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股骨骨道定位是决定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成败的关键因素。随着对前交叉韧带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功能的深入研究,前交叉韧带重建经历了从等长重建到解剖重建观念的演变。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是当前主流观点,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功能解剖重建是新的研究热点。前交叉韧带重建骨道定位技术复杂多样,各有特点。经典的过顶点位置技术目前仍适用于前交叉韧带翻修术;时钟面定位法操作简单,但需要术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骨性标志定位法和导向器辅助下残端定位法定位准确,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方法;透视下Bernard四格法操作复杂,主要用于科学研究;计算机辅助导航定位技术是新兴的定位方法。该文就前交叉韧带重建骨道定位观念演变及技术发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胫骨骨隧道定位对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胫骨骨隧道内口采用外侧半月板游离缘的切线与前后髁间突连线的交点定位;观察组选择原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中间位置定位.术后矢状位MRI测量胫骨骨道位置、胫骨纵向位移、后交叉韧带指数、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胫骨骨道分别位于胫骨平台全长的前(38.67±4.23)%和(34.21±2.46)%.胫骨纵向位移为(11.14±2.64)mm和(14.34±2.23)mm,上倾角为(56.2±4.3)°和(44.6±5.2)°,后交叉韧带指数为(3.97±0.45)和(4.78±0.7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5).术后1年,对照组与观察组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分别为(79.63±4.67)分和(89.76±5.21)分;Lysholm评分分别为(85.61±4.92)分和(92.54±3.2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检验,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能使患者的关节稳定性与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膝关节MRI测量可较客观、准确地反映胫骨的骨道定位情况.理想的胫骨骨道在矢状位MRI上位于胫骨平台的前(34.21±2.46)%.  相似文献   

3.
熊川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21):1791-1794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后关节镜下肌腱移植重建是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准确建立股骨隧道,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之一[1].研究不同股骨隧道建立方法的利弊,选择恰当的建立方法显得十分重要,也是ACL重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2):1118-1120
[目的]探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于胫骨止点处的解剖形态以及测量髁间窝顶线与胫骨平台交汇点至后交叉韧带前缘的距离对胫骨骨道定位的解剖学意义,为ACL重建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新鲜成人膝关节标本8例,仔细剔除关节周围肌肉、后关节囊等结构,保留前后交叉韧带及两侧侧副韧带,保证膝关节正常屈伸范围。在屈伸膝关节时按照ACL纤维张力区将其分为前内束和后外束,在胫骨附着处将ACL切断制备ACL损伤模型。用测量工具和Phontoshop软件获取ACL基本解剖参数以及髁间窝顶线与胫骨平台的交汇点、ACL前缘、ACL胫骨止点的中心点分别至后交叉韧带前缘的距离。[结果]ACL平均体部直径为(11.21±0.76)mm,ACL在胫骨止点处的平均最大横径为(11.34±0.79)mm,平均最大前后径为(16.54±0.82)mm。前内束和后外束在胫骨止点处的平均面积分别为(113.35±29.65)mm~2和(83.29±16.99)mm~2。髁间窝顶线与胫骨平台的交汇点、ACL前缘以及ACL胫骨止点的中心点至后交叉韧带前缘的距离分别为(12.13±0.96)mm,(21.14±0.83)mm和(8.82±0.77)mm。[结论]利用胫骨平台骨道定位ACL在股骨的解剖止点现实可行,在ACL重建术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单束重建股骨定位点在右膝11点(A点)与右膝10点(B点)术后疗效的差别。方法将97例ACL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50例,B组47例。在关节镜下四股腘绳肌腱单束重建ACL,A组股骨定位点在A点,B组股骨定位点在B点,两组胫骨骨道定位保持一致。术后进行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外旋试验、KT-2000检查,并进行术前与术后的Lysholm、IKDC评分,评价两者之间疗效的差别。结果 A组术后1周与术后1年的ADT及Lachman试验阳性例数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外旋试验及KT-2000在134 N下屈膝30°位膝关节前后位移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优于A组。术前两组Lysholm和IKD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Lysholm及IKDC评分明显优于术前(P〈0.01),术后Lysholm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KDC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优于A组。结论股骨骨道选择在A点和B点单束重建ACL,可使患者关节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B点在控制关节旋转稳定性比A点好,早期A点比B点易发生重建韧带松驰。  相似文献   

7.
自体骨—髌韧带—骨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三入路和传统前内侧技术确立股骨骨道的位置、长度和冠状面角度以及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早期疗效.方法:2018年12月到2019年6月收集36例诊断为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而且接受手术的患者,患者均有明确膝关节扭伤史,共分为两组,其中16例采用三入路技术钻取股骨骨道重建前交叉韧带,其中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30.1...  相似文献   

9.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骨道增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骨道增宽的发生率、增宽程度、骨道形状、相关因素及其与临床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应用胭绳肌腱重建ACL手术后骨道的变化,通过X线片测量ACL重建术后的骨道直径。对51例患者行ACL重建手术,其中男性30例,女性21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个月。主要研究及观察指标:患者性别、年龄、身高等因素,移植物的固定方式,随访时的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稳定性检查(KT2000)及肌力恢复情况,以及股骨和胫骨的骨道直径、骨道位置和角度等。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卡方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骨道增宽率股骨85%-94%,胫骨65%;增宽程度股骨51%-53%,胫骨40%~44%。胫骨骨道增宽的形态以O型(冠位片)及V型(矢位片)最常见。骨道增宽与年龄、身高及体重指数相关。股骨骨道位置偏前会引起股骨骨道的增宽,股骨骨道角或胫骨骨道角越小,则股骨骨道越容易增宽。结论以腘绳肌腱为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术后骨道增宽的发生率与程度,股骨骨道较胫骨骨道明显。骨道增宽与患者年龄、身高以及骨道定位相关,其中股骨和胫骨骨道的位置及角度是引起术后骨道增宽的主要因素之一。骨道增宽与KT2000结果和术后肌力恢复情况相关。  相似文献   

10.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最常见的轻微并发症,包括前膝痛、髌股关节摩擦音、髌腱炎、膝关节僵硬、完全伸直受限和股四头肌无力等。严重的并发症有感染、髌韧带挛缩/髌骨下移、髌骨骨折、髌韧带断裂、非再损伤性移植失败、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萎缩、神经或血管损伤、筋膜间室综合征和深静脉栓塞等,但十分罕见。 轻度的真性关节纤维性粘连或关节僵硬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最常见的并发症。真性关节纤维性粘连是关节周围和关节内纤维组织形成的过程,是对损伤的一种反应。前交叉韧带手术后轻度的关节纤维性粘连可见不同程度的膝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ACLR)股骨侧定位“理想点”等张重建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ACLR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自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入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浮烟山院区骨科的98例符合条件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股骨侧定位的不同,将入组的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42例患者,男22例,女20例;年龄19~31岁,平均(25.34±5.93)岁;选择过顶位(Over-the-top)股骨侧定位方案;观察组56例患者,男26例,女30例;年龄20~32岁,平均(26.14±6.05)岁;选择“理想点”股骨侧定位方案。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基准资料,收集手术相关资料,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估患者膝关节疼痛情况,利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IK...  相似文献   

12.
前交叉韧带(ACL)损伤在现代社会日渐常见,从保守治疗到ACL重建术治疗,ACL功能恢复的重要性受到临床认可.现有ACL重建材料中,自体组织移植物无免疫排斥反应、感染风险小,即使移植不成功也不会使病情恶化,但取材有限,易发生供区并发症;同种异体移植物取材相对容易,但面临免疫排斥反应、愈合延迟、感染及费用昂贵等问题;人工...  相似文献   

13.
前交叉韧带(ACL)是膝关节重要的前向稳定结构,损伤后可以产生膝关节前向不稳,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继发软骨、半月板等结构损伤,导致关节退变和关节疾病的早期发生.关节镜技术的成熟与完善使得关节镜下ACL重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提出的双束韧带重建手术方法更符合解剖学要求,对重建ACL的翻修也有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该文就近几年有关ACL重建在移植物、手术方法、重建韧带翻修及组织工程等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重要的稳定结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深低温冻存同种异体骨-ACL-骨移植重建ACL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2010年2月,对22例ACL损伤患者于关节镜下采用深低温冻存的同种异体骨-ACL-骨移植重建ACL。男15例,女7例;年龄19~55岁,平均27.6岁。损伤原因:运动伤12例,摔伤1例,重物压伤2例,交通事故伤7例。左膝14例,右膝8例。病程7 d~12个月,中位病程65 d。前抽屉试验阳性19例,轴移试验阳性19例,Lachman试验阳性21例。术前根据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分级评定标准,异常5例,严重异常17例;IKDC主观评分为(49.6±6.9)分,Lysholm评分为(48.5±5.3)分,Tegner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受伤前为(6.8±1.2)分,受伤后术前为(2.1±0.5)分。20例行MRI检查,其中18例提示ACL损伤。结果手术时间65~85 min,平均75 min;出血量80~150 mL,平均11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均无免疫排斥反应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34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无伸膝受限;屈膝活动度为125~135°,平均130.5°。前抽屉试验阳性2例,轴移试验阳性1例,Lachman试验阳性3例。根据IKDC分级评定标准:正常10例,接近正常11例,异常1例;IKDC主观评分为(90.0±5.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3,P=0.021)。Lysholm评分为(91.6±7.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31,P=0.028)。Tegner评分为(6.1±1.5)分,与受伤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1,P=0.070),与受伤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5,P=0.033)。术后6个月19例关节镜复查示无移植韧带断裂,17例移植物张力正常,2例稍松弛。结论关节镜下应用深低温冻存的同种异体骨-ACL-骨移植重建ACL,可达到ACL解剖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由外向内法(OI)与经前内侧入路法(AM)重建前交叉韧带(ACL)股骨侧隧道相关参数及隧道长度与股骨髁部大小的关系,探寻二者区别。方法取15具新鲜解冻膝关节标本,测量股骨髁部左右径及股骨外侧髁前后径大小,采用自行改进的内钩槽游标卡尺,定位ACL股骨侧止点中心,分别模拟采用OI法与AM法定位股骨外侧壁隧道口点。测量隧道长度、隧道口点与股骨外上髁位置关系。正侧位X线位上股骨隧道与膝关节线、股骨纵轴夹角。结果 OI法股骨隧道长度为(36.9±2.5)mm,AM法为(35.0±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I法与AM法股骨外侧壁隧道口点均位于股骨外上髁近前侧。 OI法较AM法偏近心端分布,但AM法更为集中;股骨髁部越大,隧道长度越长。 OI法较AM法隧道更为垂直。结论采用OI法与AM法均可满足ACL重建术对股骨隧道长度及位置的要求。 OI法相比下更随意,不受屈膝角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前交叉韧带股骨等距重建位置的比较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目的 :比较模拟生理负荷条件下前交叉韧带股骨重建位置的等距特性。方法 :7具新鲜冷冻尸体膝关节标本 ,在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区取 3点以及胫骨附着区取 5点分别钻骨隧道 ,通过钢丝和等距测量器施加初负荷 ,检测膝关节屈曲过程中胫骨和股骨隧道间的距离变化。结果 :膝关节从 0~ 90°屈曲过程中 ,股骨韧带附着区中点、上点和后点与胫骨附着区 5点间呈等距变化 ,但股骨韧带附着区中点、上点与胫骨附着区 5点间距离变化具有组内显著性差异。结论 :股骨韧带附着区后点是理想的等距重建点。  相似文献   

18.
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植入物在关节内和骨隧道内需经历愈合早期、增殖期、韧带化期等阶段.目前研究显示愈合早期植入物中央坏死、细胞过少且无法检测到血管再生;愈合增殖期植入物重塑和血管再生活跃,细胞活性强,膝关节力学性能最低,细胞外基质发生显著变化;韧带化期植入物不断向完整ACL形态和力学强度方向重塑,其过程漫长.韧带化过程中各种变化及不同植入物愈合模型之间差异的研究对于改进ACL手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包括ACL残端保留在内的多种技术对韧带化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该文就ACL重建后韧带化过程及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关节镜下经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腋下胫骨定位的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重建术的技术及初步疗效.[方法]2016年3月~2018年11月,对20例后交叉韧带断裂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经ACL腋下定位胫骨骨道,保残...  相似文献   

20.
李飞龙  秦磊磊  胡宁  梁熙  黄伟  罗小辑 《骨科》2018,9(1):79-84
【】:前交叉韧带(ACL)是膝关节重要的稳定结构,ACL重建是治疗ACL损伤的有效治疗手段,随对于其的认识近年来发展迅速。对于ACL重建的手术时间的选择,需手术医生综合评估患者状况,过早或延期手术治疗都有着相应的潜在并发症。ACL重建移植物分为自体移植物、同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韧带,自体移植物多使用骨-髌腱-骨(B-PT-B)和股薄肌-半腱肌组成的四束腘绳肌(HS)肌腱移植物,其与同种异体移植物一样,都有着相应的优缺点,随着技术的发展,第三代人工韧带LARS韧带表现出了优秀的短中期随访效果,但仍需远期随访结果。用于ACL重建移植物的内固定装置,主要分为悬吊装置和挤压螺栓,近年也有新的内固定装置被提出。对于ACL重建手术技术,解剖ACL重建相对于过去非解剖重建有着优秀的随访效果,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之间孰优孰劣,仍需进一步探讨,但解剖双束和解剖单束重建都表现出了相似的、优异的手术效果,完善针对患者解剖形态、病情而行个性化解剖重建可能将是未来探讨的重点。对ACL重建术后是否使用促进肌腱、隧道愈合的PRP、BMP或MSCs等产物,仍处于争议状态,仍需要明确其具体作用机制和随访效果。总之,ACL是膝关节重要的稳定结构,其损失治疗方式仍随着认识的深入而不断改进,近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