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沈桂彬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1):3301-3302,3305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收集冠心病患者40例、非冠心病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血脂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与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呈负相关(均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低胆红素血症对脂质代谢产生不利影响,可能是冠心病一项新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在肝炎后肝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03例肝炎肝硬化病人和2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IL-10、IL-18的水平,观察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腹水、血清白蛋白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血清IL-10、IL-18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肝功能child-pughA、B、C级组血清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肝功能child-pughA级组血清IL-10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功能child-pughB、C级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腹水组、无腹水组血清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有腹水组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无腹水组、对照组(P〈0.05,P〈0.01);血清IL-10水平与血清IL-18水平呈负相关(r=-0.51,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与血清IL10水平呈正相关(r=0.566,P〈0.01),与血清IL-18水平呈负相关(r=-0.315,P〈0.01);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血清IL-18水平呈正相关(r=0.677,P〈0.01),与血清几-10水平呈负相关(r=-0.339,P〈0.01)。结论IL-10、IL-18在肝炎肝硬化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的作用,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及血脂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血脂浓度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组64例和对照组32例,应用生化方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及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蛋白-α(Lp-α)、载脂蛋白A1(ApoA)、载脂蛋白B(ApoB)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TBIL、IBIL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DBIL浓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TC、TG、LDL及ApoA浓度较对照组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HDL、ApoB浓度较对照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Lpia浓度也较对照组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IBIL浓度与LDL浓度呈正相关(r=0.213,P〈0.05)。结论 胆红素、血脂的异常变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和胆红素(Bil)水平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以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85例患者为CHD组,并将其分为单支和多支病变组,根据血尿酸和胆红素浓度与36例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CHD组血清uA、血清总Bil(TBil)、直接Bil(DBil)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之间血清UA和Bi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尿酸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血清胆红素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血尿酸和胆红素水平可能是反映冠心病严重程度的指标,可间接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尿酸、血脂与冠心病(CHD)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选取71例CHD患者及50例对照组,CHD组又分为单支、双支、多支病变亚组,分别测定CHD患者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尿酸(UA)、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HD患者血清TBIL、DBIL、IBIL浓度低于对照组(P〈0.01);CHD组血清UA、TC、TG、LDL—C高于对照组(P〈0.01);HDL—C低于对照组(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血清UA、TC、TG、LDL—C明显增加(P〈0.05);HDL—C明显降低(P〈0.01);双支、多支病变组血清TBIL均低于单支亚组(P〈0.05),而多支组血清TBIL低于双支病变组(P〈0.01)。结论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UA升高、血脂异常与CHD相关,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与血清总胆红素(TBil)、尿酸(UA)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124例在本院心血管内科患者和74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总胆红素、尿酸、纤维蛋白原、血脂水平含量。将ACS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总胆红素、尿酸、纤维蛋白原、血脂水平含量的差异,并进行血清总胆红素与血脂Pearson直线相关,并分析其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后95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尿酸、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之间血清总胆红素、尿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胆红素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呈负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P〈0.05)。尿酸和纤维蛋白原均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高,与之呈正相关(P〈0.01);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降低,与之呈负相关(P〈0.01)。结论:尿酸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升高及血清总胆红素含量的降低与ACS的发生和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高尿酸和纤维蛋白原及低血清总胆红素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的独立危险因素,对ACS发生的预测、诊断和防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瘦素、胆囊收缩素、脂代谢与胆固醇结石的相关性,为胆固醇结石的成因补充理论依据。方法比较检测35例正常人与119例GS患者之间的BMI值及血清leptin、CCK、TC、TG、HDL、LDL、APOA、APOB和LP(a)水平。分析GS组内BMI和leptin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GS组BMI及血清leptin、CCK、TC、TG和APO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GS组血清HDL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GS组内BMI与leptin、CCK、TC、TG和APOA均呈正相关(均P〈0.05);与HDL呈负相关fP〈0.05);leptin与CCK、TC、TG和APOA均呈正相关(均P〈0.05);与HDL呈负相关(P〈0.05)。结论BMI及血清lepfin、CCK、TC、TG和APOA明显升高者,具有易患胆固醇结石的趋势;leptin可能通过影响血脂代谢参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120例冠心病患者与120例健康人作对照,用改良J—G法检测血清胆红素;用胆固醇氧化酶法(CHOD—PAP)检测总胆固醇(Tc);用磷酸甘油氧化酶法(GPO—PAP)检测甘油三酯(TG);用直接匀相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进行2组比较。结果:冠心病组的总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直接胆红素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间接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浓度下降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侯静  温向琼  陈明  刘琦 《西部医学》2008,20(2):274-276
目的探讨非透析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外周血清TNF—α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压、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脂蛋白(a)、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相关性及其与非透析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贫血、动脉粥样硬化、营养不良等慢性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检测65例ESRD非透析患者血清TNF—α水平,并以30例健康人为对照。同时测定ESRD非透析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脂蛋白(a)、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血清白蛋白等水平。结果ESRD非透析患者血清TNF—α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升高,并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呈明显负相关,相关系数r和P值分别为:r=-0.526,P〈0.05,r=-0.20,P〈0.05;与脂蛋白(a)呈正相关,r=0.577,P〈0.05;与HDL—CH呈负相关,r=-0.529,P〈0.05;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和P值分别为:r=-0.526,P〈0.05。结论ESRD非透析患者外周血高水平TNF—α与其慢性并发症(贫血、动脉粥样硬化及营养不良)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含量的影响。方法32例高脂血症患者使用普伐他汀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sELAM)、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浓度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高脂血症患者血清sELAM、sICAM-1水平显著下降(P〈0.01),sVCAM-1无明显变化(P〉0.05),sELAM、sICAM-1水平均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P〈0.01),血清IL—1β含量下降(P〈0.05),血清TNF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普伐他汀能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11.
血清尿酸、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16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分为冠心病组(92例)和对照组(76例),冠心病组分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亚组。分别测定其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尿酸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低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组血清尿酸高于对照组(P〈0.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清尿酸明显增加(P〈0.05或P〈0.001);双支、三支病变组血清总胆红素均低于单支病变组(P〈0.05),而双支与三支病变组血清总胆红素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尿酸水平升高和胆红素浓度降低与冠心病相关,早期干预有可能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胆红素代谢与冠状动脉病变及血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红素代谢与冠状动脉病变及血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CAD)患者冠脉高度狭窄者42例、中度狭窄者25例及冠脉造影正常者34例的血清胆红素、血脂水平。结果CAD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低于冠脉造影正常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冠脉造影正常者(P均〈0.05);高度狭窄组与中度狭窄组之间其血清胆红素和血脂也有差异,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均〉0.05)。将101例研究对象作为整体进行相关性分析,血清TBil、DBil和IBil与TC、TG和LDL—C均呈负相关,与HDL—C均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胆红素代谢异常可能通过对血脂的影响在CA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脂、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5例MHD患者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X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总胆红素(T-BIL)和血白蛋白(AIJ3)水平进行测定,并以4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MHD患者TC和LDL-C均显著增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MHD患者T-BIL、HDL-C和ALB则低于对照组(P〈0.05);与透析前相比,MHD患者透析后ALB和T—BIL下降明显(P〈0.05),血脂水平则无明显差异;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TC和LDL-C明显增高、胆红素下降及低白蛋白血症密切相关。结论 MHD患者存在明显脂质代谢紊乱,血清胆红素水平的下降和低白蛋白血症可能为透析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肌标志物检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低氧血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6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同时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CK—MB mass)水平。结果COPD患者伴不同程度低氧血症,血清cTnI、cTnT和CK—MBmass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重度低氧血症组患者血清中3项心肌标志物浓度均明显高于中度低氧血症组和轻度低氧血症组,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患者组PaO2水平与相对应的血清cTnI、cTnT和CK-MBmass水平间呈负相关(分别为r=-0.814、P〈0.01;r=-0.792、P〈0.01和r=-0.707、P〈O.05);血清cTnI、cTnT和cK—MB mass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82.2%、62.5%、44.8%,以cTnI的阳性率最高,与cTnT和CK—MBmas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结论COPD患者低氧血症可导致血清中心肌标志物浓度增高,且与PaO2水平呈负相关,常规检测血清中心肌标志物浓度,尤其是cTnI,对及时了解COPD患者心肌损害程度、改善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冠心病(CHD)病人血清脂联素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0例冠心病病人,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1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1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15例;并选20例健康人做对照组,进行血清脂联素的测定,同时检测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等相关指标。结果 冠心病病人血清脂联素的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男女存在性别差异(P〈0.05)。AMI组血清脂联素的浓度显著低于OMI组、SAP组和对照组(P〈0.05、0.01),UAP组脂联素的浓度显著低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但OMI组、SA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清脂联素的浓度与FPG、TG呈负相关(r=-0.309、-0.333,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G是影响冠心病病人血清脂联素的最重要因素。结论 脂联素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冠心病病人血清脂联素的水平降低,且其浓度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血清尿酸、胆红素浓度对冠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将其分为冠心病组(81例)和对照组(75例),冠心病组分为单支、双支、三支痛变亚组。分别测定其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尿酸的浓度。结果冠心病组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组血清尿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清尿酸明显增加(P〈0.05或P〈0.001);双支、三支病变组血清总胆红素均低于单支病变组(P〈0.05),而双支与三支病变组血清总胆红素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尿酸浓度升高和胆红素浓度降低与冠心病有着较大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早期检测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将91例2型糖尿病惠者根据冠脉造影检查分为冠心痛组(44例)与非冠心病组(47例),检测空腹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TBIL)及血糖、血脂、肝功能等指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冠心病组比非冠心病组TBIL、DBIL及IBIL均显著降低(P〈0.01);以是否合并冠心病为应变量,以与冠心病有关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在P〈0.05水平,TBIL继年龄之后进入模型。结论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TBIL浓度与冠心病呈显著负相关,提示2型糖尿病息者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可能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选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组72例及颈动脉正常组80例,以两组的胆红素水平进行比较。结果CAS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及间接胆红素(IBIL)较颈动脉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中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6年2月-2009年9月测定健康人80例与肝硬化患者80例的血清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和其他相关指标的水平。结果:肝硬化组血清apoA1及apoB平均浓度(0.82±0.55)g/L及(0.57±0.24)g/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38±0.60)g/L及(0.84±0.14)g/L(P〈0.05)。血清apoAl与胆红素的浓度上升呈负相关(r=-0.520,P〈0.01),与清蛋白浓度下降呈正相关(r=-0.501,P〈0.01)。结论:血清apoA1水平变化可作为反映肝功能严重程度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0.
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与糖尿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预测在监视2型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85例糖尿病患者及35例体检正常者的血浆,用奥林帕斯Au640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Sin,4hs—CRP、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2型糖尿病组血清hs—CRP、TC、LDLC浓度均比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hs—CRPP〈0.01,其它P〈0.05),而HDLC浓度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hs—CRP浓度与LDLC浓度呈正相关(r=0.2159,P〈0.05),hs—CRP浓度与HDLC浓度呈负相关(r=-0.2705,P〈0.01)。结论hs—CRP作为一个炎症因子,在预测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联合血脂检测,对进一步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