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的内存,在伤寒之类病中出现类似"霍乱"、以严重"吐利"为突出表现的病证,<伤寒论>将其冠以"崔乱病"之名.<伤寒论>撰用了"霍乱"之名,表明这类胃肠型伤寒之类病的特点,又有"霍乱"与伤寒的"雀乱病"鉴别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许叔微治伤寒学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雅丽 《中医研究》2005,18(3):10-11
许叔微为南宋著名的医学家,对伤寒证治研究颇有造诣,其治伤寒之学在<伤寒论>基础上,有所发挥和创新,撰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许氏治伤寒辨证注重八纲,论治尊仲景而不泥古,"按症类证"研究<伤寒论>,首撰伤寒医案集,启迪后学,别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虽以伤寒命名,实亦为杂病示法.笔者通过学习运用,深感仲景治肝诸法对儿科临床有较大指导意义,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清代广西医家钟远洋<伤寒括要>以证为纲,按证论治,简明扼要,注重实用,对中医临床实践、研究<伤寒论>和考察岭南医药史况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成肇仁教授乃全国著名的伤寒学家之一,精于伤寒学,致力于<伤寒论>理法方药与临床应用的研究.其教书临证40余载,对<伤寒论>方的运用仿而不泥、超而不脱,圆其机而活其法,善用经方配时方诊治各种疑难杂症.笔者有幸聆听教诲,获益匪浅,现整理成师验案2则于次,以供同道交流.  相似文献   

6.
刘玉良  李其忠 《中医杂志》2008,49(7):659-661
通过对<伤寒论>条文、方证系统分析与综合,说明<伤寒论>中定量辨证思想贯穿于伤寒辨证治疗体系的各个方面.重点从<伤寒论>中定量辨证的方法进行阐释,说明张仲景主要通过病程、症状、脉象、文字描述的对比及药物试探五个方面对病证进行定量.  相似文献   

7.
陈爱君  刘小河 《吉林中医药》2008,28(11):851-852
许叔微<伤寒九十论>是文献首次记载对<伤寒论>经方的临床活用,具有很高的学术和临床价值.其中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黄汤、理中丸、桂枝麻黄各半汤、白虎加人参汤等五经方许叔微临床应用极有特色,对临床应用此类经方有很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伤寒百年>一书,根据近百年来<伤寒论>研究的脉络,把它归纳为萌芽一发动期、形成一发展期、波折一鼎盛期和成熟一创新期四个阶段进行表述,试图达到再现近现代对仲景学说传承、发展全貌之一斑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吾师张振芳老师,精心潜研<伤寒论>,集数十年教学经验及临床实践,著有<伤寒论汤证篡要及歌括>等著作.多年来,在张老师指导下,笔者临床用<伤寒论>理、法、方、药,辨证施治,每每得心应手,多能收到显著效果,为不少患者解除了病痛,现举伤寒少阳证一例:  相似文献   

10.
尤怡于仲景之学,致力尤深,治伤寒之学,宗以法类证、以证论治的研究思路,且能跳出具体治法之窠臼,继承发扬钱氏研究方法,从临证逻辑思维角度分析归纳《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尚论篇》《尚论后篇》对温病学的贡献与后世影响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昌,字嘉言,明末清初(约公元1585-1664年),江西南昌府新建县人,因新建曾名西昌,故晚号西昌老人.喻氏治学伤寒,在理论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打破成规;实践中重视治法的确立,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伤寒的研究方法,倡导"三纲鼎立"学说和重订伤寒论突出治法是其对<伤寒论>的两大贡献.此外,喻昌在<尚论篇>和<尚论后篇>中论述了颇多温病学内容,对温病学说的发展,曾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影响后世温病学,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中医科学化”浪潮中,中医学家欲以科学方法研究和阐释《伤寒论》作为“中医科学化”的突破口,科学化思想在《伤寒论》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和应用。谭次仲的《伤寒评注》是“中医科学化”重要代表著作之一。本研究以谭次仲《伤寒评注》全本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谭氏以《伤寒论》为例阐明科学化思想,对伤寒含义及六经实质的创新性发明,对《伤寒论》术语、病证、方药的科学化阐释,总结《伤寒论》的证治规律为“五定法”以及确立“三脏四变”的急救原则,彰显黜虚崇实、实事求是之医学思想等内容。总结出了谭次仲在《伤寒评注》中贯穿的科学精神以及革新传统《伤寒论》研究范式,开创新的研究道路的科学化实践,以期为当今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丰富的思想与实践来源。  相似文献   

13.
程传浩 《河南中医》2013,33(1):11-13
采用文献调查方法,对宋以前伤寒著作、文献进行分析研究,比较其与《伤寒论》的不同,分析其特点及价值.除《伤寒论》外,伤寒学术散存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脉经》、《肘后备急方》等著作,尤其在《外台秘要》中保存了不少已经散佚的医家伤寒学术思想.可见伤寒学术并非《伤寒论》一脉,其他医家也有创建,辨证体系各有特点,都具有一定的学术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读伤寒话奔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铮  傅延龄 《吉林中医药》2008,28(7):538-539
奔豚首见于<内经>,详论于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论述奔豚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伤寒误汗伤阳,一是惊恐所致.是由于水火既济的升降运动突然被打破而出现的阴阳失调的紊乱状态,而不是传统医家认为<伤寒论>第117条中奔豚病的病机是心肾两虚,阳虚阴盛,内外皆寒,寒气上逆.故此本病的阳虚是一过性的心肾阳虚.  相似文献   

15.
浅析《伤寒论》中桂枝配甘草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枝与甘草均是<伤寒论>中应用较多的药,二者单独使用时用途各异,运用之灵,用法之妙,给我辈在临床用药时以指导.现就二者相伍在<伤寒论>中的临床应用,并适当联系<金匮要略>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钱超尘先生之<伤寒论文献通考>,资料广博.论据充分,论述严谨,是第一部从文献方面系统研究<伤寒论>的著作,笔者读之,受益非浅.但是在研读的过程中,笔者对两处论述稍存疑议.不揣鄙陋,请试言之.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医圣张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末年。为学科的确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迄今为止近1800余年历代医家对《伤寒论》潜心研究的丰硕成果,则是形成本学科形成与确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院校规划教材,首次将《伤寒论选读》更名为《伤寒学》,并确定为中医专业及机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这些中医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历史性的学术突破。专家们释义,《伤寒学》是一部有继承性、创新性、优进心和实用性的优秀教材。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药物剂量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通过对<伤寒论>药物剂量的考证,明确仲景经方的实际药量,为提高治疗急、危、重症及疑难病的疗效提供思路和借鉴,为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物剂量应用范围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药物实测、炮制方法、方药配伍、煎服方法、安全性及临床用药特点等方面考证<伤寒论>药物剂量.结果 文献研究结果表明<伤寒论>1两折合今秤15.625g;药物实测证实<伤寒论>药量远较现代教科书所标明的剂量为大.并通过中药炮制、配伍及特殊煎服等手段能确保用药安全.<伤寒论>方药少而精、药专力宏、中病即止,多为治疗急危重症而设,然慢性病的治疗、调理尤其是长期大剂量用药应谨慎.结论 <伤寒论>经方1两约合今称15.625g(简为15.6g).  相似文献   

19.
谢海洲 《天津中医药》2005,22(5):353-354
介绍《中国汤液经方——伤寒杂病论传真》一书,全书共分4篇.第4篇《伤寒论约言录》为该书精华之一,是经文大家胡希恕先生数十年研究探索伤寒学的成果,对伤寒学每个章节的重要精神按病、证、方证3级层次加以总结,由博返约,条目明晰,使伤寒学纲目分明.  相似文献   

20.
“伤寒”与“金匮”是仲景学说的两个组成部分,后世医家整理编次,分别命名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互为表里,一经一纬,交织而成,可称之为“姊妹丛书”。现就其关系浅议如下。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其有形之实质,即精髓,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整体观念为核心。临床辨证以“外因是变化之条件,内因是变化之根据”这一思想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虽仲景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而伤寒六经之表里寒热辨证施治概念又无时不贯穿于金匮之中,金匮之脏腑虚实补泻辨证施治原则又无时不充满于伤寒之理。二者既可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