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淋巴结转移范围与食管癌术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本研究了解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范围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探索合适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提高患者生存率。方法对1997年1月-2000年12月行胸段食管癌切除术,并且淋巴结清扫个数≥6个的215例患者进行相关临床资料的收集和随访,并通过计算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预后分析,并采用Log—rank检验对淋巴结转移范围进行生存预后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的随访率93.5%,其中1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89.7%、66.7%和36.1%,其中93例(43.3%)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现象。采用Cox分析表明:除年龄、性别及肿瘤的部位外,肿瘤的分化程度、浸及深度和淋巴结转移范围均为术后预后影响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淋巴结的转移范围与患者预后关系发现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照淋巴结转移的范围(无转移、颈胸腹中任一处转移、颈胸腹中任两处部位转移、颈胸腹中三处均有转移)能很好地反映食管癌术后预后,所以对于胸段食管癌患者可选择合适的淋巴结清扫范围,以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鉴于目前对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了解不多,尚难找出其确切的转移规律来指导临床治疗。作者回顾总结了自1991年3月至1997年3月间在我科手术治疗官癌80例。以临床和病理检查为依据,对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可能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其转移因素,并相应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燕光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1,15(6):664-664
目的 :评价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3例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患者。6MVX线局部放射治疗 ,常规分割放疗剂量 60~ 70Gy。结果 :85 %以上的肿瘤获得局部控制。 1,2 ,3年生存率分别为47.17% ,16.98% ,9.43%。多数患者死于照射野外的转移。结论 :转移淋巴结≤ 3.0cm者放疗后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期优于淋巴结转移的局部控制有效 ,仅少数患者可获得较长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食管癌术后生存5年以上病例影响远期疗效的因素。方法对1981年1月-2008年6月术后生存5年以上208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10,15,20年生存率分别为36.81%,27.08%,20.28%,15.73%,复发转移死亡占83.3%。结论复发转移仍是主要死亡原因,早期病例的增加明显提高了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延长食管癌患者根治术后的生存时间,提高其生存质量,如何在精确放疗中既不漏失潜在的淋巴结转移范围,又不致使照射面积过大加重放疗反应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本文从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分布特点,基于CT的放疗靶区勾画中对淋巴结定位的诊断价值及淋巴结对靶区勾画的影响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胸段食管癌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62例胸段食管癌采用颈、胸、腹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结果全组262例共清扫淋巴结5766枚,平均22枚/例,其中749枚见淋巴结转移,全组152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58.1%。胸上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方向主要向中上纵隔及颈部,中段癌颈、胸、腹三区域皆可转移。胸下段癌主要向中下纵隔及腹部转移。结论胸段食管癌的预后与肿瘤的浸润深度、生物学特性、淋巴结转移个数及范围等因素密切相关。胸上段、中段癌可选择颈、胸、腹三区域淋巴结清扫术,胸下段癌慎选该术式。该术式有利于提高手术根治率及临床病理分期的准确性,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率,特别是少数淋巴转移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正> 我科自1970年1月至1982年12月,共施行中段食管癌切除手术104例,其中有21例术后生存10年以上(生存期间每年定期来院复查),本文根据门诊复查记录及手术时的病历资料,对其能够长期生存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提高食管癌手术的长期生存率有所参考。 1 临床资料 本组21例中,男性20例,女性1例。年龄48—55岁(平均51岁)。职业:军队干部9例,地方干部12例。21例病人入院前均有进食梗噎症状,3例祖藉在食管癌高发区且有三代遗传史。全组病人术前均经食管镜检查确诊。食管病变长度<3.0cm者6例,3.0—5.5cm15例(平均3.8cm)。食管切除后均采用胃代食管,食管与胃端侧吻合,其中主动脉弓上吻合16例,颈部吻合5例。病理检查:全部为食管中段鳞状上皮癌。食管残端切缘阴性,临床病理分期(1976年阳泉会议):0期(原位癌)4例,Ⅱ期15例,Ⅲ期2例。组织学分级:Ⅰ级10例,Ⅱ级9例,Ⅲ级2例。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影响患的生存率的主要因素为纵隔淋巴结转移,吻合口复发、脑转移、骨转移。我院1995~1999年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病例41例,均采取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价值。方法36例食管癌手术后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予三维适形放疗。结果近期疗效:完全缓解36.11%(13/36),部分缓解44.44%(16/36),无变化19.44%(7/36),总有效率80.56%(29/36)。发生急性放射性气管炎Ⅰ~Ⅱ级47.22%(17/36)、Ⅱ~Ⅳ级19.44%(7/36);发生急性放射性食管炎Ⅰ~Ⅱ级52.78%(19/36)、Ⅲ~Ⅳ级11.11%(4/36)。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疗效,患者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放射治疗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014年收治食管癌术后纵膈淋巴结转移47例, 其中男性37例,女性10例,年龄38~80岁,中位年龄在604岁。病变位于胸上段5例,胸中段40例,胸下段2例。术后分期Ⅱ期29例,Ⅲ期18例,术后病理诊断47例均为鳞癌。单纯放疗31例,放化疗16例。结果 纵隔淋巴结转移治疗后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1、2、3 年生存率分别为58.1%、36%、19.4 %; 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肿瘤病变部位、放疗剂量及术后分期对预后具有显著影响(P<0.05 )。而患者的性别、肿瘤病变长度、放疗方式及是否化疗对预后无关。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分期及放疗剂量为独立预后影响因子(P<0.05)。结论 术后分期及放疗剂量是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肥胖和乳腺癌密切相关,但其与腋窝淋巴结状态的关系尚不清楚。本文探讨了肥胖与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状态的相关性。方法:入组306例乳腺癌患者,根据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组,回顾性分析患者BMI与肿瘤病理特征,尤其与腋窝淋巴结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8岁(范围21~81岁),平均BMI 25.1,在确诊乳腺癌时54.4%(n=166)的患者BMI正常,45.6%(n=140)的患者BMI≥25。入组患者中,59.6%无腋窝淋巴结转移,40.4%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肥胖组(BMI≥25)腋窝淋巴结切除数量大于正常体重组(BMI<25.0),分别为(20.4±11.4)个和(18.1±10.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在正常体重组、肥胖组分别为(3.15±6.1)、(3.7±6.4)个(P>0.05)。正常体重组中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例分别是39.2%和60.8%;肥胖组中分别为41.4%和58.6%(P>0.05),有、无淋巴结转移与BMI没有相关性。结论:肥胖乳腺癌患者中切除的腋窝淋巴结数量较正常体重者多,但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例、淋巴结转移数量与BMI之间均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度(1ymphnoderatio,LNR)对进展期结直肠癌的预后作用。方法对2007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普通外科行根治手术的181例结直肠癌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根据LNR中位数将结直肠癌患者分为低LNR组(LNR〈0.17,96例)和高LNR组(LNR≥0.17,85例),两组1年、3年、5年总生存率(overallsurvival,OS)分别为97.9%VS87.1%、88.8%vs61.0%、69.6%vs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检出淋巴结数(examinedlymphnodes,ELN)和LNR均为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且ELN分层分析结果显示,LNR对进展期结直肠癌预后作用独立于ELN。结论LNR具有独立预后作用,可作为进展期结直肠癌淋巴结分期和预后判断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对食管癌根治术后颈胸淋巴结转移者的效果。方法:通过电话随访及电子病历回顾性分析54例食管鳞癌根治术后颈胸内淋巴结转移患者调强放疗的预后。用SPSS17统计软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全组l、2、3年生存率为69%、55%、47%,中位生存时间29个月。胸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淋巴结〈2cm者生存率优于1〉2cm者(矿=6.276,P:0.012),淋巴结转移的时间为生存率影响因素。结论: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食管癌根治术后颈胸淋巴结转移疗效好,淋巴结转移时间是生存率影响因素,转移淋巴结大小是胸部转移患者生存率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蛋白质组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笑山 王立东 单探幽 郭涛 李吉林 范宗民 焦新英 常智慧 高社干 韩晶 宋昕 申秋 樊慧 王能超 李韶华 高珊珊 何欣 郭军辉 刘宝池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42(3):397-399
目的:对河南省林州地区食管癌高发区食管鳞癌患者(食管癌组)和健康人血清(对照组)蛋白质组进行比较研究,确立食管癌的蛋白质指纹诊断模型,并筛选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蛋白质.方法:采用IMAC3芯片及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TOF-MS)检测61例食管癌患者和50例健康人血清,用Bio-Marker Wizard软件对芯片检测得到的蛋白质相对含量进行处理及方差分析.并对2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患者(转移组),36例无淋巴结转移患者(未转移组)与对照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以相对分子质量(Mr)为9 439.58、6 627.21、2 867.65、4 494.08、7 762.68、6 835.32、4 095.94 7种蛋白质组建立的决策树模型,对食管癌测试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6%、88.5%和82.0%.转移组、未转移组与对照组3组相比,有15种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转移组和未转移组相比有2种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分别为11 742.48、9 294.44).结论:以上述7种蛋白质建立的诊断模型用于食管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筛选出2种与食管癌转移密切相关蛋白质,后者为进一步建立食管癌转移相关肿瘤标志物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性。方法:采用右前胸、颈、腹三切口施行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胸段食管癌152例。结果:医院内手术死亡3例(2.0%),全组病人淋巴结转移率为55.9%(85/152),颈、纵隔、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1%(23/152)、44.1%(67/152)、22.4%(34/152)。纵隔淋巴结转移与病变部位无关,颈部淋巴结转移多见于胸上、中段食管鳞癌,转移率分别为22.2%(8/36)、16,7%(13/78);腹腔淋巴结转移多见于胸中、下段食管鳞癌,转移率分别为23.1%(18/78)、34.2%(13/38);颈淋巴结转移率在PT1~PT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PT3、PT4与PT1、PT2纵隔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胸段食管癌易发生纵隔、颈部、腹腔淋巴结转移;(2)胸段食管癌浸润早期即可发生颈淋巴结转移;(3)三野淋巴结清扫对胸段食管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现代二野清扫术在胸中段食管癌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30例可手术的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完全随机分成两组(n=15):A组(研究组):经右胸上腹左颈三切口食管次全切除左颈吻合+现代二野清扫术;B组(对照组):经左胸食管次全切除左颈吻合+标准二野清扫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和手术切除率。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切除率均为100%。两组在胸部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喉返神经链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和喉返神经链淋巴结转移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中段食管癌经右胸三切口行现代二野清扫操作安全可行,可更彻底清扫胸中段食管区域淋巴结,术后病理分期更准确。 相似文献
17.
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临床病理的关系,并探讨合理的手术方案。方法对50例早期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1004枚淋巴结再次切片,然后进行HE染色和用抗细胞角质的单克隆抗体CAM5.2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分析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和早期胃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34例弥漫型早期胃癌中有11例(32.35%)存在微转移,而16例肠型早期胃癌中仅有1例(6.25%)存在微转移。微转移与原发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有关,弥漫型癌较早期胃癌更易发生微转移(P<0.05)。结论应用抗细胞角质的单克隆抗体CAM5.2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检测早期胃癌区域性淋巴结微转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淋巴结微转移对早期胃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分析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中非前哨淋巴结(non-sentinel lymph node,NSLN)转移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0年至2013年治疗的SLN宏转移的临床早期乳腺癌患者144例,分析NSLN转移的影响因素。 结果 144例SLN宏转移临床早期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为(49.8±10.8)岁,平均肿瘤大小为(2.8±1.1) cm。中位阳性SLN数目为1枚(1~5枚),中位SLN数目为3枚(1~10枚),中位腋窝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5枚(8~38枚)。病理类型均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为19.4%。单因素分析得出原发肿瘤大小、脉管侵犯、阳性SLN数目以及分子分型是NSLN转移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原发肿瘤>2 cm(P=0.043,OR=3.421)、脉管侵犯阳性(P<0.000 1,OR=16.332)、阳性SLN数目≥2枚(P=0.007,OR=4.191)是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分子分型尽管显示Luminal B型及HER2型NSLN转移风险较高的趋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77)。 结论 对于SLN宏转移的临床早期乳腺癌,原发肿瘤>2 cm、脉管侵犯阳性、阳性SLN数目≥2枚是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YANG Ben YANG Li ZUO Wen-shu GE Wen-kai ZHENG Gang ZHENG Mei-zhu YU Zhi-yong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3,126(3):476-481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avoiding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ALND) for patients with only one sentinel lymph node (SLN) metastasi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dictive factors for non-sentinel lymph node (NSLN) metastasis of patients with single positive SLN were also analyzed.
Methods Patients with no and only one SLN metastasis (0/n and 1/n group, n ³2) were selected from 1228 cases of 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 who underwent axillary dissection in Shandong Cancer Hospital between November 1999 and December 2011, to comp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SLN metastasis between them. For the 1/n group,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d the NSLN metastasis were analyzed by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sults Differences of the NSLN metastasis between the 0/n and the 1/n groups were significant (P <0.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on level III in 1/n group and 0/n group (P=0.570). When the total SLN number was ≥4 and with one positive case, the NSLN metastasi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0/n group (P=0.118). In the 1/n group, clinical tumor size (P = 0.012), over-expression of Her-2 (P=0.003), tumor grade (P=0.018) and the total number of SLN (P=0.047)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non-SLN metastasis. Clinical tumor size (P=0.015) and the expression of Her-2 (P=0.01) were independent predictive factors for non-SLN metastasis by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Conclusion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single SLN metastasis could avoid ALND.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淋巴结转移(ALNM)的高危因素.方法 收集乳腺癌病例156例,建立数据库,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并对有意义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对其中的53例患者523枚阴性腋淋巴结再切片,用CK19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癌抗原153(CA153)、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4个指标进入Logitic回归方程.53例患者中有4例患者的腋窝淋巴结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体阳性.结论 肿瘤大小、肿瘤部位,CA153和HER2为乳腺癌患者ALNM的高危因素;CK1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发现乳腺癌腋淋巴结微转移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