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朱丹溪从痰论治杂病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集刘完素、李东垣与张从正等三家之学,结合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建树颇多,尤其以善于从痰论治杂病而为后世所瞩目。朱丹溪以“气、血、火、湿、食、痰”等内伤六郁之论而蜚声医林,其于诸郁之中尤重痰郁,提出了“百病皆由痰作祟”的著名论断,于治痰方法上亦是独具匠心。其在从痰论治杂病学术上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侯英慧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8):899-899
对于痰的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认为:自呼吸道产生而排出的涎液谓之痰,这是常说的狭义之痰、有形之痰,而中医理论又不仅限于肉眼可见之痰,更多的是指概念意义上的痰一无形的、无处不在的、蛊惑为病的痰,这是指广义的痰。痰是体内水湿津液代谢异常,停聚而成的病理产物。同时又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引起更广泛的病理变化。痰证的病机主要为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调,以致水湿津液代谢障碍,凝聚变化而成。痰证具有病种广泛、复杂多变、病症怪异等临床特点。中医学中疑难杂症和危重急症多责之于痰证。 相似文献
5.
7.
朱震亨,字彦修,元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人),后人尊称其为“丹溪翁”。其一生孜孜求学,学术集各家之长,结合自己的独特的理论见解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建树颇多。其气血痰郁之论蜚声医林,诸郁之中犹重痰郁,于治痰上独具匠心。其治痰学说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8.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公元1281年~1358年),元代金华人(现浙江义乌县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对杂病的研究有独到之处,素有“杂病用丹溪”之说。朱氏对消渴的论治,充分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特点,也对后世消渴病的治疗有所启发。下面谈谈笔者对丹溪论治消渴病的体会。1“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消渴病产生的内在根据朱丹溪运用他的哲学思维方式对自然进行观察,得出结论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格致余论》中,他指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何以言之?天地万物之… 相似文献
9.
10.
肿瘤从痰论治的研究集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理论研究 历代文献中所载"噎膈"、"反胃"、"瘢瘕积聚"、"石瘕"、"肠覃"、"石瘿"、"乳岩"、"恶核"、"昔瘤"等病症与肿瘤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素问》:"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血证论》:"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朱震亨《丹溪心法》谓:"诸病皆由痰而生,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高秉钩《疡科心得集》指出:"癌瘤者,非阴阳正 相似文献
11.
12.
14.
肿瘤从痰论治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钱彦方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2):42-44
肿瘤是现代医学对肌体脏器组织赘生物的总称,这里主要指恶性肿瘤,又称癌症。在较早的中医文献中尚未见“肿瘤”一词的描述,相当于中医临证的“疒征瘕”、“积聚”、“痞块”、“结核”等,因其所在脏器不同,其命名又有所异。癌症是机体内瘀、毒、虚的集中反应。“虚”... 相似文献
15.
17.
18.
19.
20.
李敬敏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10(2):117-117
作者查阅了历代的中医论著,并结合个人多年临证体会,对痰痹的形成机理、证侯特点及其治疗原则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并以病案举例说明痰痹的以及治痰的为其大法,但同时又要病人的体质和兼证,灵活地选加祛风除湿散寒、活血化瘀、健脾补肾之品,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