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Gao XY  Sun CJ  Ba Y 《中国针灸》2010,30(11):960-962
分析窦汉卿"流注八穴"理论、针下得气说、手指十四法、取穴、用针及治神等学术思想,探讨窦氏对<内经><难经>学术的继承发展以及窦氏学术对后世针灸各家的影响,指出其对提高治疗效果、发展针灸学术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Yi R 《中国针灸》2010,30(8):657-659
管遵惠教授在继承家学及前人经验基础上,致力于针法灸法研究,开拓创新,发展了热针疗法等特殊针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管氏针灸流派。本文着重介绍管遵惠老师针灸学术思想,从经络辨证经验、管氏针灸处方原则及取穴精要、管氏针刺手法、学术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3.
学术流派与学派的形成都是针灸学术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但针灸的学派与学术流派有明显不同,二者所关注的问题在针灸学体系的结构当中处于明显不同的位置,这就决定了学派与流派对于针灸学术发展有不同的影响。针灸学派主要关乎学科的理论与思想,处于学科体系的核心,涉及的问题非常关键、非常集中,数量较为稀少;针灸流派主要关乎技术的特色与优势,处于学科体系边缘的外部,涉及的问题十分发散,数量比较庞大。争鸣中的学派有利于促进主流针灸学体系的发展,繁荣中的流派则是对主流针灸学体系的补充和丰富。各个流派、学派的存在并非永恒,它们的代谢与进化能够更好地推动现代针灸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寿毛 《中国针灸》2007,27(12):935-938
赵缉庵为近代山西名医,祖传中医世家,其学术思想和针灸手法有独到之处,为针灸学的承前启后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贡献有:注重医德,德高望重,首倡"滥传针灸之罪";著书立说,弘扬国学;师古而不泥古,不断创新针具;重视治神,调整阴阳,力倡神、形兼治;导气住痛,针推并用,首创"金针、指针相互为用";继承古代医家和古代针灸方法,首创无痛进针,针灸与按摩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罗兆琚《新著中国针灸外科治疗学》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怡  戴铭 《中国针灸》2005,25(7):505-507
目的:对罗兆琚<新著中国针灸外科治疗学>学术思想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阅读罗兆琚的<新著中国针灸外科治疗学>,并对其分析研究,总结出其中的学术思想.结论:其学术思想价值主要表现为7个方面:推崇针灸医术;发挥针灸外科;阐发病因病机;主张相机应变;重视疔疮喉症;崇尚简明实用;倡导针药并施.  相似文献   

6.
赵海音  李璟 《中国针灸》2007,27(10):745-748
秦亮甫教授综合中医经络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近年来归纳出"头八针"治脑病的学术思想,并将其运用于治疗脑源性疾病及其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本文介绍秦教授以"头八针"为主针灸配合中药治疗癫痫、颈椎性眩晕,以及结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验案。  相似文献   

7.
何天有灸法思想与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何天有教授灸法思想与临床。其灸法学术思想有提倡灸法、针灸并用,热证可灸和灸药结合;其临床灸疗特点有善用铺灸治百病、辨病辨证施灸法和火足力宏起沉疴。  相似文献   

8.
《针灸问对》成书于嘉靖庚寅(1530年),是针灸史上第一部全面评论刺灸法的专著,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设有84个问答,上、中卷论述脏腑经络、荣卫气血、针刺原理及其方法;下卷专论灸法适应证,并附载经络、腧穴、十二经见证等歌赋,内容多取自《素问》《灵枢》及当时通行的针灸书。文章从辨证察形,详审气血;遵本《内》《难》,承丹溪术;灸主温阳,无病忌灸;针主泻实,诊视为务;临床诊疗,圆机活法;见解特殊,力纠时弊等方面阐述了《针灸问对》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9.
纪军  夏勇 《中国针灸》2012,32(9):810-814
黄氏针灸流派以黄鸿舫、黄羡明为代表人物,是沪上针灸流派之一.本文介绍黄氏针灸流派代表人物的简略生平,阐述黄氏针灸流派的三大学术观点:①辨证求因,审因立法;②治重脾胃,以胃为先;③选穴精简,主次有方.总结了黄氏针灸流派的行针、运针、导气、补泻等针法特色,为进一步研究和传承黄氏针灸流派的学术思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癫痫的治疗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也是一部比较系统完善的针灸学著作,书中对癫痫的发病、病机、治疗、腧穴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本文对《针灸甲乙经》的学术思想作了简单的论述,探讨了《针灸甲乙经》中癫痫的病因病机、针灸治疗以及治疗规律,以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癫痫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