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颞下颌关节侧位造影断层摄影检查为标准诊断,将70侧关节的盘位置分为正常盘位、可复性盘移位、不可复性盘移位三种情形,以切牙区下颌运动描记为诊断性试验,对边缘运动及咀嚼运动指标进行判别分析,求出判别函数,并对其判别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起的颞下颌关节内紊乱判别函数,对盘位的判别符合率达94.29%,其中正常盘位100%,可复性盘移位95.7%,不可复性盘移位92.5%,可望用于临床来诊断盘位。为关节内紊乱的诊断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颞下颌关节造影断层(ATG)为标准诊断,以切牙区下颌边缘运动描记作为诊断性试验,考察边缘运动描记对盘位的诊断价值及替代造影断层的可能性。74侧关节的盘位被分为正常、可复性移位及不可复性移位三种类型,并以此为应变量,对边缘运动指标进行逐步判别分析,求出判别函数,并对其判别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起的判别函数,对正常盘位的判别效果差,不宜用来确诊盘位,但对盘移位的判别较准确,可用于大样本人群健康状况普查时筛选关节内紊乱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诊断性试验的方法,评价高分辨率超声在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35例临床初步诊断为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的40侧颞下颌关节,所有关节均进行了高分辨率超声检查及MRI检查。以MRI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高分辨率超声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结果40侧颞下颌关节中,MRI确诊为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者23侧,非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者17侧。高分辨率超声诊断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2.6%、94.1%、92.5%、0.95、0.80、14.04、0.19。结论高分辨率超声在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上腔造影双侧显示的关节前移位的影像特点。方法:总结1994~1996 年间在我院颞下颌关节门诊诊治的颞下颌关节前移位的197 例进行双层显示的颞下颌关节造影。结果: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82例,占41.62% 。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115 例,占58.38% ;关节前内移位者74 例,占37.56% ,关节盘前外移位者8 例,占4.07% ,单纯性关节前移位者115 例,占58.37% 。结论:颞下颌关节上腔造影双层显示不仅能诊断可复性盘前移和不复性盘前移,同时能够判断关节盘前移位过程中是否存在内外移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张口位磁共振动态成像在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有颞下颌关节疼痛或弹响MRI患者60侧颞下颌关节行常规MRI静态扫描,并用快速自旋回波扫描获得开口度为0.5cm的图像,依次进行到患者达到最大开口位。然后采用模拟动态观察。分别由两名专科医师对动态扫描和常规静态扫描时关节盘移位进行诊断,并比较诊断结果。结果:静态MRI检查中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21侧,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18侧,关节盘侧向移位2例,位置正常19例。动态MRI检查中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23侧,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19侧,位置正常18例。结论:张口位动态MRI联合静态MRI观察对髁突、关节盘运动功能的评价非常重要,对区别可复性与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声电图在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可复性颞下颌关节(TMJ)盘前移位关节杂音的波形和声电图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计算机系统记录,用K6-I软件分析健康人群、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骨关节病的TMJ杂音声电图特点,并观察利用声电图辅助诊断可复性TMJ盘前移位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在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关节杂音的声电图中反复出现一种波形,在健康TMJ、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骨关节病TMJ杂音中未出现或很少出现该波形。利用声电图辅助诊断TMJ盘前移位的灵敏度为77.2%,特异度为93.3%。结论这种波形可能是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关节杂音的特征波形,声电图检查可能是一种临床辅助诊断TMJ盘前移位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CT双对比颞下颌关节造影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介绍CT双对比领下颌关节造影技术,并评价其在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常规关节造影诊断困难的病例,进行CT双对比颞下颌关节造影检查。结果14例患者经CT双对比造影检查为正常考1例,可复性盘前移位者1例,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老2例,关节盘穿孔2例,关节盘粘连8例。结论CT双对比颞下颌关节造影术是常规关节造影的重要补充,对关节盘粘连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关节盘前移位测量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关节盘前移位的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90例,在关节造影片上测量关节盘前移位的角度,分析关节盘前移位的角度与临床症状、关节骨质变化和锻状突位置的关系。结果:①可复性盘前移位者的AOB角显著小于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组(P<0.01),疾病的迁延,没有导致盘移位程度的增大;②与可复性盘前移位相比,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慢性期开口度明显变小,关节盘前移位的程度更大。结论:关节盘前移位以及锻状突在关节窝内的非正中位置特征,可能与关节组织结构的改建有关。病程迁延不一定会导致关节盘位置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弥补关节镜滑膜下硬化疗法1周后瘢痕化的缺陷,使复位的关节盘即刻获得牵引固定。方法对31侧颞下颌关节盘移位(可复性15侧,不可复性16侧)经关节镜确定移位的方向及程度,在关节盘复位操作及盘后区硬化疗法的基础上,采用后向和(或)侧向缝合牵引固定技术,术后即刻用关节镜评判盘复位情况。结果随访期27个月(6~39个月),总疗效742%(23/31),可复性盘移位疗效为933%(14/15);不可复性为564%(9/16)。结论本术式对关节盘移位,尤其是可复性移位的疗效优异;建议关节镜诊断、治疗及疗效评判同期进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MRI对颞下颌紊乱病诊断的准确性和可信性.方法:利用MRI对19例单侧关节疼痛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38侧关节完成开闭口斜矢状位T1和T2加权成像,观察盘突关系、盘形态改变及关节腔内积液情况.利用关节镜诊断为金标准判定MRI诊断的准确率.同期行灌洗术治疗,分析治疗前后不同时期患者的疼痛值(疼痛直观模拟标尺VAS)变化.结果:MRI检查结果显示在患侧89.47%(17/19)显示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10.53%(2/19)显示可复性关节盘移位,47.37%(9/19)关节上腔前隐窝出现积液.在健侧15.79%(3/19)显示可复性关节盘移位,无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和腔内积液出现.通过关节镜手术对患侧进行检查,关节盘移位在MRI片上均得到证实,MRI检查的准确率为100%,灌洗术后疼痛100%有显著缓解(P<0.001).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关节盘移位和腔内积液密切相关,通过MRI检查可以准确有效的对颞下颌紊乱病进行诊断,灌洗术对关节疼痛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上腔造影双侧显示的关节前移位的影像特点。方法:总结1994 ̄1996年间在我院颞下颌关节门诊诊治的颞下颌关节前移位的197例进行双层显示的颞下颌关节造影。结果: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82例,占41.62%,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115例,占58.38%,关节前内移位者74例,占37.56%,关节盘前外移位者8例,占4.07%,单纯性关节前移位者115例,占58.37%。结论:颞下颌关  相似文献   

12.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和穿孔的关节内窥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颞下颌关节内窥镜下颞下颌关节盘移位和关节盘穿孔的病理改变特征。方法 :76例 84侧临床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以及关节盘穿孔的病例进行颞下颌关节内窥镜检查。结果 :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病例出现滑膜炎 ,关节腔内有絮状物 ,关节结节表面有纤维形成。不可复性关节结节表面纤维形成 ,关节软骨软化 ,软骨剥脱 ,同时伴有纤维粘连。关节盘穿孔大多数位于双板区与后带。关节盘穿孔出现滑膜增生 ,关节窝及关节结节表面纤维形成 ,软骨剥脱甚至骨质暴露。结论 :关节内窥镜检查可诊断关节盘前移位与关节盘穿孔 ,并能发现病理性改变 ,如滑膜炎 ,滑膜增生 ,纤维变性 ,软骨软化 ,关节内粘连等。在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病例中发现关节退行性改变 ,关节盘穿孔为严重的骨关节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超声(HR-US)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关节盘前移位(ADD)的可行性。方法对40例TMD患者的40侧关节作HR-US(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与关节造影检查。结果HR-US在显示可复性盘前移位与关节造影显示中等一致性,在显示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与关节造影显示高度一致性。结论HR-US在诊断ADD方面显示较强的可行性,可以作为ADD诊断方法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再定位He垫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再定位He垫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临床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33例用再定位He垫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治愈18例(55%),效果良好10例(30%),总体有效率为85%;治疗失败5例(15%)。结论 再定位He垫是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急性和慢性分类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 分析连续接诊的 10 0例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病例 (急性 4 5例、慢性 5 5例 ) ,比较两组之间临床主诉、开口度、颞下颌关节功能、髁突和关节盘的影像学改变。结果 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主诉开口受限 ,下颌运动功能严重障碍 ,大部分病例髁突骨质正常 ,关节盘形态良好 ;慢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主诉多为开口痛和 (或 )咀嚼痛 ,下颌运动受限 ,部分病例伴有咀嚼肌疼痛 ,相当一部分病例髁突骨质吸收破坏 ,关节盘变形、变性 ,关节盘附着松弛、撕裂 ,甚至关节盘穿孔。结论 对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应早期采取积极的治疗 ,恢复良好的盘 突关系 ,阻止关节盘和髁突的进一步损伤。  相似文献   

16.
手法复位辅助He垫治疗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腔扩张后手法复位辅助再定位He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方法:2%局麻药2-3ml注入关节上腔,手法复位解除不可复性前移位的关节盘,复位后即刻戴面再定位He垫保护良好的盘-突关系。结果:近期临床观察表明:(1)开口度恢复,最大开口度从治疗前的25.8mm增大到46.6mm;(2)疼痛症状消失,疼痛分值视觉模拟尺以治疗前的2.62下降到0.43;(3)颞下颌关节功能改善,Fricton关节功能障碍指数和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分别从治疗前的0.337和0.185下降到0.21和0.011。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药物治疗和理疗无效的情况下,关节盘复位定位He垫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效果如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TMJ)骨关节病中关节盘前移位、穿孔及髁突骨质改变类型的关系。 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专科就诊的96例骨关节病患者共145侧TMJ行锥形束CT(CBCT)关节造影检查,分为关节盘穿孔组和非穿孔组,两组病例以CBCT按照关节盘移位及髁突骨质改变类型进行分类比较,应用SPSS 18.0对关节盘穿孔与关节盘移位类型进行Pearson χ2独立性检验,两组间骨质分型构成比进行χ2检验。 结果所有关节发生关节盘前移位,其中123侧为不可复性盘前移位、22侧为可复性盘前移位。86侧TMJ发生关节盘穿孔,59侧关节造影未检出穿孔。关节盘是否发生穿孔与关节盘前移位类型存在相关性(χ2= 6.866,P= 0.015),关节盘穿孔组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发生率(91.86%)高于非关节盘穿孔组(76.3%)。 结论TMJ骨关节病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节盘移位,关节盘移位类型与关节盘穿孔相关,髁突骨质改变类型与关节盘是否穿孔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可分为可复性与不可复性 ,可复性盘前移位发展到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过程中往往经过一种“中间状态” ,即在开口运动中 ,有时盘 -髁的位置关系可以恢复正常 ,而表现为可复性盘前移位 ;有时不能恢复正常的盘 -髁关系 ,而表现为关节盘复位不全或完全不能复位。本研究对处于“中间状态”的盘前移位的患者尝试进行关节镜下复位硬化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一、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 :从我院关节门诊随机选择临床资料完整 ,X线平片检查无骨质改变 ,并行关节上腔造影检查证实为关节盘前移位的TMD结构紊乱的患者 ,从中选择临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再定位(牙合)垫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再定位(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临床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33例用再定位(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治愈18例(55%),效果良好10例(30%),总体有效率为85%;治疗失败5例(15%)。结论 再定位(牙合)垫是治疗颞下颌关节可复性盘前移位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介绍CT双对比颞下凳关节造影技术,并评价其在颞下凳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4例常规关节造影诊断困难的病例,进行CT双对比颞下凳关节造影检查。结果 14例患者经CT双对比造影检查为正常者1例,可复性盘前移位者1例,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者2例,关节盘穿孔2例,关节盘粘连8例。结论CT 双对比颞下凳关节造影术是演唱 关节造影的重要补充,对关节盘粘连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