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左心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评价左心功能不全对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自2011年1月至2014年7月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并行PCI的24 627例冠心病患者,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分为左心功能不全组(LVEF<50%)2 182例和左心功能正常组(LVEF≥50%)22 445例,比较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和PCI术后30 d及12个月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评估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对PCI术后30 d及12个月的MACCE事件发生率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30 d,左心功能不全组患者PCI的MACCE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左心功能正常组(2.4%比0.5%,P<0.01);术后12个月,左心功能不全组也高于左心功能正常组(6.6%比2.6%,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EF值<50%为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左心功能不全是PCI术后30 d及12个月发生MACCE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宿州市立医院收治的90例缺血性心肌病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入药物治疗组(n=54)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n=36)。药物治疗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组基础上,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的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心绞痛分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心绞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的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心绞痛分级明显降低,且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低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药物治疗比较,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缺血性心肌病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绞痛症状。  相似文献   

3.
呼吸困难是临床评定早期左心功能不全的重要依据。提示左心功能不全初期主要影响肺功能。然而较系统地定量分析,特别是对老年人,国内尚未见报导。本文就这方面地研究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冠心病组:男性17例,其中合并陈旧性心肌梗塞6例。平均年龄63.7岁(60—70岁),平均身高167.7cm,平均体重62.6kg。平均患病时间10.7年(3—25年)。经临床体检、心电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测定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CRI)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药物洗脱支架对这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临床远期预后的作用.方法 97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管腔内径减少>50%)中,516例合并肾功能不全(CRI组),457例肾功能正常(对照组).记录两组基础临床和造影情况,每例均接受PCI治疗和术后临床随访.结果 CRI组高龄、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但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CRI组冠状动脉复杂病变(C型)明显多于对照组.平均17个月随访结果显示,CRI组总病死率高于对照组(6.2%和3.3%,P<0.05).亚组分析显示,CRI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病死率低于普通支架(4.1%和8.5%,P<0.05).结论 CRI患者通常冠状动脉病变严重,PCI后病死率明显增加,但药物洗脱支架较普通支架显著改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心功能情况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年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4年在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治疗并行PCI术的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Ⅲ级及心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患者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最终筛选出4 145对(8 290例)患者。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症状组(NYHA分级Ⅱ~Ⅲ级,n=4 145)及对照组(心功能正常及NYHA分级Ⅰ级患者,n=4 145)。所有患者均行PCI治疗,随访1年,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出院1年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造影结果及介入手术资料、全部出血事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2~5级、BARC 3~5级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中心资料表明,心功能严重程度不影响PCI术后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合并轻度。肾功能不全(MRI)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38例住院行PCI的患者,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MRI组102例和肾功能正常组(对照组)136例,MRI组行静脉水化治疗。记录两组基本临床特征、介入手术情况和肾功能变化等资料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合并病史情况、心力衰竭比例、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使用对比剂类型、靶血管分布、靶病变类型、植入支架数目、住院期间和6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相似(P〉0.05)。MRI组年龄较大(P〈0.05),体重较轻(P〈0.05),对比剂用量较少(P〈0.05),使用大剂量对比剂比例较小(P〈0.05),对比剂肾病(CIN)发生率较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I组有1例CIN患者需行血液透析,但最终所有患者肾功能均能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不同时间血肌酐(Scr)和GFR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围手术期水化治疗、减少对比剂用量等适当处理,在合并MRI的冠心病患者中行PCI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慢性左心功能不全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部CT扫描诊断慢性左心功能不全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2例胸部X线平片疑左心功能不全患者行胸部CT平扫,分别行肺窗和纵隔窗观察,了解肺门、肺纹理、肺野、胸膜腔及心脏房室改变。结果:CT扫描显示两侧肺纹理不同程度增粗、紊乱、模糊,肺野清晰度下降32例,胸膜腔/叶间裂中量或少量积液29例,胸腔积液并心包腔内少量积液3例和左房和左室不同程度扩大32例。结论:胸部CT扫描对诊断慢性左心功能不全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锁珍  林清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7):1249-1249
心功能不全是各种心脏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心功能不全的治疗主要是强心甙和利尿剂,配合扩血管药物。病人在治疗中护士能及时发现问题,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将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心功能不全是各种心脏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心功能不全的治疗主要是强心甙和利尿剂,配合扩血管药物。病人在治疗中护士能及时发现问题,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将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李延辉 《人民军医》2007,50(10):601-602
经皮经腔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首先由Andreas Gruentzig于1977年应用于临床,之后又出现了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经皮冠状动脉内斑块切除术、血管内超声技术、压力导丝技术等,这些技术统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老年冠心病患者 5 2例 ,男性 3 8例 ,女性 14例 ,平均年龄为 68.1± 4.5岁 ( 65~ 81)岁 ,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 15例 ,急性心肌梗死 7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 13例 ,稳定性心绞痛 17例。结果  5 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单支病变 9例、双支病变 19例、三支病变 2 4例。 5 8支血管接受介入治疗 ,共置入支架 75枚。其中置入前降支 43枚 ,回旋支 11枚 ,右冠状动脉 2 1枚 ,手术成功率 95 .9%。A型病变成功率 10 0 %,B型病变成功率 10 0 %,C型病变成功率 92 .6%。 2例失败患者均为C型病变 ,导丝或球囊不能通过病变处。对这些患者进行跟踪随访 ,其中 1例术后 1月猝死 ,其余患者均存活。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是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X线电影造影定量测定冠心病左室节段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长轴中点法将左室分为36节段,以面积缩小率为节段功能参数,对67例X线左室电影造影图像进行定量左室节段功能测定。冠心病组节段功能障碍总检出率为87.5%(42/48),心绞痛亚组为79.3%(23/29),心肌梗塞亚组为100%(19/19),两亚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冠脉病变的部位不同,出现功能障碍的节段也不同。19例心肌梗塞病人节段功能减弱部位,心电图上相应导联均有病理性Q波。结果表明:节段功能障碍的检出与冠心病临床轻重有关,X线电影造影左室节段功能测定对心肌梗塞有定位诊断价值,是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CCTA)-derived Registry of Crossboss and Hybrid procedures in France, the Netherlands, Belgium and United Kingdom (RECHARGE) score (RECHARGECCTA) for the prediction of procedural success and 30-minutes guidewire crossing i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for 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Materials and MethodsOne hundred and twenty-four consecutive patients (mean age, 54 years; 79% male) with 131 CTO lesions who underwent CCTA before catheter angiography (CA) with CTO-PCI were retrospectively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 RECHARGECCTA scores were calc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RECHARGECA and other CTA-based prediction scores, including Multicenter CTO Registry of Japan (J-CTO), CT Registry of CTO Revascularisation (CT-RECTOR), and Korean Multicenter CTO CT Registry (KCCT) scores.ResultsThe procedural success rate of the CTO-PCI procedures was 72%, and 61% of cases achieved the 30-minutes wire crossing.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RECHARGECCTA score and the RECHARGECA score for procedural success (median 2 vs. median 2, p = 0.084). However, the RECHARGECCTA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e RECHARGECA score for the 30-minutes wire crossing (median 2 vs. median 1.5, p = 0.001). The areas under the curve (AUCs) of the RECHARGECCTA and RECHARGECA scores for predicting procedural success showe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0.718 vs. 0.757, p = 0.655).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the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the RECHARGECCTA scores of ≤ 2 for predictive procedural success were 78%, 60%, 43%, and 87%, respectively. The RECHARGECCTA score showed a discriminative performance that was comparable to those of the other CTA-based prediction scores (AUC = 0.718 vs. 0.665–0.717, all p > 0.05).ConclusionThe non-invasive RECHARGECCTA score performs better than the invasive determination for the prediction of the 30-minutes wire crossing of CTO-PCI. However, the RECHARGECCTA score may not replace other CTA-based prediction scores for predicting CTO-PCI succes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进行综合护理后,病员症状、血压、血脂、以及心电图改善情况。方法将122例冠心病心绞痛病员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1例。综合护理组给予心理护理,生活指导,身心放松训练,以及舒适护理;对照组给予一般医疗护理。将两组病人护理前后的观察指标用SPSS13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病人血脂、血压及心电图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综合护理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我院疑诊冠心病作左心室造影及冠脉造影153例,发现室壁瘤18例,位于前例心尖部15例,隔面1例,后基底2例,均伴有1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狭窄或/和阻塞性病变,重点讨论室壁瘤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部位以及临床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ELCA)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经验。材料和方法:10例冠心病患者作冠状动脉造影确认有14支冠状动脉狭窄(狭窄率70%~75%者5支,90%~100%者9支)。全部病例均作ELCA手术。ELCA采用脉冲间期为180-220msec,光导纤维直径为1.3~1.6mm,能量密度14.5~21.0mJ,激光频率为20Hz。ELCA术后辅以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CA)。结果:9例13支狭窄动脉中,9支狭窄率>90%者,作ELCA+PTCA成功,其中7支动脉狭窄率减至15%以下,2支减至40%~45%,1例因术中导丝头断裂,失败。成功的9支动脉术后冠状动脉造影示:内膜光滑4支,毛糙3支,夹层动脉瘤1支(2月后随访消失),术中出现血栓1支。术后6个月内造影随访,3例动脉再度狭窄。结论: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可用于PTCA难以成功的有钙化硬斑、挟窄段较长(>2.0cm)和闭塞的冠状动脉,安全有效。但它并不能避免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的诱因、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及正确的治疗对策。方法:对68例住院的急性左心衰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性左心衰竭在老年人中多见,在急性左心衰竭的诱因中感染最多见,其次为急性血压升高、排便用力及快速心律失常,病因以冠心病多见,高血压心脏病次之。结论:及时发现、诊断、治疗并针对病因、消除诱因,可减少病死率。另外,提示对高血压患者平时应尽量控制血压,冠心病应控制心绞痛,及早发现急性左心衰竭的先兆,可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304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导我院自1984年4月 ̄1993年4月304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X线表现。右冠优势型251例(82.6%),左冠优势型21例(6.9%),均衡型32例(10.5%)。经冠脉造影证实冠心病162例,冠脉累及341支,其中LM、LAD、LCF及RCA分别为8支(2.2%),138支(40.5%),89支(26.1%),106支(31.1%)。左室造影显示左心射血分数LVEF与冠脉狭窄程度和室壁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三平面组织同步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节段收缩非同步性运动及其与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34例冠心病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者,应用三平面组织同步成像技术获得心尖四腔切面组织速度图,获取左心室6个壁共12个节段的收缩期达峰时间(Tp)、达峰速度(Vp),并计算Tp、Vp的标准差(Tp-SD、Vp-SD)及12个节段中任意2个节段Tp、Vp的最大差值( Tp-maxD、Vp-maxD).同时采用Simpson双平面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S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DV).结果 冠心病组LVEDV、LVESV较正常对照组增加,LVEF较正常对照组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Tp、Tp-SD、Tp-maxD均明显延迟,Vp、Vp-SD、Vp-maxD均明显降低(P<0.001);Tp与LVEF呈负相关(r=-0.559,P<0.001);Vp与LVEF呈正相关(r=0.801,P< 0.001).结论 三平面组织同步成像可用于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非同步运动,Tp、Tp-SD、Tp-maxD、Vp、Vp-SD、Vp-maxD 可作为定量评价左室收缩运动同步性的有效指标,且左室运动同步性异常加重左室收缩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右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治疗 (P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 2 0 0 2年间进行的 188例 2 0 2处右冠脉靶血管介入治疗的特点。结果  188例右冠脉病变共 2 0 2处右冠脉靶血管 ,靶血管介入成功率为 91 1%,其中 15 0例植入支架 174枚 ;PCI失败 18例 ,均发生在右冠脉近中段 ;室颤 2例 ,PCI后无复流现象 6例 ,早期急性冠脉闭塞 1例 ,冠脉破裂 3例 ,死亡 3例。随访 1~ 96月 ,绝大多数临床症状改善。结论 右冠脉病变的PCI是一项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远期临床疗效俱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