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恶性肿瘤患者死亡时间与中医阴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死亡时间与中医阴阳的关系。方法对100例恶性肿瘤死亡患者的病案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恶性肿瘤死亡患者证候特点为正虚邪实,虚、痰、瘀互见,有虚损证候者占80.4%,其中阳气虚损者多于阴血亏虚者;在实证和虚实夹杂证的67例中,有瘀血证候者占83.6%,有痰湿(或痰热)证候者占43.3%。死亡时间在1天24h中以0:00~11:59为多,占66.0%。患者死亡高峰在夏、秋两季,占65.0%。结论恶性肿瘤晚期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为正虚邪实,虚、瘀、痰互见,阳气虚损者多于阴血亏虚者,其死亡与时间、季节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医疗法在高原红细胞增多诱发多种顽固性疾病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对高原红细胞增多诱发多种顽固性疾病(头痛、眩晕、胸痹、失眠)采用中医学。结果结合辨证与辨病的基础上,运用痰瘀同治法,疗效满意。结论采用中医学辨证治疗,取得较好疗效,随访1年未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高原地区慢性适应不全症的常见类型之一。本病不仅见于当地居民,也见于移居者,一般至少在高原留居三年以上。这也是人体对高原缺氧的代偿性反应。由于长期缺氧导致正气不足,以致气血运行不力,久则瘀血阻滞经脉,从而表现有面部、嘴唇,舌体瘀紫,以及头昏头痛、全身乏力、手足指趾端明显紫绀等一系列见症。笔者前在西藏自治区医院工作期间,曾据脉参证治疗数十例,疗效尚称满意。现就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治验病例,介绍如下,以供今后进藏工作的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省已故著名老中医王任之先生业医50余年,学验俱丰,擅治内科杂证,临床辨证,多于常法中另辟蹊径,遣方用药,自成特色,而治验甚众。笔者有幸跟随先生临症数年,受诲殊深。现将其治疗胃痛的经验整理介绍于下。 胃痛一症,历代医家多从肝胃不和、痰瘀湿阻,寒凝食积或中虚气滞、胃阴不足等入手辨治。先师认为该症实多虚少,病因多歧,表现各异。然挈其辨证要领,则胃阳与胃气郁遏是各证候的共同病理基础,而痰聚瘀阻、寒凝热郁、湿滞食积等只是其发展过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高原环境下大鼠运动性疲劳后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方法 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兰州安静对照及运动疲劳组、高原安静对照及运动疲劳组.高原组由兰州引入到可可西里高原(4 767m),采用跑台方式建立重度疲劳模型;运用Morris水迷宫记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DNA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结果 高原低氧及重度疲劳均不同程度地影响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且高原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数目明显多于兰州组.结论 高原环境重度疲劳可致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神经元凋亡数目增多,从而影响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落枕是颈部常见筋伤之一,又称"失枕",多于无防备的情况下,颈部肌肉突然收缩,引起肌纤维部分撕裂;或睡眠时枕头过高或姿势不正,使颈部肌肉持续受过度牵拉;或者因风寒侵袭,气血瘀滞,经络闭塞所致。  相似文献   

7.
郑伟达教授认为癌症的主要病因是"瘀"加"毒",瘀中有毒,毒中有瘀,瘀毒互结是"瘀毒"的本质。"瘀毒证"是指恶性肿瘤,乃全身性疾病,手术治疗不能完全治愈,有可能复发并转移。肺癌多由正气内虚、邪毒互结所致,其病机包括瘀毒侵肺、痰湿内聚、正气内虚。肺癌临证可分四型诊治:瘀毒互结、阴虚毒热型;瘀毒互结、气阴两虚型;瘀毒互结、气阴两虚型;瘀毒互结、脾虚痰湿型。通过对郑教授运用瘀毒理论辨证施治治疗肺癌的常用方药及加减方法的经验总结,体现郑教授其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8.
连建伟教授认为痰、饮、瘀三者因脏腑功能失调以至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而产生,痰饮日久可致血行不利而为瘀,痰瘀为杂病常见病理因素。通过梳理痰瘀和脏腑气化的关系,分析张仲景、叶天士痰瘀并治的临床实践,探析其学术渊源,并举妇科癥瘕、咳嗽、眩晕临床验案三则,以示其从痰瘀论治杂病经验。  相似文献   

9.
痰瘀相关,即痰瘀同源。痰生于津,瘀本于血,所以痰瘀相关的病理基础是津血同源。中医学中久治不愈或久痛不愈的疑难重证多责之于痰瘀,虽然近现代论及痰瘀相关的文献不少,但最早提出痰瘀相关的却是作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其倡“自气成积,自积成痰。痰夹瘀血,遂成窠囊”。因此本文就《局方发挥》论痰瘀相关的思想,从病因病机、证候、治则方药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高原低氧习服是指进入高原后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改变以确保能在低氧环境中更好地生活,其对高原人群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然而如何快速习服高原低氧环境、减少高原低氧对机体损伤至今仍不清楚。了解高原低氧损伤发生、发展机制,寻找精准预测高原低氧损伤发生的靶点,研发高效预防和治疗高原低氧损伤的措施迫在眉睫。该文就高原低氧损伤发生机制、高原低氧损伤易感性靶点、促进高原低氧习服措施进行综述,旨在为高原医学快速发展提供参考,为构建对高原低氧损伤的充分认识、早期预警、有效预防和快速治疗于一体的诊防治新策略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痰、瘀关系的深入探讨,促进相关治疗方案的优化。[方法] 通过查阅痰、瘀关系病机理论的中医学文献,剖析痰、瘀病机的共性特征以及在致病先后、致病部位与相兼致病上的区别,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治疗方案。[结果] 痰、瘀致病具有共性特征,“痰瘀交阻”乃痰、瘀病证之后的“久久之病”的病机,痰性胶固、瘀兼痰之性,痰未必兼瘀、瘀必兼痰,痰瘀病位不同、痰在瘀先。痰瘀交阻治以化痰祛瘀,治瘀必兼化痰,治痰则未必兼用化瘀,治痰在治瘀之先。[结论] 痰、瘀、痰瘀交阻是中医临床疑难杂证的重要病机,痰瘀并治、化痰祛瘀兼用具有盲目性与笼统性,对其治疗方案的优化——精准化、精细化,必将有效地提高痰、瘀病证临床治疗的针对性与疗效。  相似文献   

12.
突出高原特色,加强高原疾病学现场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高原面积大,需要大量掌握高原医学专业知识的医生。高原疾病学作为高原军事医学的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高原特色,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经过学员自身体验加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掌握,让学员充分利用好高原现场教学的机会,使其全面掌握应用高原疾病学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老年性痴呆多发生在6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多,老年身体虚弱,脏腑疲惫,精气血不足,肾阴亏乏,心肾不交,水火不济,脑髓失于充养,脑海空虚,无以养脑守神或情志失调,肝气不舒,克伐脾土,脾胃虚馁失于健运,水谷难以运化,津液凝聚,痰瘀内生,蒙闭清窍。症状一经出现,便不断增加,病机核心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肾亏虚为本,痰瘀为标。  相似文献   

14.
1.气滞血瘀型 由于手术创伤造成机体元气受损致使腹腔内气滞血瘀。气滞则气机运化失调,胃肠道传化之物停止不降而腹胀,瘀滞不通则腹疼,故病人多于术后2~3天出现腹胀。主证:全腹胀满,腹疼拒按,无肛门排气,有时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不同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不同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临床上发病2周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分成风瘀证、风瘀火热证、风瘀痰湿证、风瘀阴虚证、风瘀气虚证五个证型,比较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性质。结果:五种证型中风瘀痰湿证患者更易发生不稳定斑块,与其他四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Crouse积分也明显高于其他四型(P<0.01)。结论:痰湿瘀互结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形成的重要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老年性痴呆多发生在6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多,老年身体虚弱,脏腑疲惫,精气血不足,肾阴亏乏,心肾不交,水火不济,脑髓失于充养,脑海空虚,无以养脑守神或情志失调,肝气不舒,克伐脾土,脾胃虚馁失于健运,水谷难以运化,津液凝聚,痰瘀内生,蒙闭清窍.症状一经出现,便不断增加,病机核心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肾亏虚为本,痰瘀为标.  相似文献   

17.
自1991年6月至1995年4月我院共接收青藏线疗养员1464例,根据其病历对慢性高原病患病率与移居高原的年龄、性别及高原生活年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提示世居者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性较强。慢性高原病(在海拔2840m~3000m中度高原)主要发生在中年以上,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高原高血压病等多在移居高原8年以后开始发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多发生在男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痰瘀同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痰瘀互结是妇科瘕的主要病机,痰瘀同治是其治疗法则,同时应顾护正气、调理脾胃气血。  相似文献   

19.
痰浊与瘀血皆为气血津液代谢异常而致,在生理上津血同源,在病理上痰瘀交结,变化多端。李军教授认为痰瘀为眩晕的基础病机,在辨证时,要识别痰瘀的主要特征,辨明痰瘀的主次轻重、兼夹证候,在其治疗中应重视从痰瘀论治。  相似文献   

20.
痰瘀同治必调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痰瘀同病”为许多慢性病、老年病之主要病机,“痰瘀同治”为其基本治则,然而,气的失常既为痰,瘀之病理基础,又为痰瘀同病之继发病变,互为因果,痰瘀同治之中,又须参入行气,补气之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