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特点。方法选取2000年1月-2004年12月就诊的Ⅰ~Ⅲ期乳腺癌568例,其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单阳型乳腺癌80例和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单阳型乳腺癌58例(共138例),分析两组单激素受体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结果 PR单阳型组年龄≤50岁以及绝经前患者比例显著高于ER单阳型组(P〈0.05);ER及PR单阳型乳腺癌的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总生存期(oerall survival,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单阳型组的DFS、OS明显优于双阴型乳腺癌(P〈0.05),但PR单阳型组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单阳型组的DFS及OS较双阳型乳腺癌显著缩短(P〈0.05),而ER单阳型组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单阳型乳腺癌更多见于年轻、绝经前女性,与ER单阳型乳腺癌的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单阳型乳腺癌的预后接近于双阴型乳腺癌,而ER单阳型乳腺癌则更接近于双阳型乳腺癌。 相似文献
2.
5.
6.
目的探讨胆道发育不良(BD)患儿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普外科收治的BD患儿32例,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及胆道造影结果,所有患儿均行胆囊造瘘和胆道引流术治疗,术后取肝组织活检标本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BD患儿的临床病理特点、胆囊造影结果及肝组织病理学特点。随访至2020年4月,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BD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32例BD患儿中男19例,女13例,多为剖宫产足月儿,出生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出现黄疸时间(31.5±7.2) d,多伴有尿色深、大便颜色浅、肝脾大及轻度腹水症状,常伴有先天性心脏病等疾病,巨细胞病毒感染多见。胆道造影显示肝内及肝外胆管纤细,胆囊发育不良;手术日龄30~125(82.5±36.2) d,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胆汁淤积、胆栓形成、肝小叶间胆管及汇管区胆管减少或消失、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点状坏死、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以及肝内胆管增生,并伴有上皮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表达;基因检测显示Alagille综合征与JAG1基因突变相关。中位随访时间50个... 相似文献
7.
《临床军医杂志》2015,(5)
目的探讨甲状腺机能减退致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选取2006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并确诊为甲状腺机能减退致急性肾损伤且有完整随诊资料的患者7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各项指标的变化及肾脏病理特点。结果本组7例患者,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均恢复正常,肾功能明显改善,其中6例恢复正常,脂质代谢纠正,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可致急性肾损伤,肾损伤与甲状腺功能及血脂水平相关,临床特点为尿检轻度异常,轻中度SCr增高,肾脏病理以急性小管间质病变为主,肾小球病变轻。及时有效地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可恢复正常肾功能。 相似文献
8.
黄少菲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5,(5):82-82
血色病(he mochromatosis,HC)指肝脏、胰腺、心脏和其他器官大量铁沉积,导致器官功能损害和结构破坏的疾病,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者为一种铁代谢缺陷的遗传性疾病,继发者多见于严重的慢性贫血。在我国血色病均很少报告。我院经CT检查发现二例典型病例.现结合近年文献复习并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雄激素受体的改变对肝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应用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RBA)对36例行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癌周组织及外周血白细胞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的含量进行测定,同时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肝癌患者及正常人血浆雄激素(睾酮T)的水平,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癌组织与癌周组织相比,AR含量明显升高(P<0.01),且与肿瘤直径大小有关;(2)高分化的肝癌组织AR含量明显高于低分化者(P<0.01);(3)肝癌患者血浆睾酮水平增加不明显(P>0.05),但白细胞AR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肝癌的发生可能与癌组织中AR含量升高有关,AR的含量与肿瘤的大小及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雌激素受体表达(ER)阳性、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浸润性乳腺癌病人钼靶X线、超声、MRI特点及病理特征,探讨上述特点与21基因Oncotype DX(Genomic Health公司,雷德伍德城,加利福尼亚州)检测复发风险评分(ODRS)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在一所大型学术医疗中心进行。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所有基因检测ER阳性、淋 相似文献
11.
12.
乳腺癌的雌激素受体显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雌激素对乳腺癌的作用是通过与雌激素受体(ER)的结合来实现的,已发现ER有两个亚型.18F-16α-氟雌二醇(18F-FES)核素受体显像可显示出乳腺癌病灶有生物活性的ER,若乳腺癌原发灶或转移灶对18F-FES标准化摄取值(SUV)高,则内分泌治疗的有效预测值升高;若在他莫西芬治疗前和治疗后7~10 d分别行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和18F-FES PET双核素显像,对于有效组治疗后18F-FES PET的SUV下降,18F-FDG PET的SUV升高. 相似文献
13.
我院 1986~ 1999年 6月收治大肠癌 375例 ,30岁以下青年人大肠癌 2 3例 ,占 6 .1%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青年人大肠癌 2 3例 ,男 13例 ,女 10例 ;年龄 2 1~ 30岁 ,平均 2 6 .1岁。 2 1~ 2 5岁 9例 ,2 6~ 30岁 14例。临床表现 :腹泻 13例 ,便血或粘液血便 18例 ,腹痛 10例 ,腹块 2例 ,大便变细 6例。绝大多数病例伴有贫血或消瘦。病程 :一个月内 3例 ,2~ 3个月 12例 ,6个月 2例 ,1年 4例 ,2年 1例 ,6年1例。误诊 :2 3例中 16例外院临床首诊为慢性结肠炎、痢疾、阑尾炎、息肉、痔疮等。误诊率达 6 9.5 %。2 … 相似文献
14.
15.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大多伴随基因异常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C—erbB-2(即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癌基因的表达情况是指导临床内分泌治疗及判断预后的主要参考指标。癌基因表达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乳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并引起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而形成多种影像学表现。因此,乳腺癌的X射线片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ER、PR和C-erbB-2的表达情况。乳腺X射线检查因诊断病变的准确率高、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仍是临床筛查及诊断乳腺癌的首选方法,并成为预测乳腺癌患者ER、PR和c—erbB-2表达情况的无创手段。在无条件做免疫组化的情况下,它对乳腺癌术前评估及非手术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该文主要对乳腺癌影像学表现与ER、PR和CIerbB-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正摘要目的确定基质为主型或伴有中心纤维化、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浸润性导管癌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差异是否与肿瘤-基质比例相关。方法此研究经学院审查委员会批 相似文献
17.
罗擎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2,(4)
本文回顾分析了在1955-1970年中40岁以下的乳癌患者803例,对全部患者进行了随访,其中最短随访期为五年,最长随访期为十五年,全组的五年生存率是52%,十年生存率是40%,十五年生存率是33%。为了便于发现年龄是否为预后的因素,本组将年龄分为三组,在三个年龄组中观察其生存率。当腋下淋巴结受累时,36-39岁的五年生存率是57%,31-35岁是51%,而30岁以下的五年生存率与前二组相比仅有34%。三组在十五年生存率中,36-39岁是38%,31-35岁是28%,30岁以下仅18%,以上具有高度统计学上的意义(P==0.001,本组Ⅱ期中30岁以下的五年生存率是30% 相似文献
18.
雌激素替代治疗对雌鼠血管内皮细胞、心脏中雌激素受体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雌激素替代治疗,高脂饮食对雌鼠心脏和肺血管内皮细胞中雌激素受体含量的影响。方法;用放射配体结合法定量检测雌激素受体,分别测定去势,高脂饮食及雌激素替代治疗后雌鼠心脏及血管内皮细胞中雌激素受体含量,并对去势前后血清雌激素及血脂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去势及高脂饮食后心脏及血管内皮细胞中雌激素受体含量均下降(P<0.01),但以去势为明显,雌激素替代治疗9周后雌激素受体含量明显改善;去势组雌鼠血清雌二醇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P<0.01),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1)雌激素水平明显影响雌鼠心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中雌激素受体的表达,高脂饮食可降低雌激素受体的含量。(2)雌激素替代治疗可改善心脏和血管内皮细胞中雌激素受体含量。 相似文献
19.
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35例临床和病理分析福建省肿瘤医院妇产科孙树芬,黄燕玲,林玉珍,许磊,翁秀琴(福州350014)关键词子宫内膜癌,病理,预后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国均有增高趋势。一般统计,于宫内膜癌与宫颈癌的发病比例在1:4~1: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2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48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收集有效残胃癌患者病历资料48例,包括初发疾病为良性(21例,43.8%)和恶性(27例,56.2%);初次消化道重建方式包括BillrothⅠ式(11例,22.9%)、BillrothⅡ式(31例,64.6%)、Roux-en-Y(6例,12.5%).4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包括根治性切除(43例,89.6%)、姑息性切除(5例,10.4%).组织学类型分为分化型(20例,41.7%)和未分化型(28例,58.3%).术后病理分期Ⅰ期(3例,6.2%)、Ⅱ期(8例,16.7%)、Ⅲ期(30例,62.5%)、Ⅳ期(7例,14.6%),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5%、52.1%、18.8%.初发疾病的性质与两次手术时间间隔及初次消化道重建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手术切除方式、组织学类型、TNM分期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初发疾病的良恶性影响残胃癌的发病时间,而与年龄、性别、症状、肿瘤位置、Borrmann分型、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TNM分期及其预后无明显联系,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提高患者生存时间最重要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