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用硷性磷酸酶示内皮法,对15例SD系大鼠海马内部的微血管构筑在光镜下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大鼠海马内部各区各层的血管分布与其神经组织构筑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即从血管的排列可辨认海马内部各层。CA1区锥体层血管密度最低,而其腔隙分子层血管密度最高,辐状层血管相互平行排列且与海马裂垂直。在CA2及CA3区交界处有恒定的小动脉及其分支出现,CA1与CA2区移行处锥体层硷性磷酸酶反应可见明显差异。此外还观察到丰富的血管吻合,微动脉及微静脉的吻合支可通过海马的几层或全层。并且讨论了神经组织构筑与血管排列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鼠海马毛细血管密度的体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增贤 《解剖学杂志》1998,21(5):447-450
用18只大鼠海马分别制成连续切片,垂直切片和各向同性均匀随机切片,对海马各区,各层内毛细血管体积分数,表面积密度和长度密度进行计量,结果:海马各区的毛细血管密度以CA2区最高,其次为CA1,CA3,CA4区最低,但各区间无显著差异,各层中以锥体层毛细血管密度最高,次为多形层和分子层,腔隙层最低,各层具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成人海马结构微血管密度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有伟  宫瑾 《解剖学报》1995,26(3):235-239
用碱性磷酸酶血管染色法对成人海马结构内微血管密度进行了形态计量学研究。结果表明,海马皮质各层的微血管密度,以分子层最高,以下依次为锥体细胞层和多形细胞层,而腔隙层最低。海马皮质各区和齿状回的微血管密度,以CA2区最高,CA3和CA1区居中,CA4区次之,齿状回最低。微血管直径以海马锥体细胞层最大(8.20±2.1μm),多形细胞层最小(7.12±0.9μm)。CA2区的微血管直径最大(7.59±1  相似文献   

4.
大鼠背海马内生长抑素mRNA神经元的老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元祥  戴晓章 《解剖学报》1995,26(3):261-264
采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及图像定量分析法,研究了大鼠背海马中生长抑素(SS)mRNA神经细胞的老年变化。年轻大鼠内,SSmRNA胞体主要分布于CA1和CA2区的锥体层和多形层、CA3区的辐状层和多形层,以及齿状回的多形层。老年大鼠内,SSmRNA胞体则主要集中于背海马的多形层。和年轻大鼠相比,老年大鼠背海马内SSmRAN胞体数量显著减少,胞体灰度值明显升高,而胞体截面积无明显年龄变化。结果表明,大鼠背  相似文献   

5.
大鼠脑内血管的胆硷能神经纤维的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应用ABC免疫过氧化物酶法,以胆硷乙酰转移酶(ChAT)作为标记物,对12只Wistar大鼠脑实质内血管的免疫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类型,纤维密度进行了观察。结果是:端脑皮质区(第Ⅰ感觉运动皮质,第Ⅱ感觉运动皮质,中央前区,纹状皮质)的血管;海马(CA1区,CA2区)血管;下丘脑(前区、外侧区)血管;脑桥(被盖部)及延髓实质内血管均可见明显免疫反应阳性胆硷能神经纤维分布。纤维呈棕褐色,多数为单一细线状结构。纤维走行不一,有的与血管长轴垂直走行或斜行,有的与血管长轴平行。可见类似膨体样结构。各部脑实质内血管阳性纤维分布均较稀疏。  相似文献   

6.
胚胎时期大鼠海马结构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胚胎时期大鼠海马结构的发育状况,用浸泡固定、石蜡切片、混合尼氏染色方法,观察了E14、E16、E18、E22天大鼠胚胎海马结构的发育过程。结果:E14天基本上能区分出海马原基。E16天海马原基背侧与下托部神经上皮延续,腹侧与隔区神经上皮及脉络丛基质相连续;此时海马原基可区分出3部分,即背侧的阿蒙角神经上皮,其下的原始齿状回神经上皮,腹侧的伞部胶质上皮。E18天海马裂形成,将阿蒙角神经上皮与齿状回生发基质区分开来;CA1区锥体层和海马伞开始出现,齿状回外臂和门也开始形成并第一次见向齿状回迁移的细胞。E22天海马裂消失,阿蒙角分子层与齿状回分子层贴在一起;CA1区锥体层增厚,CA3区锥体层出现并穿透门区;阿蒙角神经上皮变成单层结构,中间层变薄,仍见大量逗留的锥体细胞,海马槽形成;齿状回外臂轮廓出现,颗粒细胞呈单层排列,内臂起始部开始形成;CA3区中间层周围及个部附近见大量的细胞正朝门区迁移。研究表明:出生前阿蒙角CA1、CA3区锥体层已经形成,齿状回外臂的轮廓已形成,内臂刚开始出现,其轮廓将于出生后形成。  相似文献   

7.
大鼠海马的血管构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家松  戴惠娟 《解剖学报》1996,27(2):123-128
用血管铸型法、动-静脉连续灌注法、组织化学DAB法和生物体视学方法研究大鼠海马的血管构筑。结果表明:大鼠海马由大脑后动脉的分支──海马纵动脉供血,后者发出数支耙状分支进入海马。根据分支分布部位可分为海马内、外侧横动脉,它们经逐级分支移行为毛细血管,供应海马各区及齿状回。海马内毛细血管的分布具有与海马皮质分层相对应的层次性。海马各区及齿状回毛细血管的长度密度为齿状回>CA_3>CA_4>CA_2>CA_1。海马具有内侧及外侧两个静脉系统。本文对海马的血管构筑及其缺血敏感性和选择性损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章惠英  高力 《解剖学杂志》1999,22(2):146-149
目的:对蒙古种沙土鼠背海马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纤维和末梢的局部分布作分区分层的研究。方法:应用乙酰胆碱酯酶纤维染色及计算机图像扫描和统计学分析等方法。结果;背海马局部乙酰胆碱酯酶纤维和末梢的分布按密度从大到小排列为:CA2,CA3区辐射层〉CA4区(齿状回门区)〉齿状回多形层〉齿状回下支分子层〉齿状回上支分子层,背海马分子层〉CA1,CA2,CA3区多形层。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神经递质在癫痫发病机理中的作用,用包埋前免疫电镜双标法研究了正常太鼠海马CA1区谷氨酸(Glu)神经元与GABA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先用DAB为呈色剂显示GA-BA免疫反应,然后以钼酸铵-TMB法显示Glu免疫反应,再进行免疫电镜包埋。观察发现,在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有许多Glu免疫反应性神经元;在锥体细胞层,多形层和辐状层可见一些GABA免疫反应性神经元,胞体为锥体或多角形。在多形层  相似文献   

10.
出生后大鼠海马结构兴奋性氨基酸神经元的发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免疫组化方法结合体视学研究,对出生后雄性大鼠海马结构中谷氨酸和门冬氨酸神经元的发育状况进行了定性与定量观察。结果证明:谷氨酸和门冬氨酸神经元主要分布于锥体层和颗粒层,其他各层相对稀少。颗粒层中两者的平均灰度值都高于锥体层(P< 0.05)。锥体层中两种神经元的数密度、面数密度和体密度在发育过程中逐渐下降,平均体积逐渐增大,至生后21d 趋于稳定。颗粒层中上述参数变化不大,但随着细胞层次的增多,两种神经元的总数不断增长。谷氨酸和门冬氨酸神经元的体视学参数排列顺序如下:密度参数为颗粒层> CA1> CA3> CA4 锥体层,平均体积为CA3> CA4> CA1 锥体层> 颗粒层。在细胞总数中(尼氏染色标本计算),CA1、CA3、CA4 锥体层和颗粒层中谷氨酸神经元分别占72.79% 、74.56% 、69.83% 、73.57% ;门冬氨酸神经元分别占69.23% 、71.44% 、68.13% 、67.96% ,两者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即各亚区中谷氨酸神经元均多于门冬氨酸神经元。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组织化学方法,选择能反映神经组织糖代谢三个途径的关键酶及碱性磷酸酶,对正常SD系大鼠海马酶活性进行半定量研究。结果CA1区锥体层琥珀酸脱氢酶(SDH)及细胞色素氧化酶(CCO)呈轻度反应,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及乳酸脱氢酶(LDH)呈强阳性。腔隙分子层LDH,G-6-PD呈轻度活性,CCO、SDH呈强阳性。CA1区锥支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最弱。讨论了酶活性不同与记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出生后大鼠海马结构的发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定量观察出生后大鼠海结构锥体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的发育。方法:用体视学原理定量分析。结果:阿蒙角锥体层,尤其是CA1区,其细胞层数逐渐减少。数密度、面数密度和体密度逐渐下降,平均体积逐渐增大。齿状回内臂逐渐延长,至P14天接近成年水平。内外臂的细胞层数逐渐增加,至P90天仍有增加趋势。在CA1、CA3、CA4区的锥体层和齿状回颗粒层中,数密度,面数密度和体密度按大小排序为:颗粒层〉CA1〉CA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穿窿海马伞损伤鼠海马胆碱能纤维损伤后的再生状况。方法:切断SD成年大鼠穹窿海马伞,用染AChE纤维的组织化学方法结合网格测试,分析术后1、2、3、4周海马CA1区和齿状回的分子层胆碱能纤维的侧支抽芽。结果:损伤1周时CA1区和齿状回的分子层胆碱能纤维明显减少,分别减少到67.50%和66.91%;从第2周开始纤维数量逐渐恢复,至第4周CA1区分子层纤维恢复到正常的82.42%,而龄状回分  相似文献   

14.
大鼠海马CA_1区锥体神经元在衰老过程中的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不同年龄组雄性SD大鼠海马CA_1区锥体神经元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实,结果表明随增龄:(1)锥体神经元核周体基质密度有所下降,一些细胞器在数量、形态上也有变化,还见到”空泡变性”现象.(2)锥体神经元核膜出现皱褶,染色质群集或异染色质边集,核内包含物出现,也偶见“空泡变性”现象.(3)胞突中树突发生显著改变.上述结果可能是大鼠老化的一些形态学指征。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14~38 周人胎海马结构含GABA 神经元的分布和发育。主要结果有:(1)早在14周时便有许多含GABA 神经元分布于海马和齿状回各部;(2)14~22 周海马脑室带和中间带含GABA 神经元的密度逐渐减少,22 周及以后这两部位仅见少量含GABA 神经元,其它层含GABA 神经元的密度在出生前发育过程中呈现先逐渐减少,后逐渐增加,最后又下降的规律;(3)在各发育阶段,含GABA 神经元主要分布于海马的锥体层、始层以及齿状回的多形层和门区,而含GABA 神经元的密度由CA1 区向CA3 区逐渐降低;(4)许多含GABA 纤维出现于14~22 周海马分子腔隙层及18~38 周海马始层;(5)在各发育阶段,海马伞内可见许多含GABA 纤维和少量含GABA 神经元。以上结果提示:人类海马结构在胚胎时期含GABA 神经元的出现和分化较早,且在发育过程中至少部分含GABA 神经元和纤维的存在是暂时性的;至少部分传出纤维含有GAB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活动与突触可塑性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具有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功能的模型大鼠与对照组大鼠海马结构内毒素1的表达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对照组大鼠海马结构现俨未见明显的突触素颗粒产物,在模型组,经水迷宫训练1周的大鼠海马切片上见到齿状回、CA4和CA3区出现深染的颗粒分布,CA2和CA1区颗粒较少,训练2周的大鼠海马结构内的染色显示颗粒与训练1周的比较无明显差  相似文献   

17.
大鼠脑缺血长期存活后海马可逆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试图进一步探讨经长期存活后,脑缺血及不全脑缺血大鼠海马的可逆性变化,并验证它们之间的关系。脑缺血模型采用pulsinelli四血管结扎及其发迹法,苔藓纤维显示采用Timm染色法。结果显示,大鼠脑缺血20min,现地存活90d后,海马CA1区细胞几乎全剖丧失,CA2/CA3也出现严重的细胞消亡,CA1区明显萎缩,多数伴有苔伯枝抽芽,同期不全脑缺血大鼠海马来未见或仅见局限于CA1的部分细胞丢失,  相似文献   

18.
高脂血症大鼠肠系膜上动脉NPY免疫反应性神经纤维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国庆  魏洪  邝国壁 《解剖学报》1998,29(3):260-263,I010
为探讨神经肽Y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用ABC免疫组织化学及体视学方法观察高脂血症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神经肽Y免疫反应性神经纤维的变化。1.定性观察:对照组各时期神经肽Y免疫反应性神经纤维呈网状攀附于血管周围,分布均匀,并见串珠状膨体;高脂组纤维呈密集网状分布,在纤维网孔中出现大量较纤维的新增生纤维,其排列较紊乱,膨体清晰可见,这种方法见于各期实验组。2.定量结果;对照组各时期纤维密度无明显2;高脂组纤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海马GABA、AchE和迟发性神经元损害(delayedneuronaldamage,DND)的关系,观察了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亚区GABA含量、AchE活性和海马组织病理改变。发现再灌注5min,海马亚区GABA含量显著升高,再灌注1h和6~12h,GABA含量明显降低,CA_1区更明显。再灌注5min至1h,海马亚区AchE活性明显升高。再灌注48h后,光镜下见海马CA_1区神经元出现缺血性改变,提示:(1)再灌注后,GABA含量减少、海马内源性抑制降低可能是CA_1区DND的因素之一。(2)再灌注早期AchE活性升高,提示Ach代谢变化可能和DND有关。(3)再灌注后GABA和AchE在海马各亚区的明显改变,提示CA_1区选择性易损和递质代谢变化密切相关,而CA_1区神经元本身的生理生化特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结合形态计量学及体视学的研究方法对青年组。老年组。SD大白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老年组CA1区25um区段锥体细胞数、核仁体积、粗面内质网面密度均比青年组减少,脂褐素体密度比青年组增加。电镜下见老年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内的粗面内质网出现脱颗粒、双层膜之间间隔增宽、线粒体肿胀等细胞器的变化,表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退变化其它脑区更严重。本文并对锥体细胞丢失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