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以其操作安全、维护简单、并发症低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PICC头端的最佳位置为上腔静脉。若异位于其他静脉极易导致堵管、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而不得不提前拔管,有的还需重新置管,既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因此,对异位的导管进行及时的正位尤显重要。2007年11月,我院乳腺外科出现1例置管时3次异位入颈内静脉3次正位均未成功的病例,经我院静脉输液小组会诊后,改用超声引导下正位,1次正位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患者PICC发生异位的正位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异位的正位处理方法。方法重视体位配合,指导、示范并确保患者掌握体位配合方法(即下颌紧贴着胸骨转向穿刺侧肩部),无菌条件下退出导管约5-15cm,边送管边冲生理盐水,将管送至预测长度。结果未撤导丝的5例异位病例,其中3例1次正位成功,1例2次正位成功,1例3次正位成功;已撤导丝的8例异位病例中,6例1次正位成功,1例2次正位成功,1例因血管畸形3次正位均未达上腔静脉,仅达锁骨下静脉。结论选好血管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体位配合、边送管边冲生理盐水有利于送管及正位成功,撤不撤导丝均可正位成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异位的正确处理方法.方法 处理时应重视体位配合,指导、示范并确保患者掌握体位配合方法,无菌条件下退出导管约5~15 cm,边送管边冲氯化钠溶液,将管送至预测长度.结果 8例异位病例中4例1次正位成功,2例2次正位成功,1例3次正位成功.结论 选好血管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体位配合、边送管边冲氯化钠溶液有利于送管及正位成功.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肿瘤患者顺利完成化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ICC导管尖端应被置于上腔静脉的下1/3段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1].导管异位是PICC操作常见的问题,发生率约6.7%[2].导管头端异位于其他血管,可导致静脉炎、药物外渗、周围组织坏死等并发症.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用于PICC的三向瓣膜式导管的特点在于置管后不需借助造影剂即可在X线下直接显影.X线摄片成为临床护理人员置管后判定导管正确位置的重要方法.2010年12月,我们为1例患者在X线影像辅助下成功调整PICC导管异位,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患者PICC异位分析及正位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虹 《护理学报》2010,17(13):53-55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异位的正位处理方法及防范对策。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0月152例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及正位处理方法。结果其中19例发生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2.5%。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间比较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经头静脉置管发生异位的几率最高。根据异位情况采取不同的正位方法.如拔出部分导管、退管后再送管、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正位等。19例导管异位患者18例正位成功,1例失败后重新置管,正位成功率95%。结论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应选择异位发生率低的粗、直、静脉瓣少的静脉,尽量避免头静脉或走向头静脉的正中静脉置管.必须在头静脉置管且发生异位时需采取科学的正位方法,避免盲目的退管或送管。  相似文献   

6.
回顾分析342例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10例导管内凝血的临床资料,指出导管异位是产生导管内凝血、堵塞导管的主要原因,且导管异位还可诱发置管侧静脉血栓的形成。对导管内凝血单纯伴有导管异位者,先行正位后再进行导管内溶栓;对导管内凝血伴导管异位和置管侧静脉血栓者,先行抗凝治疗有效后再行正位和导管内溶栓。本组7例单纯伴有导管异位患者中,有6例导管正位成功后经尿激酶溶栓导管再通而得以保留,1例因正位失败而撤出导管;另3例同时还伴有置管侧静脉血栓者,因抗凝治疗无效,于上腔静脉置入滤网后终止PICC置管。建议临床上一旦发现导管内凝血,立即行胸部X线及静脉超声波检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1例PICC颈内静脉异位正位后无名静脉回折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君娥  周志芳 《护理学报》2009,16(23):59-59
PICC置管过程中可因操作者或患者的因素导致导管异位,若处理不及时常导致许多并发症而缩短导管的使用时间。关于导管异位于颈外静脉、奇静脉、胸外侧静脉、胸廓内静脉、右心房等已有报道,但无名静脉处导管回折尚未见报道。2009年3月我科成功处理PICC颈内静脉异位正位后无名静脉回折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陈红光  刘茜  向冬梅 《全科护理》2011,9(31):2898-2899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是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以及下肢的隐静脉(新生儿)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1]。PICC与中心静脉插管(CVC)相比,避免了颈部和胸部穿刺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气胸、血胸,保留时间长,可留置1年;感染发生率比CVC低,〈3%;由有资质的护士操作。PICC为长期静脉治疗的病人,特别是肿瘤化疗病人带来了福音,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随着PICC的广泛使用,其并发症也日益受到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其中导管异位是PICC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6.7%[2]。现综述PICC导管异位的预防及正位的应用研究进展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的症状及防范对策。方法 对2007年12月至2010年8月396例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发生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及正位处理方法。结果396例患者中38例发生导管异位,发生率为9.6%。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间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3%,9.56%,18.18%,x^2=11.253,P〈0.05)。根据异位情况采取不同的正位方法,37例正位成功,1例失败后重新置管,正位成功率为97%。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应选择异位发生率低静脉,发生异位时需采取科学的诈付方渎.擗角盲目的很管或洪管.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5d~1年)而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1].尤其适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需要.然而导管异位是置管过程中很难避免且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0%[2].我科在行PICC置管过程中异位的发生率为16%,为减少PICC导管在腋静脉处异位的发生,2010年2~6月,我科对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改变了穿刺侧上肢摆放角度,并与按常规摆放角度进行比较,腋静脉处异位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端坐位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异位调整正位中的作用。方法对18例PICC导管异位的患者,采取端坐位进行调整正位。结果18例患者PICC导管异位均成功正位。结论取端坐位可有效纠正PICC导管异位,此方法操作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PICC)的目的是确保药物直接进入上腔静脉,避免患者因长期静脉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所带来的血管损害[1].但PICC置管时可因多种因素等导致导管异位发生率达4%~38%[2],而导管异位进行复位时,反复送管损伤血管内膜,是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3].本次研究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469例,其中导管头端异位至颈内静脉36例,采用两种方法复位比较机械性静脉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在新生儿监护病房中(NICU)的应用效果。[方法]对住NICU的220例患儿经大隐静脉置入PICC导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j220例患儿中成功置管于下腔静脉217例,3例因导管末端异位于腹壁下静脉拔管;一次穿刺成功196例,成功率89.1%;留置时间4d~98d(23.94d±13.73d);置管期间导管堵塞13例次,发生静脉炎19例次,导管因渗液脱出l例,导管体外断裂1例;206例拔管后行导管末端培养,结果导管末端细菌培养阳性2例。[结论]经大隐静脉置入PICC导管技术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异位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ICC置管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正位方法。方法将超声导引仪下进行 PICC置管1397例中发生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69例患者,根据置管日期的单双日分为观察组35例,采用举臂靠头法在无菌操作原则下进行导管正位处理;对照组34例采用传统的偏头法在无菌操作原则下进行导管正位处理。观察比较两组正位效果。结果两组导管正位1次成功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举臂靠头法是一种科学有效、操作简单、患者安全舒适的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正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行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 )异位的最佳正位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2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行PICC的乳腺癌患者160例,并比较不同正位方法(退管后再送管、拔出部分导管)的一次成功率。结果 PICC异位率为15.00%,头静脉发生异位的概率最大,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再次为贵静脉,三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次正位成功率上,退管后再送管和拔出部分导管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防止乳腺癌患者经PICC异位,首先要选发生异位率低的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一旦发生异位,一定要及时正位,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1](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深静脉穿刺技术,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常规选择肘部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及头静脉穿刺置管.而对于肘部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可选择经颈外静脉置管,因为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管径粗、暴露明显,穿刺可以在直视下进行,简便易行,既安全又可迅速刺入静脉,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2].2012年3月,本科1例患者经颈外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异位入腋静脉,经本院"血管通道委员会"多位专家会诊,进行多方位调整未成功,综合分析其原因及相应的护理体会,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1例肿瘤并发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行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作静脉化疗。结果19例1次置管成功,2例经2次置管成功;导管留置时间31~198 d,平均88 d,经日常导管维护,无1例因置管并发症而拔管。结论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是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较为理想的静脉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儿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导管异位的纠正与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12例PICC置管后异位的患儿给予适当的体位、推注冰盐水、心理支持等方法.结果:12例患儿中,怀疑异位拔出导管8~10 cm后一次回纳成功10例,成功率83%,其余两例1例为两次回纳成功;1例回纳失败,导管末端置于锁骨下静脉,置管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及继发感染.结论:PICC置管异位后的纠正应注意异位的血管长度,实施纠正时的体位,并注意患儿的心理因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患儿置管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传统中心静脉导管(CVC)2种置管导管末端异位情况。方法选择1656名共1799例次PICC/CVC置管后的肿瘤患者,常规胸部正位X线检查确认置管走向及导管末端位置,计算导管末端异位发生率,对导管末端异位者进行调整并观察转归。结果 PICC置管失败率2.68%,CVC置管失败率0.34%,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胸部X线检查导管末端异位发生率4.84%,其中PICC末端异位发生率6.42%,显著高于CVC末端异位发生率4.01%(P0.01)。PICC末端异位调整成功率为71.1%,CVC末端异位调整成功率为26.7%,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与CVC置管相比,肿瘤患者PICC置管导管末端异位发生率较高,但较容易调整。PICC/CVC置管后应常规胸部正位X线片确认导管走向和导管末端位置。  相似文献   

20.
正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的贵要、肱静脉、头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尖端的最佳位置是在上腔静脉下1/3与右心房连接处的导管[1]。它减少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给患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国外研究发现反复的中心静脉置管操作和长期导管保留可导致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2],文献报道多次PICC置管过程中,送管困难及异位是最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