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ischemia preconditioning,IPC)对大鼠减体积肝移植后肝组织氧化还原因子-1(Redox factor-1,Kef-1)蛋白表达及术后肝脏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100只Lewis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50%移植组(PLT组)和假手术组(SO组),分别于移植后0.5、2、6和24 h取材,通过Western免疫杂交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结合图像分析定量检测移植后各时间点Ref-1蛋白表达变化,同时结合血清学和组织病理学分析Ref-1表达变化的意义.结果 IPC可使减体积肝移植后早期肝实质细胞中Ref-1蛋白表达增高.与PLT组相比,IPC组早期Ref-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病理学分析显示PLT组术后24h可见到门脉周围大量炎细胞浸润,肝窦扩张明显,肝组织损伤较重;而IPC组则损伤较轻.术后6和24 h血清ALT值分别为PLT组(1186.65±142.31)u/L;(1498.91±126.79)u/L;IPC组(799.61±125.97)u/L;(659.27±135.68)u/L.与PLT组相比,IPC组术后6和24h血清ALT值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IPC可减轻减体积肝移植后早期肝脏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促进Ref-1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时间多次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对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供肝冷保存120 min,无肝期14 min。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A组,n=6),不做肝脏移植手术;肝移植组(B组,n=12),供体大鼠肝脏4℃乳酸林格液保存2 h后,采用双袖套法行原位肝移植;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C1、C2、C3组,每组12只):将供肝进行缺血预处理后切除供体大鼠肝脏,4℃乳酸林格液保存2 h,行原位肝移植,根据阻断第一肝门5 min,开放再灌注5 min为1个循环,处理1~3个循环分别命名为C1、C2和C3组。术后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每分钟胆汁量,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Bcl-2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术后B组血清ALT、AST、LDH活性明显高于A组,每分钟胆汁量明显低于A组(P<0.01);C组ALT、AST、LDH活性虽明显高于A组(P<0.01),但比B组明显降低(P<0.05);随着IP次数增加,C1、C2、C3组ALT、AST、LDH活性递减,而每分钟胆汁量逐渐增加。细胞形态学检查发现,与B组比较,C组供肝组织细胞结构改变较小,Bcl-2表达增加,凋亡指数降低(P<0.01或P<0.05)。结论:IP对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短时间多次IP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采用大鼠部分肝脏原位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分成:(1)下沉对照组,不作肝门阻断。(2)再灌注对照组;进行45min的肝门阻断及60min的再灌注;(3)预处理组:45min的肝门阻断前先进行5min肝脏缺血及5mindisplay structure  相似文献   

4.
预处理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相似文献   

5.
6.
高宏  陈怀仁 《铁道医学》2000,28(6):381-382
目的 探讨外源性腺苷模拟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制备32只SD大鼠肝脏原位灌流模型。随机分为4组,即缺血预处理(PC)组、腺苷预处理(ADO)组、苯茶碱预处理(8-PT)组和实验对照(C)组。在充后,观察流出液中肝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含量、肝组织中NO合酶(NOS)的活性,并制作肝组织标本,电镜观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流出液中转氨酶浓度明显升高,PC能明显减轻这种损伤(P〈0.01),与ADO效果类似(P〈0.01),8-PT则无这一保护作用(P〉0.05)。在PC及ADO组中流出液NO含量及肝组织NOS活性明显高于8-PT及对照组,结论 外源性ADO可以模拟PC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NOS而使NO释放增多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双嘧达莫(DP)预处理对大鼠原位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应用不同剂量DP(B组:0.1mg·kg-1、C组:0.2mg·kg-1、D组:0.4mg·kg-1)进行预处理,并与盐水预处理组(A组)进行对照,分别检测移植前、移植后6h血清肝酶谱及移植前、移植后1h及6h肝组织一氧化氮(NO)、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结果:C、D组与A组比较能明显降低移植后血清肝脏酶学水平、增加组织内NO水平、降低MPO水平(P<0.01),C组作用更为明显。结论:DP预处理能够对大鼠原位肝移植的IRI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亚低温缺血预处理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低温缺血预处理(MHIP)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R)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 比较假手术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 MHIP组小肠组织湿干重比、 Ca2+-Mg2+-ATPase含量以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酸(MDA)活力、总抗氧化(TAX)能力的变化, 并观察各组肠组织超微结构及Bcl-2、 Bax蛋白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小肠湿干重比值增高、 LDH、 MDA含量极明显上升(P<0.01), Ca2+-Mg2+-ATPase、 SOD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下降, Bcl-2和Bax蛋白表达密度值明显增高(P<0.01); 缺血预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及MHIP组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小肠湿干重比值减小、 LDH、 MDA含量明显下降, Ca2+-Mg2+-ATPase、 SOD活性及TAX能力明显上升, Bcl-2蛋白表达光密度值增高, Bax蛋白表达光密度值降低(P<0.01, P<0.05), Bcl-2/Bax光密度比值明显增高.结论亚低温缺血预处理可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许多肝外科手术过程中 ,尤其是当处理广泛肝损伤或切除大范围的肝内损伤时 ,需要一段时间缺血期 (血流阻断期 )。在重建血供时 ,肝脏易受到进一步的损伤使已经缺血的损伤加剧 ,这就被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 I-R)。在肝移植领域中 ,它包括了一个功能低下的移植物的常见临床结果所伴随的多种情况 [1 ]。1 病理生理再灌注开始后肝脏的损伤是由于不同复杂机制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再灌注早期阶段 ,内皮细胞肿胀、血管收缩、白细胞停滞 [2 ] 、血小板在血窦内聚集导致微循环衰竭。内皮细胞和枯夫细胞肿胀是细胞内水肿的结果。由于缺血导致能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测定肝脏缺血预处理组与对照组血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及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SH-PX)及ATP含量。结果 预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缺因再灌注后AST、ALT、LDH升高较少,MDA含量较低,SOD、GSH-PX含量较高,ATP储量较高。结论 缺血预处理能有效减轻肝硬化大鼠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P)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制备三袖套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OLT)模型,将其分为OLT对照组和IP组,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中ALT、AST和LDH,用高压液相色谱仪测定移植肝细胞中腺苷酸含量的变化。结果 IP后血中ALT、AST和LDH均较OLT组明显降低;肝细胞浊肿、变性,肝窦变窄,红细胞聚集及大量的中性白细胞和单核细胞附壁,局部小叶结构的破坏变变化也较OLT组为轻;移植肝组织中ATP、ADP和能荷(EC)较OLT组明显升高。结论 IP可以维持肝组织中较高浓度的ATP,这可能是减轻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恢复肝细胞功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移植供肝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未行肝移植术),肝移植组(B组)和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C组),术后检测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肝组织AT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各组肝脏组织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术后B组血清ALT,AST,LDH活性及供肝组织MDA含量显著高于A组,而C组升高不明显,并且随着缺血预处理次数增加而递减,B组供肝组织中ATP和SOD含量显著低于A组,而C组降低不明显,并且随着缺血预处理 次数增加而接近A组含量,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表明,与B组比较,C组供肝组织细胞结构改变较小,结论:适当的缺血预处理可以减轻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增强对供肝的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预处理对肾脏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IRI)能否产生保护作用,并通过肾功能、组织病理学等检测评估其效果。方法(1)建模: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个组,假手术(S)组8只,缺血再灌注(IR)组和预处理(LIP)组各16只,后2个组兔采用右肾切除、左肾动静脉阻断1h开放法建立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仅切除右肾,游离左肾动静脉但不阻断。(2)肢体缺血预处理方法:LIP组在阻断前,先以止血带在双下肢根部绑扎,阻断血流5min,完全开放10min,反复4次。(3)评估指标:对比各组兔在再灌注后8、24h和3、7d时肾功能、肾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以及组织病理学差异。结果LIP组再灌注后血清Scr和BUN升高幅度要明显低于IR组(P<0.05),在再灌注后3d内血Scr和BUN明显低于IR组(P<0.05);LIP组再灌注后24h内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幅度明显低于IR组(P<0.05),且在各时间点SOD活性均明显高于IR组(P<0.05),MDA含量均明显低于IR组(P<0.05);LIP组光镜下病理改变轻于IR组。结论肢体缺血预处理能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组织病理改变,降低肾组织MDA含量并增加SOD活性,改善肾功能,对急性肾脏IRI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缺血预处理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 (IP)对兔肺缺血 /再灌注 (I/ R)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 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 (C组 )、缺血 /再灌注组 (I/ R组 )和缺血预处理组 (IP组 ) ,每组 10只。对比观察各组同侧肺静脉血氧分压 (Pa O2 )、肺湿 /干重比、血清及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丙二醛 (MDA)、髓过氧化物酶 (MPO)含量和肺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再灌注后 I/ R组 Pa O2 呈进行性下降 ,尤以再灌注 30 min内明显 ;IP组 Pa O2 、SOD活性和 MPO含量均优于 I/ R组 (P <0 .0 5 ) ,肺湿 /干重比和 MDA含量均低于 I/ R组 (P <0 .0 1) 。结论 :肺的缺血预处理可通过减轻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提高机体抗氧化自由基的能力 ,减轻 I/ R损伤 ,起到保护肺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肢体缺血预处理(IPC)减轻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肢体缺血再灌注组(LIR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和一氧化氮合成酶抑制剂L-NAME组(L-NAME组),每组8只。对照组不阻断双后肢血流;LIR组以橡皮带阻断双后肢血流4 h后恢复血流灌注4 h;IPC组预先阻断双后肢血流5 min后恢复血流灌注5 min,反复4次后操作同LIR组;L-NAME组操作同IPC组,于松带前15 min静脉滴注L-NAME。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浆NO、内皮素-1(ET-1)、丙二醛(MD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肝组织NO、ET-1、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和DNA双链百分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IR组血浆NO、ET-1、MDA、ALT、AST含量和肝组织NO、ET-1、MDA、MPO含量均升高(P<0.05),DNA双链百分率下降(P<0.05);与IPC组比较,LIR组和L-NAME组血浆ET-1、MDA、ALT、AST含量和肝组织ET-1、MDA和MPO含量均升高(P<0.05),血浆及肝组织NO含量和DNA双链百分率下降(P<0.05);L-NAME组与LIR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参与了肢体IPC对大鼠LIR后肝脏的保护效应,可能与NO抑制了ET-1的缩血管作用有关,也可能与减少白细胞过度聚集活化和减弱脂质过氧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脂多糖LPS预处理对大鼠肝移植再灌注期肝脏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9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原位肝移植组(OLT组)和原位肝移植 LPS预处理组(LPS组).Sham组只开腹分离肝十二指肠韧带,OLT组和LPS组按两袖套法进行肝移植.Sham组于分离肝十二指肠韧带后0、60、180 min,OLT组和LPS组于门静脉血流恢复后0、60、180 min分别测定各时相点血清TNF-α、ALT、AST水平及肝组织NF-κB活性,并取肝组织行光镜、电镜检查.结果 再灌注后0、60、180 min,OLT组与LPS组的NF-κB活性、TNF-α含量均高于Sham组(P<0.01);再灌注后60、180 min,OLT组的NF-κB活性以及TNF-α含量均明显高于LPS组(P<0.01),且OLT组的ALT、AST水平明显高于LPS组(P<0.01),光镜及电镜下观察OLT组肝组织损害较LPS组重.结论 肝移植再灌注期内毒素信号转导通路的NF-κB活性增强,产生炎性介质对移植肝造成损害;LPS预处理可降低肝移植再灌注期肝脏NF-κB活性和炎性介质的产生,从而减轻肝脏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热休克蛋白70与肝脏缺血预处理延迟保护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延迟保护效应的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进行缺血预处理,实验分组如下:①假手术组(Sham-op-eration,S组);②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c reperfusion,I/R组);③缺血预处理组(ischemic preconditioning,PC组);④预处理加左旋硝基精氨酸组(preconditioning L-NNA,PC 组),各组再灌注后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热休克蛋白70(HSP70)免疫组化染色,肝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及电镜观察。结果 PC组ALT及MDA含量明显低于I/R组(P<0.01),肝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PC+L组在0-3h阶段ALT和MDA含量与I/R组无显区别(P>0.05),而在6-48h阶段则显低于I/R组(P<0.01)但仍高于PC组(P<0.05)。HSP70免疫组化染色:PC组、PC+L组3-48h染色阳性率逐渐增多并显高于I/R组(P<0.01)。结论 NO和HSP70均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HSP70可能是导致延迟保护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 (IPC)对大鼠急性肾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Bcl 2和Bax表达的影响 ,探讨其作用的可能机制 .方法 :双肾动脉缺血 4 5min再灌注 2 4h制备成急性肾缺血 /再灌注动物模型 ,5 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假手术组、缺血 /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 (IPC1 ,IPC2 ,IPC3) .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 ,免疫组化法测定Bcl 2和Bax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缺血 /再灌注组凋亡指数增加 (3.1± 2 .3vs 2 8.8± 4 .4 ,P <0 .0 5 ) ,Bax(1 83.0± 1 2 .8vs1 6 3.0± 1 7.1 ,P <0 .0 5 )表达明显增强 ,Bcl 2增加 (1 84 .0± 9.6vs 1 79.0± 1 3.0 ,P <0 .0 5 ) ,Bcl 2 /Bax比值明显降低 (1 .0 0± 0 .0 8vs 1 .1 0± 0 .0 7,P <0 .0 5 ) .缺血 /再灌注组比较 ,IPC3组肾小管凋亡指数明显下降(2 8.8± 4 .4vs 1 5 .6± 3.8,P <0 .0 5 ) ,Bcl 2表达增强 (1 79.0±1 3.0vs1 70 .0± 1 5 .1 ,P <0 .0 5 ) ,Bax表达减弱 (1 6 3.0± 1 7.1vs1 74 .0± 1 3.7,P <0 .0 5 ) ,Bcl 2 /Bax比值增高 (1 .1 0± 0 .0 7vs0 .98± 0 .1 1 ,P <0 .0 5 ) .结论 :缺血预处理 (IPC3)具有抗肾脏缺血 /再灌注损伤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Bcl 2 /Bax介导的肾脏缺血 /再灌注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