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甲状腺肿瘤中原癌基因bcl-2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原癌基因bcl-2的表达与甲状腺肿瘤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单克隆抗体鼠抗人bcl-2,标记41例甲状腺癌、53例甲状腺腺瘤、20例癌旁甲状腺组织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观察不同甲状腺组织中bcl-2的表达,并比较其阳性率。结果bcl-2阳性反应见于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及癌旁甲状腺组织。bcl-2阳性率在甲状腺癌为43.9%,高于甲状腺腺瘤(22.6%)(P=0.0439)及癌旁甲状腺组织(15.0%)(P=0.0430)。在甲状腺癌中,bcl-2阳性率在未分化癌和滤泡状癌病例、在淋巴结转移或临床Ⅲ、Ⅳ期病例中增高。结论提示bcl-2过量表达可能与甲状腺肿瘤的发生有关,癌组织bcl-2表达可作为甲状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在甲状腺肿瘤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14例甲状腺腺癌,10例不典型腺瘤,15例乳头状腺癌,10例滤泡性腺癌,10例髓样癌,10例未分化癌。结果 PCNA增殖指数在甲状腺腺瘤为12.8,不典型腺瘤为19.8,乳头状癌为19.2,滤泡性腺癌为26.4,髓样癌为27.9,未分化癌为44.3。各组间比较:不典型腺瘤与乳头状癌之间无差异;腺瘤与不典型腺瘤和乳头状癌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其余各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PCNA增殖指数可作为判断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指标,并可反映其临床生物学行为,为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检测了30例甲状腺腺癌、8例甲状腺腺瘤及瘤旁甲状腺组织的细胞核面积及DNA含量。瘤旁甲状腺组织为二倍体,甲状腺腺瘤仅1例为异倍体,其余均为二倍体,无高异倍体细胞出现;甲状腺腺癌DNA含量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P<0.01),96.7%为异倍体,70.0%出现高异倍体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端粒酶在甲状腺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端粒酶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潜在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TRAP酶标定量检测法和TRAP凝胶电泳定性分析法,对2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8 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8 例甲状腺肿和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结果 (1)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组,甲状腺肿组和正常甲状腺组织组中端粒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6.7% ,12.5% ,12.5% ,0%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较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2)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端粒酶活性检出率与病灶大小、年龄、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无关,病理分期晚期的检出率较早期的高(P< 0.05)。(3)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的端粒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和甲状腺正常组织组(P< 0.05)。(4)甲状腺乳头状癌端粒酶活性水平与组织学分级无关。病灶越大,年龄越大,病期越晚,端粒酶活性水平越高,伴淋巴结转移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 0.05)。 结论 端粒酶是特异性较强的恶性肿瘤标记物,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的良好的参考指标,深入研究端粒酶有助于发展新的肿瘤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ras癌基因及EBV感染在甲状癌中的意义。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对88例甲状腺肿瘤(乳头状癌34例,滤泡性癌17例,髓样癌5例,未分化癌8例,腺瘤24例)进行研究,观察ras癌基因蛋白产物p21及EBVLMP-1的表达情况。结果:甲状腺癌p21的表达与甲状腺肿瘤良恶性有关,甲状腺癌p21阳性率(62.5%)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33.3%)(P<0.05)。甲状腺癌p21组织学分型无关。LMP-2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率为15.6%,癌周组织无表达。结论:ras癌基因突变为甲状腺癌发生中的早期事件,p21检测可作为甲状腺泡性肿良恶性鉴别的辅助指标,提示EBV感染与甲状腺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在甲状腺肿瘤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 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14例甲状腺腺瘤,10例不典型腺瘤,15例乳头状腺癌,10例滤泡性腺癌,10例髓样癌,10例未 分化癌。结果 PCNA增殖指数在甲状腺腺瘤为 12.8,不典型腺瘤为 19.8,乳头状癌为 19.2,滤泡性腺癌为 26.4,髓样癌 为27.9,未分化癌为44.3。各组间比较:不典型腺瘤与乳头状癌之间无差异;腺瘤与不典型腺瘤和乳头状癌间有显著性 差异(P<0.05),与其余各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CNA增殖指数可作为判断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指标,并 可反映其临床生物学行为,为预后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22例甲状腺癌包括18例乳头状腺癌和4例滤泡性腺癌及20例甲状腺腺瘤的突变型p16表达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突变型p16在甲状腺癌和甲状腺腺瘤表达于细胞核,甲状腺癌阳性表达率为45%,甲状腺腺瘤阳性表达率为10%。两者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乳头状腺癌及滤泡性腺癌表达率分别为44.4%及50%,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p16基因突变在甲状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检测了30例甲状腺腺癌、8例甲状腺腺瘤及瘤旁甲状腺组织的细胞核面积及DNA含量。瘤旁甲状腺组织为二倍体,甲状腺腺瘤仅1例为异倍体,其余均为二倍体,无高异倍体细胞出现;甲状腺腺瘤DNA含量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P<0.01),96.7%为异倍体,70.0%出现高异倍体细胞。核面积不足35μm ̄2,癌细胞的DNA含量较核面积在35um ̄2以上的明显增高(P<0.01).且有较高的转移率。上述结果提示综合定量分析DNA含量及细胞核面积对甲状腺腺癌的诊断及判断预后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癌患者血清中SIL—2R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59例甲状腺良、恶生疾病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白介素人受体(SIL-2R)。结果显示:甲朱癌患者血清中SIL-2R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及对照组(P〈0.01)。良性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甲状腺癌术后5~10天血清中SIL-2R较术前增高,可能与术前血清中SIL-2R高水平及干扰机体免疫有关。术后约20天基本降至正常。甲状腺癌血清中SIL-2R升高与甲状腺 的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研究甲状腺肿瘤中,血型抗原H2和内皮素(Endothelin,ET)的免疫组化表达,探讨它们在甲状腺肿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在57例甲状腺肿瘤中,ET识别抗原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阳性率为22/25(88%),滤泡状癌的阳性率为2/3(24%)。其中乳头状癌与腺瘤阳性率二者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05),滤泡状癌与乳头状癌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血型抗原H2阳性反应主要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膜和部分组织细胞膜上,在正常甲状腺组织及肿瘤细胞中均呈阴性。结论提示ET在甲状腺癌细胞的生长、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层粘连蛋白在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层粘连蛋白 (LN)在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10例甲状腺正常组织和 4 6例甲状腺腺瘤、19例甲状腺癌组织中LN的表达 ,对LN表达率两两比较。结果 :LN在甲状腺瘤与甲状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在甲状腺癌组织中与甲状腺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LN在甲状腺癌细胞及出现于甲状腺滤泡性腺瘤组织中的乳头状腺瘤细胞胞浆中有表达。结论 :LN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癌变 ,可作为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指标之一。LN免疫反应物出现于肿瘤细胞胞浆很可能是良性肿瘤转化为癌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采用ABC组化技术,对84例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上皮细胞或上皮源性细胞做了三种外源凝集素染色,即ConA,WGA,DBA。结果发现,不同的外源凝集素对不同的甲状腺病变上皮有选择结合的特性。ConA阳性率在乳头状癌中最高;WGA阳性率在滤泡腺瘤中最高;DBA阳性率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中最高。三种外源凝集素对三种癌的阳性结合率基本是乳头状癌高于滤泡癌,滤泡癌高于未分化癌、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有乳头增生者阳性率高于未增生者;中小滤泡阳性率高于大滤泡。受体的分布中小滤泡在胞质,大滤泡多分布在胞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p5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能否成为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0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10例甲状腺滤泡型腺瘤和10例甲状腺正常组织进行了p53蛋白表达的研究,并对可能影响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病人预后的有关因素进行了logrank单因素生存分析和Cox逐步回归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 7例(17.5%)甲状腺癌的p53蛋白表达阳性,而甲状腺滤泡型腺瘤及正常组织的表达均为阴性;表达阳性的病人其术后复发率较表达阴性者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logrank检验及Cox逐步回归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p53蛋白阳性表达病人术后复发的风险比是阴性表达者的4.32488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p5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腺癌中有一定的表达,表达阳性的病人其术后复发率较表达阴性者明显升高,p53蛋白阳性表达是甲状腺癌术后复发的预后指标。建议应加强对此类病人的治疗和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甲状腺增生性病变中CK19、TPO、Galectin3的表达情况,并评价其在甲状腺增生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Vision二步法,对120例甲状腺病变组织中CK19、TPO、Galectin3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5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经典型乳头状癌+滤泡型乳头状癌)中,CK19、Galectin3阳性率均为100%(58/58);TPO阴性率约为84.5%(49/58)。25例滤泡性癌、15例甲状腺滤泡性腺瘤及1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CK19、Galectin3多为阴性或弱阳性,而TPO均为阳性。CK19、TPO、Galectin3在经典型乳头状癌与良性增生(滤泡性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之间,滤泡型乳头状癌分别与滤泡性癌、滤泡性腺瘤之间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而滤泡性癌与滤泡性腺瘤之间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K19、TPO、Galectin3均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良性增生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助于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与滤泡性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但对滤泡性癌与滤泡性腺瘤之间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帮助不大;CK19、TPO、Galectin3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甲状腺增生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ret原癌基因活化形式ret/ptc癌基因在甲状腺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判断其生物学行为。方法应用RTnPCR方法检测了37例甲状腺癌ret/ptc癌基因的表达,包括乳头状癌为26例,滤泡癌8例,髓样癌2例,未分化癌1例。结果26例甲状腺乳状癌中有11例表达为阳性,阳性率为42.3%,8例滤泡癌、2例髓样癌和1例未分化癌均表达为阴性。组织学观察显示,ret/ptc阳性组病例多伴有淋巴细胞浸润(63.6%),显著高于阴性组病例(20.0%,P<0.05),临床病理资料显示,患者发病年龄平均为28.9岁,显著低于阴性组病例的45.9岁(P<0.05),而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随访结果表明在复发病例中无ret/ptc阳性表达病例。结论我们认为ret原癌基因的活化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有关,具有ret/ptc癌基因阳性表达的患者一般发病年龄较小,肿瘤恶性程度不高,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可作为临床上诊断及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体方法测定23例甲状腺肿瘤患者的甲状腺组织中T_4和T_3。10例滤泡状腺癌中有8例显示T_4定位,9例显示T_3定位;8例乳头状腺癌全部显示T_4和T_3定位;3例滤泡状腺癌中3例T_3定位,1例显示T_4定位。在肿瘤组织中甲状腺激素存在于类胶物中、肿瘤细胞腔面及细胞浆内。与非肿瘤甲状腺组织比较,肿瘤组织中的激素定位主要在细胞浆内。而类胶物中较少。测定甲状腺组织中的T_4和T_3,对估计甲状腺肿瘤功能活动性及确定是否来源于甲状腺恶性肿瘤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MMP-2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二步法检测56例甲状腺癌、19例癌旁组织和45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标本的MMP-2表达。结果:MMP-2在甲状腺癌、癌旁组织和良性病变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9%o、12.5%-15.6%。甲状腺癌中MMP-2阳性表达与良性病变及癌旁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高表达在预后不良组及中高年组有更高的比例(P〈0.05)。结论:MMP-2的高表达提示甲状腺癌的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RET、Mucin1和Galectin-3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滤泡源性甲状腺肿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中RET、Mucin-1和Galectin-3蛋白的表达,寻找有助于诊断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标志物。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54例腺瘤(其中不典型腺瘤19例),43例乳头状癌(其中11例乳头状微癌),16例滤泡性癌中上述3种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良性病变(结节性甲状腺肿和腺瘤)与恶性病变(乳头状癌和滤泡性癌)中3种蛋白的表达有极显著意义(P<0.01),而良恶性病变中的不同类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11例微癌患者中Galectin-3全部阳性,RET8例阳性,Mucin-1阳性仅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RET的表达与甲状腺癌比较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为弱阳性,后者多为强阳性;腺瘤中不典型腺瘤Galectin-3的表达与其他腺瘤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滤泡性癌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部分腺瘤中见灶性Mucin-1和Galectin-3同时阳性。结论:RET、Mucin-1和Galectin-3的同时检测可作为良恶性滤泡上皮性肿瘤鉴别诊断的指标,其中以Galectin-3的敏感性最佳,RET次之。Mucin-1高表达可能是去分化、浸润和转移的标志,Galectin-3阳性的不典型腺瘤是滤泡性腺瘤和滤泡性癌的交界性病变,良性腺瘤中Mucin-1和Galectin-3同时阳性应视为恶变的高危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细胞角蛋白(CK)19、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KH)在甲状腺结节的表达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2例甲状腺癌(56例乳头状癌,6例滤泡癌)、12例甲状腺腺瘤,2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和10例桥本甲状腺炎中CK19和CKH的表达。结果CK19和CKH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和89.3%,与良性病变中的表达率14.3%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19和CKH在滤泡型乳头状癌与滤泡癌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19、CKH检测在鉴别甲状腺乳头状癌和良性病变时的敏感性、特异性及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0%、89.3%,85.7%、100%,93.8%、87.8%;CK19的敏感性高,而CKH的特异性高。结论CK19和CKH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良性增生性病变、甲状腺滤泡型乳头状癌与滤泡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而且CK19、CKH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甲状腺良性病变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20.
甲状腺肿瘤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状腺肿瘤组织以及同组织细针穿刺标本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结合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TRAP -PCR -ELISA)半定量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 12例甲状腺癌、12例甲状腺腺瘤、8例甲状腺增生性结节、12例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及其细针穿刺标本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甲状腺癌组织及其细针穿刺标本中端粒酶活性水平和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腺瘤、增生性结节和正常甲状腺组织及细针穿刺标本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和阳性率 (P <0 .0 1)。结论 端粒酶活性在甲状腺癌中高度表达提示其可能是一个特异性较强的甲状腺恶性肿瘤标记物 ,甲状腺细针穿刺标本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助于手术前鉴别诊断甲状腺瘤的良恶性 ,对临床诊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