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万侠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3,(8):51-53
近年来,剖宫产率持续上升,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率呈现增加趋势。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是否能经阴道分娩目前已经成为产科医生高度关注的问题。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衍生出更加多样的研究报告分别从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的适应证、禁忌证、高危因素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探究和证明阴道分娩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表示,剖宫产并不是再次妊娠剖宫产的绝对指征,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与再次剖宫产相比较具有更多的益处,因此合适的产妇可以实施阴道分娩。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高危因素,并分析产妇在分娩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合理应用缩宫素,综述了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方式的应用进展,分别从应用优势和应用缺陷方面进行客观性的论述,旨在能够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产妇提供参考,确保产妇阴道分娩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妇女再次妊娠采用阴道式分娩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就诊于我院的8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采取阴道分娩的孕妇,回顾性总结成功率、母婴并发症、出血量等。结果 80例中阴道分娩试产成功率为72.5%,阴道试产失败者27.5%,再次行剖宫产术。阴道分娩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34%,再次剖宫产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49%。阴道分娩患者产后6h内平均出血量190mL,再次剖宫产患者产后6h内平均出血量280mL。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者并非剖宫产绝对指征,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在掌握其适应证的情况下可选择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合理分娩方式. 方法对104例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孕妇的分娩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孕妇阴道试产,试产成功率76.8%.选择择期剖宫产为52例.结论剖宫产史不是再次剖宫产的指征,应结合前次剖宫产的指征、手术方式、术后情况、本次妊娠情况及B超监测伤口情况综合考虑.如无绝对指征,应予充分试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月收住剖官产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成功孕妇52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抽取同期初产阴道分娩孕妇52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对照,比较两组孕妇在产时出血量、产程时间、新生儿情况、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分娩后常规检查官腔,未发生子宫破裂,两组产妇出血量、产程、新生儿1minApgar评分、住院时间、新生儿窒息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再次妊娠阴道试产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方式,对有试产条件的孕妇,应鼓励阴道分娩,对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分娩并发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安全性。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386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符合阴道试产条件的186例阴道试产,对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抽取同期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VBNC)186例进行对照。结果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129例,成功率69.4%,再次剖宫产(RCS)57例,手术产率30.6%;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VBNC)136例,阴道分娩率73.1%,手术产50例,手术产率26.9%。两组无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量、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与阴道助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并非剖宫产绝对指征,符合阴道试产条件者,在严密监护下阴道试产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蒋玉芬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29-3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最佳分娩方式。方法:对78例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的孕妇的分娩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选择阴道试产50例,阴道分娩成功38例;剖宫产40例。结论:剖宫产史并非再次剖宫产的绝对指征,无试产禁忌的剖宫产史孕妇,在设备和技术力量有保证的医院,只要有试产的条件,应予充分试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收治的145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阴道分娩24例,剖宫产121例,且两种分娩方式对于新生儿的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新生儿感染的影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出血量、产后发热、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剖宫产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保证产科安全性的情况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也可以选择阴道试产的分娩方式,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8.
张丽娟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5,(3):38-4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VBAC)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0~2012年江苏省海门市中医院98例VBAC孕妇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住院的96例初产妇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产妇在分娩结局、围产儿结局、并发症上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分娩成功率[57.1%(56/98)]、分娩时间(9.9±0.6)h、并发症发生率[7.1%(7/98)]、产时出血量(281.9±13.4)m L、新生儿窒息发生率[2.0%(2/98)]、产妇满意率[96.9%(95/98)]等方面与对照组[分别为59.4%(57/96)、(9.7±0.7)h、5.2%(5/96)、(284.5±12.3)m L、3.1%(3/96)、94.8%(91/9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按照适应证选择,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高庆红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4,(2):29-31
随着现代产科和麻醉技术的发展,电子胎心监护的普遍使用,为确保母儿安全、减少医疗纠纷,剖宫产率逐年持续上升[1],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能否经阴道分娩已成为产科医生重视的问题。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从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的适应证、禁忌证、高危因素、注意事项、缩宫素的应用、影响因素、优越性及危险性等方面探讨阴道试产的可行性。研究证实,剖宫产史并非再次妊娠剖宫产的绝对手术指征,术后阴道分娩与重复剖宫产相比利多于弊,减少医疗浪费,临床上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阴道试产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VBAC)产妇的产时特点及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院区VBAC的122例产妇为研究对象(VBAC组),按1∶2配对病例对照设计,选择与VBAC产妇同时期分娩的重复性剖宫产(elective repeat cesarean section,ERCS)产妇244例(ERCS组)及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244例(对照组),比较3组产妇的母婴结局,分析VBAC组的产时特点。结果①ERCS组年龄最大、孕次最多,对照组年龄最小、孕次最少;对照组受教育程度高于其他两组;ERCS组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分娩前BMI高于其他两组;VBAC组孕期增重低于其他两组,入院时宫颈Bishop评分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VBAC组分娩孕周(38.47±1.82)周,低于对照组(P<0.05);VBAC组早产发生率最高、新生儿体重最低、巨大儿发生率最低(P<0.05);VBAC组产后出血量最多,对照组次之,ERCS组最少(P<0.05),VBAC组及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ERCS组(P<0.05);VBAC组、对照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少于ERCS组(P<0.05);3组新生儿Apgar评分、转入NICU率、输血率、产褥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中均无产妇及新生儿死亡。③VABC组中自然临产率、阴道助产率、会阴侧切率高于对照组,引产率、分娩镇痛率、产程中应用缩宫素比例低于对照组,第一、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体重,降低新生儿出生体重,更好地理解剖宫产术后阴道试产(tria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 delivery,TOLAC)产程特点,加强监测,有助于降低TOALC的风险,提高VBAC成功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38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庆双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7(1):43-4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时的分娩方式选择和拟采取措施及阴道分娩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本院剖宫产术后再次足月妊娠的387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其中,41例符合阴道试产的适应证,且愿接受阴道试产,将32例接受阴道试产成功者纳入观察组,将另外355例再次接受剖宫产的孕妇纳入对照组(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指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审查、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同意,并与其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比较两组患者产后24h内出血量、产褥病率、新生儿Apgar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总结观察组分娩特点。结果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患者中,阴道分娩成功率为78.0%(32/41),无1例发生子宫破裂。两组患者在产后出血、产褥病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足月妊娠分娩,通过严密观察产程,发现难产及时处理、严格掌握阴道分娩适应证,多数可经阴道安全分娩。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并非绝对阴道分娩禁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阴式妊娠组织清除术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妊娠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82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1例。实验组采用24小时强化护理干预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即采用24小时强化护理干预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正常护理方法相比,24小时强化护理干预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1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4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选择的不同分娩方式将84例孕妇随机分为两组,阴道分娩组42例,剖宫产组42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分娩结局和新生儿结局。结果:治疗后阴道分娩组孕妇的产后不良症状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剖宫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孕妇分娩后的新生儿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不是剖宫产手术的绝对指征,应对无产可手术指征的孕妇给予试产机会。 相似文献
14.
合并剖宫产术史患者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手术技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合并剖宫产术史患者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技巧,并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因子宫肌瘤合并剖宫产术史在本院接受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均含前穹窿途径)的患者14例纳入研究组。对其施行水分离+锐性分离的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将同期无剖宫产术史,在本院接受常规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4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恢复和随访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体重、子宫肌瘤数目和直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果研究组14例患者手术顺利,无膀胱、输尿管和肠管等盆腔脏器损伤,无血肿及盆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恢复良好。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合并剖宫产术史患者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打开前穹窿时采用水分离+锐性分离方法可获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6月200例在本院分娩的剖宫产术后孕妇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分娩方式。结果:200例孕妇中有87例符合阴道试产标准,试产率为43.5%(87/200);有8例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阴道试产成功79例(阴道分娩组),成功率为90.8%(79/87),阴道分娩率为39.5%(79/200);行剖宫产者121例(剖宫产组),剖宫产率为60.5%(121/200);有1例孕妇出现子宫破裂(0.50%,1/200);阴道分娩组产妇产后24h出血量明显少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7,P〈0.05);阴道分娩组新生儿体重明显低于剖宫产组(t=3.024,P〈0.05);两组患者在孕妇年龄、孕周、产褥病率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给予阴道试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袁媛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2,(2):77-79
目的:探究再次剖宫产术中应用剖宫产产钳解决娩头困难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所有于本院行再次剖宫产且出现娩头困难问题的产妇中随机选择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一组40例设定为研究组,一组40例设定为对照组.研究组全部给予剖宫产产钳方法解决再次剖宫产娩头困难问题,对照组全部... 相似文献
17.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水妹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8):61-6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121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进行调查,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前血色素、肥胖、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术中术后失血量、剖宫产史和手术时间等7个变量因素与切口感染发生显著相关(P〈0.05);肥胖、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和术中术后失血量是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剖宫产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对肥胖、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和术中术后失血量等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可以减少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时因素对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进行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TOLAC)的孕妇资料,纳入病例均为单次剖宫产后首次阴道试产的孕妇,统计的病历资料包括孕妇年龄、临产时胎头位置、潜伏期时长、产程中是否催产素加强宫缩、活跃期起始阶段(宫口开大4~5 cm)胎头位置及胎方位。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OLAC成功的产时影响因素。结果:①纳入行TOLAC的孕妇319例,其中236例成功阴道分娩,VBAC率为74.0%。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活跃期起始(宫口开大4~5 cm)胎头位于坐骨棘水平及以下(85.3% vs. 59.9%,OR=3.895,95%CI:2.282~6.647)、胎方位为枕前位(83.6% vs. 62.8%,OR=3.020,95%CI:1.787~5.104)的孕妇TOLAC成功率较高;而产程中需催产素加强宫缩的孕妇TOLAC成功率较低(61.2% vs. 77.4%,OR=0.461,95%CI:0.260~0.818)。不同的孕妇年龄、临产时胎头位置、潜伏期时长者TOLAC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程中需催产素加强宫缩(OR=0.502,95%CI:0.267~0.943)、活跃期起始(宫口开大4~5 cm)胎头位于坐骨棘水平及以下(OR=3.467,95%CI:1.990~6.042)、胎方位为枕前位(OR=2.633,95%CI:1.515~4.575)是VBAC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TOLAC,当产程进展至活跃期起始阶段、胎头仍位于坐骨棘水平以上、胎方位为枕横/后位,或产程中使用催产素加强宫缩者,应严密监测母胎情况及产程进展。必要时放宽指征及时行剖宫产,以保障母胎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阴道助产与剖宫产对脐带脱垂预后的影响。方法:52例发生胎儿脐带脱垂的产妇,根据临床情况分别进行剖宫产和阴道助产,比较两组间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产伤和产妇产褥感染、出血或血肿、组织损伤的发生率。结果:剖宫产组新生儿死亡率和产伤发生率、出血和组织损伤发生率均较阴道助产组明显降低(P<0.05),而产褥感染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剖宫产处理脐带脱垂可以相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及减少母婴并发症,优于阴道助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行人工流产的危险性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5000例患者在静脉麻醉下行负压吸引术,其中有1740例在腔内B超引导下行人工流产术。结果人工流产完成较满意,无1例发生子宫穿孔及漏吸,术中出血较多有50例,26例出现大出血,为子宫疤痕处妊娠,其中9例经保守治疗无效,行子宫切除术,17例经子宫动脉栓塞及对症处理后行化疗杀胚等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剖宫产术后因子宫的变化增加了人流手术的操作难度,更易造成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其中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处妊娠(CSP)是罕见而危险的妊娠类型,我院其发生率约为0.52%,应早期诊断,避免盲目吸宫,也可以在B超下及时发现及诊断CSP,先给予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再吸宫,避免宫腔操作发生致命性大出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