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了一种简并引物PCR技术扩增多型人乳头瘤病毒(HPV)DNA的方法,本方法至少可以特异地扩增HPV6,11,16,18及33。将其用于扩增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口腔鳞状细胞癌及癌变白斑组织中的HPVsDNA,其阳性例数分别为22/30,23/30例。本研究表明HPV极可能参与了口腔鳞状细胞癌和癌变白斑的癌发生。  相似文献   

2.
口腔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组织中HPV DNA的原位杂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口腔鳞状细胞乳头状瘤(squamous cell papilloma,SCP)的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地高辛标记的HPV6/11和HPV16/18核酸探针分别在30例口腔SCP组织上进行原位杂交,检测口腔SCP组织中HPV DNA的特征。结果 HPV6/11 DNA阳性16例(53%),HPV16/18DNA未检出,HPV6/11DNA阳性细胞多数分布在鳞状上皮的表层、中层和基底层。结论 原位杂交方法可以检测口腔SCP组织中HPV DNA的存在并能准确组织定位,进一步支持HPV6/1感染与口腔SCP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扩增30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口腔鳞癌组织中的HPV DNA及P53第七外显子基因,结果显示HPV DNA阳性者22例,P53基因有突变者16例。其中HPV DNA阳性者约有1/2存在着P53基因突变,HPV DNA阴性者绝大部分在P53突变。本研究表明P53基因突变在HPV DNA阴性的鳞癌的癌发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HPV DNA阳性的鳞癌中P53基因突变只是鳞癌发生中  相似文献   

4.
用核酸分子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人类乳头病病毒HPV6B.11型病毒与颌面部鳞状细胞癌的关系,结果:病理诊断为鳞状细胞癌Ⅲ级12例中,HPV阳性者91.7%。HPV阴性者8.3%,鳞状细胞癌I级8例,HPV阳性者占25%,HPV弱阳性占62.5%,HPV阴性占12.5%,结果揭示了HPV6B.11型DNA在口腔恶性鳞状细胞癌中有过表达,提示颌面部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可能与HPV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口腔鳞状细胞癌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抗牛乳头状瘤病毒(BPV)的抗血清对31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结构抗原进行检测,证明其中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中HPV结构抗原一,说明口腔癌的发病与HPV感染有密切关系,对防治HPV感染,减少口腔癌的发病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口腔鳞癌中人乳头瘤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omavirus,HPV)16、18型及其与癌的关系,作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检测23例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squamouscelcarcinoma,OSCC),正常口腔粘膜(normaloralmucosa,NOM)中的HPV16型和18型DNA中的E6、E7基因片段,并对其PCR产物进行Southern印迹杂交分析,以研究HPV与OSCC的关系。结果显示:OSCC中HPVDNA阳性率47.8%(11/23),其中HPV16型6例,HPV8型3例,HPV16和18型复合感染2例,NOM中HPV阳性率20%(2/10),2例阳性者,均为HPV16型。研究结果提示:高危型HPV与口腔鳞癌可能有关,二者的确切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但HPV致癌基因E6、E7片段在口腔鳞癌中的检出,为鳞癌的病因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斑点杂交技术,检测83例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口腔鳞癌及正常口腔粘膜组织中的HPV16 DNA,并分析HPV16 DNA与空泡细胞出现的关系。口腔粘膜组织HPV16 DNA的检出率为10.8%,空泡细胞的检出率为34.9%。两者均阳性的检出率为7.2%,结果提示空泡细胞不是HPV感染所特有的,不能作为诊断HPV的特征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舌鳞状细胞癌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解人乳头瘤病毒,尤其HPV16与舌鳞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PCR技术,对40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舌鳞状细胞癌术后标本进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性研究。结果 12/38例舌鳞癌癌旁上皮细胞中发现不同程度HPV的结构抗原表达,而癌细胞中未见表达。30/40例人乳头病毒公共引物PCR阳性;25/30例HPV16 PCR阳性。结论 人乳头瘤病毒,尤其HPV16与舌鳞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口腔颌面部病变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DNA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震江  万林忠 《口腔医学》1998,18(3):123-125
为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和口腔颌面部肿瘤以及某些口腔粘膜病的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4型人乳头瘤病毒6,11,16,18型DNA.结果:45例口腔颌面部良性病变和恶性肿瘤患者,48份组织标本中的人乳头瘤病毒DNA(HPV-DNA),总阳性率达75.6%(34/45).其中恶性肿瘤HPV-DNA阳性率为76.9(20/26).良性病变HPV-DNA阳性率为73.7%(14/19).恶性肿瘤和良性病变2组间HPV-DNA的型别有显著的差异,恶性肿瘤以HPV16和HPV18型为主,良性病变以HPV18和HPV6为主.非肿瘤对照组共30人HPV-DNA阳性率为10%,均为HPV18型.HPV18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和良性病变组织中阳性率均较高,但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0.
周刚  杨平 《口腔医学》1995,15(3):118-119
采用斑点杂交和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25例口腔鳞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人乳头瘤病毒(HPV)16型DNA,口腔癌HPV16DNA的阳性率为24.0%(6/25),癌旁组织为8.0%(2/25)。经BamHI、PstI酶切杂交后出现的阳性区带显示HPV16DNA在口腔癌及癌旁组织中均以游离状态存在。作者推测HPV16DNA在口腔癌的致癌机理中可能作为一个协作因子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1.
p16和p53蛋白在口腔白斑和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p16和p53在口腔白斑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异常表达的情况。方法对17例健康者的口腔粘膜、60例白斑患者和4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病损组织进行了p16和p53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正常口腔粘膜、白斑单纯增生、白斑异常增生和口腔鳞状细胞癌的p16阳性率分别为100%、90%、60%和35%,p53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12%、27%、50%和73%,p16阳性率和细胞染色强度指数(stainning intensity index,SII)分别与口腔粘膜组织恶性度的增高显著负相关;p53阳性率和S11分别与口腔粘膜组织恶性度的增高显著正相关。p16和p53在不同组织中的阳性率显著负相关;p16和p53在白斑异常增生的协同失活率达2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达到42.5%。p16阳性率、p16SII、p53SII及两种基因均异常的比率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无淋巴结转移和口腔鳞状细胞癌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之间均有显著差异。结论p16可作为早期监视口腔白斑恶变、监测口腔鳞状细胞癌发展进程和判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p16和p53失活在白斑癌变和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展过程中可能有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 3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2 0例癌前病变 (白斑 )、15例口腔良性肿瘤 (乳头状瘤 )及 12例正常口腔组织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口腔癌前病变组与鳞状细胞癌组基本一致。结论 端粒酶可稳定染色体末端的端粒结构,端粒酶活化在口腔肿瘤恶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端粒酶可作为判断癌变能力的良好分子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利用人乳头瘤病毒(HPV)公共引物及HPV16型特异引物分析了12例口腔疣状癌中HPV的感染.结果表明9/12例公共引物PCR呈HPV相关序列阳性;4/13例HPV16特异性引物PCR结果阳性,说明HPV参与了口腔疣状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侯炜  龙星 《口腔医学》2000,20(4):180-181
目的:研究口腔鳞癌与人乳头瘤病毒(HPV)、孢疹病毒I型(HSV-I)和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关系。方法:采用斑点杂交和PCB技术检验32例口腔鳞癌、14例口腔白斑和10例正常口腔粘膜中HPV16、HSV-I及HCMVDNA。结果:在正常口腔粘膜、白斑及口腔鳞癌中HPV16、HSV-1及HCMVDNA感染率分别为0%、35.7%、50.0%、40.0%、50.0%、43.3%和0%、14.3%、28.1%,口腔鳞癌及白斑组织中HPV16-DNA的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口腔,且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但HSV-I和HCMVDNA在口腔疾患中的检出率与正常比较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HPV16感染与口腔鳞癌的发生相关;HSV-I和HCMV可能参予口腔鳞癌的发生及发展,并且与HPV16有协同致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乳瘤病毒16型和EB病毒感染与口腔鳞癌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为21例口腔鳞癌及癌旁正常组织成对标本中的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和EB病毒(EBV)DNA作检测。结果口腔鳞癌和癌旁正常组织HPV16DNA阳性率分别为52.4%和14.3%,EBV为85.7%和33.3%,HPV16和EBV均为阳性者分别为47.6%和9.5%,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间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口腔粘膜HPV16或EBV感染均与口腔鳞癌发生有关。HPV16和EBV在口腔粘膜感染可能有协同致口腔鳞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TRAIL)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及白斑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两步法检测54例口腔鳞状细胞癌、30例口腔黏膜白斑、22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TRAIL的表达水平。结果:TRAIL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和黏膜白斑中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其在正常口腔黏膜中的表达水平(P〈0.05),分别为33.3%、56.7%、86.4%,其在癌组织与白斑中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AIL在高分化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中低分化组(P〈0.05)。TRAIL在不同临床分期组间及淋巴结转移与非转移组间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RAIL表达的抑制可能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及口腔黏膜白斑的发生有关,并且TRAIL可能参与了初始阶段的正常黏膜向癌组织的转化。TRAIL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与癌组织的分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近红外拉曼光谱技术及化学计量法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正常口腔黏膜组织10例、鳞状细胞癌组织20例、白斑30例进行近红外拉曼光谱扫描,分析不同病变类型的特征性光谱,通过化学计量法进行分析建模,并评价其分类诊断效力。结果相对于正常组织,鳞状细胞癌及白斑中DNA、蛋白及脂类合成增强,表现出较明显的增殖活性。在对鳞状细胞癌和正常组织的建模比较中,诊断准确度98.81%;在鳞状细胞癌与白斑建模诊断中,诊断准确度96.30%。结论近红外拉曼光谱检测结合支持向量机分类建模技术,可以检测到口腔正常黏膜、白斑及鳞状细胞癌样本中的生化物质变化,并进行准确分类建模诊断。  相似文献   

18.
以放射性核素 ̄(32)P标记HPV11、HPV16、E_6和HPV18DNA探针,用核酸斑点杂交法,检测了部分口腔恶性肿瘤组织中的HPV相关序列。(1)用HPV11探针检测12例,其中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carcinoma,SCC)8例,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2例,涎腺多形性腺瘤恶变(malignantpleomorphicadenonia,MPA)1例,软组织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mbryoidrhabdOmvosarcoma,ERS)1例;结果阳性5例(5/12),弱阳性1例,6例为阴性。(2)用HPV16E_6探针检测10例,其中SCC6例,ACC2例,MPA1例,ERS1例;结果阳性6例(6/10),弱阳性1例,3例为阴性。(3)用NPV18探针检测12例,肿瘤类型及例数同HPV11检测组,结果阳性3例(3/12),阴性9例(9/12),非肿瘤对照组共4例(唇、腭裂各2例),除1例唇裂出现了与HPV11和HPV16E_6杂交呈弱阳性外,余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血清前列腺素E2(FGE2)、干扰素-α(IFN-α)的检测对诊断口腔早期癌的临床意义。方法:60例可疑病人及30名正常人空腹血的实验室前列腺素E2、干扰素-α测试。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前列腺素E2恙白斑、正常人有显著差别,而白斑与正常人前列腺素E2水平无显著差别;口腔鳞状细胞癌、白斑的干扰素-α水平与正常人有显著差别;口腔鳞状细胞癌与白斑干扰素-α水平无显著差别。结论:血清前列腺素E2、干扰素-α的检测作为一种辅助诊断对诊断口腔早期癌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口腔鳞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16型的原位杂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PV16-E6基因在口腔粘膜白斑,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口腔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及分布特征。方法:应用地高辛标记的HPV16-E6的寡核酸探针分别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口腔粘膜白斑组织,宫颈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进行原位杂交,以检测各组织中HPV16型的DNA表达和分布情况,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HPV16阳性率46.67%;口腔粘膜白斑组织阳性率60%。HPV16E6基因阳性信号集中分布于癌细胞胞核中。结论:原位杂交方法可用来检测OSCC组织中HPV16型DNA的存在并能准确组织定位;较高的阳性率进一步支持高危型HPV16型的感染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有关;在癌前病损组织中的高危型HPV16的检m率高于口腔鳞癌组织,说明HPV在口腔鳞癌发生的早期阶段可能具有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