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骤停(CA)属急性危重病症,若抢救及时,措施得力,能提高抢救成功率。现将我们医院1992~95年34例CA患者心肺复苏(CPR)情况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 象 34例病人中,男性28例,女性6例,年龄17~73岁,其中冠心病27例,风心病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马凡氏综合症1例。31例目击下发生CA,3例在厕所发生CA,全部病人均据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确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心搏骤停(CA)急诊患者心肺复苏术(CPR)成功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0月在江门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开展CPR的582例患者,其中成功80例(成功组)、失败502例(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原发病)、院前急诊急救情况{家庭急救、医院救护、院前救护时间、机械通气、短暂复苏、CPR至短暂复苏时间、院前心电图表现〔心室纤颤(VF)、无脉性心电活动(PEA),电静止(VA)〕}、CA发生情况、入院时心电图及通气方式。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原发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患者家庭急救率、医院救护率、机械通气率、短暂复苏率高于失败组,院前救护时间及CPR至短暂复苏时间均短于失败组,院前心电图表现优于失败组(P0.05)。成功组患者医院救护前发生CA 21例,救护车送院途中发生CA 37例,急诊科发生CA 22例,失败组分别为137例、249例、11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患者自主心率、VF、PEA发生率及气管插管率高于失败组(P0.05)。结论 CA患者急诊CPR是否成功与患者CA发生时间、院前急诊急救情况、院内CPR水平等有关,应建立院外CPR指导体系,提高患者送院途中CPR质量,尽可能保障院内CPR质量。  相似文献   

3.
<正>心脏骤停(CA)以发病急和病死率高为主要特点,心肺复苏(CPR)为CA的主要抢救手段,CPR后各个脏器功能的恢复尤为重要,而脑复苏恢复更是重中之重〔1,2〕。CA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仍有30%的患者存在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害,主要是不同程度的脑损伤。研究证实,CPR后脑损伤与脑细胞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损伤分子机制等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密切相关,但其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大多数人认为缺血缺氧作为始  相似文献   

4.
58例心脏骤停抢救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骤停(CA)在院前急救中是最紧急的危险情况之一,病死率高。经过基本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LS),最终实现心肺复苏(CPR)的成功。心肺复苏是急诊医学的重要课题,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如何进一步提高院前对心脏骤停病人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是院前急救医师不断思考的问题。现对太原市中意友好急救中心组织抢救的58例心脏骤停病人的资料,总结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8例心脏骤停病人中,男45例,女13例;年龄(18~74)岁,平均47岁,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12例,均发生在院外;病因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  相似文献   

5.
急救的一大重要任务是心肺复苏(C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或者心肺脑(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心肺复苏与休克这两个章节是在各种医学书籍中出现频率是最高的,内科学、外科学、骨科学等多个临床学科的专著中,都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心肺复苏(或心肺脑复苏)和休克的章节,因此,做好CPR(CPCR)等抢救工作,是急诊科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脏骤停(CA)时院前心肺复苏(CPR)的最佳方法,提高CPR成功率。方法 回顾分析从2002年1月~2003年12月现场抢救CA患者48例,随机采取标准CPR气管插管通气法、气囊-面罩通气法、口对口人工通气法三种复苏方法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结果 气囊-面罩通气组ROSC高于口对口人工通气组和气管插管组。结论 在院前抢救CA时,气囊-面罩通气法可提供良好的肺通气换气作用,因气管插管而中止心脏胸外按压,对自主循环的恢复弊大利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Utstein模式下急诊心源性心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按Utstein模式要求登记的228例CA患者,记录患者CPR预后情况,对影响CA患者CPR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228例CPR患者中,自主恢复循环(ROSC)125例(54.82%)、24 h存活55例(24.12%)、出院存活28例(12.28%)、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出院20例(8.77%)。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CPR持续时间、创伤性、首次监测心律、肾上腺素应用剂量是ROSC的独立预测因子;CPR持续时间、创伤性、首次监测心律是影响患者24 h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首次监测心律、CA前状态、CPR持续时间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及出院后存活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创伤性是影响CA患者ROSC及24 h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肾上腺应用剂量≤5 mg、可除颤心律、CPR持续时间≤15 min均是影响患者ROCS及24 h存活的保护因素。可除颤心律、CPR持续时间≤15 min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出院后存活的有利因素,而CA前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疾病终末期则是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心脏骤停抢救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心肺复苏(CPR)的成败,应用肾上腺素是最古老、最有效的CPR方法,对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跳骤停均有效,是CPR的一线选择用药。近年来,其剂量及应用方案几经变迁,对肾上腺素使用的最佳剂量一直存  相似文献   

9.
<正>问:心脏骤停时如何按照规范原则进行抢救?答:参考美同心脏学会(AHA)、欧洲复苏学会(ERC)等制定的2010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以及心肺复苏2011中国专家共识,将心脏骤停抢救的规范原则归纳如下: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主要南4种心律引起:心室颤动(室颤)、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无脉性电活动和心室停搏。尽早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v resuscitation,CPR)、尽早除颤是抢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成功后静脉溶栓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心肺复苏(CRP)组为AMI并发心脏骤停的病人29例,心肺复苏后立即静脉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普通溶栓组为急性心肌梗死无并发心脏骤停(普通组)63例给予rt-PA溶栓治疗。CPR非溶栓组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6例,心肺复苏后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结果CPR溶栓组再通率和出院生存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EF)与普通溶栓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CRP非溶栓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立即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出院生存率,较安全,成功率高,不增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指南)对于高质量心肺复苏(CPR)实施方法学做了许多重要推荐,然而各地各部门CPR质量存在的巨大差异驱使国际复苏学界就改善CPR质量与促进指南贯彻于实践达成2013年专家共识(共识)。有关CPR质量改进共识详细阐述了:(1)CPR实施质量的衡量指标;(2)患者对CPR的反应以及救援团队工作表现的监测和反馈;(3)救援团队的良好组织是复杂环境下实施高质量CPR的保障;(4)系统性的持续质量改进(CQI)。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目前国内外的临床研究分析Autopulse心肺复苏器在院前和院内抢救心搏骤停中的应用。方法利用文献检索工具MEDLINE和万方数据分别检索从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10年内相关的外文和中文文献,以心搏骤停患者为对象,分别比较Autopulse复苏器和徒手CPR在院前和院内抢救的复苏效果,以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入院存活率作为复苏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随机对照研究、非随机同时期对照研究或以过往病例作为对照研究的文献共有11篇。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的分析示,与徒手CPR比较,Autopulse复苏器在院前和院内抢救都能显着提高率(P0.01)。入院存活率分析示,Autopulse复苏器在院前抢救能显着提高入院存活率(P0.01),但在院内抢救入院存活率却未能提高(P=0.13)。结论 Autopulse复苏器能提高院前及院内抢救心搏骤停的初期复苏成功率,但远期复苏成功率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未见显着提高。心肺复苏器的复苏效果仍需要更大型的随机对照试验支持,但目前看来是正面而值得推广应用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心肺复苏(CPR)救治儿童心搏骤停(CA)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2年12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因CA接受ECMO辅助CPR治疗的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原发疾病、CPR前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估(pSOFA)评分和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CPR至ECMO转流时间间隔、ECMO置管方式、ECMO运行时长、ECMO撤离成功率、出院存活率以及ECMO转流前和转流24 h后实验室检查指标等。结果 8例接受ECMO辅助CPR治疗的CA患儿中,死亡5例,存活3例,ECMO撤离成功率和出院存活率均为37.50%(3/8)。原发疾病7例为暴发性心肌炎,1例为脓毒性休克。3例患儿为右侧颈内静脉/颈动脉切开置管,5例患儿为股静脉/股动脉置管。ECMO运行中位时长为50.50(3.00,210.00)h, CPR至ECMO转流最短时间间隔为18 min,最长为150 min。转流后6例患儿予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辅助治疗,4例行左心减压。ECMO相关并发症包括出血8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6例,溶血3...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6年来我院老年人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其临床特点,研究防治对策。方法对本院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发生的335例心跳骤停(CA)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按年龄分为老年组(年龄≥60岁)和非老年组(年龄〈60岁),比较2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率、脑复苏成功率; 分析2组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组间进行比较。结果非老年组ROSC成功率为32.42%,脑复苏率为3.85%,老年组ROSC成功率为20.92%,脑复苏成功率为0.65%。2组之间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肾上腺素用量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CA患者CPR成功率相当低,重视老年人基础疾病的救治,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是提高老年人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5.
心脏骤停复苏抢救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骤停是发达国家首要的死亡原因,每年美国和加拿大因此丧生的人数超过30万,我国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每年死于心脏骤停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心肺复苏是对这些患者进行抢救的重要措施。传统的心肺复苏定义为胸外按压加人工呼吸,近年来出现了新的概念:心脑复苏(cardiocerebral resuscitation,CCR)或者称作单纯胸外按压的CPR(chest compression only-CPR,CCo-CPR),以区分于传统的CPR,它强调不中断的持续胸外按压,以保障心脑的血液灌注。现就心脏骤停复苏抢救中胸外按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杨琳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4883-4885
目的 探讨影响急诊老年患者心肺复苏(CPR)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该院急诊科行心肺复苏的148例老年患者资料,按照心肺复苏成功与否,将其分为心肺复苏成功组与失败组,比较两组之间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病因、复苏药物、电击除颤、气管插管等相关因素的差别.结果 148例老年心肺复苏患者,23例复苏成功,125例失败,复苏成功率15.5%.两组之间CPR开始时间(从心搏骤停至CPR开始时间)、发病地点、肾上腺素用量、病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胺碘酮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诊老年患者CPR成功率较低,普及全社会急救意识、尽早识别心搏骤停、及早CPR、及早气管插管和及早电击复律等,是提高急诊老年患者CPR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李小燕 《内科》2010,5(5):514-516
心脏骤停(CA)使全身各组织器官立即缺血缺氧,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虽可使大多数CA患者恢复心搏,但复苏后出现的全脑损伤仍是复苏最终成功或完全康复的难题。心搏骤停后脑缺血再灌注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决定了脑复苏应该采用多方面病因、特异性的综合治疗。近年来,对复苏后脑损伤有效保护策略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入急诊抢救室的时间、除颤与心肺复苏术(CPR)先后顺序及心室颤动时间对心搏骤停病人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68例心搏骤停入急诊室抢救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心室颤动时间长短分为3组,分别为心室颤动时间4 min组、心室颤动时间4 min~10 min组、心室颤动时间10 min组。每组病人又分为先CPR再除颤组与直接除颤组,比较不同心室颤动时间、CPR与除颤的先后顺序、除颤成功率及24 h存活率。结果心室颤动时间10 min组除颤成功率明显低于心室颤动时间4 min组、心室颤动时间4 min~10 m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颤动时间4 min~10min组、心室颤动时间10 min组中先CPR再除颤病人心搏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直接除颤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颤动时间4 min组除颤后2 h存活率明显高于心室颤动时间4 min~10 min组、心室颤动时间10 m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人心搏骤停后复苏成功率与入急诊抢救室的时间无明显关系,心搏骤停心室颤动持续时间长短是直接影响除颤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方法的改良,常伴随着复苏质量的提高。方法改良加超长CPR两者结合将提高复苏成功率,使更多的患者通过心肺复苏而获救[1]。超长或长时CPR通常是指复苏时间超过30 min的心肺复苏。超长复苏的原因多种多样。通常认为,以复苏过程中始终有生命迹象和反复出现自主循环恢复和停止的病例有超长复苏价值。本文报告的6例患者,是用笔者改良的心肺复苏方法——"双下肢屈曲挤压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with bending and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开始心肺复苏(CPR)时间与复苏成功后第12小时左室收缩功能变化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2005年-2007年收治急诊50例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既往无心功能障碍的CA经现场CPR成功的患者,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第12小时测出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射血分数(EF)和每搏输出量(SV),分析研究上述4项指标与开始CPR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LVEDV、LVESV、EF、SV与开始时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8、0.737、-0.718和-0.529。结论:开始CPR时间越晚,ROSC后左室收缩功能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