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瘀血是指血瘀滞体内,包括溢出经脉之外而积存组织间隙,或因血运受阻而滞留经脉之内以及瘀积于器官之内的。瘀血的发生可因病致瘀,如跌扑损伤、月经闭止、寒凝气滞、血热妄行等;也可因瘀致病,引起气机阻滞,经脉阻塞,瘀热互结,积瘀成瘕,甚至蓄血发狂等。瘀血证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如面色暗黑,肌肤青紫,皮肤干枯,局部刺痛,胸胁撑  相似文献   

2.
一.瘀血理论的概述 李令根老师在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过程中,总结了以"瘀"为病因病机的理论,他认为全身上下之经脉、血络,无论是在周围血管病变的哪个过程中均含有瘀血的病变,而且因瘀而成病.无论是感受外邪、气滞、气虚、外伤、阴虚、阳虚、热结、寒凝、湿寒还是肾虚、脾虚、心火、肝亢等均可导致血流不畅和血液瘀滞形成四末经脉不通而发为周围血管病.因而通过各种化瘀法疏通经脉、濡养肢体则病可解也.  相似文献   

3.
中医所说的瘀血,是指血液在生成、输布、运行以及质和量等方面发生障碍,以致瘀滞于体内一定部位所出现的各种病证。所谓瘀血,在中医文献中有衃血、蓄血、积血、死血、干血、恶血、污血、血结、血痹等记载。凡属血脉瘀滞、血流不畅、血液蓄积、血液污秽等所致的各种有关疾病,都包括在瘀血的范畴之内。关于瘀血的诊断,可从下列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脂膜炎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之反思柳春锋(江西省星子县中医院332800)关键词系统性脂膜炎,活血化痰,失误病例血瘀证是指凡离开经脉之血不能及时消散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流不畅、运行受阻,郁积于经脉之内或脏器之内而引起的病证。临床以刺痛、紫绀、肿块、发...  相似文献   

5.
从现代研究论“痰瘀同源”痰浊是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瘀血则是气血失调,血行不畅或血离经脉所酿成,由于津血同源,津血输布运行均赖气的推动,故而痰瘀同源。痰浊、血瘀各自有相应病证,同时痰瘀可互化并见,如气滞致血瘀,脉道阻塞,津血运行不畅,即是瘀血生痰;同样...  相似文献   

6.
肝掌、蜘蛛痣是肝硬化的常见体征,祖国医学称为手赤痕、血痣、血缕。《中医内科学》五版、六版教材臌胀篇均认为这是血瘀征象,如六版《中医内科学》:“肝脾血瘀……颈部出现血痣或血缕”[1],五版认为:“瘀热……人血则面颈胸臂等处出现血痣,手掌赤痕”。[2]但作者认为将肝掌、蜘蛛痣作为血瘀证的辨证依据不妥。 按瘀血定义[3]:瘀血同血瘀,指血液瘀滞体内,包括溢出脉外而积存于组织间隙的或因为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及器官内的。可因病致瘀,如跌仆损伤,月经闭止,寒凝气滞,血热妄行等,也可因瘀致病,引起气机阻…  相似文献   

7.
<灵枢、决气>记载:"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为水谷之精微变化而成,其生化于脾,受藏于肝, 总统于心,输布于肺,施泄于肾,气与血相互作用,循行于经脉之中环周不息,充润营养周身,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人体或受金刃枪弹所伤,或跌打破损,或持重努责,或内因湿热熏灼,瘀血内阻等均可导致经脉损伤,血溢脉外,离经之血历代医家又称之为恶血、蓄血、积血、死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加之积瘀生热,血热妄行则出血愈甚,甚则气随血脱,气阴耗竭,患者厥脱而亡代写论文.  相似文献   

8.
产后病多虚多瘀,由于分娩时的创伤和出血,以及临产用力,耗气亡血伤津,故产后多虚;又由于产时亡血伤津,百脉空虚,易感外邪,导致恶血当下不下,败血残留,瘀血内阻,故产后多瘀。虚则经脉失养而气血运行不畅;瘀则气血阻滞而不畅,气血不通而产生疼痛,故产后疼痛为产后最常见病证,《傅青主女科》  相似文献   

9.
一、导致瘀血的原因 1.各种原因造成的离经之血,又不能排出体外,而内蕴成瘀血。 2.血热成瘀。 3.气滞血瘀。 4.气虚成瘀。 5.素体阳虚,寒从内生、或过食生冷或服寒凉药过多,导致阴寒内盛,血得寒则凝而成瘀血。二、瘀血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机理 1.由于瘀血内停,壅积压迫脉络,脉络受损  相似文献   

10.
病机 本病的主要病机足与瘀血有关,其主要致病因素有气滞,血瘀痰湿及湿热。曾菲英以为子宫肌瘤由于气虚运血无力,瘀血内阻,气虚无以运化水湿,水聚成痰,痰瘀互结形成症瘕所致,夏晨等以为子宫肌瘤属痰滞中焦经络,系由脾虚、肾虚、肝郁,导致水湿、痰饮、结聚随经脉流注于下焦经脉,交阻于子宫,凝结成瘤。  相似文献   

11.
肛肠疾病使督脉受阻后营卫不行,阳气不布,血液瘀滞,瘀血灌背,督脉之血气进一步受阻.临床上常取穴腰俞、长强穴二穴,电针治疗以疏通经脉,散结瘀滞,祛除病气而治疗肛肠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论血瘀证的历史沿革承德医学院杨天聪关键词血瘀证,历史沿革中医学认为,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瘀积于脏腑组织器官的,均称为瘀血。由于瘀血内阻而引起的病变,即为血瘀证。为了深入研究血瘀证的实质及活血化瘀法的...  相似文献   

13.
肖娴 《开卷有益》2006,(5):14-15
二、瘀血 瘀血与“血瘀(郁)”的概念不同.瘀血是病理产物,血瘀(郁)则是一种病理变化,是指血液运行不畅、郁滞不通的病理状态.血瘀的结果,即可形成瘀血.中医所说的瘀血,又不同于西医所说的“淤血”.后者多指由于静脉血循环的障碍,从而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某些病理改变.而中医所说的瘀血,包括了体内瘀积的离经(即从血脉中流出)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在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因此,瘀血又有“恶血”、“蓄血”、“败血”、“衃血”等名称.“衃”(音胚),指的是凝积的死血.  相似文献   

14.
鸡血藤,又名过江龙、血枫藤、猪血藤、大血藤,为豆科植物密花豆等的藤茎。含儿茶酚、挥发油、还原糖等。入药始见于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其性温,味苦、甘,具有补血,活血,通络功效。临床以活血、去瘀、通利经脉,治疗手足拘挛麻木、月经不调、血虚萎黄、风湿痹痛、麻木瘫痪等病症。如治疗肢体麻木、血不荣筋之证,鸡血藤配用莶草、乌梢蛇;在祛除风湿病肢体麻木痹痛,屈伸不利,筋骨疼痛时,可用鸡血藤配合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或石楠藤等治疗。如需养血通络,可加川芎、地龙,取其养血而不滞血,又能加强通络之功;在治疗寒凝经脉、瘀血闭阻…  相似文献   

15.
国医大师张学文瘀血证治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医大师张学文认为瘀血证病因复杂,主要有虚、寒、热、燥、情志内伤、膏浊痰湿、外伤、出血等.瘀血可分为凝血、死血、蓄血、恶血4态.瘀血形成后常出现气血亏虚、气机郁滞、痰饮与水肿、化热酿毒、藏腑经络失调等病理演变,治疗方法有散血、活血、化瘀、放血4类,形成治瘀17法,广泛应用于瘀血病证的治疗,发展了瘀血学说.  相似文献   

16.
化瘀法是祖国医学的一种独特疗法,适应范围颇广,且用之得当,功效卓著。兹就临床点滴体会和肤浅认识,笔之于后。 一、立法要旨 化瘀法为治疗瘀血结滞而设。营血为人身重要的体液之一,有规律地运行于脉道之中,流布全身,如环无端,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器管发挥着营养和滋濡的生理效应,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倘若人体脏气虚惫,运血无力;或阴寒感袭,邪凝经脉;或情怀不畅,气失宣达;或邪热深入,血热搏结,引起血行阻滞;或堕仆劳伤,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等原因,均可酿瘀滞血。而一旦  相似文献   

17.
瘀证已是被临床医家所熟知的以血液运行不畅、瘀积凝滞或离经之血停积体内为特征的多种病症的总称。其病因多以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或各种内外伤所致的离经出血为多见。我们在长期临床中观察到 ,除以上因素外 ,水湿和瘀血的关系也甚为密切。血的运行除赖气的推动以外 ,尚需水津的运载 ,水津充沛则血流润滑流利而不粘滞 ,相反 ,水湿停滞 ,重浊不运 ,则亦会导致血液粘稠胶着 ,血运不畅 ,甚至瘀塞而发生瘀证。《素问·调经论》谓 :“孙络水溢 ,则经有留血” ,孙络是别络的分枝而细小者 ,分成无数的细支而遍布于全身 ,呈网状扩散能使循行于经脉中…  相似文献   

18.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于头.外无非时之邪,内无阴阳失调焉有头痛之患.若六淫之邪外袭,或直犯清空,或循经上干,或瘀浊瘀血痹阻经脉,使之经气壅遏不行,或气虚清阳不升;或血府经脉失养;或肾阴不足肝阳偏亢;或情志怫郁,郁而化火,均可导致头痛.病因虽多,总不外内伤、外感两端.现将临床所治胪列于后,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9.
化疗性静脉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为化疗药物多为辛热之品,在特定条件下转化为火热毒邪,易耗伤阴血津液,继而产生瘀血痰浊,从而气血受阻。故其病机主要是由经脉创伤、火热毒邪外侵、气血瘀滞,致使热、毒、痰、瘀相互博结,阻于脉络所致,针对性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防治化疗性静脉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脑分水岭梗死的形成与津亏及气虚有关,津亏不足以载血运行致血行不畅,甚则瘀塞不通而发生瘀血,津亏亦可导致气随津脱而发生气虚;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行迟缓而致瘀血形成.最终导致瘀血阻滞脑梗而发生脑分水岭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