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贻谋 《长寿》2011,(9):50-51
前面我曾撰文,在本刊介绍过唐代的《新修本草》(即《唐本草》)、《本草拾遗》、《食疗本草》等药学著作,但这些书的原著均已失传,幸而其主要内容尚保存在《证类本草》之中。除此之外,宋代官修的《开  相似文献   

2.
饮茶与健康     
<正>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延续至今已有数千年。茶不仅可以生津止渴,还具有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现已查明,人体所需的86种元素,茶叶中含有28种。茶为药用,在我国已有约2700年的历史。东汉的《神农本草》、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明代顾元庆的《茶谱》等史书,  相似文献   

3.
茶的食疗作用早在古代就有认识。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就叙述了茶的药性和作用:“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唐代的《本草拾遗》也记载了“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现今,饮茶的减肥、健美、美容作用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茶叶中富含茶酚、磷儿茶素、维生素E、黄酮类等物质,经常喝茶有益健康,这也是我们众所周知的。  相似文献   

4.
李斌  王洁 《大众医学》2010,(10):60-61
珍珠味甘.咸.性寒.归心、肝经,可以内服与外用。珍珠的养颜祛斑功效自古就有记载,《日华子本草》谓:珍珠“驻颜色”:《开宝本草》谓:珍珠”敷面.令人润泽好颜色”。是知珍珠有养颜美容功效。  相似文献   

5.
周贻谋 《长寿》2010,(7):54-55
余甘子和山楂等,亦为《唐本草》首次收载的药物。它们的保健功效均较为突出。 余甘子又叫“庵摩勒”,《唐本草》介绍说:“庵摩勒生岭南交、广、爱等州。其花黄,实似李、柰,青黄色,核圆有棱,或六或七,其中仁亦入药用。”并说本品“主治风虚寒热”。后来李殉在《清药本草》中又补充说:此物“久服轻身延年长生”。  相似文献   

6.
张国玺 《保健医苑》2005,(11):36-38
清代《本草正义》一书中记载:“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其尤可贵者,则健脾而不燥,滋胃而不湿,润肺而不犯寒凉,养血而不偏滋腻。鼓舞清阳,振动中气,而无刚燥之弊。”意思是说,党参的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等功效与人参相似,而党参更具有优势的是药性平和,不燥不湿,不寒不腻,且没有人参的刚燥药性等特点,所以特别适合体质虚弱的中老年人服用。  相似文献   

7.
板蓝根是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主产于华东、华北及陕西等地。板蓝根作为中药中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唐代的《新修本草》就已经对它有记载了。《日华子本草》说其可“治天行热毒”,《本草便读》称其能“清热解毒、辟疫、杀虫”,  相似文献   

8.
姜琳 《东方药膳》2005,(1):42-42
麻 黄是常用中药,性温、味辛微苦,入 肺、膀胱经,具有发汗、平喘、利水等功效。《本草正义》称:“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本草通玄》亦指出:“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传统上,麻黄多用于风寒外束的表实症和喘咳症,以及水肿兼有表症者。近年来的研究证实,麻黄具有抗菌、消炎、升压、兴奋 α和 β肾上腺能受体而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血管收缩而呈现升高血压等新的功效;所含的麻黄碱能使排尿次数减少( 足够量甚至会造成尿潴留) 。这些发现,加深了对麻黄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黄芪是中国劳动人民和医药学家发现较早的药用补品之一。有关黄芪的医疗功效,历代医书都有论述。中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黄芪被列为上品,用于治疗“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本草备要》认为,黄芪“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炙用补中,益元气”。清代黄宫绣著的《本草求真》中,把黄芪推崇为“补气诸药之最”。  相似文献   

10.
鲁卫 《长寿》2013,(1):62-63
地黄又叫地髓,"髓"意指吸收地气之精髓,"黄"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其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地黄依照炮制方法不同,在药材上可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的差异。按照《中华本草》功效分类,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为补益药,对阴虚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慈菇别名甚多,如白地栗、剪刀草、燕尾草、水萍、槎牙、茨菇、茨菰、水慈菰、茈菇等等。据《本草纲目》注解:“慈菇,一根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尔雅翼》说慈菇“岁有闺则十三实”。慈菇是我国特有一种普通蔬菜、水果。早在唐代以前就开始人工栽培。《唐本草》、《日华本草》、《图经本草》、《药性论》、《救荒本草》和《梦梁录》、《齐民要术》等书均有记载。慈菇甘甜酥脆,可煮、可炒、可烩、可油炸、可煎食,荤素皆宜。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回忆录中谈到当年他在宫中吃御膳,每餐30多种菜少不了“慈菇红烧肉”。…  相似文献   

12.
周贻谋 《长寿》2010,(5):52-53
正《唐本草》也叫《新修本草》或《英公本草》(因被封为英国公的李曾挂名主持编写该书之故)。此书是唐政府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基础上,组织医官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撰而成。全书54卷,包括正文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目录1卷;图经7卷。图谱的篇幅竟然超过文字部分,  相似文献   

13.
园丁 《药物与人》2006,19(4):68-69
何首乌是一味被历代医家推崇的补益良药,宋代的《开宝本草》称何首乌有“黑须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的功效;明代的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记载:何首乌“气温苦涩,苦则补肾,温补肝,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髭发,为滋补良药”近代名医张山雷也在其著作《本草正义》中称:“首乌,专入肝肾,补养真阴。”可见历代中医药名家对何首乌的偏爱。  相似文献   

14.
周贻谋 《长寿》2011,(1):52-53
所谓陈氏即陈藏器,唐代药物学家,四明(浙江鄞县)人,约生于公元八世纪,曾做过京兆府三原县尉之类的小官。他兼通医药学,对本草学更有精邃研究。他发现《唐本草》即《新修本草》的缺漏或讹误仍较多,便决心拾遗补缺,增新纠缪,经过  相似文献   

15.
桑葚子是桑树的果实,又名桑葚,桑果。全国各地均有出产,于果实红熟时采收,晒干生用,或加蜜熬膏用。早在两千多年前,桑葚已是中国皇帝御用的补品,因桑葚子特殊的生长环境,使桑果具有天然生长,无任何污染的特点,所以桑葚又被称为“民间圣果”。在《中国大药典》、《本草拾遗》、《滇南本草》、《唐本草》等医学典籍中均记载有桑果的防病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16.
板蓝根是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主产于华东、华北及陕西等地。板蓝根作为中药中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唐代的《新修本草》就已经对它有记载了。《日华子本草》说其可"治天行热毒",《本草便读》称其能"清热解毒、辟疫、杀虫",这些记载都能够说明古人很早就开始用板蓝  相似文献   

17.
《东方药膳》2007,(11):37-39
黑牛髓煎出处:唐·孟诜《食疗本草》。原料:黑牛髓250g,生地黄250g,炼蜜适量。制作:将生地黄研为细末,与其余2味和匀,蒸成膏。服法:每日2次,每次10g,空腹用温酒调服。功效:补精髓,壮筋骨,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18.
赵昌 《东方药膳》2006,(5):38-39
仙茅,《开宝本草》称作独茅,茅爪子。唐·李王旬说:其根似茅,久服轻身故名仙茅。梵音呼为阿轮勒陀。苏颂说:其根独生。始因西域婆罗门僧献方于唐玄宗,故今江南呼为婆罗门参,言其功补如人参也。《开宝本草》载:仙茅主治心腹冷气不能食,腰脚风冷挛痹不能行,丈夫虚劳,老人先溺无子,益阴道。久服通神强记,助筋骨,益肌夫,长精神,明目。《海药本草》曰:治一切风气,补暖腰脚,清安五脏。久服轻身,益颜色。丈夫五劳七伤,明耳目,填骨髓。《日华子本草》曰:开胃消食下气,益房事不倦。苏颂说:五代唐筠州刺吏王颜著续传信方,因国书编录西域婆罗门僧服仙茅…  相似文献   

19.
夏季通过冰箱制作和储备一些冰块,有着多种用途。因为利用冰块防治夏季各种常见病、多发病有良好功效。唐代《本草拾遗》中有冰"味甘大寒无毒,主去热烦",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冰,性味甘冷、无毒,主  相似文献   

20.
刘翰等著《开宝本草》中记述,核桃仁“食之令肥健,润肌,黑须发,多食利小水,去五痔”。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记述,核桃仁有“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处三焦,温肺润肠,治虚寒喘咳,腰脚重疼,心腹疝痛,血痢肠风”等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