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骨髓瘤骨病(MBD)是多发性骨髓瘤(MM)的重要病理改变之一,也是MM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研究其发病机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ANKL即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是最近发现的一个破骨细胞刺激因子,骨保护素即OPG,是其天然抑制剂。本文就此体系的结构、分布、基本功能及在MBD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恶性克隆性浆细胞肿瘤,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BD)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为严重的骨痛、病理性骨折、椎体压缩性骨折等骨相关事件。其发病机理是破骨细胞(OC)活性增强及成骨细胞(OB)功能受抑制导致广泛溶骨性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对MBD发病机制的认识及治疗均取得了新进展,现就对骨髓瘤骨病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治疗MBD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概述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骨病(MM bone diseases,MBD)是MM的特征性表现之一,初诊MM患者中高达80%存在溶骨性损害。2014年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更新了MM的诊断标准,其中MBD的定义是:骨放射学检查(X线、CT、低剂量CT、MRI或PET-CT)上可见一个或一个以上穿凿样溶骨性骨破坏病灶(≥5 mm)[1]。这些患者发生骨相关事件(skeletal-related events,SRE,包括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等)的风险极高。  相似文献   

4.
进行性骨质破坏和新骨形成障碍是骨髓瘤骨病(MBD)的病理基础.MBD的发生与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从而形成广泛性骨质破坏和MM进展的恶性循环.蛋白酶体抑制剂在MM中发挥抗肿瘤的作用已经得到了肯定.近年来临床前期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均证实,该类药物还可抑制破骨细胞分化与骨吸收,促进成骨细胞的骨形成,因此能调节患者的骨重建过程.由于蛋白酶体抑制剂不仅治疗MM本身,其对MBD潜在的治疗作用也备受关注,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ultiple myeloma bone disease,MBD)以破骨细胞(osteoclast OC)活性增强及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功能受抑制致广泛骨质溶解为特征,临床表现为骨痛、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以及相关神经压迫症状等。MBD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但其发病隐匿,误诊率较高,临床上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较差。本文通过对其发病机制及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MBD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检测意义,探讨其与骨髓瘤骨病(MB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分析53例初诊MM患者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MMP-13水平;根据影像学检查判断MM患者骨损害情况,同时采用双能骨密度测定仪(DXA)测量其中17例MM患者和15例健康体检者正位L2-4椎体、左股骨近端骨密度。结果:MM患者组血浆MMP-1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ISS临床分期为Ⅲ期的患者MMP-13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1);无骨病(MBD 0级)MM患者MMP-13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根据骨病分级将53例MM患者分为骨病A组(MBD 0-2级,18例)和骨病B组(MBD 3-4级,35例),并比较两组MMP-13水平,发现B组MMP-13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进一步分析显示,MM患者MMP-13水平与正位L 2-4、左wards区及大粗隆骨密度间存在负相关性(r分别为-0.693、-0.575、-0.575,P0.05),而与左股骨颈骨密度无相关性,(r=-0.339,P0.05)。结论:MM患者血浆中MMP-13水平升高,MMP-13水平与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骨病严重程度及MM患者骨密度相关,提示MMP-13在MBD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以浆细胞无限增殖扩散为主要表现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BD)是MM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超过70%的MM患者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会出现骨损害,并且出现骨痛、溶骨性改变及病理性骨折等骨相关事件的增加。相关研究表明,MBD的发病机制与相关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活性的改变有关,对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也促进了一系列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现就目前已知的参与MBD发病机制的重要细胞因子及相关临床靶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清补体C3、C4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检测意义,并探讨其与骨髓瘤骨病(MB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散射比浊法定量分析69例初诊MM患者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采用双能骨密度仪(DXA)测量69例初诊MM患者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的正位L1-4椎体、双侧股骨颈、双侧髋关节的骨密度值。结果:MM患者组血清补体C3、C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者(P0.01);ISS临床分期中进展期患者的血清补体C3、C4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P0.01);在不同MBD分组中,分级C级的补体C3、C4水平明显高于A级和B级(P0.01);MM患者血清补体C3、C4表达水平与其L1-4椎体、左右股骨颈和左右髋关节整体的骨密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38,r=-0.659,r=-0.745,r=-0.748,r=-0.596和r=-0.908,r=-0.623,r=-0.710,r=-0.714,r=-0.595。结论:MM患者血清中补体C3、C4水平升高,与MM患者骨病严重程度及骨密度相关,这提示,补体C3、C4在MBD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血清中C3、C4水平可能是MBD的敏感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破骨细胞活化因子与骨髓瘤骨病的关系,研究其与骨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及骨髓瘤细胞株U266中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ANKL)、护骨蛋白(OPG)、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的mRNA转录情况,进而探讨其在MM骨病中的作用。结果:U266及MBD患者中,RANKL、MIP-1α及大部分NSEmRNA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与骨损害程度基本呈正相关,MM中OPG的分泌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骨髓瘤骨病是一个多因子、多系统参与的复杂的、综合作用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骨重塑( bone remodeling)的失衡是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病(MBD)产生的主要原因.在骨髓微环境中,MM细胞通过分泌各种细胞因子或直接的细胞-细胞相互作用,刺激破骨细胞( osteoclast,OCL)活化,抑制成骨细胞(osteoblast,OBL)的形成和功能,导致骨重塑平衡的严重失调,产生骨骼疼痛、骨质破坏、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我们将就MBD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类恶性浆细胞疾病,其特点是克隆性浆细胞浸润骨髓,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并损害终末器官,导致溶骨性病变、肾功能损害、高钙血症和贫血[1]。最常见的MM终末器官损害为溶骨性病变,即骨髓瘤骨病(myeloma bone disease,MBD),该病主要表现为典型的弥漫性溶骨病变、广泛的骨质疏松或累及脊柱、头颅和长骨的多发性溶骨损害[2],且受损骨骼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病(MB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MM患者MBD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MBD分级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BD分级与治疗疗效的关系.结果:(1)73例患者中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53例(72.6%);(2)73例患者根据X线片检查进行MBD分级:0级10例(13.7%),1级2例(2.7%),2级7例(9.6%),3级24例(32.9%),4级30例(41.1%).(3)MBD 2 ~ 4级患者的ECOG评分、骨髓浆细胞比例、高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0 ~ 1级患者(P值均< 0.05),而4级患者的ECOG评分、骨髓浆细胞比例、高钙血症发生率高于2 ~ 3级患者(P值均< 0.05).不同类型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IgG型以及轻链型出现溶骨性病变的患者要多于IgA型(P值均< 0.05).(4)不同MBD分级患者诱导治疗反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结论:骨骼疼痛及溶骨性损害在我国MM患者中的发生率高,利用影像学进行MBD分级显示发生溶骨性损害(2 ~ 4级)的患者中反应MM肿瘤负荷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多种指标明显高于未发生溶骨性损害的患者(0 ~ 1级),同时类型为IgG或轻链型的患者容易出现溶骨性病变.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骨髓瘤(MM)骨病是指由于骨质破坏导致的病理性骨折、脊椎压缩性骨折、高钙血症和骨骼疼痛.MM骨病是MM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MM骨病的治疗是骨髓瘤整体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介素-17(IL-17)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在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7例MM患者及10例正常人骨髓活检组织中IL-17及MMP-13的表达。结果:MM组患者IL-17~+及MMP-13~+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M组中骨病组(MBD组)IL-17~+及MMP-13~+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明显高于无MBD组(P0.01)。MM组NF-κB-p65~+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MM骨髓活检组织中IL-17与MMP-13的表达呈正相关(r=0.514)。治疗无效患者IL-17及MMP-13水平均明显高于有效患者(P0.01)。结论:IL-17及MMP-13在MM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且IL-17及MMP-13与MBD密切相关,这可能是通过NF-κB途径参与MBD的发病,同时IL-17及MMP-13可能作为评价治疗效果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5.
RANKL/OPG体系与骨髓瘤骨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瘤骨病(MBD)是多发性骨髓瘤(MM)的显著特点,包括骨质溶解、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破骨细胞(OC)的大量生成和激活,导致骨的再吸收增加。人骨髓瘤细胞培养可以产生几种破骨细胞刺激因子,如IL-1β、PTHrP、TNFα、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4等,但在活体实验中,没有一种可以导致骨的破坏。RANKL是最近发现的一个破  相似文献   

16.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起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栓塞(VTE)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高龄、肥胖、遗传因素、高免疫球蛋白血症,以及免疫调节剂(IMiD)和高剂量地塞米松的应用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MM患者并发VTE的风险增加。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指南推荐对接受IMiD为基础治疗方案的MM患者,应常规进行VT...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病(MBD)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5例MM患者MBD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MBD分级患者的临床疗效及MBD分级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205例患者中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150例(73.2%);②204例患者根据X线片检查进行MBD分级:O级23例(11.3%)、1级14例(6.9%)、2级23例(11.3%)、3级68例(33.3%)、4级76例(37.2%).③MBD 2~4级患者的ECOG评分、骨髓浆细胞比例、CD138+ CD38+ 细胞比例、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0~1级患者(P值均<0.05),而4级患者低钙血症的发牛率明显高于0~3级患者(P=0.038).④不同MBD分级患者诱导治疗反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⑤单因素分析显示MBD 2~4级患者的疾病进展时间(TrP)短于0~1级患者(P=0.029).⑥多因素分析发现溶骨性损害并不是独立预后因素(P=0.825).结论 骨骼疼痛及溶骨性损害在我国MM患者中的发生率高,利用影像学进行MBD分级显示发生溶骨性损害(2~4级)的患者中反应MM肿瘤负荷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多种指标明显高于未发生溶骨性损害的患者(0~1级).2~4级患者TTP显著短于0~1级患者.  相似文献   

18.
曾艳  徐才刚 《华西医学》2012,(5):786-788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典型临床表现有贫血、骨痛、肾功能损害和感染,而贫血是其最常见表现。临床上仍以药物化学治疗和骨髓移植作为其治疗方案。随着对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作用机制及MM的发病机制深入研究,rHuEpo在MM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近年的研究表明,rHuEpo既能改善MM相关性贫血、还有一定抗骨髓瘤效应,抗骨髓瘤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骨髓瘤(MM)是好发于老年人的恶性血液病,其发病率仅次于非霍奇金淋巴瘤,位居血液肿瘤的第2位[1].显然,MM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沙利度胺、雷那度胺及硼替佐米等新药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应用,MM的预后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几乎所有MM最终仍将出现耐药,表现为难治与复发.研究表明蛋白激酶B (Akt)活化不仅参与了MM发病,更重要的是Akt依赖性是MM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多发性骨髓瘤(MM)疫苗具有耐受性较好,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等优点,近年来迅速发展,部分疫苗已经从动物实验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且其有望成为MM新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笔者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现就MM疫苗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试验的发展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