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鳞状细胞癌(鳞状细胞表皮瘤、表皮样癌、棘细胞表皮瘤)是比较罕见的眼睑肿瘤,大约占所有眼睑恶性肿瘤的9.2%,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较高,容易转移到局部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达21%,本文着重讨论它的发病率、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和治疗方法。一、病史 (一) 致癌因素 Rereivall Pott(1775)首先报告扫烟筒病人患阴囊癌,煤烟灰是致癌原,认为鳞状细胞癌是由外界刺激引起,与职业有关。其它引起皮肤癌的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68岁.右眼上睑肿物10余年有6mm×7mm大小,近1月渐增大.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右眼上睑肿块行切除术.术后4d复发,且发展迅速.术后1周病理结果:右眼上睑鳞状细胞癌.遂于2009年9月24日来我院就诊.查体:视力右眼0.8,左眼1.2,右眼上睑轻度肿硬,其中内侧见一1.5cm×1.0cm×0.6cm的菜花样溃疡连于睑缘,边界清楚,边缘外翻状似火山口.隆起较高,顶部见有黑痣,下方有破溃,流有血水,表面附着一些角化痂状物,肿物质地是等,移动度差,无压痛.右眼上睑抬举尚可,眼球各方向运动自如,睑球结膜光滑,无充血,角膜虹膜无异常,晶状体前皮质密度增高,眼底无异常.耳前及颌下淋巴结未触及.眼眶CT:未见异常.眼部B超:未见异常.上腹部CT:肝、脾末见明显异常.胸片:心、肺未见活动性病变.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肿瘤指标全套:正常范嗣.诊断:右眼上睑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农民,81岁。双眼上睑各生一小黑痣40余年;近几年逐渐增大并伴有沉重感,于1998年2月20日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8,左眼0.8,双上睑皮肤中央处可见肿物隆起。右眼隆起物约1cm×0.5cm×0.6cm大小,边缘清楚,下缘与睑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眼睑鳞状细胞癌 (SC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水平。方法  8例眼睑SCC患者血清标本和 8例非肿瘤患者血清标本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VEGF浓度 ;2 0例眼睑SCC病理标本和 2 0例正常眼睑组织标本 ,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标本中VEGF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血清中VEGF平均浓度为 (333 88± 73 32 )pg/ml,对照组血清中VEGF平均浓度为 (10 9 75± 2 6 4 1) pg/ml,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眼睑SCC标本VEGF平均染色分数为 2 37± 0 14 ,对照组为 0 5 4± 0 16 ,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VEGF在眼睑SCC患者血清及其瘤体中的表达显著升高 ,VEGF可能通过促进新生血管生成在眼睑SCC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底细胞癌为眼睑和眶周组织最常见恶性肿瘤。鳞状细胞癌为累及这些组织的第二常见恶性肿瘤。基底细胞癌最常发生于下眼睑及内眦,在内眦部的病变易向深层浸润,侵犯眼眶,使处理困难。有很多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学手术、冷冻、放疗。大多数病例中手术切除为首选方法,其治愈率极高。不幸的是一些病人拒绝手术,而另一些由于明显的内科情况,不适于外科手术,或手术将形成广泛的变形而可能丧失有用的眼功能。放射治疗对很多病变可以有效,但应用时必须谨慎,因大的肿瘤以及位于内眦部的病变可于深部边缘复发而难于发现,尤其在早期。严重的眼部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眼睑基底细胞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发病率基底细胞癌是眼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很高,占所有眼睑恶性上皮肿瘤的85—95%,常累及下睑,其次是内眥,上睑和外眥。文献统计,基底细胞癌发生在下睑者50%,内眥30%,上睑14%,外眥6%。性别的关系,50岁以下性别发病率无不同,50岁以上女性多见。年龄的关系,Reese和Payne等人观察60~70岁发病率最高,而Barron认为70~80岁发病率最高。本病恶性程度较低,一般局限性生长,很少发生转移,如处理不当,则会发生严重后果,可向眼眶、鼻窦及脑内侵犯。  相似文献   

8.
9.
孟宪民 《眼科研究》2012,30(3):232-233
近年的研究表明,细胞有丝分裂的启动与维持除了受熟知的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l( cyclin dependent kinase 1,CDK1)调控外,还受到其他的一些激酶,如保罗样激酶1( polo like kinasel,plk1)、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5(serine/threonine kinasel5,STKl5)的调节,STKl5通过磷酸化特定下游底物影响细胞G2/M期转换,促进细胞进入M期后中心体成熟及双极纺锤体建立;STKl5在恶性肿瘤中的过表达与中心体的异常扩增、非整倍体形成及细胞恶性转化密切相关[1-2].本研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TKl5在眼睑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的表达,旨在探讨二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整合素连接激酶(itegrin-linkedkinase,ILK)在眼睑结膜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眼睑结膜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的关系和相关性,探讨其在眼睑结膜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染色对34例眼睑结膜鳞状细胞癌和10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进行ILK标记观察并分析表达情况.结果 ILK蛋白在眼睑结膜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正常眼睑结膜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3.53%(25/34),0.00%(0/10),蛋白在眼睑结膜鳞状细胞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眼睑结膜组织,差别有显著性(P=0.000,P<0.01).ILK在眼睑结膜鳞状细胞癌23例高-中分化组中,有14例表达阳性,在11例低分化组中全部表达阳性,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别(P=0.017,P<0.05).结论 检测ILK在眼睑结膜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眼睑结膜组织,提示ILK蛋白的表达可能与眼睑结膜鳞状细胞癌的发生有关;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提示可能与眼睑结膜鳞状细胞癌的发展及恶性潜能有关.  相似文献   

11.
角膜恶性肿瘤是非常罕见的。作者报告经病理证实是鳞状细胞癌的典型病例:47岁,男,无家族遗传史,以后得过沙眼。无放射线及毒气沾染史。左眼角膜缘部有一小肿瘤,因为没有症状而未予注意。近来渐长大及视力障碍。才怀疑恶性肿瘤。检查:左视力0.5,轻度混合充血及睫状前血管怒张,角膜从3点到9点有表面高低不平的乳白色肿瘤,约大7×5×3mm,肿块位于角膜上,与角巩缘部结膜分界比较鲜明,由球结膜进入数枝营养血管。全身没有发现原发病灶或转移  相似文献   

12.
眼睑鳞状细胞癌移植瘤模型建立及其VEGF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贾仁兵  范先群 《眼科研究》2005,23(6):579-582
目的建立眼睑鳞状细胞癌(SCC)移植瘤模型并研究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方法BALB/c裸鼠40只,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裸鼠右上睑皮下接种Tca8113细胞建立眼睑SCC移植瘤,接种后第15、30 d,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法检测所有裸鼠血清中VEGF蛋白水平,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实验组移植瘤组织和对照组正常眼睑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裸鼠右上睑均有SCC移植瘤形成,接种后第15、30 d,实验组裸鼠血清中VEGF质量浓度(188.6 pg/m l±79.93 pg/m l和200 pg/m l±75.28 pg/m 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4.8 pg/m l±31.41 pg/m l和90.4 pg/m l±28.62 pg/m l)(P<0.01),两组间VEGF染色分数经统计学分析也存在显著差异(2.6±0.16和2.38±0.19,0.64±0.18和0.52±0.15)(P<0.01)。结论Tca8113细胞裸鼠眼睑皮下接种是建立眼睑SCC移植瘤的可行方法,靶向VEGF的基因治疗可望为眼睑SCC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眼睑基底细胞癌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病例报告男,63岁,汉族,农民。2005-01-31因右眼下睑大部分缺损伴溃烂4a余入院。患者4a前发现右眼内眦处有一“芝麻”大小的水泡,1wk后此处皮肤自行破溃,表面有少量无色液体渗出,但局部无疼痛不适,未行诊治。4a来,破溃处沿下睑缘向外侧进行性扩大至下睑全部缺失,局部无疼痛不适;无视力下降,患病期间未行诊治。入院后查体:患者一般状况可,心、肺、腹未见异常,脊柱、四肢活动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专科:右眼视力1.0,上睑形态正常,上泪小点冲洗通畅,下睑全部缺失,其缺失缘呈蚕蚀状并见边缘突起卷曲,表面有渗出,并有焦痂样物,无黑色素…  相似文献   

14.
纪妮妮  周伟 《眼科》2016,(4):282-283
患者女性,75岁。主因左眼下睑肿块复发半年入院。2年前患者左眼下睑长一约绿豆大小肿块,肿块逐渐长大,先后两次于外院行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不详。入院查体:左侧腮腺区触及一肿块,约3 cm×4 cm、质硬、活动度差、无压痛。左侧下颌下腺淋巴结可触及多个结节,质硬、无压痛。余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眼部检查:左眼视力0.5,左下睑皮下触及一肿块,约3.0 cm×2.5 cm,  相似文献   

15.
眼睑Merkel细胞癌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眼睑Merkel细胞癌一例夏瑞南,申光琴,宋广瑶,李甘地Merkel细胞癌是原发于皮肤,起源于表皮干细胞的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 ̄[1],亦可发生于眼睑和眼周围组织 ̄[2~5]。此病有独特的超微结构改变 ̄[6]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特征 ̄[7],但临床和病...  相似文献   

16.
Merkel细胞癌是原发于皮肤,起源于表皮干细胞的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好发于暴露部位,有明显局部复发及早期转移倾向。在面颊、眼睑部最常见,占47%。我科于2006y收治1例眼睑Merkel细胞癌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病例报告患者,男,70岁,因“左眼下睑肿块8a,疼痛、视物不见0.5a”于2004-05-09入院。外院因左眼感染性炎症予药物抗感染治疗1mo余(具体不详)。眼科检查:视力右眼1·0,左眼无光感,右眼正常;左眼下睑缘约3~3.5cm长横行不规则溃疡面,表面灰白色污秽,上下睑球粘连,眼内容物脱出,眼球表面黄白色污秽,可见肉芽组织,凹凸不平,触之易出血,颞侧眶内约2cm×3cm×4cm大小空洞,内面凹凸不平,黄白色脓性分泌物积聚,外眦皮下约1cm×1.5cm大小硬结,眼球触之坚硬。全身一般情况良好,未扪及耳前及颌下肿大淋巴结,胸透未见异常。眼部CT检查示:左眼下睑恶性肿瘤,侵及左侧晶状体及眼前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眼睑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探讨影响眼睑鳞状细胞癌的临床预后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安阳市眼科医院2000年1月至2011年3月42例(42眼)眼睑鳞状细胞癌患者。方法 依据原始记录和随访情况,对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因素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复发相关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术后随访(45.7±9.87)个月。主要指标 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肿瘤解剖部位、肿瘤T分类、肿瘤病理学分级及治疗方法。结果 42例眼睑鳞状细胞癌患者平均年龄(61.9±7.82)岁;其中男24例(57.1%);发病部位以下睑为多(18/42);肿瘤T分类4例T1,7例T2,17例T3,14例T4。病程长、肿瘤T分类级别高是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肿瘤T分类与眼睑鳞状细胞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呈相关性,T分类级别越高,肿瘤相关死亡率越高(r=8.818,P=0.035)。结论 眼睑鳞状细胞癌病程越长、肿瘤T分类级别越高时,肿瘤的复发率增高;肿瘤T分类级别越高时,肿瘤相关死亡率越高。(眼科,2018, 27:99-102)  相似文献   

19.
基底细胞癌在眼睑恶性肿瘤中占首位,我科自1980~1987年3月间经病理诊断的眼睑恶性肿瘤83例,其中基底细胞癌43例,报道于下。资料分析一、一般资料:本组43例,男17例,女26例。年龄43~80岁,平均66岁,60岁以上36例。病程1/2月~16年(1/2~1年14例,1.5~3年10例,4~7年10例,10~16年7例),未记录时间2例,平均3年。病变部位下睑23例(53.3%),内眦12例(28.0%),上睑6例(14.0%),外眦2例(4.7%)。病变侵犯睑结膜2例、球结膜1例、脸板3例,侵入眶内2例。癌肿有溃  相似文献   

20.
张珂  朱豫 《眼科》2008,17(6)
目的 观察眼睑基底细胞癌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33例眼睑基底细胞癌患者.方法 对患者分别实施标准切除术(17例)及Mohs显微切除术(16例)治疗,应用游离植皮及上下睑板移行修复加游离植皮修复缺损眼睑.随访观察患者手术后眼睑外观和功能,肿瘤复发率及患者的生存率.主要指标 眼睑功能及肿瘤复发率与生存率.结果 随访6个月~5年,平均25年.29例眼睑修复患者中,28例术后外观满意,1例因瘢痕较重出现下睑轻度外翻;11例游离植皮修复眼睑的患者术后皮肤色泽有差异,但半年内均恢复正常.29例术后眼睑运动基本正常.行标准切除术的病例中1例术后2年肿瘤复发,治愈率为94.12%,Mohs显微切除术的病例术后无1例复发,治愈率为100%;5年内,除1例死于心肌梗塞、1例死于脑血管疾病外,无因眼睑基底细胞癌死亡病例.结论 手术切除是治疗眼睑基底细胞癌的有效方法,Mohs显微切除术效果优于标准切除术.肿瘤切除后,游离植皮、上下睑板的移行修复加游离植皮修复缺损的眼睑,可使眼睑恢复较理想的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