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医学发明》系李杲学生罗天益整理东垣遗稿刊行,全书分为两部分。医论旨在阐发脏腑、经络、病机等学说,方论则栽方73首,方方堪称后世用药之典范。全书共计37方中应用甘草,5处加减中涉及甘草,所涉病证43处,或补或调,应用灵活。细究诸方中甘草之运用,对东垣老人推求经旨,胃气为本的学术思想体会更深,浅析如下。1益气健脾,缓急止痛《医学发明·饮食劳倦论》篇中云:“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芪最多,甘草、人参次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若脾胃急痛、并大虚腹皮急缩者最…  相似文献   

2.
《难经》曰“东方实 ,西方虚 ,泻南方 ,补北方”。这是根据五行生克关系 ,配以五方而提出的用泻心火、补肾水治疗肝实肺虚证的一种配穴治疗法。泻南补北实为“补母泻子法”对于具体病证的变通运用。肝实肺虚证从病机上说是阴血不足 ,心火旺盛 ,引起动肝火 ,肝木太过 ,反克肺金而致“木实侮金”。《难经》对本证的治疗取泻心火补肾水法。因火为木之子 ,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 ,可以泻心火以泻肝经气热 ,心火降则火不刑金 ,肺金得实 ;虚则补其母 ,肺虚理当补其母 (脾土 ) ,但如木气太过 ,乘土过深 ,虽补土而仍不足以荫养其子 ,则可补肺金之子 (…  相似文献   

3.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脾胃论》中治疗脾胃病的著名方剂,东垣创立脾胃学说,强调脾胃不足、胃气升发失常而致病,因而在治疗上重视甘温补益、升阳益气药物如升麻、柴胡、黄芪等在方剂中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其补中益气的治疗思想.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虚气陷、气虚发热、气虚失固之证,是治疗脾胃气虚的主方,此方在临床上运用广泛,笔者在临床中凡辨证有脾虚之证,均在此方基础上加减运用,治疗多种病证,疗效卓著,现择典型病案5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4.
小儿脏腑娇嫩 ,脾胃薄弱 ,一旦有病 ,每虚多实少或虚实夹杂。因此 ,治疗小儿脾胃病应以健脾为主 ,不易轻用攻伐。临床常用补益之法 ,但也不可骤补 ,必须补中寓泻 ;满证宜消 ,但不可俱消 ,必须消中兼补 ;湿证宜燥 ,但不可太燥 ,必须燥中寓濡 ;阴虚宜滋 ,但不可过滋 ,必须滋中潜化。方可谓治疗小儿脾胃病之法。1 善调脾胃之偏 宜补中寓消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中医治疗小儿脾胃气虚证 ,主张先扶助脾胃之气 ,并逐步增加补药以调之。如早补、过补 ,往往有碍脾气的升发 ,反致虚而不耐补。故善调脾胃者 ,必须补中兼消 ,刚中…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阐述脾胃与失眠的关系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胃气不降、脾气不升,升降失司,中焦成痞是原因,导致上焦的心火与下焦的肾水不能既济而失眠是结果,心火为阳,肾水为阴,心火不下潜肾水,即“阳不入阴”,肾水不上济心火为“阴不敛阳”,体现了《黄帝内经》中失眠的基本病机。文章通过解析王晨临证多年的脾胃病经验方和顺汤,提出“不顺皆为逆”的观点,“胃不和”即为“不顺”,而运用和顺汤辨治失眠就是通过和顺中焦脾胃使心阳下潜肾阴,肾阴上济心阳,失眠得愈,为临床从脾胃论治失眠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李杲在其著作中,经常提到“心火炽盛”等内容,而所谓“心火炽盛”者,是说机体发热由阴血不足、心神失养而生火。而阴血不足、心神失养又归咎于脾胃气虚、元气不足、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以致气血生化失常。持此论者是以东垣的“脾胃气虚、元气不足,而心火炽盛,心火者,阴火也……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作为立论根据的。这一论点虽然比较符合东垣立论制方意旨。但从脾胃气虚到“心火炽盛”而  相似文献   

7.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二者相互配合,则阴阳平衡。若心火与肾水之间阴阳失衡,则会出现心肾不交之证。脾胃居于中焦,其气机升降和运化功能对心肾之间相互交济也有着重要影响。若气机斡旋失司,运化功能紊乱,或是有实邪阻于交通要道,同样可出现心肾不交之证。临证遣方用药,不仅要关注心火、肾水本身的问题,还要审证求因,重视脾胃在其中的作用,治以运脾胃以交心肾。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8.
正补中益气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该方首创"甘温除大热"的思想,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李东垣曰:"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皆脾胃之气不足;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1])。该方为黄芪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白术各三分。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人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当归、人参补气养血;陈皮理气  相似文献   

9.
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是李东垣益气升阳理论的代表方,均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然各方运用症状轻重、证机、治法却略有不同。文章总结认为:补中益气汤,气虚程度较重,证属脾胃气虚,清阳下陷,热不显,治疗重在补中升阳;升阳益胃汤,气虚程度较前轻,证属脾胃气虚,湿热中阻,湿热兼见,治疗偏于祛湿清热;升阳散火汤,气虚程度最轻,证属脾胃气弱,气郁化火,内热明显,治疗偏于升散郁火。  相似文献   

10.
范翠萍  韩琦  李洪海  柳春  梁永林 《新中医》2016,48(7):255-257
正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上卷之脾胃胜衰论,是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之一。此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以温补为主,清热为辅,兼顾气机,最适用于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脾胃病证,且临床应用广泛,凡是脾胃虚损相关疾病皆可用此方加减应用治疗,但缺乏对其证候的诊断标准。笔者对近45年来中医药临床运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的一系列疾病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并整理分析,探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证的证素分布及组合规律,以期对中医药规范化应用补脾  相似文献   

11.
益气升阳理论是李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理论,其着眼于脾胃,立足于升降,取法于阴阳。李东垣基于该理论提出了"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的益气升阳治法,并随证制方创制了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清燥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调中益气汤等益气升阳的名方,在治疗现代脾胃病及其他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林振中 《四川中医》2010,(7):110-110
复发性口疮临床虽可分为心火上炎、脾胃蕴热、阴虚火旺、脾虚湿困等证型。但其根本病机乃为虚火上浮。从虚立论,而采用三才封髓丹加减,以补其虚为主,清降浮火为辅。如此治疗20例患者,均获佳效,基本控制了复发。  相似文献   

13.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脾胃论》[1],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精髓的代表方之一。全方由柴胡、炙甘草、黄芪、苍术、羌活、升麻、人参、黄芩、黄连、石膏组成,将补脾胃中气、升脾胃清阳、泻上冲之阴火三法相结合,是治疗脾胃内伤、元气虚衰、阳气不升、阴火上乘所致“脾虚阴火证”之代表方。笔者应用本方辨证化裁治疗多种疾病而获良效,现将三则验案及临证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甘温除热法验案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学玉 《山西中医》2000,16(6):32-32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创立甘温除热法 ,并自拟补中益气汤 ,治疗因饮食劳倦致脾胃虚弱进而出现一系列热性表现的证候。其立足点着眼于脾胃气虚 ,而外在的热性表现是由于“脾胃气衰 ,元气不足 ,而心火独盛”,或由于“脾胃气虚 ,则下流于肾 ,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所致。并指出此阴火“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 ,甘寒以泻其火。”笔者根据这一理论治疗许多发热性疾病 ,取得一定的疗效 ,现举例如下。1 低热孙某某 ,女 ,1999年 9月 8日收住入院。反复低热 3月余 ,入院查血沉 10 0 m m/ h,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骨…  相似文献   

15.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生 《四川中医》2002,20(12):76-76
补中益气汤主要功用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临床亦可用于“阴火以乘土位”的口臭,“阳不交阴”之失眠,同时也用于“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的前额冷痛、呃逆之证。说明只要病机吻合,合理加减配伍,一方可治多病。  相似文献   

16.
金元·李东垣《脾胃论》,独辟脾胃学说,共载方63首,用药101味,笔者分别从脾证、胃证、脾胃证、脏腑互传证制方加以归纳,并对方剂组成及用药加以分析。该方药特点,制方不离补中益气之法,选药不弃健脾胃升阳之味。认为脾气行于四脏,顺逆传变,反映在心肝肺肾的病机中,治其"有余不足,或补或泻",皆从脾胃兼化去考虑。在配方遣药时,还告诫要遵守时禁、经禁、病禁、药禁等,做到了辨证施治,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7.
《难经》中泻南补北法的应用与补母泻子法的关系探讨510407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炙系廖树荣《难经·七十五难》提出这样一种说法:“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后世称之为“泻南补北法”。这种方法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关系,指出对肝实肺虚之证,要用泻心火,补...  相似文献   

18.
补中益气汤为<脾胃论>方,是李杲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劳者温之"法则而制定,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主治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和气虚发热证.笔者在临床中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治疗疑难病证疗效满意,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9.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李东垣《脾胃论》第一方,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兼湿热证。笔者认为当前社会生活水平高,但损伤脾胃因素亦多,常造成各类疑难病例,应用补脾胃泻阴火汤加减治疗,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阴火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金代名家李东垣所创,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指导着临床诊疗。阴火的产生乃因内伤导致脾胃之气不足,中轴失转,气机升降不利,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清气不得升举,荣气趋下而挤占相火之位,相火便亢旺而炎上;心阴受相火煎熬,且肺胃不降,心火不得衰于下,而致心火独亢。癌性发热病机有虚实两端,若患者兼有脾胃气虚、阴火上冲诸证,即应四诊合参,详细辨证,适时运用甘温益气合升散疏泄或苦寒坚阴泻火之品,以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拓展癌性发热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