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沙门菌感染是一种较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为了解沙门菌在健康人群中带菌感染的流行情况,我们对2007-2008年来我区健康体检的从业人员肛拭标本大便中分离鉴定出的32株沙门菌进行系统鉴定和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菌株来源 2007-2008年来我区健康体检从业人员的肛拭标本大便中分离到的32株沙门菌菌株。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大型活动时对饮食服务人员使用现场肛拭法采集粪便标本并以SN增菌液增菌检查肠道致病菌的检出效果.方法 于2012年夏季天津举办一次大型国际论坛前夕对饮食服务人员采集的现场肛拭标本置入SN增菌液中培养18 ~24 h,再接种SS琼脂平板上,挑选可疑菌落送病原生物实验室进行生化、血清鉴定.结果 从674份肛拭标本中检出沙门菌4株,其中C群沙门菌3株,B群1株;未检出志贺菌,总检出率为0.59%.4份阳性标本均出于男性外来务工人员.结论 该方法可有效提高粪便致病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2005年福建省霍乱弧菌流行菌型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福建省霍乱弧菌流行菌型特征,为控制传染来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血清学分型法、噬菌体-生物分型法及PFGE(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法对2005年霍乱疫情中不同来源的142株霍乱弧菌进行分型分析。结果:142株霍乱弧菌血清学、噬菌体-生物分型结果:流行株124株中O1群埃尔托稻叶1d型占95.16%(118/124株);其余菌株为6型以上非流行株。70株霍乱弧菌PFGE分型结果呈现3大类8种带型。结论:2005年霍乱疫情期间患者菌株与福州市闽江水系分离株菌型一致,表明具有高度同源性,而与市场水产品不相关。流行菌型更换而出现的埃尔托稻叶1d型,提示福建省今后仍有发生霍乱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下城区饮食、服务行业人员粪便标本进行霍乱弧菌监测。方法:2007年1月-2007年9月采集25052名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健康体检者粪便标本,分别接种于碱性蛋白胨水增菌后分离4号琼脂。通过培养特性、菌落形态、革兰染色、动力和生化试验等检查,对所分离的疑似霍乱弧菌菌株进行初步鉴定,采用霍乱弧菌O1群及O139群单克隆抗体的玻片凝集试验、噬菌体生物分型、霍乱弧菌ctxA和tcpA基因PCR检测进一步鉴定各霍乱菌株。结果:上述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各1株。1株O1血清群霍乱弧菌噬菌体生物分型为1 L,属埃尔托生物型非流行菌株,霍乱弧菌ctxA和tcpA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为ctxA阴性,tcpA阳性,判定为有毒力的非流行菌株。另1株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ctxA和tcpA基因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为无毒力非流行菌株。结论:尽管所检出的2株霍乱弧菌均为非流行菌株,但因携带者从事职业的特殊性,仍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江苏省食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的感染负担。方法对江苏省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2010年7月-2011年6月主动监测和社区人群调查结果,综合急性胃肠炎发病率及各项乘数,获得食源性非伤寒沙门菌的发病率。结果全省累计采集2 328例食源性疑似病例粪便或者肛拭标本,检出非伤寒沙门菌阳性菌株22株;全省调查10 959人,急性胃肠炎的月患病率为4.7%,年发病率为0.63次/人年;推算出江苏省沙门菌的食源性感染发病率为560/10万。结论非伤寒沙门菌食源性感染是江苏省重要的疾病负担之一,应加强以实验室为基础的主动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6.
2001年7月,在对我市街头盲流进行肠道传染病检查中,从一精神障碍者肛拭中分离出一株稻叶型霍乱弧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样品来源 盲流肛拭1.2 培养基 浙江省卫生防疫站生产1.3 诊断血清 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1.4 实验方法1.4.1 沙门杆菌志贺杆菌分离 将采集到的一份肛拭分别接种于ss、麦康凯及沙门志贺杆菌增菌液,按《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1]进行沙门杆菌及志贺杆菌检验。1.4.2 霍乱弧菌分离 将另一份肛拭作4#琼脂平皿直接划线分离及碱性蛋白陈水增菌培养,按《霍乱防治手册》[2]作霍  相似文献   

7.
今将我们在1998年的体检中,检到较为少见的鲍氏志贺氏5型菌株1株的鉴定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标本来源:11月6日取自某理发店的某女青年的肛拭标本。2.检验方法:肛拭标本→S.S琼脂平板18~24h/37℃观察结果。结果挑取S.S琼脂平板上的可疑菌落:小、透明、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用霍乱弧菌噬菌体和溶血性等4项生物学试验对非O1群霍乱弧菌进行噬菌体-生物学分型实际应用意义。方法:用VP1-VP55组弧菌噬菌体对非O1群霍乱弧菌进行噬菌体分型;用溶源性噬菌体敏感试验、溶源性测定、山梨醇发酵和溶血试验对非O1群霍乱弧菌进行生物学分型。结果:236株非O1群霍乱弧菌中能被5组O1群霍乱弧菌噬菌体分型的62株,总分型率为26.3%,其中腹泻病人52株,从业人员10株,分型率分别为22.0%和9.3%,分属于11个噬菌体型,腹泻病人以21、26噬菌体型居多,从业人员无优势型别,对5组O1群霍乱弧菌体均不敏感的174株;62株非O1群霍乱弧菌分属于e、f、k、l等4个生物型,23个噬菌体-生物型在8-31型之间,均属非流行株范畴;对第Ⅳ组噬菌体(10^9/ml)及其常规稀释噬菌体和溶原性噬菌体、溶源性表现为不裂解。结论:非O1群霍乱弧菌进行噬菌体分型,对预测非O1群霍乱弧菌流行具有一定的实用和指导性意义。现成的噬菌体分型方法对非O1群霍乱弧菌进行噬菌体分型存在一定的缺陷,应寻找更适宜于非O1群霍乱弧菌分型的噬菌体用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1起市售水产品中霍乱弧菌污染的调查分析,为霍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霍乱防治手册》[1](第6版),对市售水产品、相关环境、重点人群进行霍乱病原菌检测。结果共采样88件,其中市售水产品样61件,相关环境样25件,人肛拭样2件。检出5株O139群霍乱弧菌产毒流行株,阳性率5.7%,其中从水产品样中检出3株,阳性率为4.9%;从环境样中检出2株,阳性率为8.0%,人肛拭样未检出。结论该次水产品检出的霍乱弧菌为流行株,应加强对海(水)产品的风险监测,采取联防联控的防治策略,预防食源性霍乱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和分析三门县2004~2007年26318份饮食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肠道致病菌携带情况及菌型分布。方法:对从业人员粪便及肛拭标本进行肠道菌增菌、分离、生化及血清分型鉴定。结果:合计检测标本26318份,共检出阳性菌72株,总检出率0.27%;其中沙门菌69株,检出率0.26%;志贺菌2株,检出率0.008%;霍乱弧菌1株,检出率0.004%。69株沙门菌经生化和血清学鉴定分为9个血清群12个血清型,另有5株菌型未定,其中B群德尔卑沙门菌共检出37株,占沙门菌检出率53.6%,排在第一位;其次为D3群吉韦沙门菌检出6株,占沙门菌检出率8.7%;第三位的E1群纽兰沙门菌检出5株,占沙门菌检出率7.3%。结论:三门县饮食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沙门菌检出率最高,应加强健康体检,及时调离沙门氏菌带菌者。  相似文献   

11.
以霍乱弧菌O4,O58水鸟分离株实验感染野生斑嘴鸭、绿头鸭.结果进一步证实多种水鸟可感染非O1群霍乱弧菌而成为动物宿主.其感染过程表现为隐性感染,排菌早,带菌期长.首次发现水鸟短期内可重复感染非O1群霍乱弧菌.这对了解某些群型霍乱弧菌的广泛分布是否与此有关有重要意义,提示某些水鸟也可感染流行群型霍乱弧菌.经迁徒活动传播霍乱.  相似文献   

12.
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肠道致病菌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和分析杭州市下城区饮食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肠道致病菌携带情况及菌型分布状况。方法:对从业人员粪便及肛拭标本进行肠道菌增菌、分离、生化及血清学分型鉴定。结果:合计检测标本32914份,共检出阳性菌129份,总检出率为0.39%,其中检出沙门菌114株,占总检出率的88.4%;志贺菌11株,占总检出率的8.5%;霍乱弧菌4株,占总检出率的3.1%。114株沙门菌经生化和血清学鉴定分为7个血清群21个血清型,其中B群占33.3%,最常见的血清型依次为阿哥纳、山夫登堡和伦敦沙门菌。结论:杭州市下城区饮食和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沙门菌检出率较高,应加强健康检查,及时调离阳性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霍乱疫情分离株的流行菌型及其耐药性,为霍乱疫情的快速有效控制和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年6月海南省某地霍乱疫情采集的6株霍乱弧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学分型、噬菌体-生物分型、霍乱毒素基因检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6株菌均属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除1株为O1群小川型霍乱弧菌流行株(1c),其余5株均为O1群稻叶型霍乱弧菌流行株(1c);6株菌均具有霍乱毒素基因;PFGE分型为2个型,但聚类图谱分析相似性为100%;6株菌均对链霉素、复方新诺明、磺胺异噁唑、多粘菌素B耐药;对诺氟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噻吩等9种抗生素均敏感;结论该起霍乱疫情的流行菌型为O1群埃尔托霍乱弧菌稻叶型流行株(1c);诺氟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噻吩等可作为病例和带菌者治疗的指导用药,链霉素、复方新诺明、磺胺异噁唑、多粘菌素B则不宜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1998-2001年四川省霍乱流行中噬菌体-生物分型为6b的特殊菌型霍乱弧菌的分子特征.方法 选择1998-2001年四川省01群霍乱弧菌流行菌株以及同时期其他省份的流行菌株共45株,进行噬菌体-生物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以及突变基因的序列测定比较.结果 四川在1998-2001年期间流行的菌株存在1b型和6b型菌株,这些菌株均为产毒株;PFGE分析结果显示菌株呈现24种带型,其中13株菌表现为相同带型;来自四川的部分1b和6b型菌株以及部分其他省份的1b型菌株具有相同的PFGE带型;与1b型菌株相比,6b型菌株(共22株)的ompW基因ORF内存在11 bp缺失,而其余23株菌非6b型菌株的ompW基因ORF是完整的.结论 1998-2001年四川流行的O1群霍乱弧菌6b菌株是一类具有特殊遗传背景的菌型,可能与同期流行的1b型菌株有进化上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白山市外环境水体中非O1群霍乱弧菌的菌型分布和致病性,掌握其流行规律,为感染性腹泻的控制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6年4月-2008年8月对鸭绿江水系白山段水体进行了连续定点的监测,并对部分菌株进行了霍乱肠毒素的检测。结果共检测水样200份,检出非O1群霍乱弧菌70株,可以用诊断血清分型的有41株,可分型率为58.57%,未定型29株,占41.43%。分离出携带霍乱肠毒素毒力基因(CT)的非O1群霍乱弧菌5株。结论通过对鸭绿江水系白山段水体的监测,证实该水体中广泛存在着非O1群霍乱弧菌,其血清分型是复杂和分散的。首次分离出携带霍乱肠毒素毒力基因(CT)的非O1群霍乱弧菌。鸭绿江水系中非O1群霍乱弧菌的存在与人们的生活污水排放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Xu SH  Li YX  Li ST  Wu Q  Sun FQ  Huang F  Zeng AF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12):1087-1090
目的 了解广州海珠地区2001-2009年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的流行、分布状况及生物学特征,为防控该类病原菌引起的急性腹泻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参照<霍乱防治手册>(第5版)中的检测方法,对本区珠江河水、饮用水、养殖水、各种海(水)产品、市售熟食等外环境标本764份、健康人群标本189份及肠道门诊腹泻患者标本3398份,共计4351份标本进行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的检定.结果 4351份标本共检出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101株,总检出率为2.32%;其中有66株可分型,分属于26个血清型,分型率为65.3%;VBO9、VBO38和VBO76为优势菌.外环境与腹泻患者标本中分离到9株同型别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提示两者可能存在关联.结论 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在本地区的血清型分布呈现多样性,在人群中有一定的感染率;外环境中该类菌群广泛存在,对人群是一个潜在的危害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查清我市水体等外环境及患者中霍乱弧菌的菌型分布特征、毒力基因、药敏等,为霍乱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GB15984-1995附录A、C及《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中有关要求进行调查检测。结果:从外环境标本和患者中共检出霍乱弧菌83株,经血清学鉴定分型,其中:O1群埃尔托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 serotypeO1,b iotype E ltor,EVC)稻叶型38株,占45.78%,O1群EVC小川型16株,占19.28%,O139群霍乱弧菌29株,占34.94%。23株霍乱弧菌噬菌体生物分型以O1群EVC稻叶型1 f居多,占86.96%(20/23);14株霍乱弧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阳性(携带ctx,ace,zot 3种毒力基因);药敏试验O1群、O139群霍乱弧菌对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磺胺的耐药率高达100%;对头孢噻肟、诺氟沙星、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高达100%。结论:河水中菌型复杂,O139群、小川、稻叶三型并存,但以O139群为主,占48.94%;井水中检出4株埃尔托霍乱弧菌均为稻叶型;甲鱼塘水中O139群与O1群小川型并存;患者中以O1群EVC稻叶型为主,占88.24%(15/17)。经噬菌体生物分型,以不常见流行株为主,毒力基因检测均为产毒株。  相似文献   

18.
空肠弯曲菌引起的急性腹泻,在细菌性腹泻病例中仅次于志贺氏菌的感染,据调查莆田市空肠弯曲菌肠炎约占腹泻病例的7%。本文报告莆田市城厢区健康儿童空肠弯曲菌群的携带状况。1调查对我与方法1.1对象以莆田市城厢区城区、农村的部分托儿所、小学和部分农户的学龄前儿童及小学1~2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1.2方法肛拭法采集粪便标本置C—B保存基中,2~3h内分离培养。标本接种Skirrow琼脂平皿,置烛缸内,42C培养48h。菌落特性及染色形态检查符合者,按常规生化反应进一步鉴定,并进行血清学分型与马尿酸钠水解试验,确定其血清型和生物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现场调查一起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方法对该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患者和事件发生餐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患者肛拭、就餐食物和食物加工环节涂抹物等28份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22名就餐者中,8例发病;潜伏期最短5 h,最长23 h;主要症状为头晕、恶心和呕吐等。28份标本检出沙门菌8株,主要来自患者肛拭、羊肉和砧板涂抹物;8株菌株生化试验及血清学鉴定结果一致,均为鼠伤寒沙门菌。结论该事件为一起食用鼠伤寒沙门菌污染的羊肉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实验观察鳖卵携带或感染0139霍乱弧菌的情况。[方法]用0139霍乱弧菌菌悬液浸泡或经染有该菌的湿沙污染鳖种卵。[结果]2种污染方法都能在全部或大多数实验卵的外壳和约1/4(10/40)卵内容物中检出O139霍乱弧菌。[结论]鳖种卵外壳不仅能机械携带O139霍乱弧菌,该菌还能穿过卵壳进入卵内,形成卵内带菌或使卵受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