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鹏 《临床医学》2014,(12):71-72
目的探究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经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特点及对策,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寻找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与邵阳市中心医院行血液透析的60例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行血液透析的60例非糖尿病肾病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经血液透析治疗后,观察其疾病预后、并发症、生存率及死亡原因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肌酐、白蛋白、血糖、发生感染、脑血管意外、心血管疾病、低血压及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24例,其中感染9例,心血管系统疾病8例,脑血管意外6例,其他1例。结论糖尿病肾病尿毒症患者应及早给予血液透析治疗,同时控制患者血糖及血压,在治疗期间严格控制患者的体质量,预防感染及心脑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老年尿毒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巢军 《临床医学》2008,28(9):86-87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老年尿毒症患者的预后效果及对策.方法 选择56例老年患者和38例非老年患者分组,对比分析两组的长远存活率、死亡原因和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老年组患者的存活率显著低于非老年组患者(P<0.01),心血管病是老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感染;透析过程中老年组患者的低血压、感染、心力衰竭和心血管病等并发症与非老年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控制心血管和感染并发症是提高老年血透患者存活率的关键,可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005-2011年29例尿毒症患者并发脑血管意外的临床资料.结果 尿毒症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并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为10.18%(29/285),病死率为48.28%(14/29).结论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死亡率较高,积极预防和治疗脑血管意外对提高尿毒症患者生存质量及延长寿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耿鹏军  王培勇 《临床医学》2012,32(5):108-109
目的分析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中33例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 33例患者的死亡原因中心血管事件14例(42.4%),脑血管意外10例(30.3%),肺部感染4例(12.1%),放弃治疗3例(9%),消化道出血2例(6%)。结论心血管事件是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5.
透析患者伴发抽搐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病透析患者伴发神经系统损害的病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36名死亡的慢性肾衰透析患者伴发抽搐的原因。结果 共有15例患者在其疾病发展过程中有抽搐发作,其中6例患者因尿毒症脑病、7例因脑血管意外、2例因严重低钙血症引起抽搐。尿毒症脑病多发生于反复腹腔感染,透析不充分的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脑血管意外尤其是脑出血多发生于血液透析患者。结论 透析患者伴发抽搐主要是与中分子物质在体内蓄积、脑血管意外和严重低钙血症有关。应保证透析充分性,积极纠正急慢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透析中心2007年1月~2012年1月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和临床资料。结果 50例尿毒症患者中,心血管疾病为最常见的死因(21例),以下依次为上消化道出血(11例)、脑血管疾病(9例)、肺部感染(6例)、高血钾症(3例)。心脑血管疾病是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尿毒症血透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发病,死亡病例以老年患者居多。加强尿毒症患者的健康教育、控制体重增长,控制血压、纠正贫血、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是预防和减少尿毒症死亡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治疗终末期肾病生存率及死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169例终末期肾病(ESRD)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生存率及死亡原因。方法 对2组不同年龄的169例MHD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对生存率的影响及死亡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 发病患者群以中青年为主,发病平均年龄为(43.6±16.5)岁。男女之比为1.2:1。发病原因中以慢性肾小球肾炎为主,为53%。继发性肾病中狼疮性肾炎占首位(11.8%)。其次为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及梗阻性肾病,分别为7.10%、7.60%和7.60%。2组不同年龄组生存率比较,中青年组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68.3%、52.4%。高龄组5年、≥10年生存率为45.0%,39.3%。高龄组生存率明显低于中青年组。不同病种对生存率比较,糖尿病肾病生存率最低,5年生存率为45.4%,无生存时间达到10年者。>50岁患者死亡人数明显高于中青年组,死亡原因:脑血管意外为34.8%,心力衰竭17.4%,感染13.0%,心律失常13.0%,上消化道出血13.0%,肿瘤8.7%。结论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导致尿毒症的主要病因,生存率随年龄的增高而降低,糖尿病肾病是影响生存率的高危因素。本组MHD患者的死亡原因主要为脑血管意外和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2月在北京医院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的病例特点和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的检出维持血液透析大于3个月的死亡患者共83例,计算本中心从2005年起每年维持透析患者的死亡人数和死亡率;将死亡患者根据年龄分为3组,60岁以下中年组,60~79岁老年组和80岁以上高龄组,分析3组的人口学资料、有无糖尿病、透析龄和死亡原因等。结果从2005年起,北京医院每年维持透析患者的死亡率依次为11.00%,10.90%,8.30%。8.10%,10.10%,8.70%和6.34%;83例死亡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71.812.0岁(42岁~94)岁,中年组(小于60岁)14例,老年组(60~79)岁46例,高龄组(大于80)岁23例;3组患者在性别上无统计学差异。透析龄在中年组最长,平均77.2±73.0月,高龄组为44.0±35.5月,老年组透析龄最短,平均为33.2±28.1月;3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患者糖尿病肾病居多;死亡原因在各组有明显的差别,中年组50%死于脑血管疾病,脑出血居多;高龄组56.50%死于感染中毒性休克。老年组死亡原因较复杂,死亡率超过10%的依次为感染中毒性休克、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肿瘤、营养不良-炎症-动脉粥样硬化综合征(Malnutrition-inflammation-atherosclerosissyndrome,MIAsyndrome)和猝死。结论北京医院单中心血液透析死亡患者绝大多数为老年患者。年龄不是决定透析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不同年龄组患者死亡原因不同,中年患者脑血管疾病多见,高龄患者感染中毒性休克常见,老年患者的死亡原因多样化,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感染、肿瘤和MIA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进展,高龄透析、糖尿病透析和长期透析患者明显增加,血液透析患者的脑血管意外发病率明显增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脑出血作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三大死亡原因(脑出血,心功能衰竭及感染)之一威胁着患者的生命,有文献报告尿毒症患者脑出血发病率为3.5%~([2])。2016年6  相似文献   

10.
维持血液透析并发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1997年1月~2002年12月血液透析并发脑血管意外死亡26例,取同期因其他并发症死亡者24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间年龄、透析龄、透析期间体重增加值、透析前血压、尿素氮、肌酐、血小板等因素的差异。结果 两组间年龄、透析龄、透析期间体重增加值、透析前血压、血小板有显著差异。结论 高龄、长期透析、透析期间体重明显增加、透析前血压增高以及透析前血小板降低等因素可能增加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血管意外死亡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心律失常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最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之一,常导致心力衰竭和死亡。而影响血液透析过程中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基础心脏疾病。有研究^[1]发现,尿毒症患者80%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心脏疾病,并且任何一种心脏疾病均是各类心源性死亡的强烈预测因子,血液透析过程也是明显的心律失常促发因子。因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情况,探讨影响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新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且年龄≥60岁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随访至2010年12月31日。应用Kaplan-Meier法、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生存资料。结果共131例血液透析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5(14~41)月,死亡52例,中位生存期48(37.72~58.28)月。主要死因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脑血管疾病。死亡患者的透始年龄、透析前合并脑血管疾病比例、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比例、Chari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5比例、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为临时导管比例、透析原因为心力衰竭比例、透始eGFR均显著高于非死亡患者,而CCI=3~4比例、透始尿量、血肌酐、血白蛋白均显著低于非死亡患者。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年、2年、3年、4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0.9%、74.6%、63.2%、48.0%、33.9%。Cox回归分析显示透始年龄(HR=1.070,95%CI1.015~1.127,P<0.05)、透析前合并脑血管疾病(HR=2.052,95%CI1.035~4.068,P<0.05)、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HR=1.888,95%CI1.029~3.463,P<0.05)、CCI≥5(HR=2.675,95%CI1.323~5.411,P<0.05)、透始血白蛋白(HR=0.949,95%CI0.901~0.999,P<0.05)是影响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感染、脑血管疾病。透始年龄、营养状况、合并疾病状况可能是影响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3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 ,为临床改善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和降低死亡率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肾内科 1995年 8月~ 2 0 0 0年 4月间 3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其与年龄、透析时间、动脉血压 (BP)、血浆白蛋白 (AIb)、血红蛋白 (Hb)、透析指数 (KT/V)、左心室重量 (LVM )的关系 ,并与同期 10 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存活患者相比较。结果 :(1)心血管并发症 (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 )、脑血管意外 (脑溢血、脑梗死 )和感染 (肺炎、败血症 )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分别占 5 8.8%、17.6 %和 14.7% ,(2 )与存活组相比 ,死亡组的动脉血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 )较高、AIb更低、Hb更低、KT/V低下 ,而LVM显著增高 (P值均 <0 .0 5 )。结论 :心脑血管并发症、各种感染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此与透析不充分、高血压控制不良、左心室肥厚、营养不良和贫血严重有关。充分透析、积极纠正上述临床并发症 ,将有助于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降低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终末期尿毒症维持性血透28例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终末期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的死亡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死亡的发生。方法:将64例终末期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分为两组,28例死亡患者为死亡组,其余36例未死亡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临床分析,对死亡原因进行总结。结果:死亡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年龄更大,收缩压更高,贫血更严重,肾功能损害更重(P<0.05)。在死亡原因中以心血管并发症最多,为16例,达到57.1%,其中有10例死于心力衰竭,4例死于心脏骤停,2例死于心包填塞。脑血管意外死亡4例,占14.3%,呼吸衰竭死亡4例,占14.3%,上消化道出血死亡2例,占7.1%,自杀2例,占7.1%。结论:心血管并发症是终末期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对患者采取个体化血透,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如纠正贫血、控制血压、消除感染等,可减少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92年起对尿毒症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 ,7年来维持性血透患者并发脑血管意外11例。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材料1992年12月~1999年12月共收治155例尿毒症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 ,并发脑血管意外11例 ,其中男性7例 ,女性4例 ,年龄51~75岁 ,平均59.73±7.51岁。8例经CT证实 ,3例为临床诊断。其中脑出血10例 ,脑梗塞1例。同时随机选择11例同期血透的尿毒症患者为对照组 ,男性6例 ,女性5例。年龄36~65岁 ,平均45.55±10.29岁。两组基本情况和原发肾脏、疾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通过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近 10年住院期间死亡的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的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期为临床提供一些可防治措施。方法 :选择该院 1990年 1月~ 12月在住院期间死亡的维持性血透患者共 99例 ,将 1999年 1月~ 12月在该院接受 1年以上维持性血透的存活的 2 32例尿毒症患者作为对照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因心脏原因死亡 4 0例 ,占4 0 .5 % ;脑血管意外 2 9例 ,占 2 9.3% ;感染 15例 ,占 15 .1%。死亡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平均血透维持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 <0 .0 0 1) ,血透期间体重的增长率和左心室质量 (LV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血清白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因心力衰竭死亡患者其透析期间体重增长率和LVM均显著高于总死亡组。因脑溢血死亡患者的收缩血压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因感染死亡的患者其血清白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均显著低于总死亡组。结论 :心力衰竭、脑溢血和肺部感染是本院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常见的 3种死亡原因。高龄 (6 5岁以上 )、高血压、低白蛋白血症、严重贫血和左心室肥厚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张露  孙伟  华建武  陶静 《临床荟萃》2014,29(12):1375-1378
目的 总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36例死亡的血液透析患者中,主要死亡病因为心血管事件15例(41.7%),脑血管意外7例(19.4%),感染7例(19.4%),上消化道出血3例(8.3%),恶性肿瘤2例(5.6%),原因不明2例(5.6%).与非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患者相比,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合并糖尿病45.5%(10/22) vs 7.1%(1/14)(P<0.05)、充血性心力衰竭54.6%(12/22) vs 14.3%(2/14)(P<0.05)、左心室肥厚50.0%(11/22) vs14.3%(2/14)(P<0.05)的比例较高,而血白蛋白的水平较低(31.9 g/L vs 36.3 g/L,P<0.05).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糖尿病、透析前充血性心力衰竭史、左心室肥厚可能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感染.积极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有效预防和干预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等并发症,可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早期和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研究年龄大于70岁老年人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年龄>7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为老年组;采用随机匹配的办法,筛选年龄为40~7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2例为非老年组,比较两组基本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临床并发症。结果与非老年组相比,高血压病发生率更高,非典型临床症状发生率更高,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更大、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老年组冠状动脉造影以多支病变为主,梗死相关动脉主要发生在右冠状动脉,Gensini冠状动脉评分更高;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死亡在老年组发生率更高。结论高血压病是年龄>70岁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年龄>70岁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病变为主,冠状动脉病变较为弥散,更易发生心力衰竭以及临床死亡。  相似文献   

19.
吸附法无肝素血液透析与综合治疗抢救成功尿毒症合并脑出血1例王淑芬李冀军宋岩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死亡原因50%以上与心、脑血管损害有关。由于治疗矛盾多使救治成功率极低。现将我院应用吸附法无肝素血液透析(HFHD)与综合治疗抢救成功尿毒症合并脑出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HD)和不卧床持续腹膜透析(CAPD)治疗高龄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的疗效。方法:观察HD组28例患者和CAPD组15例患者透析充分前后血液生化指标、死因及并发症情况。结果:CAPD组患者以感染为死因的比例(33%)高于HD组(21%),但合并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接受CAPD治疗出现休克、心脏骤停、心律失常、血压不稳或脑血管意外的机会明显较HD少,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APD应作为透析前有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并发症及透析过程血压不稳的高龄糖尿病肾病终末期患者一体化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