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应用AgNORs染色技术对88例胃粘膜活检病例进行了颗粒的计数及形态观察,探讨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AgNORs)颗粒在胃粘膜活检中的诊断价值。正常胃粘膜与胃癌之间、重度不典型增生与胃癌之间颗粒均数有十分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颗粒的分布及形态亦不相同,说明AgNORs染色对胃粘膜活检良恶性病变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应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染色技术,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了37例胃粘膜活检标本。光镜定量观察显示,不典型增生及胃癌(高分化与低分化)上皮AgNOR数目,均显著多于正常和炎症病变上皮;胃癌组AgNOR均值还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组,但两组中AgNOR数值有一定程度的重叠。电镜观察见AgNOR颗粒位于细胞核仁区,胃癌上皮AgNOR颗粒排列分散,散布于整个核仁区;而正常胃粘膜上皮AgNOR颗粒分布集中。本研究结果提示,胃粘膜上皮AgNOR数目及形态的表现,对于胃良、恶性病变的判断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应用AgNOR染色技术,对38例肝脏活检标本的细胞核内AgNOR颗粒的数量、大小及形态进行了对比观察分析。实验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十分显著。在肝细胞肝癌与结节性肝硬化等肿瘤性病变与增生性病变的定量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可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肠肽(VIP)在胃黏膜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运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检测正常胃黏膜和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各30份组织中VIP表达的情况。结果RT—PCR分析显示,胃黏膜不典型增生中VIPmRNA表达的V/β的值为(0.923±0.264);正常胃黏膜为(0.904±0.24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的阳性表达率为13.3%(4/30),其中轻度阳性率为11.1%(1/9),中度为10.0%(1/10),重度为18.1%(2/11),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正常胃黏膜的阳性表达率为10.0%(3/30),正常胃黏膜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VIP的表达与胃黏膜不典型增生的发生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5.
对60例患者的胃标本进行了银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探讨细胞核仁形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癌及不典型增生中的表达。结果表明:胃癌组AgNOR和PCNA的表达明显高于不典型增生组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而不典型增生组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提示,AgNOR和PCNA的表达异常,可用于临床判断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银染技术对72例常规石蜡包埋的胃粘膜活检标本进行研究。标本包括10例正常胃粘膜,20例异型增生和42例胃癌。结果异型增生组的AgNOR计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但低于胃癌组(P<0.02);中、重度异型增生的计显高于轻度异型增生(P<0.02),但低于胃癌组(P<0.05);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间无明显差别。异型增生标本的AgNOR计范围和胃癌标本有部分重叠。提示该方法可能为异型增生的评价提供一个辅助定量指标,且有助于胃粘膜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在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增生症中的数量差别及对预后的评价。方法采用银染法染色,检测子宫内膜增生症200例:正常增生、单纯增生、复杂增生和不典型增生各50例,分别计数组织中细胞核内AgNOR的定量值,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不典型性增生的子宫内膜细胞核内AgNOR颗粒的数量、大小、形态和在胞核内的位置与其他三组有所差别;AgNOR颗粒数比较:正常增生组间比较P〉0.05;正常增生组、单纯增生组与复杂增生组比较P〈0.05;正常增生组、单纯增生组与不典型性增生组比较P〈0.01;复杂增生组与不典型性增生组比较P〈0.05。结论AgNOR颗粒的数量可为临床治疗和随访提供量化依据,可以作为子宫内膜增生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嗜银染色技术研究正常、炎症和不典型增生胃粘膜以及胃癌和癌旁粘膜(距癌1cm内)组织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的变化。结果表明,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AgNOR数量相差显著(P<0.05或0.01),胃癌组织AgNOR数量高于胃良性病变,不同分化程度的癌组织AgNOR计数无统计学差异,癌旁组织与正常、炎症胃粘膜组织AgNOR计数无差异。作者认为,AgNOR计数有助于鉴别胃良、恶性组织,提高胃镜活检小组织病理诊断的正确率,AgNOR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9.
冯丽英  秦玉彩  尹希  马丽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4):2197-2199,2203
目的探讨三叶因子家族(TFF)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择经胃镜活检并经病理证实的基本正常或轻度浅表性胃炎患者20例(正常胃黏膜组)、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30例(肠上皮化生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24例(不典型增生组)和胃癌患者40例(胃癌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受检者的手术标本中TFF1、TFF2和TFF3的表达情况,并分析TFF与胃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TFF1、TFF2在正常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黏膜及胃癌组织中均有表达,二者表达强度依次呈递减趋势(P〈0.05);TFF3在正常胃黏膜没有表达,而在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不典型增生胃黏膜和胃癌组织中均有表达,表达强度依次呈递增趋势(P〈0.05)。在胃癌组织中,TFF1在低分化胃癌中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中高分化胃癌(73.7%与38.1%,P〈0.05),而TFF2在中高分化胃癌中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低分化胃癌(90.5%与47.4%,P〈0.01),二者均与胃癌是否发生浆膜浸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无关(P〉0.05);TFF3在有浆膜浸润、伴淋巴结转移和分期较晚(Ⅲ/Ⅳ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1.7%、88.9%和95.0%]显著高于无浆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和Ⅰ/Ⅱ期的胃癌组织(37.5%、46.2%和55.0%,P〈0.01),但与胃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TFF1、TFF2和TFF3在弥漫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5.0%、82.1%和85.7%]显著高于肠型胃癌组织[分别为25.0%、41.7%和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FF1和TFF2在正常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减少以及TFF3的表达逐渐增多可能在胃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TFF1和TFF2可能是胃癌抑制因子,其表达减少可能使胃癌恶性程度增加;TFF3可能与胃癌浸润转移有关,其表达增多则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应用核仁组成区染色技术系统地研究了正常胃粘膜、胃粘膜异型增生,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的核仁组成区(AgNOR)数量和形态变化,发现正常胃粘膜AgNOR计数最低,形态无畸形,随着胃粘膜病变的进展,AgNOR计数逐渐升高,且形态上的畸形程度也随之增加。AgNOR计数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呈正相关,与胃癌的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高AgNOR计数的胃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本研究结果提示,用AgNOR计数法,同时结合AgNOR畸形度,对鉴别中、重度胃粘膜异型增生与早期胃癌有一定帮助,且AgNOR计数有可能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一个定量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它与细胞凋亡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TGF在10例正常胃粘膜、50例癌旁组织和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同时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癌组织中的细胞凋亡指数(AI),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CTGF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10%,在癌旁组织的表达率为30%,在胃癌组织的表达率为32%;凋亡指数在CTGF阴性组为5.72±1.12,在CTGF阳性组为1.32±1.0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CTGF的阳性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临床分级、淋巴转移与否有关(P〈0.05)。但与胃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CTGF可能在胃癌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区嗜银蛋白(AgNOR)定量分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在胃黏膜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中的意义.方法:对50例胃镜活组织检查标本的胃黏膜异型增生、早期胃癌的区AgNOR经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和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正常胃黏膜和中高度异型增生之间AgNOR/细胞核与PCNA增殖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中~高度异型增生和早期胃癌之间AgNOR/细胞核和PCNA增殖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胃黏膜中高度异型增生、早期胃癌与AgNOR/细胞核和PCNA增殖指数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崔广飞  高凌   《中国医学工程》2011,(7):21-23,26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iSS-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0例胃癌及4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KiSS-1及MMP-9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患者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中KiSS-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52.5%)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95.0%)(P〈0.05),并且其低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胃癌组织中MMP-9蛋白的阳性表达率(77.5%)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52.5%)(P〈0.05),并且其高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胃癌组织中KiSS-1 mRNA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57.5%,0.869±0.063)均低于正常胃黏膜组织(92.5%,1.103±0.152)(P〈0.05),并且其低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胃癌组织中MMP-9 mRNA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75.0%,1.083±0.137)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47.5%,0.902±0.035)(P〈0.05),并且其高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KISS-1与MMP-9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KiSS-1的低表达和MMP-9的过表达可能与胃癌的浸润、转移有关。二者有望成为判定胃癌侵袭和转移能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525例常规胃镜检查发现有胃黏膜病变的病人纳入该研究。采用FICE对病变进行胃小凹及黏膜微血管形态观察,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分析胃小凹及黏膜微血管与病理组织学关系,明确早期胃癌FICE下胃小凹及微血管形态特点。结果胃癌组胃小凹呈E型、F型,且E、F型胃小凹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Ⅲ型、Ⅳ型血管改变,早期胃癌组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Ⅲ型血管改变,黏膜层癌与黏膜下层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Ⅳ型血管改变黏膜层癌与黏膜下层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胃小凹呈E、F型,特别是F型改变及Ⅲ、Ⅳ型胃黏膜微血管改变是早期胃癌FICE下特征性改变。应用FICE对胃黏膜病变处胃小凹及微血管观察,利于指导靶向活检,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脱落细胞DNA倍体分析联合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染色检查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和AgNOR染色技术和对72例胸腔积液患者(良性积液30例,恶性积液42例)胸液中的脱落细胞进行DNA倍体分析和AgNOR染色检查,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恶性组中DNA异倍体阳性率为78.6%,良性组的阳性率为6.7%。恶性组癌细胞内AgNOR颗粒数为(5.36±0.75),良性组为(1.42±0.41),以细胞内AgNOR颗粒数〉3.86为阳性,恶性组AgNOR阳性率为85.7%,良性组阳性率为13%。两项指标良恶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联合(并联)检测,敏感度高于单一指标检测敏感度。结论脱落细胞DNA倍体联合AgNOR倍体检查可提高恶性胸腔积液诊断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肠钙粘蛋白(CDHl7)在新疆哈萨克族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哈萨克族胃癌组织30例、哈萨克族正常胃粘膜组织标本20例,采用RT-qPCR的方法检测两组组织中CDHl7mRNA的表达。结果:CDHl7mRNA在哈萨克族胃癌中的表达量为2.11±O.2.5,明显高于哈萨克族正常胃粘膜组织1.04±0.29(P〈0.01);CDHl7mRNA的表达与性别、年龄无关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结论:CDHl7mRNA在哈萨克族胃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哈萨克族正常胃粘膜组织,CDHl7可能在哈萨克族胃癌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殷杏花 《吉林医学》2013,(29):6074-6075
目的:探讨胃黏膜活检胃癌的特点和临床病理类型,提高胃癌的检出率。方法:选取胃镜室送检的胃黏膜活检标本1 223例,从中选出病理诊断为癌或高度怀疑是癌的病例共79例,对其临床资料和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胃黏膜活检胃癌的检出率是6.46%,男性多于女性。胃镜检查考虑为癌的是42例(53.16%),溃疡性质待定,结合病理的29例(36.71%),考虑糜烂性胃炎的8例(10.13%)。病理诊断管状腺癌40例(50.63%),低分化腺癌8例(10.13%),黏液腺癌7例(8.86%),印戒细胞癌3例(3.80%),鳞癌2例(2.53%),腺鳞癌1例(1.26%),淋巴瘤1例(1.26%),高度怀疑是癌的17例(21.52%)。结论: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是诊断胃癌的必须途径,两者应密切配合,以提高对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薛红霞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7):46-48,51
目的分析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 GSTs)P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展的相关性,探讨高风险GSTP1-Val等位基因在氧自由基致胃癌中的作用。方法以血液样本、胃癌细胞和相应正常胃黏膜细胞样本为实验材料,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血浆谷胱甘肽S-转移酶P(GSTP)的含量和活性改变;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外周血DNA GSTP1的多态性。结果胃癌、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两种癌前病变组织中GSTP染色的阳性率分别为78.00%(39/50)、48.00%(24/50)和74.00%(37/50),与正常胃黏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TP在胃癌时升高[(27.5±24.5)μg/L],明显高于正常人组[(7.1±2.3)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GSTP在癌前病变组[(16.8±12.3)μg/L]高于正常人组(P〈0.01);GSTP含量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0.914,P〈0.01);高分化及中分化管状腺癌的阳性率分别为72.73%(8/11)和100.00%(21/21),高于低分化管状腺癌(58.33%),分化程度与GSTP表达呈正相关(r=0.732,P〈0.01)。Val 105的酶代替具有Lle 105的酶对多环芳烃二醇环氧化作用的效力高7倍,说明携带Val等位基因的个体患胃癌危险性明显高于非携带Val等位基因个体。结论 GSTP是机体损伤解毒的酶,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是肿瘤早期诊断有价值的标志酶;GSTP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展相关。携带GSTP1 Val等位基因的个体胃癌发病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PGL的多排螺旋cT表现,提高其术前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0例PGL患者的临床及CT特点。结果10例PGL,9例为DLBCL,1例为MRLT。4例于胃窦,3例于胃体中,胃窦胃体2例,胃底、贲门1例;多期扫描过程中,6例胃壁形态发生变化,4例无变化:8例胃粘膜显示连续,并明显强化,2例显示不连续;6例肿瘤未累及胃浆膜面,4例累及浆膜面;5例胃周出现肿大淋巴结;PGL累及胃壁平均厚度为(1.7±0.9)cm;平扫及两期增强扫描,CT值分别为(31.7±6.9)Hu,(45.9±10.9)HU,(56.9±12.7)HU;两期增强扫描CT增值分别为(14.2±11.9)HU,(25.2±14.8)HU;两期增强扫描分别与平扫CT值比较以及两期之间CT值比较,P值均〈0.01;两期扫描绝对增值比较,P值〈0.01。结论PGL具有一定的cT特征,MDCT对PGL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