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目前常用的注射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椎体增强剂可达到增加椎体强度、稳定椎体、止痛的目的,但其组织相容性差,无生物降解性,容易造成使临近椎间盘或椎体发生变性、甚至骨折。 目的:观察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椎体后凸成形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 方法:选择2007-12/2010-0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外科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20例,均采用经双侧椎弓根球囊扩张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后凸成形固化治疗。手术前后行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胸(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及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检测。 结果与结论:术后病椎前缘椎体平均高度较术前平均高度恢复(3.38±1.44) mm (P < 0.05)。术后Cobb角较术前平均恢复(7.63±2.52)° (P < 0.05),后凸矫正率为(38.90±11.28)%。术后3d及3周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1)。说明经双侧椎弓根球囊扩张注射型磷酸钙人工骨行椎体后凸成形可以有效增加椎体强度、稳定椎体、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摘要 背景: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通过球囊加压扩张在椎体内形成周围有相对致密松质骨的空腔,可有效降低骨水泥渗漏率,同时扩张的球囊有助于塌陷椎体的复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目的:回顾性分析手法复位后将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渗漏情况及对椎体高度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8-02/2010-06华北石油总医院骨科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1例,41椎体。平均年龄69(53~82)岁。并于术前手法按压使腰部过伸复位。观察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椎体高度恢复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 结果与结论: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8~13(11.0±1.6)个月。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由术前6.7±1.9下降至术后1.3±1.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椎体高度由术前(15.7±5.2) mm恢复至(20.2±4.5) mm,椎体高度显著恢复(P < 0.05)。发生骨水泥渗漏3例,均无明显临床症状。说明术前手法复位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将骨水泥注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以显著恢复椎体高度,止痛效果良好且无严重渗漏发生。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骨水泥;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38  相似文献   

3.
背景: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注入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疗效。 方法: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单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58例,58个椎体。病变位于T6~L4椎体,以T10~L2胸腰段发生多见。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麻方法,患者俯卧于脊柱外科手术架上,在C臂透视下行单侧或双侧椎弓根穿刺,注入骨水泥。 结果:发生骨水泥渗漏8例,骨水泥沿后纵韧带渗漏至邻近椎体后缘1例,椎体外边缘6例,皮下1例,但患者没有临床症状。治疗后脊柱 X射线片显示椎体高度有所恢复,脊柱后凸畸形改善。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疼痛缓解率100%,视觉模拟评分、后凸角度、活动能力评分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 05),治疗后6个月与随访结束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 05)。 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注入骨水泥治疗能够明显缓解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导致的疼痛,并可以部分恢复椎体高度和脊柱后凸畸形,有利于改善脊柱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胸腰椎骨折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09.47.040  相似文献   

4.
背景:椎体成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确切,但一些热点问题仍无定论。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技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过程中穿刺损伤、骨水泥注射剂量、多椎体成形及骨水泥渗漏等问题的解决方案。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87例137个椎体。全部经单侧椎弓根穿刺,骨水泥稀薄期注射,骨水泥注射量为3~7.5 mL,胸椎3 mL以上,腰椎4.5 mL以上,平均4.8 mL,多椎体者均一次手术完成。 结果与结论:随访6~30个月,治疗后第2天和最终随访时患者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1)。所有患者胸腰背疼痛明显缓解,其中58例疼痛完全消失;1例术中出现骨水泥单体中毒症状,28例出现不同程度骨水泥渗漏,但未出现临床症状。137个椎体中骨水泥渗透达到和超过中线119个,占87.2%。提示椎体成形技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骨水泥稀薄期注射能够获得良好的渗透效果;在局麻药限量范围内,一次可完成3个以上椎体成形;严格正规的操作技术是预防骨水泥渗漏灾难性并发症最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技术操作时需用2个球囊在椎体内同时协调扩张,并在形成的空腔内注入骨水泥,但专用球囊价格昂贵,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开展。采用单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可降低手术费用,但此干预过程中介入的骨水泥填充物生物相容性及椎体后凸成形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目的:应用单个球囊分别在椎体两侧先后扩张,并在其形成的空腔内行骨水泥填充,观察骨水泥填充物生物相容性及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效果。 设计:前后对照观察。 单位: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影像科。 对象:纳入2004-05/2005-05在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医学影像科应用单球囊技术治疗的患者22例,累及椎体31个,男5例,女17例;年龄68~85岁。纳入对象均为疼痛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CT和MRI确定椎体后壁完整,脊髓无受压表现;均对治疗方案和实验知情同意。实验和治疗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方法:治疗采用冠龙公司的国产椎体后凸成形专用器械[批准文号:鲁药管械(准)字2004第2150017号]包括穿刺器械和可膨胀球囊。骨水泥为国产丙烯酸树脂骨水泥Ⅲ [批准文号:国食药监械(准)字2005第3650267号]。在X射线监测下,经双侧椎弓根穿刺伤椎,使用单球囊先后置入两侧,完成球囊扩张,改善椎体高度。 主要观察指标:①观察术中、术后骨水泥生物相容性。②观察术后72 h内疼痛缓解状况,椎体高度恢复和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情况。 结果:①骨水泥生物相容性:1例1个椎间隙发现少许骨水泥渗漏,但无临床症状,余椎体无明显骨水泥渗漏的X射线平片表现;未发现炎症和排斥反应。②疼痛缓解:22例患者术后72 h内疼痛均明显缓解。③椎体高度恢复和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情况:单球囊扩张并骨水泥填充矫正前伤椎椎体前缘和中部高度平均分别丢失(14.70±4.21)mm和(10.62±4.11)mm,矫正后平均分别丢失(10.38±4.23)mm和(6.45±4.04)mm。Cobb角由矫正前平均(21.15±6.33)°,矫正后为(11.64±4.33)°。 结论: 临床结果证实骨水泥与宿主生物相容性好,发生渗漏时无特殊宿主不良反应。应用单球囊扩张并骨水泥填充矫正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6.
背景:老年性骨质疏松、骨髓瘤和转移性肿瘤时往往发生多个椎体的病变和压缩,但文献对多发性椎体病变的成型治疗报道较少。 目的:探讨多椎体胸腰椎病变一次性经皮穿刺注入骨水泥椎体成形的治疗效果和相关材料与宿主反应的注意事项。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试验,病例来自2004-11/2008-10十堰市太和医院脊柱外科、康复科和肿瘤科等。 对象:选择十堰市太和医院脊柱外科、康复科、肿瘤科等收治的老年性骨质疏松合并压缩性骨折、多发性骨髓瘤和溶骨性转移性肿瘤患者31例,男14例,女17例;年龄56~82岁。 方法:对31例2个以上椎体异常的患者进行一次性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局麻下先后采用椎弓根入路穿刺病变椎体,在严密监测下依次向各病变椎体内加压注射骨水泥,术后观察椎体内骨水泥注入情况和患者的反应,术后1周评价治疗效果。 主要观察指标:一次性椎体成形的数目,椎体穿刺成功率,骨水泥注射量、椎体内骨水泥分布情况,骨水泥向椎旁软组织和静脉泄漏情况,疼痛缓解及有无并发症发生。 结果:共进行33次75个椎体的成型治疗,最少1次2个椎体,最多1次5个椎体,平均1次进行2.27个椎体成型;各椎体内骨水泥注射剂量4~12 mL,平均7.5 mL,椎体内骨水泥均匀充填49个,部分充填椎体者26个;注入骨水泥中未发生明显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缓解,其中明显缓解或消失者20例,部分缓解者11例。 结论:经皮穿刺注入骨水泥椎体成形是治疗椎体病变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多椎体一次性成形治疗要求合理的骨水泥注射方法和剂量以及严密的治疗过程中的监测。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术已成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首选方法,但其骨水泥注入后邻近椎体骨折并发症也在逐年增加,椎体成形过程中常采用黏丝期骨水泥注射,而骨水泥注射时状态可影响其在椎体内分布。 目的: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注入黏丝期骨水泥后再骨折的原因。 方法:2006-07/2009-11对11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术中DSA机透视引导下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调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至黏丝期后经工作通道注入,并观察疗效。 结果与结论:每个椎体注入骨水泥2.4~6.0 mL,平均(3.40±1.02) mL。术中骨水泥渗漏至椎旁14例,椎间隙内15例。患者术后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61±2.82)个月,未发现特殊的材料和宿主反应,29例患者疼痛再发,其中15例经MRI证实手术相邻椎体发生新鲜骨折,再次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手术后疼痛症状缓解。结果提示经皮椎体成形注入黏丝期的骨水泥后应力集中、术中灌注剂渗漏椎间隙等综合因素增加了术后相邻椎体再次发生骨折的危险,寻找理想的骨水泥替代物将成为今后临床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骨水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骨质疏松;经皮椎体成形术;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5.024  相似文献   

8.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是一种治疗骨质疏松症所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新方法,目前已经在各大医院广泛开展,但是在临床上很多病例有多个椎体的骨折,采用经典的手术方法操作次数多,增加手术风险,射线暴露量大,医疗费用高。 目的:观察单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老年多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疗效。 方法:选择2007-06/2009-06巢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和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骨一科收治的多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12例(29椎),根据治疗前MRI信号改变判断疼痛性椎体并进行选择性单侧穿刺球囊扩张后凸成形的治疗。根据目测类比评分评价手术前后疼痛变化,观察治疗后症状改善、骨折复位情况及有无并发症发生。 结果与结论:12例穿刺均顺利完成,48 h内疼痛缓解,平均随访14个月。治疗后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 < 0.01)。椎体前缘、中部、后缘平均高度治疗前低于治疗后,至末次随访椎体复位后前缘、中部、后缘平均高度未见明显丢失(P > 0.05)。治疗前穿刺侧与对侧椎体高度差距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治疗后两侧差距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前后同侧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提示对多椎体压缩骨折采用选择性单侧穿刺后凸成形治疗,临床效果满意,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射线暴露和治疗费用,适于老年多椎体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治疗。 关键词: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后凸成形;骨水泥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5.025  相似文献   

9.
球囊扩张椎体后注入丙烯酸树脂骨水泥重建脊柱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丙烯酸树脂骨水泥经皮球囊后凸椎体成形治疗脊柱转移瘤重建脊柱稳定性的特点。 方法:选择2006-10/2008-01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33例椎体转移瘤患者行球囊后凸椎体成形术治疗。所有病椎伴有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并压缩骨折,经皮球囊后凸椎体成形在C臂X射线机的监视下完成,行双侧椎弓根穿刺,分别置入球囊,扩张椎体后注射丙烯酸树脂骨水泥,胸椎注射骨水泥平均量3.6 mL、腰椎4.8 mL。随访6个月,评估材料与宿主生物相容性、病椎高度的变化及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及活动能力。 结果: 33例49个椎体中有43个椎体经皮球囊后凸椎体成形均一次成功。5例因肿瘤全身转移死亡。43个锥体进入结果分析。①病椎高度比较:手术前后椎体前缘[(2.2±0.6)cm,(2.6±0.6) cm]和后缘高度[(2.6±0.6) cm, (2.9±0.7) cm],经配对t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术后椎体高度较术前增高。②术前目测类比评分为(8.1±0.5) 分,术后24 h、1周和6个月分别为(2.1±1.4) 分、(1.3±1.6) 分和(0.9±1.5) 分, 4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前活动能力评分为(3.4±0.5) 分,术后24 h、1周和6个月分别为(1.6±0.8) 分、(1.3±0.6) 分和(1.3±0.6) 分,4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呈线性趋势。③术前3例有神经根受损症状者术后缓解不明显;术中1例发生骨水泥椎管内渗漏及时改为开放手术,未发生神经受损症状;2例发生椎旁静脉内渗漏,未出现临床症状。除死亡者其余椎体未进一步压缩。 结论:丙烯酸树脂骨水泥能有效增高压缩椎体高度,改善后凸畸形,增强病椎强度和稳定性,与宿主生物相容性好,经皮球囊后凸椎体成形微创手术能迅速缓解椎体转移瘤引起的疼痛。  相似文献   

10.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明显改善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过程,但临床上对于单侧入路还是双侧入路还存在一定争议。 目的:对比单侧与双侧入路脊柱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方法:全面收集椎体单侧与双侧入路脊柱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由两个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并采集数据,在严格文献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Meta系统评价。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篇文献,241例患者。在止痛及骨水泥渗漏方面,两种脊柱入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99,P=0.56);在改善后凸角度方面,双侧入路优于单侧入路(P=0.05);在手术时间方面,单侧入路优于双侧入路(P < 0.000 01)。表明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均能明显减轻疼痛,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二者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双侧入路可更好地改善脊柱后凸角度,但手术时间较长;鉴于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结论尚需更多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在国内外均积累了相当多的临床经验,但尚缺乏循证医学方面的依据。 目的:采用Meta分析评价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以及安全性。 方法:搜集国内应用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对比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文献,并追查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至少两位系统评价员做独立文献筛查、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不同意见请第三者裁决。使用统计软件RevMan 5.0完成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经筛选,最后纳入7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包括受试患者398例,其基线情况一致,具有可比性。5篇文献的随访时间为6周,2篇为4周。结果提示,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均是治疗国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且在改善目测类比评分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在改善Cobb角及治疗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方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均优于经皮椎体成形(P < 0.001,P=0.05)。因纳入文献和样本量有限,建议进行大样本、长期随访的高质量临床试验,提供更佳循证证据。  相似文献   

12.
背景:椎体成形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原因,是骨质疏松的发展过程,或是骨水泥增强、椎体成形干预造成的? 目的:用有限元方法观察椎体成形对相邻椎体的力学影响,分析相邻椎体继发骨折的病因。 方法:利用MIMICS软件,对1例T12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CT图片进行预处理后导入ABAQUS软件中建立T10~L2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经椎弓根单侧和双侧入路椎体成形,设置0.3,1.0,4.0 MPa 3种轴向载荷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成功建立了椎体成形前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当轴向压力以0.3,1.0,4.0 MPa增加后,椎间盘、软骨终板和椎体整体的应力也成比例增加。椎体成形后增强椎体(T12)上、下终板骨水泥注入侧的应力增强区域范围减少,所受最大应力明显减少;邻近椎间盘及椎体的应力分布无明显变化;T12相邻椎体(T11、L1)及远端椎体(T10、L2)所受最大应力无明显改变。提示椎体成形后引起上下相邻椎体继发骨折的并发症可能和生物力学结果改变无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要使椎体成形术单侧入路获得双侧入路的力学分布效果,需要改进单侧入路的穿刺路径及注射方法。在前期临床实践中作者设计了三维穿刺导向器,在其导引下穿刺到位理想,采用退针注射法注射骨水泥,使得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更加合理,临床效果得到了提高,但是否在力学分布上与双侧相同?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椎体成形过程中单侧入路退针法注射骨水泥的生物力学变化,并与双侧固定点注射骨水泥的方法对比。 方法:采用的原始影像来自一位男性患者,76岁,L1椎体骨质疏松性疼痛。患者伤椎采用单侧入路退针法注射实施椎体成形术,进针点选择左侧椎弓根近中心部位,内倾角度为24.5°,先将针穿刺到达椎体的前中1/3部位,注射骨水泥3 mL,然后缓慢向后退针至椎体的1/2部位,并停留3 min,注射2 mL,再退针到椎体的中后1/3部位注射1 mL。模拟双侧入路,每侧注入3 mL骨水泥,获取椎体L1~2节段断层图像,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对椎体上表面分别依次施加载500,1 000, 1 500,2 000,2 500 N的轴向压缩负载,进行生物力学对比分析。 结果与结论:随着施加负载的增加,应变和应力也逐渐增加,椎体呈现弹性性质,出现了近似线性的小变形情况。双侧固定点和退针注射法注射骨水泥在轴向压缩不同负载下应力和应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椎体成形过程中单侧入路退针注射法和双侧固定点注射骨水泥的生物力学分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背景:1987年首次报道经皮椎体成形应用于临床,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以及椎体肿瘤并取得良效,但仍有一些问题需关注和探讨。 目的:对国内外骨水泥材料在经皮椎体成形中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了解椎体成形的主要理论观点及存在的争议问题。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8-01/2011-01 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vertebroplast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2006-01/2011-01 CNKI数据库相关文章,检索词为“椎体成形”,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文献725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8篇。 结果与结论:经皮椎体成形应用于临床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以及椎体肿瘤取得良效,它既可以消除或缓解疼痛症状,又能够加固和强化椎体从而防止进一步塌陷。但如何选择病椎,单侧还是双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还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的注入时机和注入量,如何避免穿刺损伤以及骨水泥的渗漏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发生率为2.4%~23%,并且6个月内2/3骨折发生于邻近椎体,其原因是骨质疏松的发展,还是骨水泥强化的结果,目前存有争论。 目的: 应用脊柱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生理载荷作用下,椎体后凸成形后相邻椎体终板的应力变化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老年骨质疏松女性胸腰椎CT扫描资料,利用一系列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构造相对应的T12-L1-L2骨质疏松性椎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L1椎体为楔形压缩骨折椎体(前缘高度较正常降低60%),模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模型,复位骨折椎体(L1椎体高度较正常降低10%,代表骨折椎体复位),在L1椎体内置入2个对称的圆柱体PMMA骨水泥块共约4 mL。分析轴向压缩、前屈和后伸3种加载状态下正常椎体、手术前后相邻椎体的应力变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正常椎体比较,L1压缩性骨折模型和椎体后凸成形后模型相邻椎体终板最大应力值分别增高76%和27%;椎体后凸成形模型后部结构的应力水平较正常椎体平均增加13.2%,其中椎弓根增加4.5%,峡部增加6.15%和关节点增加25.6%。与 L1椎体压缩性骨折模型相比,L1椎体后凸成形后椎弓根、峡部和关节突应力均有所降低。结果说明椎体后凸成形后,T12椎体下位终板和L2椎体上位终板的应力值在各种状态下均较正常椎体增加,应力增加可能导致终板骨折可能性增加,进而导致相邻椎体骨折的风险性增加,这一观点尚需进一步研究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摘要 背景:胸腰椎退变性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时,临床治疗棘手。采用椎体骨水泥灌注可增强椎弓根螺钉及脊柱稳定性。 目的:观察椎体骨水泥灌注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后稳定性在治疗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骨水泥灌注技术参数及固定节段选择对结果的影响。 方法:39例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疾病患者采用骨水泥灌注强化椎体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减压神经根松解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术前及术后6,12,24,36个月随访进行JOA评分,计算手术改善率;行X射线片及MRI检查,并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 结果与结论:置入螺钉过程中未发生因骨水泥渗漏、放热效应及毒性反应引起并发症;手术时间90~180 min,置入失血量600~1 000 mL,单椎体操作时间8~12 min;单椎体骨水泥用量3.5~5.0 mL。置入前JOA评分平均11分,置入后1年随访平均为23分,改善率66.7%;末次随访平均25分,改善率77.8%。1例置入后2年发生固定节段上方椎体压缩性骨折。随访期间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和脱出;无断棒现象发生。结果提示,椎体骨水泥灌注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后的稳定性,是治疗骨质疏松症合并腰椎疾病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腰椎;骨水泥;椎体成形;椎弓根螺钉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39  相似文献   

17.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恶性肿瘤(附2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恶性肿瘤引起的剧烈疼痛的有效性。方法椎体恶性肿瘤患者共23例,肺癌椎体转移11例,乳腺癌椎体转移5例,骨髓瘤2例,原发性淋巴瘤2例,膀胱癌椎体转移1例,不明来源的恶性椎体肿瘤2例。诊断根据平片、CT、MR和ECT。入院时所有患者均有背部疼痛症状,6点疼痛评分为4.18±0.51分,运动能力评分4.83±0.39分。采用椎弓根入路,以配套活检针抽取组织学标本,配置1.3~1.8g/ml的骨水泥,将骨水泥缓慢注射到椎体中,使骨水泥在椎体病灶内分布、铸形。结果23例33节椎体成形术都获得成功,每节椎体注射骨水泥0.5~7ml。术后2d评估疗效9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10例明显缓解,2例中度改善,2例改善不明显。平均疼痛评分降为0.81±0.67,平均运动功能评分1.72±0.41。配对t检验术前、术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恶性肿瘤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明显提高晚期恶性椎体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为避免单纯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出现的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合并植骨时出现的骨折不愈合、后凸畸形丢失,而发展的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合并椎体成形技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已有应用,但其生物力学方面鲜有研究。 目的:观察应用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 方法:12个冻存的新鲜胸腰段脊椎(T12~L2)标本,用于制备胸腰椎骨折模型,备测试。分为3组,经皮椎体成形术组:给予经单侧椎弓根注入低黏度的含对比剂骨水泥5~7 mL;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于T12、L2椎弓根置入螺钉;强化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同时行伤椎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测试各组静态最大抗压强度及刚度。 结果与结论:骨水泥分布面积皆大于50%,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最大静态抗压强度与刚度均小于强化组最大强度和刚度(P < 0.05)。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椎弓根螺钉较小强度下出现弯曲,而强化组在达到极性轴向压缩强度时才出现弯曲。提示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提高了固定的强度及刚度,并且维持了复位伤椎高度,提高了稳定性,减少了椎弓根螺钉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摘要 背景:非感染性椎体缺血性坏死是一种较少见的椎体缺血坏死,表现为椎体压缩骨折,国内的报道较少。可能与该病的发病率低对该病认识不足有关。 目的:分析非感染性椎体缺血坏死的特点,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该病的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治疗12例非感染性椎体缺血坏死的疗效。经皮椎体成形手术均在透视监测下经椎弓根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治疗前后疼痛状况,通过侧位片测量经皮椎体成形术前后椎体前缘和中央的高度。 结果与结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12个非感染性椎体缺血坏死,骨水泥注入量平均为(6.0±1.5) mL,术后疼痛完全或显著缓解10例(83%),部分缓解2例(17%)。目测类比评分法评分从术前的9.08±0.76降为后2.33±1.43和术后6个月1.08±0.95 (P < 0.01)。经皮椎体成形3 d后椎体高度恢复平均为前缘2.2 mm,中央3.2 mm。结果提示,经皮椎体成形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是一种治疗非感染性椎体缺血坏死的有效方法,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并能部分恢复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20.
2007-03/2008-12东莞市人民医院骨科行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治疗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2例,平均年龄71岁,其中女性患者8例。共计19处椎体压缩性骨折。每例患者依次使用体位与球囊进行复位。手术前患者站立侧位骨折椎影像与患者过伸位X射线片相比较。随后患者进行单侧球囊后凸成形术。应用X射线片评估体位治疗与椎体后凸成形恢复椎体高度的百分比。在椎体中部所获得椎体高度恢复比,通过后伸体位是10.4%(中位数11.1%),而球囊后凸成形为57.0%(中位数62.2%),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01),球囊后凸成形获得额外46.6%的椎体高度恢复。通过手术体位复位,51.2%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有>10%的椎体中部高度恢复,而90.7%的骨折通过球囊后凸成形恢复至少10%的椎体高度(P < 0.002)。虽然试验结果支持通过体位治疗椎体压缩骨折,但在恢复椎体高度方面,球囊椎体后凸成形大于体位治疗4.5倍,并超过80%最终复位。如果恢复椎体高度是最终目的,球囊椎体后凸成形很明显优于单纯体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