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寸匕”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寸匕”是古代调剂上一个专用的量器,用来妙取做药.从现存医学义献看,其使用最早可能见于东汉早期,如武成汉代医简《治百病方》,先秦及西江医书如《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等,均未见使用.《伤寒杂病论》中散剂主要以方寸匕计量.其后的晋唐间医书如《肘后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也有载其用者.陶弘景于南齐永无2年左右著《本草经集注》,在序例中说:“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虽有陶氏之论,但现代人对方寸匕的大小、形状仍众说纷经,难以定论.吴氏认为,方寸匕即汉制一方寸平面大小,类似…  相似文献   

2.
一、方才匕:是依照当时长度单位“寸”所制造的一寸见方的容量器,形如刀匕。据考证和推算,一方寸匕的容量大约为现在的2.7毫升,用量金石药末,约2—3克,草本药末为1克左右。  相似文献   

3.
凡药物味数少,药物剂量轻的方剂,即为轻量方剂,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中医治病的巧处就在分量上,用量的大小要因人因病而定,以适合病人的体质和病情为宜。古代名医处方用药,都是以药味精专、用量精当为度,如仲景除了鳖甲煎丸、薯蓣丸和升麻鳖甲汤等少数几个方子以外,处方很少超过十味以上,而且有不少方剂是做成散剂服,每日用量者很轻,如五苓散,用法是“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一方寸匕的草木药末约重1g,日三服也只有3g左右,就可以治疗“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的膀  相似文献   

4.
《本草纲目》所引《肘后方》文,有些是有疑问的。兹举数例如下: 一、真丹《肘后方》卷一,救卒客忤死方第三:“真丹方寸匕,蜜三合,和服。口噤者,折齿下之。”此方中的“真丹”是什么东西?《本草纲目》既认为是“铅丹”,又认为是“丹砂”。例如:卷八“铅丹”条附方下之治客忤中恶引《肘后方》云:“真丹方寸匕,蜜三合,和灌之。”可知此方中真丹,当是铅丹。然卷九“丹砂”条附方下之治客忤死方引《肘后方》云:“真丹方寸匕,蜜三合,和灌之。”意味着真丹即是丹砂了。据此则《本草纲目》对《肘后方》中“真丹”一物,究竟是什么东西,未下定论。  相似文献   

5.
仲景之“头风摩散方”,见于《金匮·中风历节病篇》。药由“大附子一枚、盐等分”组成。其法是“为散,沐了,以方寸匕,摩疾上,令药力行。”笔者据《素问·风论》:“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  相似文献   

6.
<正> 中药蒲灰见于《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篇。原文曰:“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蒲灰散方:蒲灰七分,滑石三分,右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方中蒲灰究系何种药物,后世注家意见不一。如曹颖甫曰:“蒲灰即溪涧中大叶菖蒲”。尤在泾曰:“蒲、香蒲也。”徐彬云:“蒲灰即蒲席烧灰也。”《楼氏纲目》云:“蒲灰恐即蒲黄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给后世学习和研究《金匮要略》者带来困难。本文拟根据有关《金匮要略》注解与历代本草药物,对蒲灰作一考证,旨在弄清蒲灰究系何种  相似文献   

7.
薛飞  郭晟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4):28-29
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妇人篇》:妇人怀妊,腹中疼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方中,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川芎半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相似文献   

8.
释“无在”     
“无在”是晋以后出现的白话词,始见于《晋书·刘耀载记》:“如其股也,关中不待撤而至;如其财也,一等死,早晚无在。”意谓“无所谓”、“都可以”。中医古籍中亦有用例,如:《千金要方》卷十二:第七:“服散者,细下筛,服一方寸匕,和水浆酒饮无在。”意调和木浆酒饮服都可。又同卷:“若不用丹妙者,内真珠四两天在。”意谓用真珠四两也可以。《医心方》卷十四第十《小品方》:“取鸡雌雄无在”。意谓雌雄都无所谓。又卷十八第甘二引《葛氏方》:“地黄干生无在,随宜用服取消。”意调干或生地黄都可用。又卷甘一第甘七引《葛氏方…  相似文献   

9.
程磐基  叶进 《中医杂志》2012,53(9):725-728
探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药物剂量,以利于张仲景经方剂量研究.认为“十黍为铢”的量值将《汉书·律历志》“百黍为铢”的量值缩小了10倍,有水与药物及药物之间比例失调之嫌,也不是张仲景经方的药物剂量;“晋秤始后汉末已来,分一斤为二斤耳,一两为二两”,据史料当是指将已经增大的剂量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以恢复古制.张仲景药物剂量至南北朝还在继续使用;刀圭、撮、合容量,据现存容器分别为0.5ml、2ml、20ml;钱五匕如指五铢钱的话,可理解为五铢重;勺、方寸匕容量及以容量为单位计重药物的量值有待进一步探讨;药升为陶弘景自制之升,非医家通用之升.  相似文献   

10.
法国作家雨果讲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还要宽广的是人的心灵。“海纳百川”,是说大海的宽广可以容纳众多河流,喻为“人的心胸宽广可以包容一切人、事和物”。晋代文人袁宏作《三国名臣序赞》称:“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是说:“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相似文献   

11.
临证话散剂     
散剂应用有悠久的历史。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医书,其中就有散剂的记载。如疽病题下:白蔹、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凡骨疽倍白蔹,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其余各一,并以三指大撮入一杯酒中,日五六饮之。《伤寒论》五苓散药下记载:“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一些对五苓散运用深有体会的老中医曾指出,五苓散确以散剂疗效为佳。  相似文献   

12.
古籍医方中经常出现名为“一字”的剂量名称,如“每服一字”’“各一字”,“用一字”等等,其“一字”何义?曾有人认为,“古代用铜钱量取药末,占铜钱上一个字的容量,相当于一分五厘左右”(见1977年人卫版《<串雅外编>选注》卷二,婴儿疟疾条注释)。笔者认为,此释欠确切。考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有“夺命丹,铜绿一字”记载。明·龚信《古今医鉴》内“化生丸”即此方,其载的铜绿量为“二分半”。可知“一字”当为“二分半”之谓。明·李梃《医学入门》在“释方”一节中言:“古方一钱四字,一字二分半也。”可见古方中之“一字”剂量,实应指二分五厘,而不是“一分五厘左右”。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紫草散”条云:“发斑疹:钩藤钩子、紫草茸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字或五分、一钱,温酒调下,无时。”此方每次服用的剂量,是先从小量开始,按倍数递增,很有规律。即先服二分半,后五分,再一钱。由此亦可以佐证“一字”即“二分五厘”,而非谓“相当于一分五厘左右”。  相似文献   

13.
康志媛  李京枝 《中医研究》2007,20(11):57-58
“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一说出自朱丹溪的《丹溪心法·金匮当归散论》,对后世影响很大。笔者认为,胎漏、胎动不安原因甚多,安胎之法,宜辨证论治,不可固执一方一法。1“黄芩白术安胎”之源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曰[1]:“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当归散方:当归、黄芩、芍药、川芎各1斤,白术半斤。右五味,杵为散,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本条文论述血虚湿热胎动不安,治用当归散。方中当归、芍药补肝养血,合川芎能疏气血之滞,白术健脾除湿,黄芩滋阴清热,合而用之养血健脾,清化湿…  相似文献   

14.
《武威汉代医简》大黄角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威汉代医简》第50—51号简有方云:“治金疮内漏血不出方药用大黄?二分曾青二分消石(庶虫)虫三分(亡虫)头二分凡五物皆冶合以方寸匕酒饮不过再饮血立出不即从大便出”。文中“大黄?”一药,原书注释云;“简文中‘大黄?’,有二解:一谓‘?’为肉之古体,应是‘大黄?’;一谓‘?’为丹字,简86丹沙之丹亦作自,与此同,应释‘大黄丹’。按: ‘大黄肉’、‘大黄丹’均不见《神农本草经》,应作何解,尚待进一步研究”。今按:一作“大黄肉”解。肉,《尔雅释器》:“肉日脱之”,注云:“剥其皮也”。又俗称凡果实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金匮要略》用药剂量续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曾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用药剂量作了初步考证(拙文见《辽宁中医杂志》1985年第4期),认为汉之一尺,约合今23厘米,汉之一升,约合今200毫升,汉之一斤,约合今250克,一两约合15.6克。在此基础上,再对方寸匕、撮、钱及等分试作考证,以期对仲景的用药剂量作一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16.
中药泡剂是继我国古代煮散和茶剂剂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它既类同煮散、茶剂的简便服用方法,又有高于煮散、茶剂的制作技术。可称为体积小、服用方便,节省药材,疗效显著的一种有前途好剂型。煮散,早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即有记载,它的制作方法简便,是将药材破碎成粗末,与水共煮,除渣、服汁。煮散优于饮片,可以最大限度的煎出有效成分,故很早有人提出,用半剂量的饮片做煮散可收到全剂量饮片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泽碧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5):299-299
处方审查是调剂工作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是防止差错事故、保证调剂质量的关键工作。现对我院 2 0 0 2年上半年处方审查中发现的若干问题做如下总结。1 处方书写不规范处方前记中的“年龄”一栏中不写患者的具体年龄 ,而习惯于写“成”;处方正文中未写药品规格 ,如“胃舒平 5袋”;毒性药品未按规定开具全名 ,如“毒毛旋花子苷 K针剂”只写“毒 K”;对专用处方的品种含糊不清 ,如 :地高辛不需要用专用处方 ,但有用红处方者 ;少数处方由实习医生开写 ,但签名处无带教医生的签字。2 药品名称书写错误调剂人员对处方开写的药品名称必须准确审查…  相似文献   

18.
魏兵  张艳  王安庆 《光明中医》2004,19(5):33-34
调剂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理论和实践的辨证统一。所以 ,调剂质量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的发挥。1 审方意图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在调配处方时 ,不仅要按照处方上的炮制要求调剂 ,更要掌握用药意图调剂 ,如地黄、枣仁等。地黄、首乌都有生、熟之分 ,调剂者究竟配以何物 ?这就须仔细审方 ,视处方上的药物组合配伍关系而定。否则 ,立方者的原意就被配方者误解。如清营汤和四物汤中都有“地黄” ,前者主治热入营血 ,高热神昏等症 ,应配对生地黄以清热凉血、生津 ,后者主治血虚面黄等证 ,应配以熟地黄以补血养阴。所…  相似文献   

19.
膏药疗法是祖国医学的一项传统的治疗手段。它作为治疗或辅助治疗某些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特谈谈中医内科的膏药疗法。中医运用膏药来治疗内科疾患最早见于内经。灵枢经筋篇说:“颊筋有寒……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其次见于金匮:“中风历节病篇,头风摩散方,大附子一枚(炮),盐等分。右二味。为散;沐了,以方寸匕,以摩疢  相似文献   

20.
<正>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行医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勤学博识,师不泥古,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笔者有幸从师侍诊2年,得牡蛎泽泻散治疗水肿病验案1则,疗效甚佳,用方大胆又不失谨慎。牡蛎泽泻散组成,《伤寒论》原文有云:"牡蛎(熬),蜀漆(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鹹),栝楼根等分。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现将李赛美教授运用牡蛎泽泻散加减治疗水肿的经验及临证体悟分享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