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据中国医院管理协会2008年年底统计,中国大陆地区27个省和地区共有102 863例慢性透析患者,患病率79.1/100万人口,年患病率52.9%,并且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1].血液透析是我国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主要的肾脏替代疗法.尽管现代的血液净化技术已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但是在满足患者治疗需要的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治疗疼痛的痛苦.动静脉内瘘是长期维持性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因部分患者在透析中后期会发生内瘘侧手臂疼痛,影响患者的心理及身体舒适,严重者甚至不得不中断透析,使透析不充分或增加透析成本.因此,解决患者透析时内瘘手臂疼痛问题,增进患者的舒适度,显得尤为重要.常规多采用关闭超滤,药物止痛,调整内瘘针在血管里位置,关心、安慰的心理护理等方法来缓解患者透析时内瘘手臂疼痛,但是效果均不理想.我院透析中心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方法来解决患者透析时内痿手臂疼痛问题,经临床实践观察,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 是血液透析(HD).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得以有效透析、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1].保护内瘘,预防内瘘阻塞,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对血液透析患者至关重要.我科对12例透析患者内瘘进行有效的健康护理,延长了内瘘的使用寿命,达到了理想的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动静脉内瘘容易出现的问题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 观察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行血液透析的46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总结预防护理的最佳方案.结果 46例患者中行第2次内瘘吻合术2例,28~60个月内瘘闭塞,与透析过程中脱水导致低血容量和血流缓慢诱发内瘘血栓形成有关;内瘘使用时间为8个月1例,因高龄及糖尿病病史太久,透析穿刺后致血管硬化,周围组织纤维化而闭塞,故采取右颈静脉永久性置管透析.43例患者内瘘使用时间为24~36个月.结论 解决患者动静脉内瘘原有问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血液透析(HD)。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得以有效透析、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1]。保护内瘘,预防内瘘阻塞,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对血液透析患者至关重要。我科对12例透析患者内瘘进行有效的健康护理,延长了内瘘的使用寿命,达到了理想的透析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32~62岁,中位年龄45岁。透析周期为每周2次,时间为4h,穿刺成功率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内瘘保护罩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观察。方法 将80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在透析治疗期间分别使用改良内瘘保护罩和简易保护罩,比较两组患者6个月透析治疗期间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渗血、血肿、疼痛、针头滑脱等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内瘘保护罩明显降低内瘘并发症,提高透析效果,增加患者舒适度、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护士工作压力与风险。  相似文献   

6.
探讨高频彩超在行动静脉内瘘术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我院肾内科2015—2017年179例行动静脉内瘘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术前采用高频彩超评估血管条件,筛选不适合手术血管;术后采用高频彩超监测血管成熟情况及内瘘狭窄、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静脉内径≥1.2 mm,动脉内径≥1.5 mm的血管适合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血流量在500~600 ml/min,既能满足透析要求,又能降低内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12例静脉内径在1.0~1.2 mm,但静脉充盈良好,在握拳加压1 min后内径能达2.0 mm者,手术亦成功,术后内瘘流量达标。1例术后2+个月使用内瘘时无法满足透析要求,改行中心静脉cuff管透析。1例术后2年出现造瘘侧上肢肿胀,检查提示中心静脉狭窄。8例出现内瘘血栓,6例内瘘狭窄。在行动静脉内瘘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高频彩超对于术前血管的评估,术后血管的成熟情况及并发症的监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金霄 《海峡药学》2008,20(12):127-129
目的观察如意金黄膏对动静脉内瘘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血透治疗并发动静脉内瘘血肿的患者52例,其中男29例,女23例.年龄21~83岁。平均年龄52岁。随机分为实验组26例与对照组26例,治疗组使用金黄膏,取金黄膏适量涂于敷料上外敷于血肿处。湿热敷面积应超过血肿范围,对照组使用硫酸镁,使用前将配制好的硫酸镁溶液加热至30摄氏度左右,取药液浸湿方纱后持续热敷于血肿处.湿热敷面积应超过血肿范围,上述两种方法1日2次。观察用药后内瘘管穿刺处淤血、硬结、疼痛及肿胀的消退情况以及皮肤组织弹性、周围静脉充盈度、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如意金黄膏对痿管周围的影响和对周围组织皮下瘀血吸收的效果明显优于硫酸镁组。结论如意金黄膏外敷治疗内瘘血肿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硫酸镁持续热敷。在临床上非常适合自体动静脉内瘘佯血肿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2种动静脉内瘘血管拨针法在血液透析患者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 把24例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由于自身血管条件限制,动脉和静脉穿刺同一内瘘血管上的患者分别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2820例次拨针时采用先拨动脉穿刺针后拨静脉穿刺针(以下简称动-静脉拨针法)A组,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2350例次采用拨针时采用先拨静脉穿刺针,后拨动脉穿刺针(简称静-动脉拨针法)B组,比较2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发生渗血、血肿、狭窄、阻塞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内发生率低于A组患者P <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穿刺在同一内瘘血管上患者透析结束时,静-动脉拨针法能有效减少内瘘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拨针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制木瓜酒湿敷对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区域疼痛改善效果。方法对42例次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治疗过程中出现内瘘及静脉穿刺区疼痛,治疗前重度疼痛7例次,中度疼痛26例次,轻度疼痛9例次,予以自制木瓜酒即时湿敷,自身对比观察湿敷前后疼痛改善效果。结果木瓜酒湿敷30 min后,患者中重度疼痛0例次,中度疼痛11例次,轻度疼痛27例次,无痛4例次;平均疼痛评分(2.74±1.42)分,治疗前后比较,患者疼痛均有明显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7,P<0.01)。结论木瓜酒湿敷可缓解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区域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喜疗妥联合红外线照射对内瘘成熟的促进效果。方法 60例内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喜辽妥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喜疗妥治疗。比较2组术后头静脉血管内径、壁厚、血流量、首次使用内瘘时间、透析血流量及首次透析血肿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头静脉血管内径、壁厚、血流量情况均逐渐好转,且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首次使用内瘘时间长于对照组;2组透析4周后血流量均大于首次透析,且观察组血流量大于对照组;观察组首次透析血肿发生率为3.3%(1/30),低于对照组的20.0%(6/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疗妥联合红外线照射对促进内瘘早期成熟有积极作用,且局部血肿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动、静脉血管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的前提和保证,内瘘栓塞是临床上常见的内瘘并发症.我科对1例8次内瘘栓塞患者.经过溶栓等方法处理后,内瘘功能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良内瘘保护罩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观察.方法 将80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0例,在透析治疗期间分别使用改良内瘘保护罩和简易保护罩,比较两组病人6个月透析治疗期间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内瘘渗血、血肿、疼痛、针头滑脱等并发症发生率为0.16%、0.10%、0.06%、0;对照组渗血、血肿、疼痛、针头滑脱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79%、0.35%、2.53%、0.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观察组95%,对照组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内瘘保护罩明显降低内瘘并发症,提高透析效果,增加病人舒适度、提高病人满意度,减轻护士工作压力与风险.  相似文献   

13.
中国90%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动静脉内瘘做为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一般采用桡动脉一头静脉吻合方式,使静脉血管充盈、扩张,便于穿刺,以达到透析要求的血流量。一般为200~400ml/min,而血液透析患者每次透析时需要穿刺2针,每周透析2~3次,粗大的针头穿刺时易产生疼痛,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为此,作者对2011年5月~7月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行规律透析的患者64例,采用自身对照法进行两种穿刺固定法的临床减痛效果观察与分析。实践证明,改变穿刺顺序及翻转针柄固定法对减轻患者透析穿刺所致的局部疼痛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王刚  杨大强  张端卫  蒋敏 《淮海医药》2010,28(6):478-480
目的探讨在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中实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连续缝合内瘘手术建立长期血管通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连续缝合内瘘术63例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63例头静脉-桡动脉端侧连续缝合内瘘术手术一次成功,内瘘术后平均启用时间4周,血流量均〉250 ml/min,使用后随访6~12月,除2例因穿刺透析后压迫过紧闭塞及1例因低血压内瘘闭塞而再次手术外,临床效果满意,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头静脉-桡动脉端侧连续缝合内瘘手术操作简便,吻合成功率高,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优点多,可作为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15.
自制复方喜疗妥软膏对血透穿刺中所致血肿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60例因内瘘穿刺所致血肿的血液透析(H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为30例。对照组透析后予以传统的50%硫酸镁湿敷血肿局部及周围皮肤组织,观察组透析后24h用自制的复方喜疗妥软膏涂搽动静脉内瘘血肿局部及周围皮肤组织并按摩。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血肿的吸收时间、疼痛持续时间、皮肤瘀斑消褪时间、血管硬化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果提示自制复方喜疗妥软膏在促进血肿的吸收,减轻疼痛和软化血管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硫酸镁湿敷。  相似文献   

16.
孙海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117-3117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于桡动脉与头静脉吻合内瘘术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提高内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对我院192例终末期肾衰竭患者,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选择行头静脉-桡动脉端端吻合术,观察疗效.结果:术区瘘口处均可扪及震颤或闻及血管吹风样杂音,动静脉内瘘术后4周开始使用,首次穿刺透析血流量大于200 mL/min,血液透析效果满意,随诊6个月~5年,无肢端缺血并发症.结论:桡动脉与头静脉吻合内瘘术,血液透析临床应用满意,是前臂血管内瘘术的理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7.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最重要的血液通路,而内瘘穿刺是透析中最基本的一项技术操作,为了减轻穿刺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我院从2001-2007年,采用减轻疼痛穿刺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造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特点.方法 应用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48例于我院肾内科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桡动脉、头静脉、造瘘口及其周围血管进行检查,观察造瘘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重点排查有无并发症存在.结果 36例患者动静脉内瘘通畅,其超声特点为桡动脉近心端血流速度加快、阻力指数降低,造瘘口远心端血流方向正常;头静脉内血流动脉化;造瘘口处血流为五彩镶嵌的彩色信号,可探及高速的涡流频谱.12例出现并发症,其中血栓形成4例,超声表现为接近瘘口的一侧头静脉管腔内透声差,可见实性回声填充;静脉瘤样扩张3例,超声表现为头静脉管径增宽呈瘤样扩张,管腔内呈低速涡流血流频谱;静脉狭窄3例,超声表现为造瘘口处管腔明显变小,血流束明显变窄,该处可探及异常高速的湍流血流频谱;局部血肿形成1例,超声表现为动静脉造瘘口附近可见以无回声为主的混合回声区,形态不规则,其内无明显血流信号;感染1例,超声表现为动静脉造瘘周围组织增厚,回声稍增强,分布不均匀.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造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具有自身特点,可为临床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非热康谱治疗仪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血管硬化及穿刺周围硬结的效果。方法30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伴动静脉内瘘或静脉穿刺周围有硬结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每次透析当天用非热康谱照射40 min;对照组每次透析24 h后穿刺周围使用喜疗妥软膏涂抹。4周为1个疗程,观察4个月,以治疗前后硬结大小及软硬度、穿刺时阻力及痛感大小为评价标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优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热康谱治疗仪治疗透析患者长期穿刺引起的硬结及血管硬化疗效明显、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股静脉穿刺插管属临时性血管通路,主要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慢性肾衰病人病情恶化而又无永久性血管通路时的治疗。老年患者往往由于血管条件差,作内瘘失败或在透析过程中内瘘闭塞不能进行透析时采用。我院采用股静脉穿刺插管为病人透析治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