊断小肠不全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64例经手术治疗及随访观察明确诊断为肠梗阻的患者。观察肠系膜血管聚集、拉伸、牵拉、扭曲,小肠狭窄及扩张程度,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MPR显示:肠道肿块18例,肠道浸润性狭窄6例,肠道炎性狭窄23例,肠套叠9例,漩涡征11例。显示肠系膜上动脉钙化斑块9例,非钙化斑块6例。肠壁增厚35例,肠壁呈环形强化20例,肠壁内点状积气5例,肠系膜水肿8例,肠系膜静脉内积气1例,肠壁无强化5例。腹腔积液13例。(2)CTA显示:肠系膜上动脉旋转11例,肠系膜上动脉移位45例,肠系膜血管聚集15例,肠系膜血管分散18例,肠系膜上动脉闭塞14例。结论:利用128层螺旋CT扫描,联合血管容积再现(VR)及多平面重建(MPR)后重建技术,可以早期确定梗阻的具体部位、梗阻的原因;客观地分析判断病变肠管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2.
超声诊断小儿肠旋转不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小儿肠旋转不良的可行性。方法:14例肠旋转不良患儿,术前12例得到超声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结果:14例肠旋转不良患儿中,12例肠系膜上静脉(SMV)与肠系膜上动脉(SMA)位置关系异常。10例SMV位于SMA左侧,(其中2例出现“漩涡征”),2例SMV位于SMA前方。2例SMV与SMA位置正常(SMV位于SMA右侧),所有患儿均经手术治疗并证实。结论:超声检查肠系膜上血管的位置关系对诊断肠旋转不良有重要价值。发现SMV位于SMA左侧或前方,可诊断肠旋转不良,出现“漩涡征”则可诊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述肠系膜混浊征在腹部病变C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腹部病变累及肠系膜脂肪的CT表现。结果:所有病例除能显示原发病变外,还显示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即肠系膜混浊征。结论:肠系膜混浊征是腹部病变敏感的CT征象,沿着混浊的肠系膜脂肪常能在其周边或邻近器官发现原发病变,对腹部病变的诊断有重要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14.
Ji JS  Zhang SZ  Shao CX  He J  Xie S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6):1129-1132
目的评价螺旋CT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价值,并对肠套叠原发病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对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和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68例经手术证实为成人肠套叠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42例、女26例,年龄30-82岁(平均52.5岁),病程3d至13个月。结果68例肠套叠中,CT诊断出66例,达97.1%。主要直接征象有:(1)同心圆征或彗星尾征,66例;(2)血管卷入征,61例;(3)脂肪征,58例。主要间接征象有:(1)靶环征,19例;(2)肠梗阻,24例;(3)腹水,4例;(4)其他征象如邻近肠系膜或筋膜浸润4例,腹膜后淋巴结增大8例。螺旋CT对肠套叠原发病诊断的准确率为72.1%。结论螺旋CT对诊断成人肠套叠及其原发病具有重要价值,诊断肠套叠的特异性征象是同心圆征、血管卷入征和脂肪征。  相似文献   

15.
汪良芝  陈明 《吉林医学》2011,(31):6548-6549
目的:探讨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AMVO)的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急诊腹部CT的45例AMVO患者,结合临床特征和CT表现,判断急诊腹部CT对AMVO的诊断作用。结果:45例AMVO患者中,38例患者通过急诊腹部CT确诊,确诊率为84.4%,3例患者通过剖腹探查确诊,4例患者行肠系膜血管造影确诊。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4例,肠系膜下动脉栓塞1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9例,肠系膜血管栓塞11例。AMVO的CT直接征像为血管内充盈缺损(38例),间接征象包括肠腔扩张积液(11例)、肠壁增厚(26例)、薄纸样肠壁(4例)、缆绳征(5例)、肠系膜积液(13例)及腹腔积液(18例)。结论: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有很好的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方法:2007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本院行CT检查并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急性肠缺血患者21例,采用SIMENSHispeed16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全腹CT平扫及增强扫描。运用容积成像(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技术,结合横断面CT图像进行评价。结果:21例急性肠缺血患者,肠系膜动脉栓塞1例,肠系膜静脉栓塞19例,1例同时有肠系膜动脉及静脉栓塞。CT增强扫描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和或门静脉管腔内见充盈缺损。8例合并肠管积气积液扩张,肠壁水肿,增强后呈“面包圈征”:4例呈“脂肪混浊征”;6例呈“漩涡征”;3例合并气腹;8例合并腹腔和/或盆腔积液;3倒合并有肝硬化;3例肝脏灌注异常。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高肠系膜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动态扫描在肠系膜上静脉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肠系膜上静脉梗死病人,分析平扫、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的CT表现特点,并与超声及手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肠系膜上静脉梗死患者表现肠系膜上静脉内见圆形充盈缺损,增强显示肠管扩张、肠壁增厚、靶征、肠壁强化程度减低等肠缺血的CT表现。CT平扫肝脏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后。门脉供血减少,门静脉期延迟,肝脏一过性血供不足,肝实质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延时扫描造影剂在肝脏内分布均匀。结论CT动态扫描在肠系膜上静脉梗死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皓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影像特征和病理对照,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通过对7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肺硬化性血管瘤患者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灶分布右肺中叶1例,右肺下叶3例,左肺下叶2倒,左肺上叶1例。结节影5例,浅分叶1例。胸膜粘连增厚、空泡征,出现2例,周围磨玻璃样影1例,二者均未见毛刺征。钙484例,为斑片状、沙砾状及点状钙化。空气半月征5例,晕征5例,血管紧贴征5例,接近肺门血管者血管紧贴征更明显。强化情况,明显强化4例,其中2例均匀、2侈1不均匀,另2侈0为渐进性强化,1例未行增强扫描,经穿刺活检得到证实。结论肺部硬化性血管瘤具有多种CT表现,对于典型肺硬化性血管瘤影像征象,可以做出正确诊断,而不常见CT特征的病例,寻找典型特点并结合临床,亦可做出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