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用献血员血浆自配血凝仪质控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用献血员血浆自配血凝仪质控物在室内质量控制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用献血员血浆制备的室内质控品,置于-75℃冷冻冰箱保存。按方法学评价的内容进行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观察。结果:批内精密度中变异系数(CV%)为0.92%~3.19%,日间精密度中CV%为2.62%~10.7%,与进口冻干质控物进行比较,相关系数(r)为0.98。结论:自配血浆质控品完全符合NCCLS的要求,能够达到凝血功能项目检验报告的准确性和可比性的要求,可作为凝血项目的室内质控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制混合血浆建立血凝仪室内质控的方法。方法:收集凝血功能正常的病人新鲜混合血浆,分装于EP离心管后放置-20℃低温冰箱保存备用,每天从冰箱中取出2管,放置室温让其自然解冻,1管作为正常值血浆,另1管使用生理盐水准确稀释3倍作为异常值血浆,每天同时检测自制正常值与异常值血浆、配套质控品和临床标本的PT、APTT、Fib。结果:保存3个月内的自制混合血浆,PT、APTT、Fib检测结果与其靶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第3个月的自制混合血浆与配套质控品的PT、APTT、Fib检测结果在L-J质控图上的走势一致,相关性良好(r>0.95)。结论:自制混合血浆低温保存,每天取出2管,1管可作为正常值质控血浆,另1管使用生理盐水准确稀释3倍可作为异常值质控血浆进行血凝仪室内质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以患者混合血浆作为全自动血凝仪质控物.方法 分别收集混合PT、APTT、FIB、TT、D-Ⅱ聚体高、低值患者血浆,评价CA6000仪器检测精密度、携带污染率;重复试验评价患者血浆天内稳定性;与CA6000仪器配套质控物同时检测18天,评价速冻患者血浆天间稳定性,同时建立Westgard质控图以及Z分数质控图,再按westgard质控规则监测.结果 精密度试验发现患者混合血浆PT、APTT、FIB、TT的CV均<4.0%,PT、APTT、FIB、D-Ⅱ的携带污染率分别为2.46%、2.19%、4.8%、1.48%;FIB衍算法与试剂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Westgard质控规则判断12天患者混合血浆结果均在控.结论 速冻患者血浆性质稳定,可作为CA6000全自动血凝仪质控物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4.
    
况妮娜 《安徽医学》2012,33(7):897-898
目的通过对凝血质控品复溶后冷冻保存不同时间PT、APTT、TT的检测,探讨凝血质控品复溶后冷冻保存对其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每周一取1瓶干粉状凝血质控品复溶后分装于5支具盖离心管中,留1支当天检测,其余4支-20℃冷冻保存,于周二至周五毎天均取1支,快速复溶后随标本一起进行质控测试,测定结果填写到质控图中。结果凝血质控品复溶后PT、APTT、TT的日间CV值均小于5%,分装后第2~5 d的测定结果与开瓶当日的测定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质控品复溶后-20℃冷冻保存5 d内测定结果稳定。  相似文献   

5.
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和纤维蛋白原 (Fib)试验的质控物多依赖进口 ,价格昂贵。我们收取实验后剩余的健康孕妇混合血浆制备血凝质控物 ,经过应用观察 ,认为是实验室自制室内质控的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  0 .2ml抗凝剂 (10 9mmol/L枸橼酸钠 ) 1.8ml静脉血RCF 2 5 0 0×g/ 10min分离血浆。1.2 仪器 法国Stago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1.3 试剂 配套试剂。1.4 收集当日上午实验后剩余的混合血浆样品 ,立即进行分装、测试 ,制成正常参考范围质控物 (N)及异常参考范围质控物 (P)贮存于 …  相似文献   

6.
自制混合血浆作PT、APTT和TT室内质控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是临床实验室常用的检验项目,其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试剂的来源及批号、仪器性能、测定环境等均可影响检验结果。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重要措施。目前PT、APTT和TT试验的定值冻干质控血浆主要依赖进口,由于价格昂贵,限制了它的应用。我们对自制混合血浆在存放过程中的几项凝血参数进行了动态观察,以确定自制混合血浆作为阶段性室内质控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室内质控正常值血浆的制备及应用。方法:自制正常值质控血浆,应用法国生产的Stago compact型全自动血凝仪,进行凝血四项测定。结果:自制质控血浆作为室内正常值质控品,效果满意,且在-20 ℃冰箱可稳定保存4个月。结论:自制正常值质控血浆完全能代替原装进口正常水平质控物作为室内质控品。  相似文献   

8.
自制凝血质控品的效果观察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良琼  乔正蓉  王长本  熊见 《重庆医学》2007,36(16):1647-1648
目的 通过对本室自制凝血实验质控品各项参数观察及对比,寻求较好的制备方法,确认其可靠性.方法 收集当日做完凝血实验的剩余新鲜血浆,先为其定值,并分装冷冻于-20℃条件下;观察不加防腐剂和加防腐剂的效果;观察冷冻自制凝血质控品解冻方式、解冻时间对结果的影响;观察自制凝血质控品的稳定性;并与原厂质控品效果对比.结果 本次试验发现,加防腐剂组结果差异较大;自制冷冻凝血质控品稳定时间在4个月以内与其新鲜血浆的定值相比,偏差在10%以内.结论 不加防腐剂自制凝血质控品,可以在-20℃冷冻条件保存4个月.解冻和检测方式越快越好,室温解冻时间不能超过5min.自制凝血质控品的精密度与原厂质控品相近,自制凝血质控品完全可以应用于凝血实验工作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制混合血浆建立血凝仪室内质控的方法.方法:收集凝血功能正常的病人新鲜混合血浆,分装于EP离心管后放置-20℃低温冰箱保存备用,每天从冰箱中取出2管,放置室温让其自然解冻,1管作为正常值血浆,另1管使用生理盐水准确稀释3倍作为异常值血浆,每天同时检测自制正常值与异常值血浆、配套质控品和临床标本的PT、APTT、Fib.结果:保存3个月内的自制混合血浆,PT、APTT、Fib检测结果与其靶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存第3个月的自制混合血浆与配套质控品的PT、APTT、Fib检测结果在L-J质控图上的走势一致,相关性良好(r>0.95).结论:自制混合血浆低温保存,每天取出2管,1管可作为正常值质控血浆,另1管使用生理盐水准确稀释3倍可作为异常值质控血浆进行血凝仪室内质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设计保证临床质量要求的凝血试验室内质控规则.方法以卫生部检验中心室间质评结果计算偏倚Bias,以连续4个月的室内质控测定CV为方法的不精密度,CLIA88能力比对检验评价限为总允许误差TEa,利用OP-Specs图,选择凝血试验项目的室内质控规则.结果一批测定两个浓度的质控品,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室内规则分别为1_3s/1Ox、4_1s、1_3s/10x.结论质控性能均达到误差检出率大于90%且假失控率小于5%,质量控制符合临床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1.
余玲玲  陈允国  叶晓丹  李宝青  叶亮 《重庆医学》2007,36(18):1856-1858
目的 对冰格保存后的冻干质控血清的解冻方式进行探讨.方法 将冻干质控血清复溶后,分装置普通冰箱冰格(-20℃)保存,分别采用(24±2)℃和(37±0.5)℃两种解冻温度下,5个不同解冻时间(5、30、60、90、120min)进行解冻,然后测定ALT、AST等23个生化项目,计算各项目检测结果的、s和相对偏差.结果 在(24±2)℃ 30min解冻条件下,除了TG的测定结果与基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ALT、AST等其余22个生化项目的测定结果与基准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7±0.5)℃ 5min解冻条件下,除了ALT、UA的测定结果与基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AST、ALP等其余21个项目的测定结果与基准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4±2)℃解冻温度下的TG 和(37±0.5)℃解冻温度下的ALT、UA,5个不同解冻时间的测定结果与基准值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相对偏差均在临床允许误差范围内.结论 冻干质控血清冰格(-20℃)保存后,以置室温(24±2)℃ 30min解冻为宜.在时间紧急或室温条件难以控制的情况下,亦可采用水浴(37±0.5)℃ 5min迅速解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定醒樽宝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用薄层色谱法对枳棋子、茯苓进行定性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葛根素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能准确对枳棋子、茯苓进行定性鉴别;葛根素标准品在250nm条件下检测,96~480μg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y=0.0792x-0.1995,r^2=0.9999。结论枳棋子、茯苓可作为醒樽宝胶囊的定性标准;葛根素的测定可作为醒樽宝胶囊的定量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基于患者数据的质控方法(patient-based quality control,PBQC)在某些生化项目检测中与传统质控方法的比对,增加常规质控数据与临床患者数据之间的互通性及相关性,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连续收集25 d来自18~55周岁体检人群正常参考范围内的血糖(blood glucose,Glu)、糖化白蛋白(glycosylated albumin,GA)、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检测数据,获得每日均值和中位数。同时收集上述生化检测项目在相同时期内的常规质量控制数据,计算总均值、中位数和标准差,采用六西格玛(σ)质量管理方法评价基于患者数据的移动均值法、移动中位数法与常规质控法的性能,绘制质控图,对比趋势。另外收集20 d患者数据,引入5%的正偏差,与前25 d的数据进行比较,绘制质控图,根据Westgard质控规则判断是否在控。结果 常规质量控制方法中,Glu、GA、HbA1c、TG、TC、HCY的σ值分别为2.85、0.89、3.64、15.03、5.14、2.83,性能评价为中、差、良、优、优、中。基于患者数据的移动均值法和中位数法,Glu、GA、HbA1c、TG、TC、HCY的σ值分别为3.05,2.90;2.63,1.58;4.49,0.84;3.38,2.45; 4.39,3.59;1.61,0.93;性能评价为良,中;中,差;优,差;良,中;优,良;差,差。PBQC法能检测出除TG外的其他检测项目引入5%误差后的失控。结论 PBQC的移动均值法与常规质量控制方法在6σ质量管理方法综合评价下性能相当,可为互补。Glu、GA和HbA1c项目PBQC的移动均值法表现更优;TG和HCY项目常规质控方法更优。PBQC的移动均值法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辅助常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远程医学会诊的质量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600多例远程会诊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远程医学会诊工作的开展情况,认真分析远程医学会诊的各个环节及其特点,认为从医学会诊专家、会诊病例资料、远程医学从业人员、远程医学会诊流程、基础医疗和护理水平、终末质量管理六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可以不断提高远程医学会诊质量,以促进远程医学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蔡奕娟 《中国医院》2005,9(11):54-55
结合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实际,介绍了本院在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工作方案与对策,保障医疗安全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在肿瘤科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以“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降低PICC带管期间并发症,提高PICC质量”为目标主题。以品管圈实施前226例PICC置管患者设为对照组,品管圈实施后215例PICC置管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PICC置管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带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人员PICC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掌握情况、患者满意度变化。结果 品管圈实施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分别为85.84%和96.74%,带管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1.42%和15.81%;护理人员PICC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均达优秀、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1.59%和97.21%,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品管圈可以有效提高肿瘤科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PICC带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肿瘤科PICC护理管理质量和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两台ATLAS尿液分析仪的两种室内质控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方法在两台ATLAS上同时做四个质控,把结果登记后进行分析。结果两种质控的阴性值与靶值比对符合率为97%~100%,博乐质控阳性值与靶值比对符合率为90%~100%,ATLAS原装质控阳性值与靶值比对符合率为0%~100%;B机与A机比对博乐质控阴性、阳性值符合率为84~100%,ATLAS原装质控阴性、阳性值符合率为77~100%.结论博乐质控品定值准确,重复性好,稳定性高,可比性强,适用于室内质控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刘梦春  刘飞 《中国病案》2012,13(8):22-23
传统病案质控办法是采用住院期间的环节质控和出院后的终末质控,终末质控一直受到争议。纸质病案阶段,由于各种实际条件的限制,取消终末质控难以实现。使用电子病案后,对质控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质控带来很大的便利。通过加强环节质控,即使取消终末质控,也能提供完整、达标的病案资料。更重要的是取消终末质控可增强互信,改善医患关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应用多方法联合质控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丙戊酸血药浓度质控监测数据绘制质控图,并进行连续性评估与分析,积累本实验室的质控趋势,提高误差检测灵敏度,确保药物浓度检测的准确性。方法对2013年8月—2014年7月丙戊酸低、中、高质控浓度133个监测数据绘制质控图,并采用Levey‐Jennings质控方法结合Westgard多规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的质控方法失控率不同,基于药典要求的质控失控率最高;依据说明书中的质控范围,失控率略低;而根据Levey‐Jennings质控图结合Westgard多规则进行质控分析发现,失控率明显降低。结论通过对不同质控方法的对比分析,在长期进行血药浓度检测过程中,为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不能单一使用一种质控方法,应使用多种方法联合质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制质控血清在肿瘤标志物及激素电化学发光分析室内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日常工作中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所需检测项目的高浓度标本,加至正常浓度的血清中调节各检测项目至所需浓度配成自制质控血清。自制质控血清灭活,离心、分装后置于-80?℃冰箱保存,每天取出1管于37?℃水浴溶化后,随同当日标本检测。结果在罗氏E170仪器上检测,自制质控血清稳定,控制效果良好,重复精度好。结论自制质控血清可以满足室内质控要求,且来源方便,成本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