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例1 女,13岁。生后即活动后心悸、气促并口唇青紫。查体:明显发绀,杵状指(趾),胸骨左缘2、3肋间有3/W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右心室肥厚。胸部x线示肺血少,心胸比率0.48。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右心室双出口,十字交叉心,中央型房间隔缺损3cm,室间隔缺损2.5cm,左上腔静脉引流至左心房,肺动脉瓣狭窄。心导管检查和右心室造影示上下心室,右心室位于左心室前上方,室间隔水平位,右心室发出主动脉和肺动脉,肺动脉瓣狭窄。导管从右心房经房间隔交通至左心房,至左上腔静脉,经室间隔交通至右心室。右心房压10/3mmHg(1mmHg=0、133 kPa),右心室压106/2mmHg,左心室压106/4mmHg。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右心室双出口,中央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上下心室。2002年8月在全麻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术中见心房正位;右心耳异构;右心室增大,位于左心室前上方;右心室发出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动脉位于肺动脉的左前方,肺动脉瓣环和肺动脉瓣狭窄;双上腔静脉,左上腔静脉引流至左心房;动脉导管未闭,约0.3cm。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18岁。因活动后心悸、气促、咯血痰于2004年6月14日收入我院。入院查体:上肢血压135/50 mmHg(1kPa=7·5mmHg),下肢血压160/60 mmHg,无紫绀,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扩大,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连续性心脏杂音。心电图示右心室肥大,胸部X线片示肺血增多,右侧较左侧明显,心影增大。心脏超声心动图示右心室增大,动脉导管未闭,直径约1.0 cm,主动脉根部有异常血管通道。于2004年6月18日在体外循环下手术,术中见主动脉直径约2.0cm,肺动脉主干直径约2.8 cm,直接延续至左侧肺动脉,右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根部右侧后方,直径约1.5 cm,动脉导…  相似文献   

3.
<正>孕妇26岁,孕1产0,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婚前接触苯、甲苯3年,无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孕34周产前超声:胎儿双顶径8.74cm,头围30.51cm,股骨长约6.67cm,肝、胃、肾脏、膀胱及四肢正常;胸骨旁四腔心切面示心房正位,心室右襻,大动脉起源正常,左右心室基本对称,降主动脉位于脊柱前方;升主动脉长轴切面示主动脉根部发出左侧颈总动脉,沿气管左侧绕行(图1A);主动脉弓切面示主动脉弓部仅见右侧颈总动脉、右侧锁骨下动脉(图1B);三血管-气管切面示肺动脉和动脉导管位于气管左侧,主动脉弓位于气管右侧,左锁骨下动脉发自降  相似文献   

4.
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u QY  Li HY  Zhang MK  Chen XP  Pan GY  Xi JC  Xue H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2):805-807
目的总结心外管道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ECTCPC)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并就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手术效果进行讨论。方法1998年6月至2006年12月,68例先天性心脏复杂畸形的患者接受了ECTCPC。包括单心室伴有大动脉转位、肺动脉瓣狭窄45例:三尖瓣闭锁、右心室发育不良19例;三尖瓣下移畸形并右心室发育不良4例。其中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6例,双向Glenn术后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18例(其中包括单心室、肺动脉闭锁、左肺动脉狭窄双向Glenn术后1例),单心房、单心室、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多发粗大体肺侧支1例。全组采用体外循环下手术共57例,其中8例患者因需要矫正心内畸形在主动脉阻断下手术外,其余49例均在全身麻醉并行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非体外循环下手术11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为2.9%。其中1例死于术后反复肺内出血,1例死于上消化道反复大出血。66例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个月至8年,无晚期死亡。所有患者症状消失,血氧饱和度90%~96%,恢复良好。结论ECTCPC方法简便易行,术后并发症较少,效果好,较其他术式有较大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左上腔静脉(LSVC)回流异常的外科治疗价值。方法1999年4月~2004年12月我院共收治先天性心脏病伴LSVC回流终点异常患者19例,年龄2.7个月~6.5岁,体重3.1~15.0kg。合并复杂先天性心脏病9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4例、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D)伴房间隔缺损(A SD)2例、法洛四联症(TOF)3例,右心室双流出口(DORV)1例。对LSVC的处理方法采用房间隔重建、LSVC移位合并心房间隔重建、LSVC连接到右心房、腔静脉-肺动脉吻合、部分性无顶冠状窦(中间位)的修补。结果全组死亡1例,系LSVC合并DORV和肺动脉高压,主要表现为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左侧腔静脉-肺动脉吻合的血流梗阻,严重低心排血量、低氧血症致肾功能不全死亡。术后右心房压9~18 mmHg。出院时行双心室修补术者术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0.98~1.00,行单心室修补或分期手术者术后SpO20.79~0.88。出院前所有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LSVC回流和肺静脉回流均通畅。随访3个月~2年,所有患者活动量增加、心功能改善。结论对LSVC回流终点异常须根据不同的合并畸形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尤其对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避免使用腔静脉-肺动脉吻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双调转术(Double-Switch手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Double-Switch手术方法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Double-Switch手术方法纠治房室连接和心室大动脉连接不一致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儿3例,其中1例为纠正型大血管错位、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伴轻度三尖瓣反流,2例为房室连接不一致、右心室双出口、肺动脉狭窄、室间隔缺损、三尖瓣轻一中度反流。心房内采用Senning术,心室内采用Rastelli术的方法,从解剖上彻底予以纠治。结果 手术均取得成功,恢复顺利,分别术后11d、18d和21d出院。术后随访心电图窦性节律,超声检查示心功能正常,腔静脉、肺静脉血流通畅,同种带瓣管道和心内隧道血流无梗阻。结论 对房室连接和心室大动脉连接不一致病例,特别是解剖右心室功能不全和三尖瓣反流者,应首选Double-Switch手术。  相似文献   

7.
病人 病儿男,9岁。运动性心悸、气促9年。查体:无发绀,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3—4/Ⅵ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肺动脉瓣听诊区第2音分裂、亢进。心电图示右心室肥厚。X线胸片示双肺血多,肺门影增大,左侧二弓凸出,心胸比率0.57。心脏彩色超声示两组房室瓣开向共同左心室腔,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63ml,射血分数0.80。心导管和造影示心室主腔为左心室结构,小的残留右心室位于主腔的左前上方,两者通过室间隔缺损相通,主动脉起源于残留右心室,肺动脉从左心室主腔的右侧后上方发出,形成左侧大动脉转位,未见肺动脉狭窄,右肺动脉显著扩张;测左室压132/3mmHg(1mmHg=0.133kPa),肺动脉压52/31mmHg,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心房及大动脉双调转术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 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行心房及大动脉双调转手术17例.8例行Senning+大动脉调转术,年龄11个月~11岁,中位年龄3.7岁,其中7例合并肺动脉高压,1例合并肺动脉瓣下狭窄,3例曾行肺动脉环缩术-左心室锻炼.9例行Senning+ Rastelli手术,年龄5~24 岁,中位年龄9.0岁,其中5例行室缺扩大术.结果 Senning+大动脉调转手术组主动脉阻断183~282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14~984 h,引流208~1496 ml.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后病愈出院;右侧膈肌麻痹1例,行膈肌折叠术后病愈出院.Senning+ Rastelli手术组主动脉阻断132~380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18~276 h,引流108~1780 ml,术后ECMO辅助循环1例,因低心排综合征死亡1例.结论 对于年龄较大的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病儿,心房及大动脉双调转术近期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病儿女,12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全身发绀,有蹲踞现象。查体血压右上肢90/70mmHg(1mmHg=0.133kPa),左上肢100/70mmHg,右下肢110/70mmHg,左下肢110/80mmHg。口唇及颜面发绀,心率80次/min,律齐,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4/VI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杵状指(趾)。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电轴右偏(109°),右室肥厚。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0.53,双肺血稀疏,心腰凹,右室增大,双上腔静脉可疑。心脏彩色超声示右心房、室增大,左心腔内径相对较小,主肺动脉及分支内径正常。左室长轴及大动脉短轴切面显示主动脉大部分发自右室,主动脉在右前,肺动脉在左后;右室流出道8mm;室间隔与主动脉前壁回声连续中断23mm;左上腔静脉永存。动脉血气分析PCO_235mmHg,PO_252mmHg,SaO_20.87。经皮四肢末梢血氧饱和度左上肢0.87,右上肢0.86,双下肢均为0.87。左、右心血管造影见两大动脉均起自右室,右室流出道狭窄,膜部室间隔缺损,主动脉弓于左锁骨下动脉后中断,右锁骨下动脉及降主动脉由主动脉侧支形成(图1~8)。图1右心室造影示右室流出道狭窄图2、3右心室造影示升主动脉、主肺动脉同时显影,膜部室间隔缺损,右室流出道狭窄,肺动脉发育佳图4猪尾心导管经右股动脉(测压证实)到达侧支形成的降主动脉起始处造影,见造影剂向下快速充盈图5心导管经右桡动脉、右锁骨下动脉(测压证实)进入降主动脉造影,见造影剂向下快速充盈图6心导管经右桡动脉、右锁骨下动脉到达侧支形成右锁骨下动脉和降主动脉的共汇处造影,见造影剂向两处快速充盈图7心导管经左桡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进入升主动脉造影,见左、右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均显影,右锁骨下动脉未显影,左锁骨下动脉以后主动脉弓中断图8图7的下一时相,见大量侧支形成右锁骨下动脉及降主动脉2004年8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术中见主动脉∶主肺动脉为2∶1,右室扩大,右室流出道肌性狭窄,肺动脉瓣环狭窄,直径0.5cm。肺动脉瓣二瓣化畸形,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发育良好。嵴下型室间隔缺损3.0cm×2.5cm大小。主动脉骑跨70%以上,二尖瓣与主动脉瓣有纤维连续。左上腔静脉永存。疏通右室流出道,血管片补片关闭室间隔缺损,垫自体心包的涤纶片跨肺动脉瓣环加宽右室流出道。考虑病儿主动脉系侧支循环丰富,对主动脉中断未处理。术终测上、下肢动脉平均压差仅10mmHg。病儿术后恢复顺利,术后10d痊愈出院。现已随访28个月,病儿恢复正常生活和学习。讨论主动脉弓离断罕见,病死率较高,在先心病婴儿尸检中,发现率为1.4%〔1〕。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是最常见的合并畸形,亦可合并永存共同动脉干、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大动脉转位、右肺动脉起源异常、右肺动脉闭锁和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右肺动脉等。心血管造影是术前确诊、分型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MRI和UFCT也是诊断本症的重要手段。外科手术可一期根治,也可分二期进行,先恢复主动脉弓连续性、再矫治合并畸形。目前倾向一期手术〔1-4〕。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避免和减少体外循环手术中的意外。方法 分析4例体外循环意外发生的原因,并总结处理的经验。结果 在4例体外循环手术中,2例发生上腔静脉引流不畅,其中1例合并心室纤颤,死于心力衰竭;另1例经再插端孔导管后上腔静脉引流明显改善。1例由于肺动脉壁损伤发生较多的渗血,经用3/0尼龙线修补动脉裂口,出血停止。1例术中出现心室纤颤和“石样心”,把左心室引流管退回心房后,石样心消失。结论 为了减少体外循环手术中的意外,选择合适的腔静脉导管,掌握补钙时机,避免左心引流管插入过深,避免主动脉阻断钳误伤主肺动脉壁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急性大块肺栓塞手术治疗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人 男 ,4 2岁。突发呼吸困难 ,加重 1d ;右小腿肿痛 1个月。查体 :呼吸急促 ,口唇发绀 ,双肺呼吸音粗糙 ,心率 110次 min ,P2 亢进。超声心动图示右肺动脉开口处有 2 4cm×1 4cm较强回声团块 (图 1) ,肺动脉压力 74mmHg(1mmHg =0 133kPa) ,室间隔反向运动 ;PaO2 <6 0mmHg ,PaCO2 2 5mmHg;NYHA心功能IV级。2 0 0 3年 1月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手术 ,纵行切开主肺动脉见一陈旧性血栓头部 ,位于右肺动脉开口处 ,将开口完全堵塞 ,完整取出大块血栓 ,长 12cm ,直径 2cm(图 2 )。直视下用镊子、卵圆钳配合吸引器彻底清除右肺动脉远端及左肺…  相似文献   

12.
超声技术及探头的不断改进,使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术中的应用发展很快。在一些医院的某些手术,TEE已成为常规的监测手段。检查步骤TEE检查一般可分为四个步骤:1、心底短轴图:超声探头从门齿到进入食管约25~30cm,探头位于左心房后,可观察主动脉瓣、近端升主动脉、近端冠状动脉、心房、心耳、上腔静脉、下腔静脉、房间隔、肺静脉和近端肺动脉。  相似文献   

13.
2010年8月收治一对同卵双胞胎同患室间隔缺损型肺动脉闭锁(PA/VSD),经一期根治手术治愈.现报道如下.患婴 例1男,18月龄.足月顺产,出生体重2.5 kg.生后即发现口唇肢端发绀,无晕厥史.查体:营养不良,发育差,口唇发绀,杵状指(趾),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前区触及震颤,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连续性杂音,P2消失,腹膨隆,肝右肋下2指,质中,移动性浊音阴性.动脉血气分析提示血红蛋白(Hb) 156 g/L,红细胞压积(HCT)0.46,脉搏氧饱和度(SPO2)0.52.胸部X线片提示心影增大,肺动脉段凹陷,肺血少.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电轴右偏40°.心脏超声提示右室流出道管状发育不良,肺动脉瓣未见明显启闭,肺动脉主干明显狭窄;嵴下型室间隔缺损(VSD),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成像(MRI)证实超声诊断,肺动脉瓣口高度狭窄或闭塞,瓣环内径约0.32cm,肺动脉干发育不良内径0.39 cm,左、右肺动脉内径为1.2cm、1.39 cm,VSD内径1.5cm,ASD内径0.5 cm,降主动脉与左肺动脉间可见内径0.32 cm异常管道相通,余未见主肺动脉侧支血管,主动脉骑跨,左、右心室发育可,右心室肥厚.临床诊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型肺动脉闭锁,合并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和评估纠正型大血管错位伴肺动脉狭窄病儿采用双调转(Double-Switch)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1年8月至2008年12月采用Double-Switch手术行纠正型大血管错位伴肺动脉狭窄21例.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3.5个月至6.3岁,平均(31±18)个月;体重6~28 kg,平均(13.1±6.5)kg.室间隔缺损(VSD)为膜周型15例,远离大动脉1例,肺动脉下5例.轻度二尖瓣反流2例,中度反流2例.采用Senning+Rastelli手术方法 .13例右心室与肺总动脉的连接采用牛颈静脉管道.结果 全组均生存.体外循环转流156~287 min,平均(202.0±35.8)min;主动脉阻断93~161min,平均(138.0±19.8)min.均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随防2~5年,上腔静脉流速增快3例(1.8~2.2)m/s,其中1例术后2.6年再次手术解除上腔静脉梗阻,余2例在随防中;肺静脉回流均无明显梗阻;牛颈静脉管道通畅,解剖右室流出道连接处梗阻2例,压力阶差在30~45 mm Hg(1 mm Hg=0.133kPa),尚在随防中.结论 Double-Switch手术纠治纠正型大血管错位伴肺动脉狭窄的复杂型先心病,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仍需进一步随访,以观察这类复杂手术方法 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双向Glenn分流术治疗儿童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双向Glenn(BDG)分流术在治疗儿童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1999年1月至2004年10月,对155例具有Fontan术高危因素的复杂先心病作BDG术。高危因素包括:年龄<2岁,左和(或)右肺动脉狭窄,平均肺动脉压升高,房室瓣反流及体静脉或(和)肺静脉异位回流等。术前诊断包括单心室(53例)、右室双出口(44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9例)、纠正性大动脉转位(4例)、三尖瓣闭锁(9例)、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完整(11例)、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17 例)、上下心室(7例)和法洛四联症伴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1例)。其中56例为内脏异位综合征(HS) (36.1%)。130例和25例分别在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手术。手术类型包括单侧BDG术(84例),双侧BDG术(52例),下腔静脉-肺动脉外管道BDG术(4例),半Fontan术(13例),右半Fontan术十左BDG 术(2例)。其他手术包括完全性肺静脉(TAPVC)(8例)和部分性肺静脉(3例)异位回流纠治术,房室瓣修复术(12例),肺动脉重建术(26例)。结果术后早期平均动脉氧饱和度由术前0.75±0.07升高至 0.86±0.05。手术早期病死率1.9%(3/155例)。结论 BDG分流术可广泛应用于小儿复杂紫绀型先心病,尤适宜于无法行双室修复术,而又存在Fontan术高危因素病儿。HS手术时,术前诊断有无TAPVC十分重要,在作BDG术同时应行TAPVC纠治术。保留肺动脉前向性血流指征为BDG术后PaO2<30 mm Hg,SaO2<0.75,如SaO2>0.85则部分关闭肺动脉干。就医较晚的10岁以上病儿,行下腔静脉-肺动脉外管道BDG术不失为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功能性单心室患者行一期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脏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9月行一期Fontan术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7例、女39例。手术年龄6.27(3.15~17.47)岁,体重17.5(10.0~80.0)kg,术中采用心外管道法55例,改良自体肺动脉下拉法13例,心房内(或心房内/外)管道法17例和心房侧隧道法31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6例(5.1%)。体外循环时间124(61~25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0(19~152)min。术后住重症监护室时间4(1~17)d,呼吸机辅助通气7.3(1.0~181.0)h;出院前动脉血氧饱和度90.00%±4.68%,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10(4~45)d。多元logistic分析模型提示内脏不定位或内脏反位是术后肾功能不全(OR=5.351,95%CI 1.506~19.014)的唯一危险因素;术中主动脉阻断(OR=26.184,95%CI 1.712~400.451)、术前窦性心律异常(OR=6.777,95%CI 1.495~30.721)和主动脉阻断时间60 min(OR=1.036,95%CI 1.002~1.076)是术后胸腔引流的主要危险因素。术后随访病例110例,其中2例中晚期死亡,随访时间17(8~47)个月,1例发生管道血栓形成,无再次手术病例。结论一期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治疗功能性单心室患者的临床疗效满意,现有的分期策略对年龄较大的患者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7.
主-肺动脉窗合并左肺动脉缺如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人女,12岁。胸闷、气促10余年,近2年加重。查体:轻度发绀,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及2/VI级收缩期杂音。血压80/60mmHg(1mmHg=0.133kPa)。动脉血气测得氧分压81.8mmHg,CO2分压32.0mmHg。升主动脉造影示升主动脉与肺动脉同时显影,左肺动脉缺如。彩色超声心动示左房、左室内径增大,主动脉瓣上1.2cm处主动脉环呈“C”形改变,中断约2.0cm,该处主、肺动脉相通。  相似文献   

18.
改良Fontan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改良Fontan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1996年11月~2005年5月,采用改良Fontan手术纠治124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种包括三尖瓣闭锁、单心室、右心室双出口、大动脉错位、肺动脉闭锁、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右心室发育不良等)患者,手术年龄7.6±5.5岁.常温非体外循环下手术19例,体外循环下手术105例.右心房-肺动脉连接17例,右心房-右心室连接19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88例.23例行分期手术.结果 术后早期(术后30d)死亡17例(13.7%),其中行右心房-肺动脉连接者死亡率为23.5%(4/17),行右心房-右心室连接者死亡率为15.8%(3/19),行TCPC者死亡率为11.4%(10/88),同期预留或术后开窗手术死亡率为14.6%(6/41),分期手术患者死亡率为8.7%(2/23).死亡原因低心排血量、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心室颤动等.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9%(21/124),主要为胸腔积液、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和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术后随访89例,随访时间6~65个月.远期再住院率6.5%,再手术率0.9%.3例出现再发性胸腔积液,3例出现心包积液,1例出现下腔静脉梗阻,均经相应的治疗后治愈.其余患者心功能恢复好.结论 改良Fontan手术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功能性单心室的最佳手术方案;房间隔开窗可明显提高术后早期疗效,减少渗出.  相似文献   

19.
非体外循环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非体外循环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0 0 0年 5月至2 0 0 2年 12月 ,9例病人接受了非体外循环下的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其中男 5例 ,女 4例。年龄 4~2 4岁 ,平均 (10 3± 6 4 )岁。体表面积 0 6 5~ 1 6 6m2 ,平均 (0 95± 0 35 )m2 。术前经皮血氧饱和度 0 6 0~0 80 ,平均 0 73± 0 0 6。术中测肺动脉压 10~ 16mmHg(1mmHg =0 133kPa) ,平均 (12 7± 2 4 )mmHg。结果  1例死亡。 1例出现乳糜胸 ,2例术后早期循环不稳定又行外管道与右心房开窗术。所有生存病人出院时无明显发绀 ,呼吸空气时经皮血氧饱和度 0 89~ 0 97,平均 0 94± 0 0 3。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的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操作较为简便 ,术后早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1998年4月至2005年12月行双向Glenn手术治疗68例儿童功能性单心室的经验。方法本组男47例,女21例;年龄5个月~14岁(中位年龄3.7岁);体重6.7~30.0kg(中位体重12.5kg)。右侧双向Glenn手术39例,左侧双向Glenn手术13例,双侧者16例。同期行肺动脉环束3例、肺动脉结扎1例、主动脉-肺动脉分流管道切断缝合术1例、动脉导管结扎6例、大侧支循环切断4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1例、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2例、房室瓣整形4例。结果68例患者死亡3例,病死率4.4%。术后上腔静脉压力(15.9±2.4)mmHg(1mmHg=0.133kPa),较术前的(8.3±1.8)mmHg显著上升(P〈0.01)。术后安静时经皮血氧饱和度(89.3±4.2)%,较术前的(78.4±6.0)%显著上升(P〈0.01)。结论双向Glenn手术治疗功能性单心室效果满意;双向Glenn手术宜保留肺动脉的搏动性血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