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淋巴囊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观察了60侧(左36,右24)正常成人的内淋巴囊,位于颞骨岩部后面的内淋巴囊压迹处,大小约9.2×10.0mm;另外还注意了内淋巴囊与周围结构(特别是乙状)的毗邻关系,从而提出手术入路的新设想,供临床应用作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后颅窝手术保护听力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 0例甲醛固定后的成人头颅 (4 0侧 ) ,游标卡尺和量规测量内淋巴囊壁与表面标志的距离。结果 :内淋巴囊与内听道口后缘的平均距离为 1 1 6± 0 .1 4cm ,与XI神经后缘的距离 1 3 8± 0 .1 7cm ,岩嵴与乙状窦前缘相交点的平均距离为 1 67± 0 .3 5cm ,与岩嵴平均距离为 0 1 6± 0 .2 8cm。结论 :本文结果有助于后颅窝手术定位内淋巴囊 ,保留听力  相似文献   

3.
至今尚未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发现淋巴管,但实验证实中枢神经系统内同样存在淋巴引流。就脑而言,其引流途径为位于脑血管外膜中的淋巴管前淋巴系统和位于脑、脊神经根周围的神经周围淋巴管。阻断脑淋巴引流的途径,将引起脑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证明脑淋巴引流对脑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正> Meniere's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其病因未明。主要病理组织学改变是内淋巴积水、膜迷路扩张。故国内外许多耳科工作者对内淋巴管及内淋巴囊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中,对内淋巴囊的骨外部(或称固有部)研究得更多。在国外,这方面的研究已从大体形态到超微结构,甚至发展到计算机三维结构重建;而国内则主要着重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为使国内有关学者对内淋巴管及内淋巴囊有一个总体概念,本文特对其研  相似文献   

6.
大鼠内淋巴囊的解剖学与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内淋巴囊的解剖学与组织学特征。方法 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处死后取双侧颞骨,先观察颞骨内侧面的解剖结构、内淋巴囊的位置及毗邻关系,然后将标本固定、脱钙、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内淋巴囊的形态和组织结构;再用抗大鼠IgG、CD3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免疫活性细胞在内淋巴囊组织的定位分布。结果 大鼠内淋巴囊的上皮类型以单层立方上皮和扁平上皮为主;内淋巴囊上皮层、上皮下及囊周组织有淋巴细胞,CD3、IgG免疫反应阳性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内淋巴囊的上皮层。结论 大鼠内淋巴囊具有与人和豚鼠内淋巴囊基本相似的形态结构;组织中存在CD3、IgG免疫活性细胞,提示其在内耳免疫应答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54只已制成淋巴水肿模型的大白鼠的淋巴管收缩功能进行观察后提出:淋巴水肿时,淋巴管收缩功能的变化依组织和淋巴管的病理改变大致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第二期因有收缩功能的淋巴管存在,可进行淋巴管静脉吻合手术;第三期大部分淋巴管因纤维化已完全丧失收缩功能,故不宜行淋巴管静脉吻合术。  相似文献   

8.
在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中,有关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已逐渐成为热点,肿瘤淋巴系统作为肿瘤尤其是实体瘤转移的重要通道的研究意义也不断被认识。临床病理学研究显示实体瘤播散的最早途径是经淋巴道的区域性淋巴结播散,但目前对此转移途径的相关研究仍处于比较基础的阶段,不像对肿瘤血管系统的研究那样广泛和深入。现就肿瘤淋巴管生成与淋巴道转移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6,22(10):2001-2001
第21届国际淋巴学大会将于2007年9月26日至9月29日在上海召开。大会由国际淋巴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承办。这是代表国际淋巴学领域最高水平的盛会,也是国际淋巴学会成立40年来首次在中国召开年会。会议交流的内容包括:淋巴管再生和淋巴管病变的基因学基础,淋巴系统的解剖和生理,淋巴循环障碍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淋巴系统的影像学,肿瘤淋巴学(淋巴道转移和哨兵淋巴结),艾滋病与淋巴,丝虫病与淋巴水肿,淋巴水肿的诊断和治疗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的解剖学位置进行显微解剖研究,探讨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中内淋巴囊保护的方法。方法:应用10例20侧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颅标本,显微镜下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手术方法解剖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的位置并进行测量与比较。结果:前庭导水管外口在乳突腔面投影大致位于后半规管弧线前上3mm至其后下3mm的范围内。20例标本内淋巴囊的位置I型占60%(12例),II型占35%(7例),III型占5%(1例)。内淋巴囊尾端可越过乙状窦。磨除后半规管后下的骨质尽量保留3mm。外半规管延长线与乙状窦的交点、岩上窦向前暴露的最前端及乙状窦与岩上窦的交点组成三角形,循三角形的中心向顶点的连线做硬脑膜切口能够保护内淋巴囊的完整。结论:了解前庭导水管及内淋巴囊的具体位置并根据其位置设计切口利于保护内淋巴囊的结构完整和保护听力,利于术后关闭硬脑膜切口。  相似文献   

11.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7,23(5):903-903
第21届国际淋巴学大会将于2007年9月26日至9月29日在上海召开。大会由国际淋巴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承办。这是代表国际淋巴学领域最高水平的盛会,也是国际淋巴学会成立40年来首次在中国召开年会。会议交流的内容包括:淋巴管再生和淋巴管病变的基因学基础,淋巴系统的解剖和生理,淋巴循环障碍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淋巴系统的影像学,肿瘤淋巴学(淋巴道转移和哨兵淋巴结),艾滋病与淋巴,丝虫病与淋巴水肿,淋巴水肿的诊断和治疗等。  相似文献   

12.
经椎动脉的小脑淋巴管前淋巴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怀经 C-S.  JR 《解剖学报》1990,21(3):226-227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阐述了脑组织与淋巴管的关系,脑脊液与颅外淋巴管的联系,颈淋巴引流阻断对脑结构、脑脊液压力、血脑屏障和脑功能的影响,以及脑内物质向淋巴系统转运的途径等,指出脑内有淋巴是个错误概念.脑与淋巴系统之间存在淋巴管前通路。  相似文献   

14.
大鼠颈内动脉系的脑淋巴管前淋巴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怀经  栾铭箴 《解剖学报》1994,25(2):113-115,T001
用向大鼠大脑皮质内注射墨汁,电镜下观察示踪物质(碳)的方法,研究了大鼠大脑的淋巴引流途径。结果发现在大脑毛细血管的魏尔啸-罗宾间隙,以及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的颅内段和颅外段的外膜中均有碳颗粒出现;颈深淋巴结因碳颗粒积聚而变黑,光镜下即可见碳颗粒出一颈大淋巴结髓窦内。上述结果表明颈内动脉系血管外膜中也存在脑的淋巴管前淋巴系统,其功能为引流大脑的淋巴。  相似文献   

15.
VEGF-C表达和微淋巴管密度与胃癌淋巴转移的关系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和微淋巴管密度(MLVD)及两者与胃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8例人胃癌组织、40例癌浸润前缘组织及139例人胃正常粘膜组织中VEGF-C、D2-40的表达,对D2-40阳性脉管进行MLVD计数,并结合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组织VEGF-C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组织(χ2=109.199,P<0.01);胃癌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χ2=14.496,P<0.01)或浸润透浆膜(χ2=11.586,P<0.01)组VEGF-C表达水平分别较无转移或浸润未及浆膜组增高。癌浸润前缘组织中MLVD(18.36±15.60个/mm2)明显高于胃癌组(9.41±9.32个/mm2,t=-3.681,P<0.01)和胃正常粘膜组织(7.70±7.69个/mm2,t=-4.180,P<0.01);胃癌淋巴结转移组MLVD(9.81±9.97个/mm2)高于无转移组(6.41±7.85个/mm2,t=2.516,P<0.01),而在浸润透浆膜组(11.20±10.55个/mm2)和未及浆膜组(8.54±9.36个/mm2)MLVD无差别(t=1.467,P=0.472)。另外,在胃癌组织中VEGF-C表达与MLVD呈正相关(F=2.910,P<0.05)。结论VEGF-C在胃癌中的高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卵巢系膜(mesotubarium superius, MTS)的发展程度有很大的种属差异。大多数啮齿类的卵巢系膜高度发展形成一个(几乎)完全闭口、包裹卵巢的囊,这个囊称卵巢囊(ovary bursa)。淋巴孔是毛细淋巴管在间皮面的微小开口。金仓鼠的卵巢囊围绕卵巢形成完全的包裹,并且其内壁存在卵巢囊淋巴孔。本文综述了金仓鼠卵巢囊的形态结构、出生后卵巢囊及囊腔的发育以及卵巢囊淋巴孔的形态、功能,囊腔内液的引流等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7.
淋巴系统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8.
王海杰  谭玉珍 《解剖学报》2020,51(3):469-472
心脏淋巴引流对于维持心肌内微环境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在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疾病,淋巴管损伤或功能障碍可引起心脏淋巴水肿,从而导致心肌纤维化,加重炎症反应和严重影响心功能。近年来,人们对于心脏淋巴水肿与心脏疾病的相互关系以及心脏淋巴管新生的生理、病理意义的研究非常重视。靶向刺激心脏淋巴管新生可作为缓解心脏淋巴水肿的可靠疗法。然而,刺激心脏淋巴管新生的优化策略有待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综述心脏淋巴管的分布和功能特点,讨论心脏淋巴水肿的病理作用,心脏淋巴管新生的机制以及促进心脏淋巴管新生的措施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胰器官内淋巴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光镜和电镜的观察方法研究了新生儿尸体的胰器官肉淋巴管的微细分布及超微结构。结果是在胰小叶间结缔组织内存在有丰富的毛细淋巴管及淋巴管,在胰被膜内有较多的淋巴管。而胰小叶内,胰岛内部及其周围均未见到毛淋巴管,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胰的毛细淋巴管具有其他器官毛细淋巴管超微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淋巴管新生及其在相关疾病发生和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王海杰  谭玉珍 《解剖学报》2007,38(2):250-252
淋巴管在维持体内微环境衡定、免疫反应和肿瘤淋巴转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淋巴管新生与胚胎发育、外伤修复、炎症转归和肿瘤转移密切相关.在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的作用下,淋巴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构成管腔,形成新的淋巴管.近年来发现淋巴管内皮祖细胞参与淋巴管新生.淋巴管内皮特异表达Prox-1、podoplanin、VEGFR-3和 LYVE-1等,这些因子和受体调控淋巴管新生.VEGF-C/VEGFR-3或VEGF-D/VEGFR-3信号途径在淋巴管新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VEGF-C、VEGF-D和VEGFR-3可作为基因治疗的靶点,有望治疗淋巴管新生障碍性疾病以及抗移植后免疫排斥和抗肿瘤淋巴管转移.本文主要综述了胚胎发育、先天性淋巴水肿、炎性病变和肿瘤等状态下淋巴管新生的变化及其机制、淋巴管内皮祖细胞参与淋巴管新生的过程、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和受体对于淋巴管新生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