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旨在探讨3种颅内动脉钙化(IAC)评价方法的结果与脑小血管病(CSV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303例观察对象的资料。CSVD患者为实验组,无CSVD者为对照组。在头颅CT采用Agaston、改良Woodcock、Babiarz这3种方法评价IAC,在头颅MRI评价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4个征象并计算CSVD总体负担评分,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CSVD与IAC的相关性;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各组观察对象的IAC。结果Agaston钙化分级、改良Woodcock钙化积分、Babiarz钙化分级与CSVD总体负担评分(r分别为0.643、0.666、0.681)、深部白质高信号(r分别为0.503、0.536、0.539)、脑室旁白质高信号(r分别为0.535、0.578、0.570)、脑微出血(r分别为0.452、0.480、0.479)、腔隙性脑梗死(r分别为0.466、0.518、0.541)、血管周围间隙(r分别为0.585、0.577、0.554)均呈正相关,P值均<0.001。结论 3种IAC评价结果均与CSV...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分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材料和方法:选取行颈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受检者36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颈动脉超声结果将受检者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狭窄组和颈动脉无斑块组、单侧及双侧斑块组,分别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支数的增加和狭窄程度的加重,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增加,IMT增厚;随着颈动脉斑块检出部位的增加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增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累及部位的多少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1年5月期间确诊的29例冠心病患者的心脑血管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依据造影结果将冠状动脉及脑动脉狭窄程度划分为3个等级,比较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与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分布差异性不大(P〉0.05);重度狭窄组的Califf危险记分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P〈0.01);脑动脉中重度狭窄比例方面Califf危险记分I〉2分组显著高于0分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与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分布较为一致,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高,脑动脉的狭窄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将150例临床上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三组:单支病变组58例,双支病变组50例,三支病变组42例,对三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颈总动脉内径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它们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150例冠心病患者中,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均有IMT增厚、Crouse积分较高及颈总动脉内径增宽(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紧密的相关性,随着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增高,冠脉病变程度随之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首次症状性脑出血(pICH)与脑小血管病(cSVD)的相关关系,以进一步理解脑微出血(CMBs)预测脑出血风险的重要性.方法 收集连续性pICH住院患者202例为研究组,及连续性非脑出血门诊患者234例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行MR检查后,观察并分析CMBs的发病率、部位及分级,以及脑出血的部位、大小.并且对2组的相关cSVD影像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CMBs及脑出血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对脑出血的大小与CMBs的数量/分级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脑出血组中检出140例(69.3 %)CMBs,而对照组中检出62例(26.5%).原发性脑出血的CMBs发病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0 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MBs是脑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调节OR值为8.363(95%CI 5.210~13.421).脑出血伴CMBs的血肿体积大小为(12.57±17.23) mL,脑出血不伴CMBs的血肿体积大小为(17.77±26.97) mL.脑出血体积大小与CMBs的数量呈负相关关系(rs=-0.176 9,P=0.011 8),与CMBs的分级亦呈负相关关系(rs=-0.118 5,P=0.155 7).结论 CMBs是原发性pICH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不同阶段及类型的cSVD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根据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将11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组(H型组,Hcy≥10 μmol/L)和单纯高血压组(单纯组,Hcy<10 μmol/L).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对其粥样硬化程度进行Gensini评分.结果 H型组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比例显著高于单纯组(P<0.05);单纯组血清Hcy水平与Gensini评分无相关性(r=0.16,95%CI:-0.12~0.41,P>0.05);H型组血清Hcy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7,95%CI:0.25~0.64,P<0.01).结论 H型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狭窄程度与血清Hcy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7.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CCCI)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6例确诊为CCCI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血管内径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l thickness,IMT)测量,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情况。结果:86例CCCI患者中,有颈动脉硬化(IMT增厚和斑块形成)78例,检出率达90.7%,其中IMT增厚达29.1%,斑块形成达61.6%。结论:CCCI与颈动粥样硬化存在着线性关系,早期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可预CCCI的发病,提高早期诊治率,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在中老年人群的发病率及高危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2738例无冠心病病史的中老年人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738例中,共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735例2512支血管;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增高,长期吸烟、嗜酒、高血压、高血脂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高。结论对中老年人群开展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早诊断、早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只能判断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而冠状动脉发生狭窄以前冠状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已存在很长一段时间,这时病人可能已经表现有冠心病的症状,并且可能发生心肌梗塞和心脏性猝死等急性临床综合征。检测冠状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发生腐蚀和破裂,导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起急性心肌梗塞。有效评价斑块的结构特点,监测其演变过程,对选择治疗时机和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综述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概念,病理特点和演变规律,评价各种影像技术包括血管内超声,多层CT和磁共振成像对其诊断的价值和限度。  相似文献   

11.
有研究表明,导致管腔狭窄程度小于50%的粥样硬化斑块由于重构效应,冠状动脉造影常难以发现,而这种粥样斑块可能为易损斑块。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破裂是造成急性冠脉事件的重要原因。目前,尚缺乏无创性影像学方法评价冠状动脉斑块成分。本文就磁共振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分析偏头痛患者与脑小血管病(cSVD)MRI表现及总负荷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将2016年10月-2018年9月在本院神经内科诊断为偏头痛的69例患者及年龄和性别与患者组相匹配的从未发生过各种类型偏头痛的体检者69例(对照组)纳入研究。所有患者行多模态MRI(常规T1WI、T2WI、FLAIR、DWI和SWI),对每例患者的血管源性脑腔隙、白质内高信号(WMH)、微出血(CMBs)及血管周围间隙扩大(EPVS)这四个典型cSVD征象的出现情况及程度进行分析,并采用四级量表法进行总负荷评分。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受试者中cSVD征象出现率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cSVD总负荷评分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二者间的关系。结果:患者组和对照组中严重WMH(57.97% vs. 40.58%;χ2=4.175,P=0.041)和CMBs(28.99% vs. 13.04%;χ2=5.283;P=0.022)的出现率及cSVD总负荷评分(Z=-2.949;P=0.020)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SVD总负荷评分对偏头痛的诊断敏感度为59.42%,特异度为62.3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二元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cSVD总负荷是偏头痛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399,95%置信区间为1.036~1.890;P=0.029)。结论:偏头痛与cSVD的MRI表现密切相关,cSVD总负荷是偏头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深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形态学特征与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证实190例单纯深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患者和190例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合并粥样硬化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检查原始数据,并进行图像处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统计MB-MCA形态特征,包括测量MB厚度、MCA长度和MB-MCA邻近两段血管形态变化,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MB-MCA形态学特征与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结果 单纯深在型MB-MCA组:男/女=2.22/1(131/59),平均年龄(51.36±11.19)岁(12~83岁),MB厚度为(2.25±1.80)mm,MCA长度为(23.58±9.57)mm,MCA两端平滑者21.05%(40/190),近端成角者7.36%(14/190),远端成角者15.79%(30/190),两端成角者55.79%(106/190).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男/女=5.55/1(161/29),平均年龄(57.19±11.29)岁(37~86岁),MB厚度为(2.19±1.67)mm,MCA长度为(21.45±8.38)mm,MCA两端平滑者26.32%(50/190),近端成角者5.79%(11/190),远端成角者21.05%(40/190),两端成角者46.84%(89/190).性别、年龄、MCA长度和邻近两端成角情况都与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P<0.05),而MB厚度与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无关(P=0.6825>0.05).结论 MB-MCA这一复合体是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解剖学上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脑梗死患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结果:75%的脑梗死患合并有颈动脉弱样硬化,侧向符合率为57.4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分叉处,以软斑,混合斑多见,软斑,内膜粗糙或溃疡是引致梗死的主要原因。结论:为防止脑梗死的发生,对无症状期动脉粥样硬化患的检出和监测,以及早期采取有效预防和治疗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测量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605例临床怀疑冠心病(579例)及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26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男333例,女272例,年龄22~87岁,平均(60.1±12.5)岁.利用工作站软件测量每例心脏EAT体积,同时观察冠状动脉是否发生病变、病变程度(包括冠状动脉病变支数、钙化积分程度、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分为无斑、软斑、钙斑、混斑)、有无壁冠状动脉,记录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有先相关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分析EAT体积与BMI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EAT体积与BMI呈正相关(r,=0.504,P<0.001).所有病例总体分析,有、无粥样硬化两组EAT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病变组低于有病变组(Z=-4.839,P<0.001).患相关疾病者中有、无粥样硬化两组EAT体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冠状动脉病变组低于有冠状动脉病变组(Z=-2.885,P=0.004).分别对BMI< 24、≥24及<30的病例按有、无粥样硬化分组比较EAT体积差异,均显示EAT体积无病变组低于有病变组(Z=-3.714,P<0.001;Z=-3.53,P<0.001;Z=-4.871,P.<0.001);但BMI ≥30的28例中,冠状动脉有、无病变组EAT体积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Z=-0.024,P=1).进一步对BMI< 30的病例行冠状动脉患病风险评估计算得出,EAT体积>147.13 mm3则患病风险高;EAT体积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显示,EAT体积与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及左旋支的狭窄程度均无相关.EAT体积与钙化积分程度呈正相关(r,=0.146,P<0.001).EAT体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支数呈正相关(r,=0.209,P<0.001).不同性质斑块心外膜脂肪量不同(x2=21.288,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无斑块组低于软斑组(P =0.002);无斑块组低于混斑组(P<0.001);其他无差别.分别对有、无粥样硬化病例按是否出现壁冠状动脉分组,分析两组间EAT体积差异,结果显示无论有无粥样硬化,有、无壁冠状动脉两组心外膜脂肪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022,P=0.307;Z=-0.267,P=0.79).结论 CT测量EAT体积与BMI呈正相关;对于非肥胖者,EAT体积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危险性的独立预测指标,EAT体积>147.13 mm3者,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性大;EAT体积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钙化积分呈正相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相关;带有软斑(包括软斑及混斑)患者EAT体积较大;EAT体积与是否出现壁冠状动脉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评价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MB)与该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关系。方法:连续收集300例因怀疑冠心病(CHD)而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的病例的资料,由2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并在结果一致时确定为前降支MB。将所有病例分为前降支MB组和非MB组,利用MPR、CPR、VR等后处理技术联合观察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测量前降支由于斑块所致的狭窄率,比较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以及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结果:在300例受检对象中冠状动脉CTA发现前降支MB74例(24.7%,74/300)。MB组与非MB组前降支钙化的发生率分别为36.5%与31.3%,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54.1%与45.1%,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48.4%与44.6%,两组之间钙化的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平均狭窄程度差别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40;P=0.18;P=0.97)。结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B对该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价值,并寻找与颈动脉硬化有关的因素。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后62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状况,以所测最大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为观察指标。同时作血脂生化分析。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与病变组之间、病变组之间颈动脉斑块面积、斑块积分、斑块数目、IMT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颈动脉超声斑块形成结果比较,颈动脉超声的敏感性为82.4(42/51),特异性为72.7%(8/11),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2.3%(51/62)。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压、血糖、TG及HDL-ch与IMT有相关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提示颈动脉壁内—中膜厚度及斑块能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杨玉华  李飒 《人民军医》2012,(8):738-739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岁以上发生胸闷的住院患者206例,给予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130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50例,多支病变80例),冠状动脉正常组76例。同时采用高频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及斑块形态。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中,IMT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94例,发生率72.3%(94/130);正常组中,颈动脉IMT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8例,发生率23.7%(18/76)。两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伴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形成和钙化的发生率为77.5%(62/80),显著高于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的30.0%(15/50,P<0.05)。结论:颈动脉IMT及斑块形成与冠状动脉病变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的彩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 13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和 10 4例非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查 ,测量血管的内径、内膜—中层厚度 (IMT) ,血流的速度等参数 ,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其形成情况。结果 :132例脑梗死患者中 ,颈动脉有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占 114例 ,检出率为 86 .3% ,对照组中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 19例 ,检出率为 18.2 % ,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的相关性 ;高分辨率彩超诊断技术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 ,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丘脑的代谢变化特点,了解其与认知障碍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34例CSVD患者和26例志愿者进行认知功能测评,通过单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技术对所有研究对象两侧丘脑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A)、胆碱化合物(Cho)、磷酸肌酸(Cr)的含量进行检测,记录NAA/Cr、Cho/Cr比值.比较2组间两侧丘脑NAA/Cr、Cho/Cr比值的差异,并对CSVD组内两侧丘脑NAA/Cr、Cho/Cr比值与MoCA总评分及各子项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CSVD组MoCA总评分、视空间与执行能力、记忆、注意力、语言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SVD组两侧丘脑NAA/Cr比值较对照组降低(左侧1.57±0.18、1.68±0.17、t=2.46、P=0.02;右侧1.66±0.21、1.78±0.19、t=2.23、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侧丘脑Cho/Cr比值无明显差异(P>0.05);③CSVD组内,两侧丘脑NAA/Cr比值与MoCA总评分(左r=0.83,右r=0.79, P<0.05)、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左r=0.65,右r=0.46,P<0.05)、记忆(左r=0.59,右r=0.50, P<0.05)、注意力(左r=0.42,右r=0.52,P<0.05)、语言(左r=0.52,右r=0.41,P<0.05)、抽象(左r=0.47,右r=0.40,P<0.05)、定向力(左r=0.48,右r=0.42,P<0.05)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Cho/Cr比值与MoCA总评分及各子项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SVD患者丘脑存在神经元损伤或功能降低,这种代谢异常可能与患者广泛的认知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