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目的对无锡地区某三级甲等医院的19台高频电刀进行质量控制检测。方法参考浙江省计量标准使用FLUKE仪器进行检测,检测内容包括最大输出功率、输出功率准确度、输出端高频漏电流和波峰因子。结果此19台高频电刀除2台输出功率准确度不合格、1台高频漏电流不合格以外,其余均合格。结论希望通过各方面的质控检测,进一步检测温度对高频电刀的影响,以及波峰因子在评价高频电刀质量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频电刀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对应着不同特征的输出波形,通过对6个厂家的22个型号的上百台电刀进行实际检测,发现波峰因子是一个可以衡量电刀不同工作模式下输出信号特征的有效指标。本文分析了其中有代表性的部分检测结果,讨论了电刀的不同工作模式与波峰因子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可以将波峰因子作为高频电刀输出波形质量性能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应用美国FLUKE公司出品的QA-ESII高频电刀检测仪对高频电刀额定负载、不同负载下输出功率(W)、高频漏电流(mA)、波峰因子、安全报警等检测指标的质量控制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英英 《医疗装备》2013,26(1):32-3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高频电刀已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工作中,但高频电刀作为高风险的医疗设备可能伤害病人和医护人员,因此对这些设备做定期的电气安全是必要的,我院引进了一台QA-ES高频电刀检测仪专门针对高频电外科设备进行测试,项目包括:输出功率、电流、峰值电压、波峰因子、高频漏电流、REM报警.设备定期检测的周期取决于设备使用的频率和故障发生率,通常情况下为每年两次,如果使用频率过高为每季度一次.  相似文献   

5.
束静  章玲  许鸣 《医疗卫生装备》2014,(4):82-83,105
目的:在医用高频电刀的质量控制工作中掌握高频电刀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德国S.P.L公司的400型高频电刀检测仪对某院的高频电刀进行检测。结果:通过检测,得出高频电刀总合格率以及引起输出功率和高频漏电流不合格的原因。结论:必须定期对高频电刀进行检测,以提高其在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高频电刀的漏电流检测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頔  苏佳龙 《医疗卫生装备》2011,32(10):117-118
介绍了高频电刀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叙述了高频电刀漏电流的检测方法,结合医院高频电刀检测出现的常见问题,详细论述了高频电刀质量控制中应准确把握的技术参数、技术保障,提出对高频电刀的不安全因素宜采取措施,减小漏电流。  相似文献   

7.
高频电刀分析仪是用于检定高频电刀输出功率的质控检测设备。本文以METRON的QA-ES高频电刀分析仪为参考,对其测量采集高频电刀输出功率的电路设计与实现进行了详细探讨,包括电源供电、可变负载、功率测量以及模数转换等功能单元。  相似文献   

8.
目的:拟定高频电刀临床应用质量检测和风险评估记录表,为进一步建立完整的质量检测和风险评估体系打下基础。方法:通过开展高频电刀性能检测和质量控制等实践工作,拟定一套高频电刀质量检测和风险评估记录表,并对表格中各项检测内容的设置、测量数据的类别以及风险评估的提示和处理方法加以分析和说明。结果:建立了完整的质量检测和风险评估体系。结论:该体系可用于医院对高频电刀购买前评定、验收、维修后检测、定期检查及报废评定,也可对不同品牌高频电刀的质量优劣进行定量判定,对临床应用存在的风险进行定性评估。  相似文献   

9.
高频电刀电气安全与质量控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羊月祺  许万春  钱英 《医疗卫生装备》2009,30(9):114-115,117
采用福禄克电气安全分析仪(ESA601)和电外科分析仪(Model 454A)对高频电刀的相关参数进行检测。结合目前高频电刀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制度、电击防护、患者极板系统、输出功率检测4个方面对高频电刀的电气安全及质量控制进行阐述,并提出一个定期检测高频电刀、确保患者和使用者安全的质量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0.
高频电刀质量检测技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高频电刀在临床手术活动中使用十分广泛,其性能检测关系到医生和患者的使用安全。重点阐述了高频电刀的使用原理及其各项功能指标检测,如高频漏电流检测、功率检测及REM报警检测等方法,从而达到高频电刀质量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高频电刀分析仪校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高频电刀分析仪的校准方法,用于该设备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校准。方法:分别采用比对法和间接测量法.在理论上对两种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应用这两种方法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对样机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功率测量误差(或不确定度)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样机的功率测量误差小于5%。结论:采用对比法和间接测量法.可以得到电刀分析仪的漏电流和峰值因子等参数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该方法可以作为高频电刀分析仪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校准方法,也可以作为国内电刀分析仪的溯源方法。  相似文献   

12.
奥丹4型高频电刀的原理及安全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提高高频电刀的使用率,避免高频电刀造成的损伤,就奥丹4型高频电刀的原理与安全使用作一介绍。方法:介绍奥丹4型高频电刀的2种工作模式和使用注意事项。结果:奥丹4型高频电刀是一种多用途手术器械,尤其适用于口腔软组织。结论:奥丹4型高频电刀优越性明显,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设计和开发一种便于携带的高频电刀分析仪,用于测量高频电刀的输出功率和漏电流等性能指标.方法:利用热电转换器件将高频电刀的功率信号转换成直流电压,再对直流电压进行模数转换.结果:模数转换的结果经过系统中单片机运算后,得到功率和漏电流的参数值.上述结果最终通过液晶屏显示.最后,对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结论:我们设计的高频电刀测试仪样机的功率和漏电流测量精度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根据高频电力的特性及手术室的物理环境,分析了高频电刀灼伤病员皮肤的状况,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FORCE2高频电刀故障检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美国威力公司FORCE2高频电刀为例,就一种在使用中可能会经常遇到的故障,简单介绍该型电刀的工作原理、故障判断以及维修思路和方法,并详细介了维修完成后进行的校准与测试,力求以严谨的方法完成医疗仪器的有效修复。  相似文献   

16.
The outfit is intended for cutting, coagulation and microcoagulation of the biological tissue by high-frequency current during surgical interventions in stomatology. The outfit ensures smooth control of outlet power. It is fitted out with a timer for automatic time lag of electrosurgical exposure. The generator is triggered by pressing the pedal or push button of the electrode holder. The outfit is also equipped with a kit of instruments. A shor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the outfit is given.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LEEP治疗CIN的成功率。方法:60例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为不同级别的CIN患者采用LEEP治 疗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全部病例术后病理证实病变完全切除干净,无残留病灶,成功率100%。结论:LEEP治疗CIN 是简便、安全、成功率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The authors propose an automatic system for creating stable hemostasis for an electrosurgical apparatus, which includes a scheme to assess a pulse wave and its maximum and minimum values at the site of surgical exposure, an electrosurgical apparatus, and a scheme to obtain data on the values of the pulse wave in a given patient.  相似文献   

19.
A new method of high-frequency electrosurgery (coblation technolog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new method of electrosurgical intervention, i.e. a high-frequency cold-plasma ablation or coblation-technology, is presented in the article. The method is based on an ionic "bombardment" of the biological tissue at the intervention site, which leads to ruptures of intermolecular cohesions. The metho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arthrosurgery, cardiosurgery, otorhinolaryngology, spinal surgery and cosmetology. The "ArthroCare" Company (USA) was the first to start developing the discussed method. As for Russia, 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Medical Instrument-Making of the Russian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Stavropol State Medical Academy are the leaders in promoting the technology in ques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